常常感到內疚的人,總是自責,正常嗎?

公子璟昭


我覺得,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去幹涉別人的人生,無論你是誰,無論他是誰,無論你們什麼關係。

活得通透的人,會設立清晰的自我界限,會有嚴格的邊界感,區分這是誰的事。比如,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我的態度是,我只關心我的事,只能管好我的事,別人的事,我一概不關心,懶得管,也管不了。

我覺得,一些說自己操心的人,未免也太“自大”了。你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幹嘛操別人那份閒心?你是把別人智商看得太低了嗎?你是覺得他沒有你就不能活了是嗎?只要他年滿18歲,他就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就不用你再管了。你能把自己過好,已經是最大的智慧了。

我的觀點是,別人愛幹嘛幹嘛,我們管不了,別人開心就好。

你,需要有你自己的世界,夠圓滿,夠堅定,夠強大。如果別人喜歡你的世界,他自然會來靠近你,會向你尋求建議。這個時候,你就力所能及地管一下,能幫就幫。但是,提建議之後,如果他不聽,那你依然沒資格干涉,隨他去吧。

自己活得不圓滿的人,才老想去管別人。因為,他需要靠控制別人獲取“自我價值感”和“權威感”,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

記住,把自己過好,活得圓滿,就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劉語絲Angela


劉語絲Angela


“長思己過”的意義應該是探索“有效的生活方式”,這是通向幸福而卓越的路。

其一,“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是善良人的特點。同時,也往往是善良人缺點,如果在“長思己過”之後,缺乏建設性的行動,而沉浸在自責之中,就會創造不盡的煩惱。

其二,抑鬱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礙,它的特徵性症狀是:

①情緒低落:常常表現為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感到自己無用、無助或絕望,認為生活毫無價值;對前途感到絕望,認為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只有麻煩,連累了家人,甚至厭世而產生自殺觀念。老年期抑鬱常伴有焦慮,表現為捶胸頓足、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或徘徊於斗室之中。

②自罪自責:常無端內疚,認為自己的疾病給家人帶來了負擔,對不起父母、子女或親朋,甚至對過去的錯誤或過失痛悔不已,妄加責備,嚴重時會達到妄想的程度。

③妄想或幻覺:一種是所謂與心境相和諧的妄想,即妄想的內容與抑鬱狀態相稱,如自罪妄想、災難妄想、無價值妄想或常聽到一些遣責自己、嘲弄自己的聽幻覺等。所有這類妄想均不具備精神分裂症妄想的特徵,如荒謬性、怪誕性、原發性等。


張鐵軍158


總感覺內疚,自責,如果這是一種生活的常態,那說明自己的道德要求比較高,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就是超我比較強。對於他人來說,我們這樣的人容易相處,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事先審視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是不是自己有不對的地方。但是對於自己來說,這些過高的要求,也會消耗生命的能量,把自己的生命都消耗在糾結中,消耗在自責中,不能讓自己活得灑灑脫脫,自自然然。



老張說心理談教育


這個與心理學上的歸因原理相關,你把所有事情的失敗歸結於自我可控制,自己努力可以達成的內歸因,其實對自己非常的不公平。

人是情境的產物,我們很多時候因為情境,會做出無意識的反應,這也是人腦不用處理更多信息,科技得以進步的基石。

如果你常常感到內疚自責,基本上,你是一位期待進步,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人,內歸因的人內在驅動力更強。

但我們也知道,其實做得越多,錯的當然就越多。

唯一能改變的就是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明白很多的成事也存在於外在環境和運氣的不穩定,不可控成分,減少自己的壓力,才能盡力而為,不枉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