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不是被神化了?

孫濤


我看並非神化。老子在古典哲學一書中,主要範疇之一的(道)。是用以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同時也提出了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自然界和社會規律性等。並廣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總之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字字珠磯。並看不出什麼神化。


存良書院460


謝謝,我覺得或多或少有一些神話的意味。也許老子當初寫的就是一篇自己的認識文章。但是由於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思考到老子那樣深刻,就覺得他說的太好了,太神了。

其實,道德經講的都是樸素的道理。老子也許是因為在圖書館看書多了,加上自己的總結,寫就了這樣一篇深刻的文字。可見老子是一個極有學問的人,在當時是這樣,對今天的我們也是這樣。所以我們覺得老子太厲害了,更神一樣。

道德經被神話的原因還有歷代統治者的推崇,膜拜,把這篇文章當作神寫的,是神的話語。

其實,神話也好,沒有神話也好,都不影響它是一篇有啟發性的好文章,是一篇給人智慧以啟迪的文章,這就夠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裡面有消極的成分,比如,消極避世,自私自利,這些是我們需要正確看待的。當然,不能否定的是,《道德經》的確是一本偉大的智慧之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代表,向老子致敬。它值得我輩認真學習,汲取裡面有益的精神養分。


荷暮雲深


《道德經》沒被神話,相反,被庸俗化了。

《道德經》的作者是李聃,通常稱之為“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曾擔任周王室守藏史,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經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首”,被封建王朝奉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曾多次問禮於老子。

《道德經》從問世以來,儘管歷代統治者政治傾向不同,但《道德經》作為“南面之術”的地位從沒下降過,其所蘊含的宗教哲學、治國理念與和諧思想等從沒被懷疑過,作為道家修真養性的經典秘籍更是沒有中斷過。這些理念和思想具有跨時代、跨社會、跨文化的普世價值,因此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享受著與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樣的尊崇地位,這在國內,沒有任何一部經典堪與比肩。

儒家學說在中國封建時代一直享有“皇家文化”的地位,因此《道德經》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尊崇逐漸下移到民間,對中國民間文化的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魯迅說:不瞭解道家,就不瞭解中國文化。

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受到國外思想文化界的普遍推崇。簡單覺幾個例子:

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赫伯特·曼紐什說,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應當是柏拉圖和老子,亞里士多德和莊子。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歷史》中說:“除了《道德經》,我們要將焚燬所有的書籍。”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還說:受中國的孔子和孟子的影響“很大”,而受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

無需多舉例,老子在世界的影響在中國無人能比,即便是中國的聖人孔子,在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眼裡只不過是一個世間的智者,老子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哲。

老子的學說與孔子的學說不一樣,孔子的受眾是官員,孔子教他們如何“尊尊親親”,如何修身養性。而老子的受眾則小得多,只有侯王們,所以《道德經》裡動輒說“聖人”如何如何,教侯王們要想天下如何如何,自己先如何如何。因此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立足點不同,主張就不同。

但是,在民間《道德經》確實有被神話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民間、民眾的神話;一個是受道教影響的神話。

民間的一些熱愛“老學”的朋友,因為太過熱愛老子學說,加之《道德經》的字詞艱澀古奧,一言萬端,讓人不得要領,因此給《道德經》人為地附加一層神奇色彩,視老子為“神”,這種文化認同上的神化,愈加凸顯了《道德經》的深奧和神秘。

另外一種神化來自道教。作為宗教,神化是必須的,不神化就不是宗教。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西漢功臣張良的八世孫,七歲能誦《道德經》,本是太學書生,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盡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東漢章帝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復徵為博士,封冀縣侯。因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作為道教經典的《老子想爾注》,就是張道陵對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該注本用刪、增、改字的方法,對《老子》原文進行修改,將《道德經》中作為哲學範疇的“道”人格化,神格化,使抽象的“道”具象為有喜怒哀樂,對人有教導、遣使、誡禁、主生死,賞善懲惡,鎮邪制頑的人格神。並通過神格化註釋,將哲學著作《道德經》改造成了真正的道教經典。最後將哲學家的老子神化成正一盟威道所信奉的神。

我們必須明白,哲學的《道德經》和神化的《道德經》根本不是一碼事,一個是學術,一個是宗教。由於歷史上註解《道德經》的注家,不少是道家人物,或者是仙道家,比如河上公,等,很多人在研讀《道德經》時,多少受宗教思想的影響,因此對《道德經》有神化傾向。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鉅著,涉及治國、用兵、修身養性等諸多領域,具有實際的指導性,若把老子和《道德經》神化,其實就是宗教化。普通讀者不是道士,不必要神化老子和《道德經》,神化了其實就是庸俗化了。



問道黃老


《道德經》當然有可能出錯了。不過,"道"並非是正誤判斷。

老子談道,有可能出錯。但他想談的東西,是超越正誤的。

所以,拋開老子,談一談我的所說的,這種超越正誤的,是什麼東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並非是對某種觀點的辨論。例如,並非是對"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的辨論。它並沒有相對的觀點,自身也沒什麼觀點,慌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對"思維"有所瞭解,你就會發現,思想活動,總是從一個觀點起,圍繞這個觀點,進行邏輯判斷,然後得出下一個觀點。

在辨論中沒有"道"。看書就是和書中的觀點辨論,書中也沒有道。思想的活動,就是自己與自己辨論。

有辨論的地方,都沒有"道"。

所以,一開始就要拋棄辨論。


鄉間農夫相見有緣


《道德經》當然有可能出錯。不過,“道”並非是正誤判斷。

老子談道,有可能會出錯。但他想談的東西,是超越正誤的。

所以,拋開老子,談一談我所說的,這種超越正誤的,是什麼東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並非是對某種觀點的辯論。例如,並非是對“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世界是無色的”的辯論。它並沒有相對觀點,自身也沒什麼觀點,恍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對“思維”有所瞭解,你就會發現,思想活動,總是從一個觀點起,圍繞這個觀點,進行邏輯判斷,然後得出下一個觀點。

在辯論中沒有“道”。看書就是和書中的觀點辯論,書中也沒有道。思想活動,就是自己和自己辯論。

有辯論的地方,都沒有道。

所以,一開始就要拋棄辯論。

PS:

質疑是好的。但更好的是,自己領悟,把這些書拋棄掉。


臥龍易學趣談周易


道德經沒有被神話

相反

被後世學者解釋的低端了很多

幸虧我們找到了郭店楚簡

在郭店楚簡中道德經有2046個字

那才是最早的版本

我們錯讀了2400年的千秋經典

用三十三篇文對郭店楚簡版進行了一個闡述


軒轅凌霄


用洛書的原理看《道德經》

延安 ——高治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聖賢們幾千年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周易》和《道德經》就是兩本這樣的經典。

宇宙萬物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給出瞭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是繼四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這裡一、二、三這幾個數字,大家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可是,我們卻從《周易》的洛書中發現這段論述中的真正含義。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

2020年1月15日,我們發表了《動態的洛書空間模型找到了》的一文,引起許多讀者的強烈關注,在本文中,我們認為找到了洛書與萬物產生髮展的奧秘。看到我們描述的動態的洛書空間模型,我們應當突然明白了,我們生存的空間或許就是由洛書的法則將這種基本粒子組織起來形成的,沒有這種粒子就沒有我們的空間,沒有一個洛書這樣一個統一的運行機制,就沒有我們的宇宙,可以說這種粒子動態方式和洛書的立體模式就是宇宙的根本。於是我們判斷,物質和空間都是由‘能質粒子’按照洛書的環形螺旋旋轉方式構成的。動態的洛書空間模型,就是一個環形的螺旋旋轉的模型,這個模型的數字變化,猶如自然數自然形成,所謂道法自然,便是如此。宇宙是全息對應的,而洛書就是時空全息模型,電子、原子、分子、細胞、人體、太陽系、宇宙等,都是按照一個相似數學方法組成和運動的,我們覺得最終的科學發展和能源開發,都會指向幻方法則。大道至簡,我們有了這個空間洛書數學模型,就可以解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量難以理解的現象,從而可以用幻方建立起一個新的數學體系,尋找宇宙萬物演化的哲理。

我們用幻方的原理終於看明白了道德經裡的這句話,我們從洛書的環形螺旋旋轉方式中可以看到,“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在這裡,我們看到的“道”就是萬物首次運行的原理 ,即道就是這種環形螺旋旋轉方式,洛書中的三行三列三數都對應道德經論述的一、二、三,即‘能質粒子’按照洛書的環形螺旋旋轉方式每旋轉一圈分三步,共旋轉三圈,這三圈完成了,一個時空體系就形成了,一個小粒子也被演化成了,可見物質構成都是在洛書這樣道的演化之下,事物產生的不同變化與組合,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物質而已,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不是四生萬物呢?因為‘能質粒子’按照洛書的環形螺旋旋轉方式,旋轉三次一個小粒子體系就形成了,一個最小的物質就產生了,而萬物都是這樣產生的,所以是三生萬物。一個‘能質粒子’就是1,事物開始從這單一的模式出發,然後進行兩位一體的結合,或者進行三位一體的結合,繼而產生不同的東西。不管是任何一種結合方式,裡面都有洛書——道的因素存在。洛書的環形螺旋旋轉三圈是平行的旋轉,有了這三次運行,形成一個時空隧道,演化出來的三個大圓圈(8,1,6),(3,5,7),(4,9,2)是均衡的和都等於15,演化出來的三個小圓圈(1,5,9),(8,3,4),(6,7,2)是均衡的,和都等於15,因為從一開始,就是由道所產生的。後面的任何事物,都按照洛書來運行的,從小到大發展,裡面都存在互相組合,互相形成一個個的關係鏈。這些關係鏈,都是因為有道的緣故,按照洛書的運行模式才能夠發生這種變化。這裡就是老子說到的“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



大山的情懷607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賢的哲學書,他在宇宙觀、人生觀都有獨特的理解,對當時民智的啟蒙其實還是相當有用的。

比如“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和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它闡述了事物的起源是虛無和真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的思想其實是一致的。

又比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不僅闡述事物的本質,還告訴了我們從小事做起的道理。

又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它告訴了我們世間的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告訴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了解世界。

總的來說,《道德經》不是東方的《聖經》,卻是中國人民智的啟蒙書。《道德經》從古流傳至今幾千年的歲月也沒有失傳,也足以說明了人們對它的認可。



鵬成Vincent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6]

元·趙孟頫·道德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欽州坭興陶茶器與生活


說到《道德經》這本書,我們就需要了解他的歷史。就像我們想要了解 一個人,就需要去探究他的生平一樣。在我看來,《道德經》並沒有被神化,而是人們對它的瞭解太少。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這裡足以見得它的重要性。自從傳入民間之後,因民間需要,再加上裡面的東西過於深奧,常人難以理解。故而被神化。它其實講的最多的是為人處世之道,治國理政之需。能夠適用的地方太多太多,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就造成了有些人對其奉若神明,有些人對其置若罔聞。

例如《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些人看到這段話就已經覺得雲裡霧裡了,更別提去理解透徹了。但仔細一聽又有種難以言喻的韻味在裡面,所以有些人就拿去大肆宣揚,再加上《道德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反駁的人寥寥無幾。其實,老子也是人,他也會犯錯,但他想談的東西,卻又是超越正誤的。

所以,拋開老子,談一談我所說的,這種超越正誤的,是什麼東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並非是對某種觀點的辯論。例如,並非是對“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世界是無色的”的辯論。它並沒有相對觀點,自身也沒什麼觀點,恍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對“思維”有所瞭解,你就會發現,思想活動,總是從一個觀點起,圍繞這個觀點,進行邏輯判斷,然後得出下一個觀點。

在辯論中沒有“道”。看書就是和書中的觀點辯論,書中也沒有道。思想活動,就是自己和自己辯論。

有辯論的地方,都沒有道。

所以,一開始就要拋棄辯論。換言之,德為道之顯,道為德之心,有道方有德。這恐怕才是《道德經》要告訴世人的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