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曾公开撰文指《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真迹,乃唐朝伪作,你怎么看?

上官青云哥哥





答:我知道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势必会招来板砖,但总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见解都不敢拥有、连自己的艺术观点都不敢摆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必须要说心里话。

郭沫若对《兰亭序》真伪的质疑,我深以为然。

虽然千年以来,大家都对这“天下第一行书”顶礼膜拜;虽然千年以来,大家都众口一辞地说它就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

实际上,王羲之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至南朝梁陈年间,也稳坐书坛第一人的高位。

但,人们称颂他的作品,都只字不提《兰亭序》,这就让人好生奇怪了。

从现在的眼光看,从艺术角度来说,《兰亭序》乃是书、文双绝。即书法一流,文章一流——其书法地位不再赘言,其文已收入《古文观止》,并且出现在现在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上,其文学造诣之高,可见一斑。


但就是这样一篇上乘佳作,南齐昭明太子萧统编《昭明文选》居然不录,甚至查遍南梁以前所有文献均无《兰亭序》文,这事儿该怎么解释呢?

比较合理的推测,就是它属于南梁以后的文人伪托王羲之之名而作。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南梁之前所有文献都没有收录《兰亭序》文,但《世说新语》注文中却收录有王羲之的《临河序》。

那么,《兰亭序》是否就是《临河序》呢?

答案是否定的。

有史料记,王羲之作《临河序》,有人拿之与石崇的《金谷诗序》相提并论,王羲之非常高兴。

因此可推《临河序》的字数与《金谷诗序》相当。

但查《兰亭序》字数却比《金谷诗序》多出了一百六十七字。可知《兰亭序》不等于《临河序》。

而拿《兰亭序》与《金谷诗序》相比较,叙述顺序如出一辙,其文“……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更加证实《兰亭序》是后人仿《金谷诗序》所作伪作。

从书法方面来说。

当年南梁武帝和陶弘景畅论古今名人书法,也压根没提到世间有《兰亭序》。《兰亭序》是在隋唐年间突然横空出世的,没法让人不疑。

梁武帝《书评》有评论王羲之的书法,但没提《兰亭序》,只是说:“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这些评语,与我们所看到的《兰亭序》的字势,完全不搭。

即王羲之的书法并非《兰亭序》所表现出的那一类。

最要命的是,《兰亭序》所表现出的那一类行书风格,是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现在我们看所有的晋代碑刻和出土的晋代墨迹,都是草隶、隶书、章草,根本没有行书。

实际上,王羲之在唐以前和唐初都是以善草隶、隶书、章草著名的,这《兰亭序》突然异军突起,超前出现了,不合理啊。

打个比方,商周以前的文字都是金文、篆文,您突然提供一份刻在甲骨上的正楷字体、甚至宋体字,说这是新出土的文物,它就是商周以前的人刻写的,您觉得可信吗?

关于这一点,很早就有人提出质疑了。

比如欧阳修的学生汝阴老人王铚、大词人姜夔、书法家吴说、清诗人舒位、藏书家赵魏、刊刻家阮元、画家赵之谦、书法家李文田等等。

书法家包世臣称,他亲眼见过王羲之真迹如《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的南唐拓本,“笔笔皆同汉隶”。

李文田因此认定:“故世无右军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即王羲之的书体只能与流传下来最有名的晋代碑刻《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相类似。

郭沫若在以上古人见解上,又结合考古成就,如《三国志》的晋写本是隶书体,则其它一切写本都是隶书体,且新疆出土的晋写本也是隶书体,得出结论,凡属晋代书都必然是隶书体。

现在还有没有王羲之真迹存世呢?

不好说。

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疑似真迹”的作品,如《豹奴帖》、《十七帖》、《青李来禽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等,用笔与《兰亭序帖》也根本不是同一路数。

可笑的是,当年高二适为反驳郭沫若,竟然用一个生硬得不再生硬的理由来作为依据:王羲之是超越时代的大书法家,他虽然生活在晋代,但他凭着过人天赋,创造出了接近隋唐人字体的行书不行吗?

对这样的说法,实在让人无法苟同。

对比一下,曾经传得纷纷扬扬的“索靖《出师颂》”、“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最终被证伪,不都是因为作伪者从字体方面露马脚了吗?

止不过,自唐至今,主流一直尊崇“《兰亭序》为王羲之的神作”,说法固定了上千年,单凭王铚、姜夔、吴说、舒位、赵魏、阮元、赵之谦、李文田甚至郭沫若这寥寥数人,是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定势的。

那么,就让这种说法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好了,反正,又不影响《兰亭序》原有的艺术成就。

问题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对每件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一如伟人当年所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覃仕勇说史


郭沫若曾公开撰文指《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真迹。

这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郭沫若之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兰亭序》全文收录在《晋书 - 王羲之传》中。《晋书》为唐代房玄龄所著。明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撰文。


或许有人不知道,这世上还真有一篇和《兰亭序高度雷同的一篇文章,那便是一个名叫石崇的人,他作的一篇《临河叙》。《临河叙》比《兰亭序》多了四十多字。《世说新语》中也提到这事。说王羲之看到石崇所作的《临河叙》,甚是喜爱。

《兰亭序》可能不是王羲之所创撰写,但并不影响他用《临河叙》的文章来作书法创作题材。古代书法家抄写他人的文章,是十分普通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东方朔画赞》,这些著名的书法作品都是抄写他人的文章。《兰亭序》抄写他人的文章,也不是不可能。王羲之还抄写过《道德经》,《佛遗教经》,《洛神赋》,《千字文》。都不是他所作。



《兰亭序》有可能不是王羲之撰文,但王羲之确实书写过《兰亭序》。毕竟唐代距离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只有二百来年。他的后人还有在世。(有书籍记载,辩才即是王羲之后代)唐代阎立本画过一幅《萧翼计赚兰亭序》图。文征明为此图作图写。把《兰亭序》的得到过程写的十分清楚。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頫,也写过一篇《兰亭考》。历代关于《兰亭序》考证的文章很多。从来没有一个怀疑《兰亭序》的真伪。都是说的《兰亭序》得失经过。


郭沫若说《兰亭序》不但文章不是王羲之所作,就连《兰亭序》的书法作品,王羲之也没有写过。他这是带有目的性的。他对古代文物到了痴迷发狂的程度。《兰亭序》真迹,世人皆知作了唐太宗的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什么东西可以让当时的领导层作决定开挖昭陵?他尽力的把《兰亭序》说的假到无边,就是为了打开昭陵。所幸他的奸计没有得呈。


子衿书法


事实上,郭沫若否定《兰亭序》书法,在逻辑上,也是没有依据的。第一,唐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兰亭序》这种书法?智永怎么会突然创造出《兰亭序》这种书法?

我们的知道,任何一种字体是非常难以创造的,也不是可以任意创造的。

王羲之的书法有一个严格的继承关系,这一点,南朝时代的书法家羊欣,也是王献之的外甥,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而郭沫若对《兰亭序》采取了彻底否认的态度。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怎样才能彻底否认《兰亭序》呢?

第一,有没有《兰亭序》这篇文章?郭沫若认为,根本就没有《兰亭序》这篇文章。


第二,王羲之时代有没有《兰亭序》这种说法呢?郭沫若认为,根本没有,晋代的天下是隶书的天下。

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但文章说假的,书法也是假的。

这就是郭沫若提出的“兰亭辩伪”。郭沫若的“兰亭辩伪”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后有长达20点论战。

参加第一轮论战的著名书法家是高二适。

高二适先生按照历史记载,提出首先,王羲之《兰亭序》这种书法是真的。

这是论战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王羲之时代有没有《兰亭序》这种书法,突然被提出来,震惊中国学术呢?


因为,南京一个晋代墓志的发型,给郭沫若的学术敏感带来了灵感。

1962年,南京出土了两个墓志,《郭琨夫妇墓志》和《王兴之夫妇墓志》,这两个墓志都是隶书体制的书法。而且墓主人是王羲之同时代的人。其中王兴之据考证,是王羲之家族的侄子辈。于是郭沫若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王羲之时代会有隶书?


1962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局部。隶书方笔居多。学者认为具有楷书意味,实际上,为什么不能说有一些“魏碑”味道呢?

按历史上的说法,不是王羲之时代已经是楷书时代了吗?

后来,在1972年,新疆又发现了晋代隶书抄写的《三国志》残卷。这就更加坚定了郭沫若怀疑《兰亭序》书法不成立的信心。

当然,现在已经证明,虽然《兰亭序》不是书法真迹,但是,属于王羲之时代的书法是完全可信的。


考古发现的《李柏文书》,就是很接近《兰亭序》书法的墨迹。同时,东魏时代的碑刻《敬史君碑》这个碑刻里面,有很多字也是王羲之行书的体系的写法,这就足以证明王羲之时代是会有《兰亭序》这种书法的。

至于《兰亭序》的文章,有一些争议,也很正常。

那么,郭沫若提出《兰亭序》书法造假的怀疑,是一个学术笑话?还是一次伟大的觉醒?

我个人认为,尽管在《兰亭序》问题上,郭沫若有许多站不住脚的地方。

但是,郭沫若也唤醒了我们对中国书法史的新认识。

在郭沫若之前,我们一般认为王羲之书法在王羲之时代已经是天下一体的情势,也就是说,从东晋开始,汉字的书写都是王羲之那样了。

但是,历史考古也发现,王羲之时代的王羲之书法,确实没有普及到全国。

中国的书法,在王羲之时代,处于隶书、楷书、魏碑并列的时代。


其中一部分隶书发展成为“魏碑”了,这就比较科学地认识了中国书法从隶书到楷书的真实发展过程,也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还有“魏碑”这种书法。

其实,汉字演化成王羲之书法体系,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因为书法最合理的要求,就是你要容易辨认,也要写起来快一些。王羲之做到了这两个要求。


千千千里马


关于“兰亭论辨”,有兴趣的朋友看一下《启功口述历史》中的《启功谈“兰亭论辩”》,就全明白了。

郭沫若真的认为《兰亭序》是伪作?


稍为年长一点的朋友应该清楚,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运动,是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的。

而在此之前,曾经寻找过多个切入点或突破口,其中之一就有1965年发动的《兰亭序》真伪之辩。

在一些人眼中,一个小小的学术问题,可以上纲上线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大是大非问题。

据启功先生讲,一次陈伯 达得到一本定武本的 《兰亭序》,后有清代李田的跋,跋中就以《兰亭序》不是方笔而是柔笔断定它是假的。陈伯达把这样一本《兰亭序》 及跋送给郭老,目的很明显,就是让郭老带头从这方面做文章,看是否能钓上 大鱼来。

郭老接到这样的“圣旨”,自然 也明白其中的用意,便做起文章。他结合一些新考证,写了一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断定《兰亭序》是假的。


郭老一个人说不行啊,还得拉上几个有份量的,于是启功被看上了,郭通过钱杏邨先生找到启功,让他写一篇文章,必须说《兰亭序》是假的。

启功先生是有名的“老油子”,既要说假话,还得给自己找条退路,让明眼人一看就知他是在言不由衷。想破脑壳的他终于想出个办法,于是他写道:

“及至读了郭沫若同志的文章,说《丧乱帖》和《宝子》、 《杨阳》等碑有一脉相通之处,使我的理解活泼多了。”

抓住这一点,启功的思路果 然“活泼”多了,四千多字的考辨文章当天写好了,题为《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此文写好后的第二天就登在《光明日报》上了。

而启功先生的一句“使我的理解活泼多了”,也成为他的朋友间的笑谈。

而南京的高二适先生则迂腐多了,也没启功的“眼力”与“圆滑”,他非把它当成纯学术的问题,写了一篇反对文章,通过章士钊先生转送毛泽东,但毛笑笑没有表态。

事实上,后来出版的《兰亭论辨》 一书,其中的序果然明确指出,赞成不赞成 《兰享》是真是假是一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政治斗争。

序中说:“(兰亭序真迹说)经历代帝王重臣的竭力推崇和封建土大夫的大肆宣扬,视作不可侵犯的神物。…(郭沫若发表文章后)多数人支持他的评定,但也有文章持相反的看法…

但后来为什么没在这上面做更大的文章呢?

可能是因为能参与这一论辨的圈子太小,毕竟 只能是书法界有限的人,很难达到由此发动更大规模斗争的目的。

既然失去政治意义,过了一阵也就偃旗息鼓了。 后来他们果然找到了更好的目标,那就 是《海瑞罢官》,从此点燃了“熊熊烈火”。

明白了这些,就知道《兰亭序》是真是假并不重要,而我辈书法爱好者喜欢它就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对于从来就没有以真凭实据地史料证明其存在过的《兰亭序》,每个人产生怀疑是正常不过的事。


《兰亭序》虚幻又真实,一件既没真迹传世,却又享有崇高地位的书法作品?这是很奇怪的文化现象,也是千年来难解之谜。

一个历史事件的真象,短短几十年时间便有可能迷雾重重,或以讹传讹,更何况一件近两千年且经历无数劫难的纸质作品,要辩清它的真伪,无疑主观想象要多于实际考证。


郭沫若先生质疑《兰亭序》真伪,并非纯学术的目的,而是在当时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否定权威又要树立新的权威的时代背景下切合权宜的举动,但不想却造就了古往今来最具学术性的一次论辩,这是当局者始料未及的。

书画鉴定,如抛开原迹去讨论真象,则只能舍本求末,更何况同一个作者的书画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面貌差异很大。单纯以技法或时代背景去探究《兰亭序》的真伪,都太过武断。或许《兰亭序》之所能触动那么多人的神经,就在它能真实感受却又无法切实触摸的魄力吧,无论它是智永和尚写的也好,还是唐太宗授意集体伪造也罢,总之《兰亭序》已成为国民的骄傲记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它的真伪,在这些面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许是历史的玩笑,但更是恩赐……!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兰亭组织了一次户外交游,结果当时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熟悉到场。众才子佳人饮酒作诗,好不快活。酒过三巡,众人诗兴大发,纷纷衔觞赋诗。事后有人提议把今日所作的37首诗汇编成册,众人于是一致力推王羲之书写一首《兰亭序》。王羲之也不谦让,铺纸挥毫,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一气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再来抄写,却发现无论如何写,都无法超越昨天的草稿的“高度”。 居然无一相同,各有不同的体态和美感。宋代书法家米芾称赞地说了9个字:此真乃天下第一行书。而王羲之自知这是自己的巅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于是把他当作传家宝,赠予儿子王献之。

8年后,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不知怎么过,从他儿子手上“辗转”到了他的小舅子郗昙手上。据悉,郗县死后,甚至还把《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带入了他的墓中。就这样,《兰亭序》暂时“消失”了。与此同时,王羲之的其它墨宝也经历了三大劫难。

首先,来看第一劫。原来,在东晋末年时,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是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迹,后来,桓玄妄图篡位失败,在逃亡路上,他竟将所有收集来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一并投江销毁,可以说王羲之的真迹经此损失大半。

其次,来看第二劫。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级发烧友——是梁武帝萧衍。据史书记载,梁武帝穷一生之力,一共收集了78帙767卷老王的墨宝。

梁武帝,还曾让人把王羲之的字编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所有的努力都毁在他的子孙手里。公元544年,西魏围城,南梁的梁元帝开城投降,投降之前,梁元帝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纵火将梁武帝所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的书法尽数焚毁。

经过这两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后,王羲之留在世上的真迹已是屈指可数了。

再次,来看第三劫。据悉,到了北宋时,宫中也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墨宝,然而,后来随着北宋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带着宫里的大批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宝,都被金军一起掳走,至此,世上几乎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

而在王羲之的墨宝越来越稀少,越来越成为珍宝之藏品时,在地下沉睡二百年的《兰亭序》又重现于世,引发轩然大波。也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军士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不示人。几经周折,公元565年,陈国之主陈伯茂得到了《兰亭序》。然而,三年后,陈伯茂死于宫廷政变,他被其叔叔陈顼杀死后,《兰亭序》再次消失。到了唐朝唐太宗时期,他非常热衷于书法,而当时市面上的王羲之真迹已经不多了。唐太宗一方面重金求购真迹,重金之下一共有2290卷,并且在每一张书法真迹上,加印上了“贞观”小印。另一方面,他经过多方努力,打探到《兰亭序》在一个智永和尚的手上。他多次索求不成,于是派人从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骗来了《兰亭序》真迹。

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兰亭序》先后出现了多个摹本,其中又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首,质量最高。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唐太宗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后来,唐太宗在驾崩前,吩咐自己的儿子唐高宗,要把《兰亭序》垫在他自己脑袋下,陪着一起下葬。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

三百年后唐末五代风波再起,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干了件令人发指的事——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真迹之谜再次传的神乎其神。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兰亭序》的真迹并没有埋在唐太宗的墓里,因为在温韬的盗墓笔记里,却并没有出现《兰亭序》的名字。而《兰亭序》的真迹其实被唐高宗自己私藏了起来,后来被安放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同时,据乾陵周围的老百姓说,《兰亭序》真迹后来为武则天所得,武则天是否真的将《兰亭序》带进乾陵或是传给子孙后代就不得而知了。二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兰亭序》,私自藏了起来。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从此《兰亭序》的真迹流落民间。三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在墓室里的隐秘之处。总之,就这样《兰亭序》真迹去向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待解之谜团。而有专家认为,只要待时机成功,发掘掘昭陵和乾陵这两座王陵,真相便可见分晓。


上官青云哥哥


郭老说得对!神龙本和定武本都大失王羲之书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应该从《圣教序》中寻找!



谭启照


郭沫若对《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是基于当时新发现的一些历史文物的出土而提出的。它是有一定的实物基础的。东晋《高崧墓志》被发掘以后,从出土高崧墓志上大致可以辨认出墓志上的字体与唐朝的字体有很大的相似度,这就成了一个很有力的佐证。郭老怀疑《兰亭序》是智永所书。我们从智永的《千字文》中可以肯定,其字体与《兰亭序》的字体十分相似,这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后代许多大家也认为,智永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而且又有发扬光大。这就从反面上证明了,《兰亭序》有可能就是智永所写的可能性。如果再仔细看《兰亭序》与王羲之的其它手札信件,其书写风格特征又与《兰亭序》是字体和特点有很大的差别。

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书法在人们的眼中又一次的闪耀了古代文化灿烂的光辉,也是人们关注古代书法作品的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问题越辨越明,道理越说越清。春秋战国时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那是思想文化的大碰撞,产生了许多对后有世巨大影响的理论和思想。也是对从类社会的精神财富的重大贡献。我们也希望当代人都来关心我们的文化发展事业,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


中和之水


我以为郭老说的有道理。从王兴夫妇出土墓志铭看隶书兼爨宝子笔意较浓。原来我们夸赞兰亭序是逸少等好友40余人上巳节饮酒作诗,王为此作序。我记得有文介绍,是羲之现场即兴而作。现在分析,三月三的季节,应该是春风徐徐,王不可能乘着风力现场一气完成的,应该是回家之后书写的。再说东晋时期,作为南方的书风以二爨为主要风格,作为北方已有了魏碑的萌芽,这说明我国南北书法的风格不尽相同。说为智永所书,也不无道理。要么是遗传基因的缘故,反正兰亭序的书风忒像智永之笔意。从纸张方面说,东汉蔡伦造纸,到东晋时,就技术含量来说,那时的纸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毛边纸,是否能存在到唐朝值得怀疑。总的说来,郭老的真正意图是为了挖掘乾陵想进一步证实其事罢了。至于是谁写的,用不着争论,不管是谁写的,绝对是上品,精品,极品无疑。可以怀疑是谁写的,但是绝对不能怀疑它不是精品甚至是极品。


13563713440


王羲之的《兰亭序》自唐代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迹流传下来,虽然真迹到唐太宗时期消失了,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摹本传世,最出名的就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对于《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历代虽然有极少数人怀疑过,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真的,加上唐太宗给王羲之背书,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没有人怀疑了。

但是历史上零星的怀疑还是有的,比如清代的李文田曾经直接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认为《兰亭序》是隋唐人的伪作,同时他还说如果真有《兰亭序》存在,那应该也和《爨宝子碑》风格差不错,王羲之那个年代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风,可惜李文田那个时候见到的史料还是太少,王羲之年代已经完全可以写出这样的书法风格。这是公开的质疑《兰亭序》的第一人。


而学术上认为的公开发起“兰亭论辩”的第一人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根据当时新出土的墓志铭《王谢墓志》,认为《兰亭序》是假的,因为《王谢墓志》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本处于一个年代,但是两幅作品的书法风格却截然不同,《王谢墓志》显然是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是完全成熟的行书了。

所以他在当时的《文物》杂志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公开否认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假的,是后人的伪作。后来又在光明日报连载,在文化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文人也纷纷附和,其中包括启功先生,也写文支持郭沫若的观点。


王谢墓志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无论是南京的高二适,上海的白蕉还是沈伊默都是二王书法的忠实信徒,如果推翻了王羲之,那就感动了书法史的基础,虽然顶着政治压力,南京的高二适依然公开发文反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了的兰亭论辩。

郭沫若书法

中间的论据就不细说了,实在太多了,由于各种原因,这场论辩最终被叫停了,并没有哪一方取得了辩论的胜利,但郭沫若明显失败了,而事实证明,我们今天依然把《兰亭序》看作是王羲之的真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