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超越師傅,成飛是怎樣放棄俄系道路逆襲成功?

tuoshan


殲20隱身戰機的裝備服役不光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範圍內第二個批量裝備隱身戰機的國家,而且殲20的裝備服役也讓我國在新型戰機的研發上成功走在了世界前列。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殲20的締造者成飛的功勞,作為我國第二家先進戰機的研發廠家,成飛的歷史可謂是一把辛酸淚,因為其當初只是從東北老大哥沈飛的隊伍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小隊伍罷了,而且從一開始可謂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但是成飛依舊憑藉著自身的實力一步一步成功坐上了中國先進戰機第一的寶座和獲得世界先進戰機“氣動狂魔”的稱號,那麼從被拋棄的徒弟到如今的超越師傅,成飛是怎樣放棄俄系道路逆襲成功?

在說成飛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我國第一架戰機研發企業沈飛吧,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先進戰機研發生產企業,在沈飛的廠房中不僅誕生了我國第一款國產戰機---殲5戰機,更是後面誕生了國產超音速戰機等多款先進戰機。而成飛則是中國戰略發展之下的一個分支,在那個大三線戰略部署下,從沈飛隊伍中被分配到西南地區了一支要什麼沒什麼的航空隊伍,在一開始這支被分離的隊伍可謂是娘不親爹不愛,沒人脈,沒投資,每年的訂單投資也都是一種後孃養的感覺,但是成飛人依然從一支不被重視的年輕隊伍一步一步成為研發殲20先進戰機的航空巨頭。

成飛一開始也是和沈飛一樣通過測繪仿製蘇聯戰機發家的,在當時雖然沈飛研製了我國第一款戰機和第一款超音速戰機,而成飛被分離前可是什麼功績都沒有,而且在分家後被分配的第一件事還是和沈飛老大哥一樣生產仿製版本的殲7戰機,而當時對於成飛的要求也很簡單,只是將其作為我國航空工業的備份存在。所以就這樣持續了十幾年時間,在國際先進三代戰機開始批量應用於實戰後,我國航空工業分別對沈飛和成飛提出了研製國產先進三代戰機的要求,而當時沈飛遞交了殲7的雙發改進版本殲8戰機,而成飛則遞交了我國第一款鴨式氣動佈局殲9戰機,從性能來說殲9可謂是全面碾壓殲8戰機,但是受限於當時我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的緣故,直接上馬殲9戰機並不現實,所以殲9就這樣下馬了,而競標失敗的成飛也被分配生產出口改進版本殲7戰機的任務。

從這個時候沈飛和成飛的命運可以說是完全不同了,此前兩家還都是同樣生產同一款殲7戰機,但是現如今老大哥已經生產更先進的殲8戰機了,而成飛還是在生產只用於出口的殲7戰機,要知道殲7戰機的原型米格21戰機可是一款上世紀60年代初的戰機了,距當時也有20年的時間了。不過對於成飛來說,專門生產出口的殲7戰機對於成飛而言,限制因素反而更少了,其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生產各種不同版本的殲7出口型號,而且還能在殲7基礎上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設計,所以就這樣成飛在一款老舊的二代戰機身上,通過各種設計修改研發除了各種魔改版本的殲7出口型戰機,而這些戰機前幾年仍在生產,因為對於某些買不起三代戰機的國家而言,成飛魔改後的殲7戰機性能其實不差於三代戰機,但是價格卻便宜了很多,而且成飛在售後和定製化服務上可以說絕對滿足客戶任何需求,所以對於這些用戶來說選擇成飛的殲7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更重要的數在出口殲7戰機的時期,成飛和外國客戶有了很多交流合作的機會,同時成飛也積累了大量的飛機標準數據和很多國外先進戰機制造經驗,而且外國人要求高,成飛的飛機品質也因此得到了保證。

而同期的老大哥沈飛在殲8項目研製上並不順利,雖然殲8本質上還是屬於殲7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雙發版本,但是一直沒有及時的交出合格產品,所以到了80年代末期的時候,國際風雲變化之下,國家對裝備先進三代戰機又提上了日程,而這個時候沈飛則繼續拿下了國內組裝仿製生產,從蘇聯引進的蘇27SK戰機的項目,而成飛則被分配研製國產三代戰機的計劃。好在成飛在獨立後一直沒忘記創新技術發展的發展方向,而且在出口殲7戰績的時期,成飛在對國外各種先進的三代戰機也有了很多全新的認知,無論是從三代機的氣動佈局發展,還是從三代機普遍使用的電傳飛控系統升級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就這樣成飛不負眾望研製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款國產三代戰機--殲10戰機,其在氣動佈局上大膽採用的鴨式氣動佈局不光賦予了殲10戰機優秀的超機動飛行能力,而且殲10戰機的研發也讓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全面進入三代機行列。

而沈飛雖然相比成飛從零開始研製三代機不同,沈飛是直接通過仿製生產的方式國產化了蘇27SK的國產版本--殲11A戰機,但是沈飛在後期的殲11戰機升級改進上可謂是一路磕磕絆絆,而且一直被束縛在蘇系戰機的研發中不能自拔。後面雖然在殲11基礎上研製了我國第一款艦載戰機---殲15艦載機和重大升級版本的殲16戰鬥轟炸機。但是縱觀整個沈系發展路線,其一直都處於蘇系發展之中沒能突破自我。

所以就這樣從沈飛開始研製殲8和成飛開始殲7的出口後,沈飛和成飛全面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沈飛承擔了我國三代戰機有沒有裝備的重大責任,而成飛則藉助與國外客戶合作的機會,學習到了很多國外先進航空技術發展思路,並且從殲10開始終於實現了自身技術立足的發展方向。而沈飛則一直被束縛於蘇系發展之路中,沒能在自主創新發展上走出自我。所以在自主創新能力開始有差距後,成飛拿出了吸取世界先進戰機發展思路的殲20戰機,而沈飛則因為技術創新不足只拿出了傳統氣動佈局的FC31隱身戰機

所以縱觀沈飛和成飛的發展之路,其實就可以看出,沈飛雖然藉助共和國嫡長子的身份承擔了很多國產先進戰機的生產計劃,但是也正是因為被這些大批量的訂單所束縛和矇蔽,沈飛一直走的是國產之路,而沒能在自主創新上突破自我。而成飛因為從一開始的就不如意也讓成飛明白只有依靠自身的硬實力才能活下去,所以不管是各種魔改的殲7還是後面實現自我的殲10和更加先進的殲20都是成飛自主創新的產物。


魑魅涅槃


這個問題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成飛怎麼樣逆襲成功,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放棄俄系道路,講起來都很有意思。

成飛不比沈飛根正苗紅,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成飛這樣反而包袱更輕,思想更放得開。成飛的起步是從殲-7開始的,也正是因為殲-7趕上了打開國門的出口大潮。從無償援助改為有償軍購後,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我國的殲-7打開了國際軍貿大門,出口至多個國家和熱點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成飛接觸和走訪了大量國際客戶,打開了眼界,密切接觸了國際新潮流和西方航空科技。其後國際合作項目也使成飛充分參與新項目,接受新思路。在這方面成飛的科技人員堅持獨立自主,充分消化吸收,為日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戰機研製道路打下基礎。可以說沒有國際合作,也就沒有後來的殲-10的大膽創新和殲-20的獨樹一幟。

舉個大家非常熟悉的梟龍的例子,這是成飛第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從項目伊始就與合作方按照現代化管理流程控制設計生產與預算結點,並且引入有較高水平的第三方參與設計,並且幸運地獲得了較多真材實料,充分開闊了思路。經歷過這些實踐,才可能擺脫套在身上的緊箍咒,去開創新局面。

而俄系道路,其實是非常獨特的一個武器裝備思路。縱觀世界現代各場武裝衝突,裝備俄系武器的武裝力量通常都被裝備西方武器的力量所壓倒。這不是偶然因素,因為俄系武器一旦不在俄系完善的體系內,單獨的作戰能力非常有限。還是用戰鬥機做例子,俄系的戰鬥機作戰嚴重依靠地面指揮控制,戰鬥機只是一個消耗品,設備簡單功能單一,聽指揮即可。甚至在訓練中也是更要求服從指揮,飛行員能動性和處理特殊情況的能力都較差,也不需要太強的獨立判斷和決策能力。所以一旦缺乏完善的預警,搜索,指揮體系,當時的俄系戰鬥機和無頭蒼蠅差不多。加上前蘇聯/俄羅斯一向簡化出口版本“猴版”的惡習,作戰效能就更差。

所以成飛,乃至中國航空工業在接觸西方航空科技後撇棄俄系道路是必然選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規範,發展獨立自主研發製造能力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而成飛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的精神,也使其在中國戰鬥機研製上的主力。


航空君


如今成飛如花一樣絢麗,被網友親切地稱之成洛馬,從殲-10,FC-1到殲-20,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進步的象徵。

回顧成飛人發展進步,網友們都能說到一些,要認真梳理他們的歷程,也可說篳路藍縷,非常不易。從吃透殲-7開始,都知道一個非常知名的故事,米格-21引進到我國,印度引用中國歷史上鄭國渠的舊事,給蘇聯出了一個自視很高明的主意,蘇聯言聽計從,在拿給我們的技術資料中發現上千處技術錯誤。我們一項項摸索,引進二十多年以後,真正把米格-21技術給吃透了,積累了經驗,壯大了隊伍,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迎來了FC-1“梟龍”的成功。因零件通用率70%以上,被人指稱準三代,是發展中國家用得起的三代機。有價格便宜的優勢,性能卻能達到F-16的70%,如今在巴基斯坦空軍成為主力。以“梟龍”之名,勇闖國際市場,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向高峰努力的開始。凡我國傳統的戰鬥機客戶,皆可很方便地維護,減少了後勤複雜程度。

成飛堅持搞殲-10,勇於探索和創新,迎難而上,終於成為我國第一款全面技術自主的飛機。從此掀開了我國航空工業嶄新的一頁,進入了真正自主投計的王國。實現了從二代到四代的技術跨越,可以說正式進入航空技術強國的大雅之堂。

再向前努力一步,有了屬於自己的五代機殲-20,實現了技術引領。非常有意思的是,2011年出世日,懂行不懂行的,皆在談論它的鴨翼,以之破壞隱身等等。並且還源引美國航空界一句非常有名的話,鴨翼一定裝在敵人的飛機上。當美國六代機出世,也知道了鴨翼的妙處,從此謠言才不攻自破,以為正是典型不自信的表現。


魂舞大漠


這題目裡的成飛沒有說清楚,是作為飛機設計機構的611所還是作為飛機生產機構的132廠?看起來應該是指132廠。

因為從611所頂著“601所成都分所”的名頭成立伊始,其任務就是設計“殲九”,鴨翼佈局的單發殲擊機。和蘇聯的任何一種殲擊機在氣動外形上都沒有相似性,從一開始就沒有走所以也談不上放棄俄系道路。

如果是說132廠,那麼就還比較符合其發展歷程了。132廠從五六十年代生產殲五甲開始,先後研製了殲教五、改出了殲七I/A、殲七II/B/H/M、殲七E,研製出了佩刀……特別是殲七系列的改進研製過程可以說是充分吸收了米格21的經驗,在佩刀也就是後來的“梟龍”上完成了對米格21的超越。

但是這個過程也是充滿了曲折,特別是第一次用西方航電改進殲七。

60年代後期,航空工業部下令米格21的摸透和國產化試製任務從112廠和601所轉出,由132廠接手完成。但是由於文革的干擾破壞,米格21國產化所需的各種配套部件設備功能性能長期不能滿足要求;另外132廠也對測繪仿製米格21興意闌珊,總希望能重新打鼓另開張地搞個全新自主設計。因此,殲七的研製過程不斷延遲。132廠提出的六改方案被空軍否決,最後只批准了一個三改方案。期間還發生過132廠生產的殲七質量不合格,空軍拒收的事。

歲月蹉跎,直到文革結束後,132廠對殲七的改進才算走上正軌。1978年殲七II首飛成功。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脫節很久了,航空工業部長呂東帶隊去西歐考察一圈震動不小:在機載設備方面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明顯。很快空軍就提出要進口西歐機載設備改進國產軍機。殲五殲六已經垂垂老矣,殲八還處在保密狀態,只有132的殲七適合改裝西方航電。於是132廠以屠基達先生為首開始緊鑼密鼓地考察西方航電,磋商比較之後確定了英國馬可尼公司打包提供的平顯、大氣數據機、雷達測距機等設備。由於長期不接觸國外最新科技,連屠先生也要趕鴨子上架地在和英國人談判之前惡補航空火控系統知識。

幾經周折,雙方在談判中確定了合作細節,在英國國防部簽了協議。這是中國首次向西方採購軍用航空電子裝備。132就等著英方供貨了。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半年後國內由於經濟調整,下馬了一大批項目,也包括殲七航電引進項目,等米下鍋的132是欲哭無淚。反正是空軍決定不要了,不想掏錢。航空工業部也沒辦法。和英方簽訂的合同也違約了,已經支付的幾百萬英鎊的定金也回不來了,還要賠償馬可尼的損失。外事部門說這樣太不合適了,信譽都沒了,那也不管用。

後來中航技打聽到約旦想買一批米格21,增裝掛架和副油箱,裝上西方航電,其實就是倒手賣給伊拉克。132抓住這個機會,先和約旦人拍胸脯保證能拿出來,又多方努力爭取,總算和約旦人簽了約,再回頭找馬可尼把設備敲下來。時間進度非常緊,要改自己的接口適合英國航電,還要各種空中、地面試驗。期間各種麻煩不一而足,眼瞅著時間節點快到了還一時拿不出東西來:按照與英國的合同,英方航電設備交付期在飛機交貨期之後!所以又和約旦方面求爺爺告奶奶的爭取先交沒航電的飛機。最終趕在時間節點上交付了合同規定的30架殲七M,打贏了這場背水之戰。

132廠通過這次殲七航電改進,從頭到尾體驗了國際市場的用戶需求、供貨規則方式,也推動促進自己改革了不少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作流程和思路。可以說,對於132廠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後續發展,這次中外攜手對殲七航電改進的合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後面的殲七MG、梟龍都得益於此。


asiavikin


現在說逆襲超師還為時尚早!明顯俄羅斯跟美國的戰機設計理念不同,現在看來俄羅斯戰機的設計理念可能會比美國更上一層樓。

隱身戰機是由美國方面提出來的設計概念,在這種設計中,美國利用雷達波的盲區以及探測弱點設計出了相應的隱身戰機,f22與f35也成了相對成功的設計代表品,也就是說,美國是給戰機披上了一層偽裝衣,但是呢,代價則是戰機性能下降(f22跟f15在100公里內打對攻,f22被完敗)。

但是呢,俄羅斯則不同了,俄羅斯在設計戰機的時候追求戰機本身的超性能性,他們的設計理念是自己強才是真的強,我不怕被你發現,被發現了我也有能力擊敗你。所以呢,俄羅斯對隱身戰機並不是很感冒,這才有了俄羅斯的蘇57竟然隱身能力那麼差的主因。

在過去20年時間裡,由於佔著戰機的隱身優勢,美國戰機確實是比俄羅斯戰機出風頭。但是呢,隨著雷達技術的提升,隱身戰機越來越難欺騙雷達了,使得戰機的隱身性能已經不再重要了(反正都能被發現),比如俄羅斯的s400已經能夠在320公里外探測到f22並在230公里外鎖定f22了,這時候隱身戰機為了達到隱身性能而犧牲的作戰能力短板就會被暴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