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官職按大小排列是什麼順序?

文史今安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四位名臣,他們做的最高官職都是什麼吧!

曾國藩。1868年4月授武英殿大學士,8月兼任直隸總督。

李鴻章。1874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兼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左宗棠。1874年8月授東閣大學士。1881年任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宜。

張之洞。1906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



以上就是清朝中興四臣做過的最高的官職。而按照以上所述,單純的以官職從大到小的排列應該是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清朝,在內閣大學士的殿閣銜上,自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三閣”制,即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每殿每閣的大學士雖都為正一品,但是在地位上卻有先後之分,排位如下: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而因保和殿大學士自清二百餘年,只有傅恆、張廷玉等數人獲得,所以實際上在當時清朝序班以文華殿大學士居首,為文官之首。所以李鴻章作為文華殿大學士自然官職要高於其他三人,而曾國藩因居武英殿大學士則次之,再次之就是張之洞的體仁閣大學士、左宗棠的東閣大學士。



當然在對比他們四人官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左宗棠、張之洞這二人可當過軍機大臣,而李鴻章、曾國藩可沒有當過。要知道軍機大臣在清朝可是被稱為“有宰相之實”的官職,那為什麼他們二人會低於李鴻章與曾國藩呢?其實很簡單自“甲申易樞”後,軍機大臣的權力早就被慈禧以各種的藉口給剝脫了,實際上這個時候軍機大臣已無多少的實權,基本以淪落為慈禧的一個隨用隨丟的工具罷了!



軍機大臣的權力雖被削弱,可地方總督的權力卻日益加重,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朝不得不將軍權、財政權都下放到地方的督撫手中,其中由以作為總督之首的直隸總督權力最大,所以雖然李鴻章、曾國藩沒擔任過軍機大臣,但他們二人擔任過的直隸總督,在這個時候權力卻絲毫不弱於軍機大臣。



當然以上只是按照官職的排位。如果按照爵位來排大小的話,顯然是曾國藩(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二等恪靖侯)→李鴻章(一等肅毅伯)→張之洞(無爵);如果按照諡號來排大小的話,顯然是曾國藩(文正)→李鴻章(文忠)→左宗棠(文襄)=張之洞(文襄)。



清朝的諡號以文正為最高,司馬光曾言“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其次為文貞、文成,再次為文忠,此為清朝文臣最高的四個諡號。之後就是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等29個字。



如果按照死後的待遇來看,則是

曾國藩(太傅)=李鴻章(太傅)=左宗棠(太傅)→張之洞(太子太保)。如果按照對清朝的貢獻來比較,則是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左宗棠(收復新疆)→張之洞(鎮壓維新派起義)



當然若以對現在的中國貢獻,無疑是左宗棠最高,收復新疆這等收復失土之事足以讓他名留青史。再就是曾國藩,是他開啟了中國近代化建設。其次就是張之洞,他創辦的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工業為民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最後就是李鴻章,他創建的北洋海軍是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也為民國的海軍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澳古說歷史


說起晚晴中興四大名臣,史書上的一般默認的排名順序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那麼,這個排名和他們的官職有沒有關係呢?我們可以來詳細看下:

曾國藩:作為晚晴四大名臣中的第一名,不僅是其他三位的前輩,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其他三位的半個伯樂,一手創立湘軍,剿滅太平天國,官封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學士,曾做過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死後諡號文正。

李鴻章: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淮軍的創始人、洋務運動主要領袖之一,還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封一等肅毅伯、文華殿大學士,先後擔任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死後諡號文忠。

左宗棠:

曾國藩的幕僚之一,楚軍創始人、洋務運動主要領袖之一,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官封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先後擔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死後諡號文襄。

張之洞:洋務運動主要領袖之一,創辦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漢陽鋼鐵廠,並在中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官封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歷任山西巡撫、湖廣總督、署兩江總督,死後諡號文襄。



首先,從年齡上來說,曾國藩最年長,其次是左宗棠,再次是李鴻章,張之洞最小。其中曾國藩和左宗棠平輩論交,李鴻章是學生輩,張之洞更是他們之中的晚輩。

其次,從他們死後清廷對他們的評價來看,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這是古往今來文官的最高評價,一般情況下,皇帝都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的。

在歷史上能夠獲得這個諡號大臣,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范仲淹、司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東陽等。清廷願意把這個“文正”的諡號賞給曾國藩,可見對他的認可。

至於李鴻章的“文忠”,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而左宗棠和張之洞的“文襄”,又比“文忠”稍遜色一點。從這層意義上說,在他們四人去世後,清廷給他們的蓋棺定論就是曾國潘排名第一,李鴻章次之,左宗棠和張之洞再次之。



接來下,我們來重點看一下他們四人的官職大小:在清朝,我們在分析某個官員的官職時,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分別是大學士、總督和爵位。

大學士:清朝自乾隆改革官職以來,朝中大學士主要分為“三殿三閣”,即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但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從乾隆十三年開始,他們的排名一般是這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

當時,曾國藩是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是東閣大學士,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所以單從大學士這個官職來說,李鴻章排名第一,曾國藩排名第二,左宗棠排名第三,張之洞排名第四。

總督:清代的總督一般為正二品,主要職責是統管一省或者兩三省的軍務、行政大權,所以總督往往是真正具有實權的封疆大吏。

在清朝的眾多總督之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其總督的地位也是有高有底。一般情況下,東三省總督是眾多總督中地位最高的,往往只能由滿清貴族才能擔任,其次依次為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等。

當時,曾國藩和李鴻章最高都擔任過直隸總督,而左宗棠和張之洞最高只擔任過兩江總督,不過曾國藩相比於李鴻章,他還擔任過兩江總督,所以要勝李鴻章一籌。

同時,張之洞只是署兩江總督,也就是暫時代理兩江總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任職,所以要遜於左宗棠。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們四人按照總督官職的排名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爵位:清朝的爵位依然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其中每個爵位又分為三個等級。

曾國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也就是一等侯爵;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伯,相當於是一等伯爵;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也就是二等侯爵;張之洞著沒有被封爵位。所以從爵位上說,他們四個人的排名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最後,我們把大學士、總督和爵位這三個官職綜合起來排名:曾國藩在總督和爵位這兩項中都排名第一,在大學士中排名第二。李鴻章在大學士中排名第一,在總督中排名第二,在爵位中排名第三。左宗棠在大學士和總督中都排名第三,在爵位中排名第二。張之洞則在這三項中都排名第四。所以從官職上來說,他們四人的排名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我是趙帥鍋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合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晚清時期,平定叛亂(鎮壓起義),發起洋務運動登封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四人官位高低,不能一概而論,綜合生前職位、爵位、死後諡號等各方面,依次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下面依次說明,首先簡單介紹下四人:

曾國藩。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其一生完美詮釋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之道。所謂“做官當如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勇毅候,諡號“文正”。政治生涯中主要成績是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興辦洋務,使清政府短期內國力增強。

李鴻章。大清的裱糊匠。慈溪認為其有“再造玄黃”之功,伊藤博文認為李鴻章是大清帝國裡唯一可與列強爭鋒之人,國際上稱為“東方俾斯麥”。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官至,東宮三師(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封一等肅毅伯,死後追封太傅、一等肅毅候,諡號“文忠”。一生為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殫精竭慮,參與了多次重大歷史事件,簽署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若早生一百年,李鴻章一定是名垂青史的能臣。

左宗棠。民族英雄,當之無愧。收復新疆之功足以照耀千古。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最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候。死後追贈“太傅”。諡號“文襄”。生平主要事蹟、參與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平定捻軍、回民叛亂,收復新疆,興辦洋務運動,一生東定閩浙、西靖陝甘,北收新疆,晚年又不顧年邁之身督師抗法,病故之前仍對國家戀戀不忘。一身所為無愧民族英雄之稱。

張之洞。四人中年齡最小者。同治二年探花,一生主要成就為改革教育,創辦眾多學堂,修建鐵路,重視西學,鎮壓義和團運動,參與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翰林入官場,外放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未實際授予),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宣統元年去世,諡號“文襄”。

四人中,就生前爵位看,曾國藩為一等侯爵,李鴻章為一等伯爵,左宗棠為二等侯爵,張之洞無。因此爵位而言,以次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下面看看諡號,死後獲得一個好的諡號,是大多數文人的終極目標,曾國藩諡號“文正”。文正是文臣的最高諡號,李鴻章諡號“文忠”,“忠”字在文臣諡號中位於正、貞、成之後,遠遠高於襄。左宗棠、張之洞均諡“文襄”。諡號上的品級依次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打平。

最後看看官職,四人中,曾國藩資格最老,左宗棠次之,左曾是曾的幕僚。李鴻章為曾國藩學生,張之洞資歷最淺,年齡最小。四人同時間的官職對比,肯定是曾國藩最高。在地方任職期間,四人都做到了地方最高職務,總督。含金量上來看,直隸總督為總督之首,地位最高,其次是清朝賦稅重地兩江總督,其他各總督按照當時情況地位有所變化。曾國藩、李鴻章均做過直隸總督,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均做過兩江總督,而張之洞未實際授予。左宗棠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均為戰事需要而任,含金量較張之洞兩廣、湖廣總督更高。因此地方職務上,曾國藩、李鴻章最高職務相同,曾國藩多出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有軍事大權的兩江總督,實際曾略大於李,左宗堂和張之洞職務打平,但左宗棠本身為名將任職期間軍權在握,因此左略勝張一籌。地方職務依次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中央任職方面,四人都官至大學士,清朝的學士體系是文官的頂峰,即所謂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體系。按照高低排名依次是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曾國藩最高為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最高為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為東閣大學士、張之洞為體仁閣大學士。同時李鴻章曾經兼任北洋大臣,因此中央職務排名依次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官職比較相對複雜,因此小編浪費了較多口水,總結下來,曾國藩資格最老,同時期官職最高,地方任職經歷最高,中央最高職務略低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次之。

綜上所述,結合爵位、諡號、地方及中央任職經歷。就四人一生而言,四人排名依次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四人雖大致屬於一個時代,但活躍期間既有重疊又有不同,四人側重領域也有所不同,單純的比較職務高低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一個人的朝廷的地位,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掌握實權的情況,死後的地位綜合比較。四人都有過平叛或鎮壓農民運動的經歷,又同時主持了洋務運動。曾國藩雖靠軍務起家卻屬於純粹的武將,左宗棠一生戎馬是那個時代清廷最可靠的軍事將領,李鴻章更多的位居中央任職,實際為晚清宰相,張之洞則偏向純粹的文官,在教育,文化,學術方面成就突出。

四人都封建時代出色的名臣,個人能力無愧四大名臣的稱號,雖然後世功過褒貶各不一樣,作為封建末期的人,多少揹負罵名,但在小編看來,他們的所作所為對得起當時的國家,民族,就整個歷史的角度而言,他們比洪秀全之流強出太多了。



自漂自流


曾、左、李、張,同列為晚清四大名臣。他們四人都曾擔任過,外官最高職務的總督。又分別晉升到,文官最高級別的內閣大學土。

大學士在清朝有宰輔之稱,品秩為正一品。如此,四人官階品級是相當的。當然其中以李鴻章的文華殿大學士地位稍崇,曾氏的武英殿次之,而後左氏之東閣大學士,再張氏之體仁閣大學士。

然而當軍機處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權責漸輕,時人曾有這樣評價“閣臣(大學士)不入樞府(軍機處),則一切政要不得預聞”。如甲午戰敗失勢後的李鴻章,雖保留了文華殿大學士頭銜,卻一度無所事事,等若“閒曹”。

隨著內閣大學士漸成為一種榮譽頭銜,軍機大臣取代其成為中樞首腦。光緒年間的御史陳璧,曾說“軍機者,宰相也,天下事無所不綜。”

光緒帝也在其所發上諭中說“軍機處為行政樞紐,關係綦重”。可見清中後期,軍機大臣成為帝國的實際宰輔,大學士只存宰相之虛名。

當然,若以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則是實至名歸的相國了。而在我們討論的四位大臣中,左宗棠、張之洞皆以閣臣入樞(軍機處),也就是實際相國。而李鴻章、曾國藩只是分別以大學士身份,留任地方總督,從未入過軍機。

綜上,依清國官制,四人中官位從高至低排序,應是~左、張、李、曾。。。。

本文貼出以後,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意見,在此表示接受歡迎👏。但又必須做出一些聲明,首先本題所問,乃四位晚清大臣的官職排位。個人以為其爵位並不在其討論範圍,並且爵位高低,也未必與官職大小所套掛。比如清初范文程、洪承疇,都是陪列閣闕,官位不可謂不高,但封賞爵位卻很低。而同時期因功封爵的漢臣,其爵位遠在二人之上眾多,但官職卻多遠不及也,甚至也會出現有爵位無官職的現象。

。。。我們這裡討論官、職。也會出現同級官,任不同的職務。更或所任職,與所居本官並不匹配,即所謂官與職分離(這是唐宋時期官制的延續。。。

打個比方,某位老兄穿越回去,時值鹹、同軍興,老兄因軍功,被上司保舉為從四品知府,但是全國知府職位所設有限。老兄無法去擔任知府的官職,只能留在軍營出任個管帶(營長)。這個時候老兄的官還是知府,可以用知府禮儀,但實際職務是管帶。再如果某天,有個同知出缺(知府副手),上峰讓老兄暫署,那麼老兄此時是知府官,同知職。或許有天,老兄被人參彈,開去同知缺,保留知府銜歸部候選。,那麼此時老兄是,什麼職務、差使也沒有的候補官員,也就是有官無職。。。

清代初地方督撫乃是臨時差委,多派中央部院大臣或內閣大學士擔任這一職務,也就是說這些督、撫是職,而它的本官是部院大臣,或大學士。即便到了中後期,督、撫亦例兼部、院的官銜(總督兼尚書銜,巡撫兼侍郎)而所任督撫者,也多以其所兼部、院官銜自稱。 (總督稱部堂,巡撫稱部院)

軍機大臣也可視之為一個實際職務,而他的本官也或可是閣臣,或是部院大臣。其與督撫設立之初亦多相近之處。。。

所以,本人將曾,左,李,張四位晚清名臣的官位與職務,分別比較。以軍臣大臣為清廷最高實際職務,大學士為最高官位為依據,得出本文上述之排位,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說。。。。


欲挽強弓


評價比較晚晴的“中興四大名臣”的官職大小高低,最為主要的參照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大學士的名號,一個是是否為軍機大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並且在後來通過設置內閣的方式來行使宰相的實際職能,此時朝堂上開始出現閣殿大學士。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內閣制度,在乾隆朝時期逐漸形成了“三殿三閣”大學士的格局,並且按照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的順序,進行地位的排序。

而實際上,早在乾隆朝之前的雍正朝,自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開始,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開始受到極大的約束和限制,軍機處成為國家權力的中樞。

根據《清史稿》中的相關記載:

“大學士名居揆席,非兼充軍機大臣,幾與閒曹無異。然位分不可褻,故大學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滿一漢,分東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於堂也。唯管部,則於部中添一正座,兩旁以滿漢尚書陪之,滿漢四侍郎則在下面分兩旁坐。故大學士俗呼為中堂。”
“明內閣主旨擬,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誥之職。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獻替,遂號為宰相。軍機處制與相類。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

在軍機處成立後,大學士逐漸成為了虛銜和榮譽稱號,實權逐漸掌握在軍機大臣手中,而即為大學士又兼軍機大臣身份的官員,才是當時權勢、地位最為顯赫的朝臣。

“中興四大名臣”均擔任過地方總督一級的封疆大吏,並且都是朝廷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品階上是一致的。·

但是這四人中,僅有兩人在成為大學士的同時,入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即:左宗棠,任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張之洞,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而另外兩人僅有是出任大學士,並沒有入軍機處,即:曾國藩,任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任文華殿大學士。

所以如果單純的按照官職的高低大小來做一個簡單比較,結合否入軍機處和大學士名次來排序如下:

第一位:左宗棠,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第二位:張之洞,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

第三位:李鴻章,文華殿大學士;

第四位:曾國藩,武英殿大學士。

如果按照爵位,諡號以及死後殊榮來看,則結果也就會有所不同。

如果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順序來比較。

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死後追贈一等肅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張之洞沒有被封爵位。

所以,按照獲封的爵位高低來排序,由高到低分別應該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畢竟李鴻章的一等候是死後追贈,故排在左宗棠之後。

如果按照諡號來比較。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排名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文正”本就是對於文官評價最高的諡號,並且大清一朝,一共只有八人獲此諡號。

按照《明會典》記載,文臣諡號除了等級最高的“文正”,之後是“文貞”,再往後依次是

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李鴻章諡號“文忠”,左宗棠諡號“文襄”,張之洞諡號也為“文襄”。

故按照諡號排序應該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

從死後的殊榮來看。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四位名臣無一例外都進入了賢良祠。

但是其中,只有李鴻章享有了在京師建祠的殊榮,不僅是這四人中唯一一位,並在在清朝歷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師祠的漢族官員。

“晚晴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四人作為當世之權臣,也都在儘自己的力量來提振國力,拉近與列強之間的差距,但是怎奈晚清的沒落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再加上保守派的重重阻撓,最終也沒能改變落後晚清落後捱打的局面。


雍親王府


這四位按照官職大小排序的話就要了解他們那個時代清朝的官職等級。那麼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清朝的官職,主要介紹這四位大臣曾擔任的最高官職。


首先是大學士

在清朝,自乾隆改制後,朝中大學士便以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這三殿三閣的官職名稱定下來,大學士的官職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實際權力還是有差別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閣的高低順序來體現大學士的職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學士地位最尊,東閣大學士地位最小。

其次是總督

清代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者為從一品,另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所以總督是具有實權的邊疆大臣,清朝的眾多總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東三省總督是眾總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


再次是榮譽銜

東宮三師三少,到了清中晚期這就是體現榮譽的虛銜,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還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後,漢人再無人能封王,所以漢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實上自雍正以後,也極少有漢臣能被封公,各個等級的爵位中具體也分“一,二,三”等級。

最後是諡號

有功於社稷的大臣死後都會被皇帝賜予“諡號”,文臣諡號之首是“文正”,後面依次是文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這裡不再贅述,武將諡號之首是“武寧”,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號是“忠文”,“忠武”等等。

好了官職等級大體瞭解清楚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給這四人排名吧!



按照慣例,先看四人擔任的官職

曾國藩,官至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追贈太子太傅。

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肅毅伯,諡號“文忠”,追贈太子太傅。

左宗棠,官至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封二等恪靖侯,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傅。

張之洞,官至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沒有封爵,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保。

所以按照官職大小排名的話就是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按照爵位排名的話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按照死後加封的榮譽排名的話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鹹魚閒聊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人說他們是英雄,有人說他們簽訂喪權辱國的《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作為清朝末期活躍的漢臣,為國家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事情,奈何清朝清政府腐朽!瞭解這四位元老按照官職大小就需要了解清朝的官職等級。那麼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清朝的官職,主要介紹這四位大臣曾擔任的最高官職。

第一是大學士

在清朝,自乾隆皇帝改制後,朝中大學士便以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這三殿三閣的官職名稱定下來,大學士的官職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實際權力還是有差別的,通常是以三殿三閣的高低順序來體現大學士的職位大小,所以保和殿大學士地位最尊,東閣大學士地位最小。

第二是總督

清代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者為從一品,另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所以總督是具有實權的邊疆大臣,清朝的眾多總督中,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東三省總督是眾總督之首,下面依次是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

第三是榮譽銜

東宮三師三少,到了清中晚期這就是體現榮譽的虛銜,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別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還有爵位,按照高低是“公、侯、伯、子、男”,在清朝,自平定三藩後,漢人再無人能封王,所以漢人能得到的爵位最高就是公爵,事實上自雍正以後,也極少有漢臣能被封公,各個等級的爵位中具體也分“一,二,三”等級。

第四是諡號

有功於社稷的大臣死後都會被皇帝賜予“諡號”,文臣諡號之首是“文正”,後面依次是文貞,文成,文忠,文襄等等,太多這裡不再贅述,武將諡號之首是“武寧”,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號是“忠文”,“忠武”等等。

官職等級大體瞭解清楚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給這四人排名吧!

曾國藩:1811-1872,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探索者。曾國藩及其湘軍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產生: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1、封爵官職: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翰林庶吉士

2、封爵:一等毅勇侯

3、追贈:太傅

4、諡號:曾文正公

李鴻章:1823-1901,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1、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2、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評價:“東方俾斯麥”

3、慈禧太后評價“再造玄黃之人”

4、官職: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

5、爵位:一等肅毅侯

6、追贈:太傅

7、諡號:李文忠公

左宗棠:1812—1885 左帥統領大軍,消滅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年輕時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研習兵法!後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

1、官職: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

2、爵位:一等恪靖伯

3、諡號:左文襄公

張之洞:1837—1909,創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發展軍工重工業;創辦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等多所學校

1、官職: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

2、爵位:無

3、追諡:太子太保

4、諡號:張文襄公

張之洞為中國創建工業基礎和教育基礎,現代許多大學前身都是張之洞所辦。

1、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

2、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

3、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

1、官職大小排名: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2、爵位大小排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3、死諡追封排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待這些“晚清名臣”呢?


弘宗起名


這四個人被稱之為“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他們在清廷的官職,實際上在伯仲之間,如果從清廷權力中樞的軍機處看得話,除了曾國藩,其他三人皆兼職過軍機大臣,似乎比曾國藩高一頭,但這麼來論的話,對曾十分不公平。因為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湘軍最後徹底戰勝太平軍的話,漢人幾乎很難任職軍機大臣,而這一期的肇始者,皆是曾國藩。

曾國藩組建湘軍,其湘軍核心人物,不過三人,急流勇退的曾國藩,壯年早逝的胡林翼,厚積薄發的左宗棠,這三個人,最早躋身清廷督撫大員的是胡林翼,如果胡林翼不是在安慶之戰後早逝的話,四大中興名臣可能就沒有張之洞什麼事情了。

而湘軍的歷史作用,在清廷政治上主要體現在改變了清廷“首崇滿洲”的基本國策,扭轉了漢人士大夫仕途的最大阻力,從而才有後來的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躋身高位。

從這四人的履歷來看,他們都擔任過總督,也是內閣大學士,除了曾國藩以外皆是軍機大臣,職位皆在伯仲之間,那麼這就只能從影響力和權力上來分個高低了。

先從總督任上來看一下,清廷的總督區,職權最重,最得清廷信任的是直隸總督,其次是財賦重地的兩江總督。四人都擔任過兩江總督,其中張之洞只是署理,從未實授。而其中唯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擔任過直隸總督,從這一點看,無疑是曾、李二人更高一籌。

在曾國藩急流勇退之後,清廷為了統籌日益頻繁的與洋人通商事宜,設立了南北洋大臣,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擔任,而長期兼職這兩個職位的分別是李鴻章和張之洞,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的權力要比曾、左兩人更大一些。

從對清廷中央的影響力來看,無疑李鴻章要更厲害一些,畢竟亞洲第六艦隊是他一手建立的,其淮系文武官吏在湘軍解散後,無疑是清廷中流砥柱,說句門生故吏遍天下也不為過,每每與洋人簽訂條約,老佛爺都選擇李鴻章,相比較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更加是清廷不可或缺的人物。

從爵位角度而言,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而張之洞最慘,一個爵位都沒撈著。就這個序列而言,無疑曾國藩最高,其次李鴻章,再次左宗棠,最後張之洞。

這四個人其實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基本都是位極人臣,並沒有被貶黜的記錄,可以說已經實現了真正封疆大吏的權柄,達到了清廷都無法輕易撤換更替的程度,他們最終的結局,也都是死於任上,一生榮耀。

從官職大小這個角度來給這四個人評排名,本身就不科學,因為就清廷官制而言,他們四人都基本躋身清廷權力中樞,但因為所處時期不同,曾國藩比較吃虧一點。若以實力貢獻而論,公認的排名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老曾一手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打破清廷的政治生態,是近代漢臣崛起的一切起點,如果不是本人不太具備做皇帝的潛質,可能差點就割據東南跟清廷對著幹了。

李鴻章,門生故吏遍天下,光緒以來近代中國的政壇上,幾乎一半的名人都出自他的提拔或他的門下,在洋務運動中,也是務實派的中流砥柱,創辦的北洋水師,雖然最甲午一戰功敗垂成,但後來提拔袁世凱發展為北洋六鎮,其在軍事方面的勢力一直都保持四人之中最大的優勢。(老曾是自解兵權)

左宗棠的名,更多的是打出來的,他確實是清末難覓的將帥之才,具有極高的戰略素養,從太平天國到捻軍、再到甘肅回亂,後來的收復新疆,中法之戰,清廷最後的幾十年裡,有用兵之處,皆有其身影。與綏靖派李鴻章比起來,左宗棠是實打實的鐵血派。

與李鴻章相比,左宗棠可能輸就輸在不善於結黨,鑽營勢力。

張之洞清流出身,後來出任地方督撫,雖然也想走務實救國的路子,但顯然清流辦起實務來,力不從心,雖然也辦了很多洋務,但效果比起李鴻章來略輸一籌,在軍事上建樹不多,但也是清末洋務派中為數不多獨當一面的人物。


江畔初見月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當時滿蒙同盟式微的情況下,清廷不得不依仗漢族士大夫的勢力來維繫統治,開啟洋務運動熱潮,引領中國進入近代化道路。



他們作為清帝國的封疆大吏,官職大小順序分別是:

從有相位而無相權的大學士來看,清代以保和殿為尊,其次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而曾國藩在同治六年(1867年)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後改授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則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的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張之洞的體仁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由於左宗棠和張之洞入軍機參與機務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應該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從總督官職來看,清代總督有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東三省總督首要,而後依次是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級別上沒差別,但若是一同上朝還是要排一下站位的,從這個角度,曾國藩、李鴻章都任過直隸總督,左宗棠和張之洞還均任過兩江總督,只不過李鴻章還擔任過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任兩江總督時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多次署理兩江總督卻並未實際授予,因此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從軍功封號來看,曾國藩以湘軍起家,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的淮軍則得益於湘軍的扶持,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剿滅捻軍以及甲午戰爭等,封一等肅毅伯(死後封侯);左宗棠的楚軍收復新疆,立下不世之功,封二等恪靖侯;張之洞的軍功無法與三人相比,按照清乾隆十六年定製,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因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從身後功名來看,文正是清代文臣最高榮譽,由皇帝親自圈定,曾國藩獲此殊榮,入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專祠;文正之後是文恭、文忠,李鴻章諡號是文忠,次於曾國藩,但他是清代漢族在京建祠第一人;左宗棠和張之洞的諡號都是文襄,但左宗棠入昭忠、賢良祠,並且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追贈太傅,張之洞則是太保,因此排序應當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總體來說,曾國藩所獲功名榮譽最高,次之的李鴻章統領大清內政外交各方面,權力最大。緊接著就是左宗棠、張之洞。只不過四人歲數差異比較大,同時期官職各有不同,僅憑之後的功名對比評價,未免有失偏頗。

應該更多關注他們的歷史貢獻,比如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都是民族實業,四人都為大清救亡圖存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完成了那代人應盡的使命。


春秋正義


談論起這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無一例外,都是漢人臣子。但要是論其這四人的官職大小來的話,其實也絕非容易比較的,畢竟曾國藩曾大人去世夠早,而曾國藩大人又為“中興四大名臣之首”,說的直接一點,題目中之比較,那就是各自生前官職之比較。倘若依據四人都在位之時來比較的話,那又是一個高低了。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四人先後“薨”的順序:①曾國藩薨於公元1872年;②左宗棠薨於公元1885年;③李鴻章薨於公元1901年;④張之洞薨於公元1909年。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四個人都可以毫不誇張地稱之為晚清的中流砥柱,是他們四個人為江河日下、風雨飄搖的大清撐起了最後一片天,自公元1840年晚清步入近代化以來,我泱泱中華幾經侵蝕,國恥蒙羞,屈辱外交,戰火紛飛,內憂外患。雖然晚清亦在進步,但洋務運動破產、戊戌變法失敗、晚清“新政”敗露,無不將晚清之廷的沒落保守暴露至極。在如此不堪局面之下,曾國藩等人先後以“國之重器”之面貌登上晚清舞臺,但是國之將亡、時代更替,他們四人也只是用其畢生心血充當了個晚清的“裱糊匠”。

那我們一塊兒來了解一下晚清這四大名臣都在生前以及薨後都曾最高被授予什麼職位或者諡號吧!

①曾國藩。官至最高為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在其薨後,曾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為“文正”,追贈太子太傅。


②李鴻章。官至最高為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在其薨後,曾被追封為一等肅毅伯,諡號為“文忠”,追贈太子太傅。

③左宗棠。官至最高為東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在其薨後,曾被追封為二等恪靖侯,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傅。


④張之洞。官至最高為體仁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在其薨後,清廷並未賜其侯爵之位,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保。

其一:從“三殿三閣”來看: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由此可見,保和殿大學士為第一,而東閣大學士為最末。其二:從總督級別來看,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都屬同一級別,無官職大小之分,但是總督之官階在兼任這大學士的帽子,那可就有高有低了。其三:從東宮榮譽銜來看: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由此可知,太子太師是最高,太子少保為最次。其四:從死後諡號來看:文正居於首位,其後為文貞,文成,文忠,文襄……(列舉到此,後邊還有很多)。

那麼從此我們便不難看出,如果論起官職大小的話,那麼四人排名為李鴻章最高,曾國藩次之,張之洞再次之,左宗棠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