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別人付出的越多,對方越不知道珍惜?

溫暖港灣30


善良是一種美德,但付出要有度,付出越多,對方就會形成習慣,慣性思維,久而久之,對方把你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因此也就根本沒有珍惜可言。換而言之,對方是一種道德缺失,不懂感恩。既然對方不懂感恩,那麼你也就無謂再去付出了!


木一俊飛


01

曾讀過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一個乞丐上門乞討,男子因其心軟生出了同情之心。於是給了乞丐十塊錢,第二天,乞丐嚐到了甜頭後再次上門乞討,又得到了男子施捨的十塊錢。

接下來整整兩年,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時間,都會上演同樣的劇情。

但是,在後來的日子裡,乞丐雖然都得到了男子的施捨,卻再也沒有了第一天時的感動和激動。

兩年後的一年,乞丐如往常一樣再次上門乞討。

但是遭到了男子的拒絕,表明緣由:“我現在已經結婚了,以後要養家餬口,不能再給你錢了!”這個時候猜乞丐怎麼回?只聽乞丐怒吼道:“什麼,你竟然拿著我的錢去養別的女人?”

不知道你們從這個小故事中讀懂了什麼。反正我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能對一個人太好,否則那個人就會慢慢習慣你的好,把你的所有好都當成應該。

愛人六分情,吃飯七分飽。越是在乎一個人,越是不能付出太多。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將心比心,你一味的付出只會慣出來一個得寸進尺的人。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就註定自己不好受。

人世間,不論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這個“度”往往指分寸和限度,一旦跨越了,無異於在無形之中破壞了某一件事物的平衡。

如果用於感情,那麼之前所有小心翼翼維護來的關係,會逐漸開始崩塌。

感情都是相互的,真正的感情是需要兩個人一同去付出,一同去珍惜,從而才能經營出真正的溫暖。當愛過了頭就變成傷害了,付出越多,越是顯得自身沒有價值!

02

還有一個真事,關於一個朋友的真實經歷。

朋友本身條件很一般,每個月都有房貸和車貸要還,除去這些後工資根本就是所剩無幾。朋友有一個處得特別好的同事,他非常在乎和重視這段感情。

讓人難過的是,朋友都自顧不暇了,同事還要經常問他借錢,每次不多,一千兩千,用過以後很快就還了。

但是架不住頻繁啊!沒辦法,誰讓朋友在乎這段感情,不願意去說自己的苦衷,只要同事開口,哪怕打腫臉充胖子也要借。

終於有一次,朋友的身上實在是沒錢,可同事竟然讓朋友去跟朋友借錢,再把借來的錢借給同事。朋友說明情況後就拒絕了,結果打那以後,同事見到了朋友就像是見到了仇人。

真正讓朋友寒心的:“我借了他那麼多次錢,沒記得我一次好,就一次沒借,反而把他得罪了,懷恨在心!”

想要藉助這個事情表達一個意思,任何關係都不是靠哪一個人努力就可以決定的。維持任何一段感情,你都應該帶著你的原則和底線去維持,

真正在乎你的人,也珍惜這段感情的人,是不會去觸碰你底線的,而能去觸碰你底線的人都是不值得你去處的。

相互尊重對方的底線,是維持一段感情的首要前提。

很多時候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回報。當然了,也都是先付出才會有回報,在得不到回報的時候,也別太難過了,接受人生的這一真相,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珍惜你的付出的。

無愧於心,做好自己就行了。

03

一個女讀者留言。她說自己很在乎那個家,於是在那個家裡付出越來越多,本以為丈夫會感動、會珍惜,卻沒有想到自己付出越多,丈夫越是習以為常。

為什麼在感情中,自己付出越多,對方越不知道珍惜?

首先來說,對方之所以不珍惜,就是因為習慣了你的付出,然後把這一切都看作是理所當然。對方都看不見你的付出,又怎麼會感動你的付出,沒有感動又怎麼會珍惜。

所以說很多時候,這樣的人都是被慣出來的,就是被你給慣壞了,才會在後來那麼自私。

其次,當你付出太多打破了某種平衡時,在對方心裡,只會覺得是你在巴結和討好ta,覺得你離不開ta了。

也等於是說,是你給了ta後來肆無忌憚和無法無天的資本與底氣。說白了就是覺得吃定你了,才會那麼不重視你,不在乎你,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本來感情是平等的,你一旦這樣做了,明顯會導致感情失去對等的關係,後來的難過是一定的啊!

付出越多,不見得會得到對方的珍惜,但如果你能讓對方充滿危機感,那麼一定會被珍惜。

最後,當你付出過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以降低底線為前提的。當連你自己都不能夠堅守自己底線的時候,別人一定會跨越和踐踏你的底線,最後你就只能被迫一退再退,失去自己的個性,失去自己的靈魂。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自身才是根本,你先把自己給弄丟了,別人又怎麼會珍惜你。

道理其實很簡單,珍惜這個東西,不是乞討來的,而是基於你值得珍惜的前提下,別人對你發自內心的一種重視。所以你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委屈自己,要知道委曲求全,求來的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全。

從現在開始,停止過度付出,是找回自身價值的第一步!


過路人CK


人是萬物之靈,別人對你好,你總會感覺到。

但是你付出那麼多,別人卻不珍惜,說明那人是不喜歡你的。你不要再付出就對了,淡然一點。

比如我之前送了很多東西給我嫂子,但我每次回家她都是冷麵的。我送東西給別人,別人都感激不盡。有段時間我很怨恨,覺得親人之間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我想通了,天地之大,有人確實不投緣,我只要做好禮節性就行了,自己問心無愧。

然後就好好對自己,遇到投緣的人就多珍惜一分。他或她不珍惜,是他們的損失,對我來說卻是收穫,因為我更懂得了對我好的人的善意。


不急的風09


為什麼對別人付出的越多,對方越不知道珍惜?

這其實是習慣養成的問題。付出過多,會讓對方養成不負責任的習慣。

留心觀察會發現,付出多的人是勢弱一方,哪怕是在親情和親人之間。我們人往往對不太熟悉的人的付出會感恩和回報,而對越親近之人,越理所當然地接受,卻不知感恩。

一、付出越多,別人越會成為習慣。

偶爾得到點啥,獲得者會感恩,但獲得越多,越養成不知感恩的習慣,就像喝糖水,喝慣了高濃度的,就不習慣喝糖份少的,也像喝酒,酒量上去了,喝少量就不容易醉了。這其實是一個建立極限的標準過程,付出的越多,得到者的極限值一次一次被推高,當付出者有一次做得不夠好,得到者要麼不滿足,要麼認為付出者變了,不那麼愛了。當極限標準過高,別人有不滿足,哪會想到感恩。

二、每個人都有行為能力,付出過多,會將別人養成廢物。

過度的關愛和付出,會讓別人養成惰性和依賴,慢慢變得不負責任。每個人都有行為能力,應該讓他多些承擔應該承擔的事。人會越養越懶,當發現什麼都可以被安排好,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時,他完全可以不用動手和動腦,先變懶,再變成廢物。很多女人責怪男人什麼事都不承擔,什麼事都讓女人上,其實就是女人習慣性付出,讓男人變成了廢物。懶成習慣之人,哪會感恩於別人的付出,他只想更懶,不會感恩別人。

三、付出越多,越愛得卑微。

愛需要付出,愛需要互動。付出多的一方愛得越多。付出是主動的,更是主觀的,付出並不一定對方想要,甚至可能反感。愛會氾濫成災。與其無微不至,不如尊重別人,讓別人按他的想法去解決。付出多,對於別人可能是束縛,可能是不想要,可能是造成不適。一方不自覺地付出,一方不滿意地拒絕,付出一方自然愛得卑微。

對別人付出的多,要麼對方習慣到麻木無知覺,要麼反感到認為事事受約束無自由,要麼成為懶惰和不負責任之人,這樣的人不會感恩,只會感覺你好煩。



胡姐姐聊情感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人”這個動物的秉性

原始社會的人類,是以氏族血緣關係的小型社會結構,這裡面的關係就比較簡單了,無論男女老少,大家付出的對象都是繁殖問題,這個時期也不存在如今非常複雜的社會關係問題。

從氏族社會進入到下一個氏族聯盟社會,社會關係還是沒改變多少,可從氏族聯盟全面進入到早期農業社會私有化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集隨著生產力的不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其中包括了家庭及一夫一妻制的出現。(中國曆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妾是不受律法保護的。)

當男人開始把自己的遺產明確的繼承給自己的基因後代時,父系權利開始達到頂峰,雖然個人還是要為氏族的生存無私付出,但更多的是人已經開始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了。

從此,人類開始走上了一個從“利群”到“利他”再到如今社會的“利己”過程轉變。

  1. 利群”、氏族社會是典型的利群主義,一切以群體為主,沒有私有制,什麼都是共享,包括孩子、妻子(那個時候沒有妻子的概念)

  2. 利他”、這是一種另類的利己主義,從“利群”的氏族社會結束後,人們想要從他人身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事與物會怎麼辦?很簡單,盜搶拐騙,但這種行為是自古以來都是被明令禁止的,畢竟你這麼幹,別人也能這麼對你。 所以就出現了先滿足他人的要求,再從他人身上拿到自己所需,“利他主義”實際上就是社會群體之間的個人交易,發展到如今的社會結構,交易的已經遠遠不止物質,還有精神方面,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等……
  3. 利己”、這個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赤裸裸的單方面一切為了自己的利益出發,而且是不會也不太願意以交易的方式利己,再如今的社會,這種人已經遍地走了。
我經常說過一句話,越是團結的群體、裡面的個人越是自私,因為他知道怎樣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越愚蠢的人,就越表現的利己,其特徵通常是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殊不知人人都這樣想,那沒有組織力的社會其價值基本都崩塌了。

題主的提問無疑是“利他”的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利己主義還沒成為主流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都是交易,,當利己主義大量橫行的時候,利己主義者他(她)不知道這是一場交易,以為是你贈予他(她)的,自然就沒有珍不珍惜一說。

而你呢?只是一昧的供貨,卻拿不到自己的利益,我沒辦法說你蠢,也不可能讚美你無私,因為你說的這句話就已經表明了你是在交易,所以你不是一個“利群主義”也不是“利己主義”。

最後,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只能奉勸大部分人,對自己付出夠多的、比如父母長輩、我們理應回報。對於其他人,第一手交易拿不到自己的利益,那就把對方列入信譽黑名單。

這裡的利益可不止財務,還有感情。


時光觀國際



因為當我們的付出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就像是給對方飯吃,一開始他會覺得飯很好吃,到後面吃撐了還要給,飯也就沒有價值了。比如拿感情方面來說,一味的付出會慣壞一個不懂珍惜你的人,沒有誰天生就該對誰好,不是所有付出,都能換來在乎,不是所有真心,都會被捧在手心,對別人付出越多,你的付出乎就變得廉價。


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總是在失去後才會後悔,事實確實是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所以說,我們對人好也要有限度,不能無底線,沒有底線的對人好,傷害的只是自己。


鈴兒視覺


原始社會的人類,是以氏族血緣關係的小型社會結構,這裡面的關係就比較簡單了,無論男女老少,大家付出的對象都是繁殖問題,這個時期也不存在如今非常複雜的社會關係問題。

從氏族社會進入到下一個氏族聯盟社會,社會關係還是沒改變多少,可從氏族聯盟全面進入到早期農業社會私有化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集隨著生產力的不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其中包括了家庭及一夫一妻制的出現。(中國曆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妾是不受律法保護的。)

當男人開始把自己的遺產明確的繼承給自己的基因後代時,父系權利開始達到頂峰,雖然個人還是要為氏族的生存無私付出,但更多的是人已經開始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了。



淘寶店網上為你好


你付出的越多對方越貪,所說的就是不實足。就向你欠他的是的,這次借二萬,下次借十萬。這就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臭名召著狼狽樣。開始對別人幫你自己不知道珍惜,到最後無人再幫你。俗話說:供一飢不能供百飽就是這個道理。



青春永駐229251720






全利53


首先針對你的回答,針鋒相對,因為你付出的多,他得到的收穫的越容易,人都有惰性的,會隨著一些事物一些東西的改變而改變,這個改變是不確定的,有好的一方面,當然也有相反的一面,猶如標題所說的那樣,拉大鋸,拉偏了。

付出的體現,在愛情,親情,友情中都有體現,最終都會不歡而散,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個平衡點出現,不存在你的好讓對方肆無忌憚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