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被迫禪位後得知劉備稱帝,對蜀漢方向連笑3聲是為何?

李飛


漢獻帝劉協是東漢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生不逢時的他接手的只是一個即將覆滅的東漢,這也就註定了他的一生命運坎坷,成了曹操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傀儡。

但不可否認的是,劉協是一位很有能力和賢明的君主,也是一個不願輕易認輸的人,他的內心一直想要復興東漢,所以一直都在默默隱忍,劉備的出現給劉協帶來了希望,他甚至尊稱劉備為皇叔,指望著他能早日進京勤王,卻沒想到曹魏政權太過於強大,很快他就被曹丕控制,被迫禪讓退位,灰溜溜的去了封地做他的山陽公。

退位後的日子雖然過得清閒,可是作為亡國之君,劉協眼睜睜的看著大好河山就這樣斷送在自己手上,心中苦悶不已;另一方面,劉備聽聞漢獻帝被曹丕趕下臺後,就迫不及待的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在益州稱帝了,另外他在還沒有搞清楚劉協生死的情況下,就急著為他發喪,暫且不說劉備這樣做有什麼居心,他的城府有多深,當劉協聽到皇叔稱帝的消息後,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說些什麼,他先是一聲不吭,隨後朝著西蜀方向大笑三聲。

可以想象劉協當時的內心複雜,他笑自己看走了眼,劉備口口聲聲說要匡扶漢室,最後卻只顧著自己稱帝,絲毫不管他的安危,又笑曹氏父子,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更笑自己沒本事保住祖宗的基業,如今早已物是人非。


歷史些事


公元220年的時候,在漢獻帝劉協向曹丕交出玉璽,被迫“禪讓”於曹丕的那一刻,從此天下再無大漢。

演義上,電視劇上總是把漢獻帝刻畫得何其窩囊,然而漢室的衰亡,並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

漢獻帝卻在沒有君主的權力,甚至等同虛設的環境下,在“傀儡”的陰影下生活了32年,一個人揹著亡國的黑鍋,劉協對此表示:“朕太難了!”在座的各位,這個傀儡皇帝的龍椅換做是給你們座,你們又能撐多久?

以上都是題外話,漢獻帝被脅迫退位之後,曹丕出於對自身名譽和國家政局穩定的考慮,並沒有殺掉漢獻帝,而是讓他當了山陽公,給了他物產豐富的封地,和這輩子都花不完的財產。這麼一想,漢獻帝的待遇都比曹丕的親弟弟曹彰曹植都好很多(曹彰據說被曹丕毒死了,曹植被曹丕攆走了,被趕到一個鳥不生蛋,荒涼的封地),按道理說,漢獻帝也沒什麼擔驚受怕的了,除了平時由於愧對列祖列宗的江山懺悔一下,其餘的時間可以安度晚年了。

然而就在他“退休”了不久之後,他得知,劉備稱帝了,人在巴蜀,國號為漢,劉協朝蜀漢方向大笑了三聲,他為何而笑?

純粹是無奈地苦笑。

玄德雖然也姓劉,可他的所作所為,跟曹操又有什麼區別?!

漢獻帝從小就是當傀儡長大的,自然也會察言觀色,知人識面,他怎麼可能看不出來劉備是什麼德行?一副戲精上身的樣子,穿著仁義的外衣,長著個收買人心的腦子,就這麼個主。只不過當時形勢所迫,董卓曹操逼人太甚,劉備相對來講還算靠得住一些,畢竟還有著皇叔的名義,不能明著對他做出不恭的行為。劉備是全天下最要面子和大眾輿論的人,不可能明著對漢獻帝怎麼樣,至少不會像曹操一樣,帶劍上殿,搶著皇帝的弓箭接受大家的歡呼萬歲,也不會殺了漢獻帝那麼多皇后,安插自己的女兒給她當後宮做眼線。

總的來說,漢獻帝在位的時候,對他的皇叔,有一絲希望和幻想。

然而,當劉備入蜀之後,漢獻帝的心,也就徹底涼了,雖然說表面上是蜀中領主劉璋的手下先對劉備動的手,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都是龐統的計策,鳳雛用自己的死,換取了劉備攻打蜀川合情合理的藉口,劉備嘴上仁義道德,實際上連自己的同宗同族都能下狠手,這漢獻帝看在眼裡,心裡也更是拿起了自己的小本本,記上一筆。

當他得知劉備在蜀中稱帝的時候,他無奈,更多的是氣憤。

他還沒死呢!劉備憑什麼就稱帝了呀,有人覺得劉備還沒有發現漢獻帝還活著,要不會想方設法把漢獻帝接回來的。

別幼稚了,劉備好不容易有了今天,好不容易當了昭烈皇帝,他還能心甘情願地把漢獻帝接回來?還有他是不可能不知道漢獻帝沒死的,三國時期,各方存在那麼多年,怎麼可能沒有情報網呢,劉備怎麼可能不知情呢?

雖然說,劉備在當皇帝之前,是左一個推辭右一個推辭,可是大家都知道,劉備就是這種人,經常性的心嘴不一,他什麼都不想要,結果他有了三分天下其一,還昭告天下,漢獻帝死了,他繼承大統,還做出一副被逼無奈不得不接受的樣子。

隱居在封地劉協,想到這裡,越想越氣,越想越噁心,可是又能怎樣呢?他現在就是一個除了錢和老伴(曹操的女兒),剩下什麼都沒有的普通人,他又左右不了什麼,於是只能向著蜀地,無奈地大笑三聲了。

這三聲一為自己命運,二為劉備野心,三為

漢室江山,三聲過後,劉協放下心中所有的羈絆,行醫濟民,安度餘生。


歷來現實



公元220年,在位32年的漢獻帝劉協正式退休,將帝位禪讓給新任魏王曹丕,魏文帝曹丕封其為山陽公。時隔一年之後,遠在成都的“皇叔”劉備得知漢賊曹丕以魏代漢後,為延續漢室血統,登基稱帝,國號為“漢”,年號“彰武”。

傳言退休後的山陽公劉協聽聞“皇叔”劉備僭越稱帝,大笑三聲。曹操赤壁戰敗後,撤退途中曾大笑三聲,嘲笑諸葛亮和周瑜不懂兵法,接連笑出趙雲、張飛、關羽三位虎將,差點把老命給交代了。

那麼此時的漢獻帝這三聲大笑又是為何?下面依據演義及《三國志》中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一笑:東西漢四百年基業毀於一旦,劉協作為亡國之君愧對列祖列宗。

400年前,漢高祖劉邦三尺劍斬蛇起義,建立威震大陸的大漢王朝;200年前,光武帝劉秀崛起於草莽之間,推翻王莽新王朝,恢復漢室江山;今天,我劉協竟然被亂臣賊子曹丕趕下九五之尊。曹丕築禪讓臺,挑選良辰吉日,漢獻帝劉協屈辱地請求魏王曹丕登壇受玉璽,然後再下拜,朝見信任帝王。演義中相關內容如下:

至期,獻帝請魏王曹丕登壇受禪,壇下集大小官僚四百餘員,御林虎賁禁軍三十餘萬。帝親捧玉璽奉曹丕。丕受之。


古代帝王最悲劇的莫過於亡國之君,他們有的是自甘墮落,昏庸無道,自取滅亡,如商紂王、夏桀王;有的是勵精圖治,無奈大勢已去,回天乏術,如崇禎皇帝。而漢獻帝從開始孩童時期就是傀儡,“鐵打的皇帝,流水的權臣”,西涼董卓、司徒王允、李傕郭汜、丞相曹操依次登場,將漢獻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磨滅了漢獻帝劉協的雄心壯志。

漢獻帝面對數十位老祖宗的靈位,感嘆自己本來與帝王無緣,機緣巧合之下,被大奸臣董卓擁立為帝,一生傀儡,漢室江山名存實亡。現在,連漢朝的名分也沒了,徹底改朝換代,自己一沒驕奢淫逸,二沒自毀長城,怎麼就成了亡國之君了。閒暇之餘,山陽公劉協發出第一笑,感嘆愧對漢朝列祖列宗。


二笑:造化弄人,當了32年傀儡皇帝,劉協感到回天乏術。

可憐的漢獻帝,年幼之時,對董卓的飛揚跋扈無能為力;少年之時,對李傕郭汜的濫殺無辜束手無策;青年之時,對曹操的盛氣凌人,只能聽之任之。想必歷史上也很少有如漢獻帝這樣憋屈窩火的帝王了吧。

劉協成年之後,多次試圖擺脫權臣控制,將皇權收為己有,如劉協逃出長安擺脫李傕郭汜控制、衣帶詔事件、五大臣京師縱火等,可惜都失敗了,伏皇后、董貴妃等人也被曹操所殺。


這些奪權雖然失敗,卻代表著劉協不甘傀儡,奮力抗爭的精神。人不怕遇到艱難險阻,就怕成為行屍走肉,隨遇而安。漢獻帝無疑是積極向上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操傳令教將耿、韋二人,及五家宗族老小,皆斬於市,並將在朝大小百官,盡行拿解鄴郡,聽候發落。

前一刻,劉協還是天下共主漢獻帝,後一刻,他就成了山陽公,成為了臣民。現在,漢獻帝將帝位禪讓給曹丕,真的有一種“無官一身輕”的感覺,自嘲發出第二笑,感嘆造化弄人。


三笑:“皇叔”劉備登基稱帝,劉協欣慰大漢未亡,後繼有人。

自從漢獻帝被廢黜後,魏文帝曹丕將其遷往山陽邑居住,沒有聖旨不得進入京城。漢獻帝賦閒在家,半年後,聽聞遠在成都的“皇叔”劉備聽信傳言,認為自己已經遇害,“痛哭終日”,上尊諡曰“孝愍皇帝”。

劉協心中稍感安慰,認為還是自己本家叔叔記得自己,關心自己。不久,他又聽聞漢中王劉備在諸葛亮、許靖、譙周等群臣的勸進下,以“天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進位為帝。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與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商議,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漢中王為帝。


這時,山陽公劉協並沒有認為是劉備大逆不道,反而對新成立的“蜀漢”充滿了憧憬。他時刻盼著蜀漢國富民強,出兵中原,滅曹魏、吞東吳,恢復昔日的漢室江山。此時的劉協,本來對前途充滿失望,感覺一片黯淡,突然聽聞有劉姓宗親挺身而出,拾起被自己丟掉的漢朝基業,並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跡象,心裡頓時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此後,山陽公劉協活著的唯一願望便是盼著蜀漢劉姓政權早日伐魏,平定四海,恢復漢室江山,即使自己不再為帝,只要帝位在漢室宗親裡面,就能對得起列祖列宗。他衷心的欣慰漢室未亡,後繼有人,因此發出暢快的第三笑。


公元234年2月,山陽公聽聞蜀漢丞相諸葛亮起大軍伐魏,第六次出祁山,多次打敗曹魏雍涼都督司馬懿,佔領渭水南岸,克復中原指日可待。這時,他的心裡是美滋滋的,認為恢復祖先基業的時刻到了。然而,司馬懿據險防守,任憑蜀軍如何挑釁,送給其女人穿的衣服來羞辱。他也無動於衷,想將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熬死。


山陽公劉協聽到前線如此戰報,心急如焚,憂心過度而病倒,於4月21日病逝,年僅54歲。同年10月8日,年僅54歲的諸葛亮也病逝於五丈原,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個巧合,漢獻帝劉協和“臥龍”諸葛亮同生共死。

總結:漢獻帝劉協大笑三聲,每一聲都有不同的寓意,第一聲愧對漢朝列祖列宗,第二聲自嘲造化弄人,為傀儡皇帝三十多年,第三聲欣慰漢室未亡。

你是如何看待漢獻帝劉協三聲大笑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劉協被曹丕逼著禪位後,曹丕在司隸州河內郡給劉協找了一塊封地,將山陽郡封給劉協,將劉協封為山陽公,允許劉協在山陽郡建立公國,在封地內,劉協可以保留漢朝宗廟及制度禮儀。

劉協雖然去了帝位,但是相比之前,自由多了,在他的封地內,倒是非常自由,無非就是不能出封地,現在去了帝號,也沒有那麼多人管著他,打他的主意了,反而對劉協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劉協的封地山陽郡,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焦作市。從地圖上看,劉備的蜀漢所在位置在山陽郡的西南方向,但是曹丕所在的洛陽也在山陽郡的西南方向。劉協也許是對著蜀漢方向,也許是對著洛陽方向吧,能讓劉協起波瀾的恐怕還是洛陽的曹丕才對,至少劉備倒是可有可無的。

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也在蜀漢稱帝,當然了,劉備的理由很充分,他認為漢獻帝被曹丕所殺,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天有二君,為了與曹丕爭正統性,劉備也稱帝了,國號仍是“漢”。



從信息收集上來看,劉備認為劉協被殺,而劉協卻知道劉備稱帝,本來劉協心已平靜,但由於劉備的稱帝,引起劉協內心的洶湧,也許劉協真的有對著西南方向大笑三聲,也許不是笑而是哭,無論是笑是哭,劉協已不再重要。

也許劉協不是笑也不是哭,而是嘆息,對於劉協的一生,是被人控制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現在被逼退位,也許更是一種解脫,這一年劉協已經40歲了。



此處的劉協根本不是笑,而是嘆息,劉協的嘆息包括太多的無奈,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劉協作為一個聰明人,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受人控制情況下,仍然保全了自已的性命,而得以善終,除了劉協的聰明外,更多的是他表面出來的沒有威脅感,現在劉備稱帝,劉協想起往事來,有了三聲嘆息:

一嘆天下已無一寸漢土一位漢臣

劉協是被那些一幫所謂的大漢臣民逼著禪讓,整個朝廷之上,已經沒有一個人心向大漢,這些人要麼死了,要麼被曹氏排擠掉了,荀彧死了,吉本死了,韋晃死了,擁護大漢的人全都死了,而劉協就看著這些人一個一個的死去,然後滿臣文武,全部變成曹丕的人,逼著自已禪讓。



劉協感到無盡的孤獨和無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卻無一人相助,就連睡在身邊的枕邊人,也是奪他江山的曹家人。

而天下的土地更是沒有一寸是大漢的土地,全部被各路軍閥瓜分,曹丕、劉備,還有江東的孫權,遼東的公孫康,大漢的天下完了,這不是劉協自已能改變的,看到劉備也稱帝了,對劉協來說,天下不過多了一纂位者而已。

二嘆天不助我、時運不濟



兩漢四百餘江山的破敗丟失,責任不在劉協,就拿東漢來說,責任最大的是劉協的父輩和祖輩桓靈二帝,劉協就是一個生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的正確的人,原來劉協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媽當初懷他時,差一點就被一屍兩命毒死,是上天救了劉協一命,讓他來到這個世界上。

9歲那年,被狼子野心的董卓推上皇帝的寶座,從此開始了他傀儡的一生,直到被廢除為山陽公,直到他去世那年,都處地曹丕的控制之中,劉協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可是上天偏偏讓他生在亂世,給了他聰明的頭腦,卻沒有給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機會,大漢就這麼滅亡了。



三嘆劉備稱帝狼子野心

無論劉備打著怎樣的旗號,無論劉備如何仁義道德,禮賢下士、善待百姓,從根本上來講,劉備與曹操、孫權等人的行為無異,曹操沒有稱帝就被罵成國賊,更別說劉備還明正言順的稱帝,劉協豈能不知。



兩漢的規矩是“非劉不王、非功不候”,反對過說:不是說你姓劉就一定能被封王,而是要經過正規的手續,經過正牌天子的冊封才合法,劉備呢?叫自封,根本沒有得到東漢朝廷的認可,沒有得到劉協這個正牌皇帝的認可,那劉備就是亂臣賊子,就是狼子野心。

可是劉協這個時候,除了嘆氣,還能有何作為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園前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退位,國號為魏,史稱魏文帝。次年劉備在西川昭告天下,延續漢朝國祚,是為昭烈帝。

漢獻帝為何對著蜀漢方向連笑三聲?這雖然沒有真實史書的記載,但是後人可以通過漢獻帝的經歷來去猜測他此刻內心的想法,具體分析如下。


一笑,是笑自己的軟弱無能,使漢室江山易主,乾坤倒懸!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漢獻帝的一生是個悲劇苦難的一生,沒有過過一天安穩舒坦的日子,在擔驚受怕中苟且偷生。先有董卓進京作亂,挾持天子,屠戮群臣!後來董卓死後郭汜李傕又攻陷京師漢獻帝又落入二賊之手。最後李郭內亂,漢獻帝帶領群臣出逃,遇到曹操又把漢獻帝迎回許昌做天子,從此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幽禁生活。漢獻帝淪為一個傀儡被曹操操控,達到了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眼看祖宗江山淪為曹操囊中之物,漢獻帝劉協只能默默忍受而無能為力!名為天子,其實只不過是關了一個大點的牢籠而已!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再也按耐不住稱帝的慾望逼迫漢獻帝禪讓。看見自己僅存的一點名義上的帝位都被曹丕奪去,此刻漢獻帝除了悔恨自己無能為力之外又能做什麼呢?

二笑,是笑曹魏欺世盜名,明明是篡奪漢室,實為漢賊。卻偏要跟世人說是禪讓。

曹操一生只是稱王,並沒有取漢帝而代之的行動,那有稱帝想法嗎?想法是有的,只是擔心天下人心依舊歸漢,恐人心不服橫生禍端所以曹操把這個念頭壓了下去,


《三國志·卷十》: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但是到了曹丕繼位,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也能讓人忘掉苦難。曹丕不再擔心人心歸漢了,迫不及待的曹丕篡漢城帝,但是曹丕也要漢獻帝用‘禪讓’二字效法先賢企圖欺騙天下人心!漢獻帝作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只能無奈的一笑曹丕的欺世盜名,虛偽做作!

三笑,笑劉備假仁假義,看清了劉備跟曹操孫權一樣都是為了割據漢土,圖謀自立的亂臣賊子。

劉備跟漢獻帝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曹操的安排下見面的,當劉備自曝身世是為中山靖王之後的時候漢獻帝總算看到了一點光復漢室的希望,面對著這個比自己大一輩的皇叔,漢獻帝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自己的皇叔劉備身上,力保劉備領軍討伐袁術,讓劉備帶走了曹操五萬兵馬。漢獻帝希望有一天劉備能提領百萬大軍攻破許昌迎自己回去堂堂正正的做漢朝的皇帝!天下臣民的天子!

而此時,自己剛被曹丕奪了帝位,就聽到劉備在巴蜀已經稱帝的消息。劉協此時才知道劉備其實跟曹操,孫權跟天下諸侯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談什麼匡扶漢室!談什麼光復漢土!都是一群竊居神器的亂臣賊子!劉協最後一笑就是笑劉備假仁假義,看破了劉備的真實用心!看破了世間的虛假醜惡自私自利!

最後:漢獻帝在群雄逐鹿之時自己永遠是那一隻亡命天涯的鹿!被追得東奔西逃!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裡每個人都只會想著自己的利益,當山河破碎,人心不古的時候,再也沒有所謂的忠臣義士!看清了人心也看清了現實更看清了自己!


竹林論風月



公元221年,距離亂臣賊子曹丕以魏代漢僅僅過去一年,遠在成都的漢中王劉備便迫不及待地登基為帝,國號為“漢”,年號“章武”,對“侄兒”漢獻帝劉協的死活不管不顧。在山陽居住的山陽公劉協聽聞,面對蜀漢方向大笑三聲,那麼其中有何寓意呢?這三聲大笑,一笑希望破滅,二笑世態炎涼,三笑錯信劉備。下面依據演義及《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一笑:山陽公劉協一笑希望破滅。

漢獻帝劉協,字伯和,9歲在董卓的擁立下登基為帝,開啟了長達32年傀儡皇帝生涯。“鐵打的皇帝,流水的權臣”,權臣從西涼董卓、王允呂布、李傕郭汜、丞相曹操、魏王曹丕走馬觀花似的換來換去,劉協穩坐九五之尊。他在這三十多年的傀儡生涯中,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的帝王生活。數月的年輪將漢獻帝劉協從血氣方剛的少年磨成老於世故的長者。

司徒王允巧用美人計和呂布聯合,除掉大奸臣董卓,給了十二歲的漢獻帝劉協希望,認為已經除掉禍國殃民的大奸臣,朝政在司徒大人手中,通過勵精圖治,可以恢復四百年的漢室江山榮耀,不至於在自己的手裡,斷送祖宗基業。沒想到,董卓人死了,他的手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卻賊心不死,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攻進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的復國夢破滅了。


經過幾年的李傕郭汜之亂,漢獻帝劉協終於在董承等人的幫助下,逃出長安,奔赴東都洛陽,發出勤王詔書,兵強馬壯的曹操應詔而來。沒想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將其控制起來。漢獻帝劉協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一個權臣而已,這個權臣更加厲害。這次,漢獻帝劉協又失望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次日入見帝,奏曰:“東都荒廢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許都地近魯陽,城郭宮室,錢糧民物,足可備用。臣敢請駕幸許都,惟陛下從之。”

現在,漢中王劉備自己稱帝,辜負了自己的一片希冀之心,再一次失望了。劉協發出這“希望破滅”的第一聲大笑。


二笑:山陽公劉協二笑世態炎涼。

新即位的魏王曹丕迫不及待地奪取皇位,將漢獻帝從神壇趕下,使其從天下共主漢獻帝變成了“山陽公”。之前,漢獻帝劉協雖然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傀儡,那也是九五之尊,天下名義上的主人,哪個朝臣都會來朝拜他,對自己三跪九叩,就連魏王曹操也不例外。現在,劉協退位一年,也沒有一位昔日漢臣來朝見自己,像躲瘟疫一樣躲得遠遠的。


真的是“世態炎涼”,人走茶涼,劉協在位時,那些漢臣一個個對自己畢恭畢敬,對自己宣誓效忠自己,幫助自己向魏王曹操奪權。其中有數位大臣在自己的血書上籤下自己的姓名,立志除掉權臣曹操。他們就是御醫吉平、國舅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及領兵在外的左將軍劉備及西涼馬騰。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慶童雲:“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馬騰五人,在家主府中商議機密,必然是謀丞相。家主將出白絹一段,不知寫道甚的。近日吉平咬指為誓,我也曾見。”

除了劉備,其餘忠臣都為國盡忠了,而現在劉備於幾年前未經過自己的同意,自立為漢中王,現在,更是自立為帝。劉協發出這“世態炎涼”的第二聲大笑。


三笑:山陽公劉協二笑錯信劉備。

想當年,劉備跟隨丞相曹操平定呂布,回到許昌,得到漢獻帝的召見。通過交談,劉協得知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也是如假包換的漢室劉姓宗親。朝堂之上,漢獻帝非常高興,劉姓宗親中有劉備這樣出類拔萃的大英雄,當場查驗家譜,知曉劉備比自己高一倍,乃是自己的“皇叔”。他甭提有多高興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次日,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


劉備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信任,在衣帶詔上宣誓,後領兵在外,時刻和名為丞相實為漢賊的曹操鬥爭著,屢戰屢敗,也不折不撓的鬥爭著。衣帶詔上的忠臣只剩下劉玄德,自己對其非常信任,認為遲早有一天,“叔叔”劉備會戰敗曹操,迎接自己,重掌朝政,恢復漢室江山。沒想到,自己剛剛退位,劉備便以自己遇害為由,自己登基稱帝了。劉備的這種做法傷了劉協的心,認為自己錯信劉備了。因此,劉協發出這“錯信劉備”的第三聲大笑。


總結:漢獻帝劉協聽聞叔叔劉備稱帝,面對蜀漢方向大笑三聲,聲聲寓意不同,一笑希望破滅,二笑世態炎涼,三笑錯信劉備。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聯繫到當時漢獻帝已經不是皇帝了,所以漢獻帝的笑聲裡可能有包含了這麼幾個意思。一是漢獻帝可能在笑劉備的假仁假義;二是漢獻帝可能在笑,不管怎樣,漢室江山終於有了傳承。因為劉備畢竟姓劉,他建立的江山國號也依然是漢,自己不是漢室皇帝了,但漢室江山又以另一種形式在傳承。



一、漢獻帝可能在笑劉備的假仁假義,也在笑自己,曾經太天真的以為劉備是真心想匡扶漢室

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終於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劉備之所以能從一介草民,一躍成為一方雄主,和他打出的招牌有很大關係。

那麼,劉備打出的招牌是什麼呢?就是他逢人就講的那幾句話,我是漢皇后裔,我這一生要做的事就是恢復漢室江山。那在漢獻帝還在的時候,誰是漢室江山呢,毫無疑問肯定就是漢獻帝了,所以說白了,劉備匡扶漢室江山,就是要輔佐漢獻帝恢復漢室。



正是有了這個金子招牌,劉備才得到了大家的敬重,從而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人馬,因為當時雖然漢室微末,漢獻帝被曹操挾持,但不管怎麼說,只要漢獻帝還在,百姓還是人心思漢的。

歷史上著名的衣帶詔事件估計大家都還有印象,漢獻帝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曾冒死見過劉備一面,劉備對漢獻帝的承諾是匡扶漢室,漢獻帝在心裡對他那是一直抱有很大希望的。

現在聽到劉備自己稱帝,那就表明劉備已經放棄自己了,也就表明了此時的漢獻帝已經失去了失去了利用價值。我們現在無法準確知道當時漢獻帝心裡的所思所想,但至少他應該會笑自己的有眼無珠,以及天真無邪了吧。



二、漢獻帝可能在笑,或許是欣慰,他笑漢室江山終於又有了傳承

漢獻帝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儘管其一生吃穿不愁,但是作為一個傀儡皇帝,其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劉備一心想匡扶漢室,漢獻帝自己又怎能不想,只是自己身不由己,萬事只能是想想而已。曹操生前,雖然專橫,但對漢獻帝仍然以君臣之禮相待,無論如何,只要漢獻帝還是漢獻帝,就算自己只是個傀儡,大漢江山依然存在。

然而,曹操死後,曹丕威逼漢獻帝退位,漢獻帝退位了,這個世界上就真的沒有大漢了,作為亡國之君,漢獻帝內心必定是萬般絕望的。
此時,忽聞劉備稱帝,心中多少有些欣慰,他笑,自己丟掉的江山,終於在劉備那邊又有了傳承。


史海鉤沉


漢獻帝作為亡國之君,無可奈何奈的笑,屬於情緒的釋放。

江山易主的無可奈何之笑。

漢獻帝作為東漢最後一個皇帝,被迫禪位給曹魏,東漢江山易主,作為漢室之主的漢獻帝,國破家亡之下卻無計可施,只能發出江山易主的無可奈何之笑。



亡國之君的自嘲之笑。

漢獻帝作為大漢王朝的亡國之君,內心苦悶,本想光復大漢江山,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得不禪位,無奈之下只能發出亡國之君的自嘲之笑。


看透人心的壓力釋放之笑。

漢獻帝被迫禪位後,得知劉備稱帝,看透了人心,一直夢想的光復大漢被現實打擊得粉碎,被迫面對大漢滅亡,改朝換代的現實,扔掉了過往的包袱,發出壓力得以釋放之笑。


花開花落緩行客


漢獻帝劉協,生逢大漢暮年,一生命運坎坷,雖為九五之尊,卻擺脫不了被人欺凌、當著傀儡玩偶。可以說他過得非常的悲催和痛苦;經歷了太多自己無法掌控的事。被迫成為董卓的傀儡,董卓被呂布刺殺後,又被李傕與郭汜的爭鬥而陷入危險之地,再被曹操挾持到許昌成為曹操的棋子;曹操之後又被迫禪位於曹丕,成為曹丕封的山陽公。最後總算得到善終。

漢獻帝禪位給曹丕後,曹丕稱帝;不久劉備在成都也稱帝,當漢獻帝劉協知道劉備稱帝后,對蜀漢的方向連笑三聲。世人認為他這三聲出自於何心聲?


一笑大漢是自己的,做主的卻是他人,現實的無奈。

劉協按理說輪不到他做皇帝的,正好董卓來了,所有朝政董卓獨攬,董卓為了自己長期獨佔朝綱,竟然把正統的漢少帝劉辯給廢黜;擁戴由董太后撫養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漢獻帝雖然上位了,可是自己一點權力都沒有,董卓倒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朝政由董卓說了算,生殺大權也掌握在董卓手裡;濫殺大臣,姦淫後宮,無惡不作;就連漢獻帝自己也害怕那天被董卓給廢黜,甚至是性命都難保;這個時候的劉協只能作為董卓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一個完全被架空的皇帝而已。大漢淪落如此,皇帝做到這個份上,在他看來,自己真的不如一個老百姓。


董卓之後,李傕與郭汜又為了爭奪這個代理人而大打出手;大漢朝的長安都快被毀滅完了,已經發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了;而這兩人卻還在為了爭奪劉協,繼續的撕打;郭汜想把劉協劫持到自己的軍營,而李傕先一步動手,把劉協及大臣、宮人給劫去了。由此兩人相互攻擊數月。造成長安一片廢墟。好在劉協被楊奉、董承的護衛下,逃出了李、郭二人的控制。


李、郭之後,劉協被曹操迎接到了了洛陽,總算是有了一個安身的地方,好景不長,曹操又挾持劉協遷都到許都;如此以來,劉協看得多了,曹操只不過比起董卓溫和,比起李、郭二人要誠懇一點,但最終都是為了權力和利益而已,哪有人真正願意幫他把大漢朝給匡扶回來?無論是董卓,還是曹操、自己都是一個擺設而已。自己努力過要擺脫這種命運,換來的只是更多的殺戮。把希望寄託在劉備的身上,只看到劉備自己在打天下,而無實際行動來營救自己,直到曹丕篡位稱帝、劉備接著在第二年也稱帝之後;才感覺到自己已經被拋棄。劉協的笑代表了內心的無奈,現實的殘酷,人情的淡薄;希望破滅的絕望,自己無能的哀嘆、大漢消亡的無助。

二笑久違的自由終於來到,放下原來是一種解脫;

劉協自登基做皇帝那天開始,之前見證了宦官之亂;做皇帝之後董卓亂政,李、郭二人的兵亂之苦,自己流離失所;曹操的挾持、曹丕的脅迫,沒有一天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身邊親人自己無力可保,江山社稷更是由不得自己;膽顫,心寒、害怕、驚恐成了他的日常,慢慢的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是誰。自由、權力、歡樂、情感、思維統統一切都被剝奪了,剩下的只是軀殼而已。到了這個時候,唯一的渴望就是自由,哪怕是能出宮門看看天空,感受一下外面的清新空氣,或是匆匆的看一下時節的花草,都成了他此時的奢望。做了多少年皇帝,就做了多少年的傀儡,心裡那個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曹操不稱帝有自己的苦衷,而漢獻帝他失去了什麼?性命或是自由的希望。曹丕稱帝了,給了自己的封地,名號,自由。那一刻他痛哭流涕的感謝曹丕,我認為出自內心真實的表達。

當他放下大漢朝的重擔那一刻,他沒有太多的傷悲,因為他已經不知道從何去傷悲;大半輩子都在鳥籠中度過,剩下的日子,自己好好活著,為自己而活。自由失去過太多,時過境遷,終於明白,自己終究不是大漢的希望;放下已經不現實的,原來自己才知道需要的不多,只是那久違的自由而已。他笑這世道太曲折,人生太苦逼;更笑這自由來的太晚,太遲;笑對剩下的日子或許更是他最真實的表達。

三笑世人不解其中的他,看得清楚時刻來得太晚;

做皇帝也許是每個人渴望的,包括了漢獻帝最開始也是如此;慢慢的他看慣了董卓、曹操、劉備、曹丕他們為了名利、權勢的爭鬥,而夾在中間的是誰?不是他們而是劉協。從帝王到他自由的那一天,有人為了他而被冤死,被殺戮;他無力保護;什麼忠什麼義,在更多人嘴裡只是笑談而已,每天活在驚恐中的是他,擔驚受怕的是他,隨時被殺的恐懼依然是他;有幾人能感同生受呢?所謂的他們,不過都是名利場上,權勢欲裡的圖利者;喊一聲口號為了他,真正做的難道真的是為了他嗎?或許有那麼幾個為了他,所以他一直在堅持,希望有一天他們中的其中一個,能把他解救出來,哪怕能有一天屬於自己的。三十幾年過去了,換來的是孤獨的他,更加驚恐的他,看不到一點希望的他,還要堅持下去嗎?幾人稱帝了,還有誰記得他才是大漢的皇帝呢?到最後他才明白,原來一切不過都是你們的藉口,你們的權謀而已。把他當假皇帝的也稱帝了,把他當真皇帝的也稱帝了,這些人都稱帝了,他的位置又該在何處?劉協終於是想明白了,自己不是為了他們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他笑自己看清這一刻太晚。

人生可以從來的話,漢獻帝更願做一個普通的百姓。他笑自己一直在夢裡追逐不現實的景象,他笑自己被別人玩弄於鼓掌中,無法抗爭;而他卻還沒有醒悟過來,還在堅持別人給他的一個夢境。而今,他明白了,屬於真正的自己原來就是平凡的自己。

漢獻帝的笑,是對世事難料,是對大漢沒落,是對那個時代的無奈,更是對自己生不逢時的笑,也是對曹丕篡漢而立無視大漢,劉備自立無視自己的笑。


歷史戲語


當華歆等人逼漢獻帝劉協禪位於曹丕時,劉協一開始是不幹的。

《三國演義》是這樣描寫他的反應的:

帝聞奏大驚,半晌無言,覷百官而哭曰:“朕想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平秦滅楚,創造基業,世統相傳,四百年矣。朕雖不才,初無過惡,安忍將祖宗大業,等閒棄了?汝百官再從公計議。”

(劉協)

老匹夫王朗(就是那個被諸葛亮罵死的老傢伙)這時露出了兇惡的面目:“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

第二天,逼宮的人又來了,劉協見“殿下披甲持戈數百餘人,皆是魏兵。”只得表示:“朕願將天下禪於魏王,幸留殘喘,以終天年。”

在成都的劉備聽到的傳聞是獻帝不但退位,而且已遇害。在諸葛亮等人的百般勸進之下,即皇帝位,建國號為“漢”,年號“彰武”。


(劉備登基)

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的劉協,在自己的封地聽到了劉備即位的消息,對著四川方向大笑三聲。

這是三十多年來劉協第一次發自內心的笑,以至夫人曹節大驚失色,以為劉協發了失心瘋。

夫人再三追問,劉協但笑而不答。於是這三聲大笑的原因便成為歷史迷案。

劉協是個能隱忍的人,否則他也活不到今天。作為劉氏的子孫,該做的他也做了,面對專權的曹家父子,他反抗過,雖然沒有成功,還搭上了皇后伏氏,貴妃董氏和肚子裡面的孩子。

最後他不得不低頭,因為他知道,無謂的反抗只會讓更多忠於他的人死去,對政局根本沒有影響。

想當年,他初見劉備之時,也曾把希望寄託在劉備身上。“認皇叔”與其說是一種拉攏,不如說是一種寄託。


(寄託劉皇叔)

他雖在宮中,也聽過劉備的名聲。這是個連曹操都認為是英雄的劉家人。

如果劉備不在朝中,他也沒有勇氣用血去寫那個“衣帶詔”,畢竟董承、王子蘭等人太弱小了。

那時的劉協,做過在劉備的協助下,斬殺權奸,匡扶漢室的美夢。但最後,這個夢破碎了。

除了劉備,其他的人都死了。 這些年來,在曹操眼皮底下,劉協的日子過得太痛苦了。

其實讓出皇位,對他來說是個很不錯的解脫。如果他有擔心的話,就是擔心漢家的江山,在他手上終結。這是他擔負不起的責任。


(蜀漢集團)

皇帝不是其他的職業,不可以辭職,幹得了幹不了都得堅持下去。

這塊壓在他心頭的大石,在聽到劉備即位後終於放下來了,怎麼能不大笑一場?這是他大笑三聲的第一笑。

我相信劉協在曹丕的逼迫下退位,那時他的心情是無比灰暗的。

這三十年來,雖然他坐在一艘馬上要沉的船上,但畢竟還在船上,沒有沉入水底。

而交出皇帝寶座,無異於跌落萬丈深淵,再也沒有上崖的可能。

退位後的這些日子,劉協的心情是灰暗的,是糟透了的,是絕望的。


(仰天大笑)

就在這絕望中,他得到了消息,漢室沒有亡,有人承擔了興復漢室的責任,這種開心是他大笑三聲的的第二笑。

第三笑,是笑給曹丕看的,是表明劉協態度的一笑,也是一個無法抗爭之人的最後抗爭之笑。

劉協知道,雖然曹丕沒殺自己,只不過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自己周圍全是曹丕的眼線,身邊除了皇后,幾乎再無可信任之人。

就連最後忠於他的寶璽郎祖弼,也被曹洪殺了。

正是“滿朝百辟皆尊魏,僅見忠臣符寶郎。

在這種時候,如果他有任何異動,必然性命不保。曹丕不會明著殺他,製造一個廢帝意外死亡的局,太簡單了。


(苟活著)

劉協是個懦夫,但也是個聰明人。“以卵擊石”固然悲壯,但又有什麼用呢?

這幾十年來,他慢慢的喪失了鬥志,如同狗一樣活著,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延續漢室的正統?

也許他在幻想,有一天,有一個人駕著七彩祥雲從天而來,掃蕩寰宇,還漢室一個清平世界。

但他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他在逼迫之下,將皇帝的接力棒交給了他的仇敵,而現在,劉家有人接過了這根接力棒,劉協終於如釋重負,這種輕鬆感,這種期盼感,怎麼不讓他開心的大笑?


(輕鬆了)

可惜的是,劉協沒有看到漢室振興的那一天。劉備即位後,並沒有聽從趙雲的建議,起兵討魏,反而只顧兄弟義氣,一心要為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鬱鬱而終。

之後,元氣大傷的蜀漢雖然多次北伐,但都是無功而返。

如果劉備在即位之初,繼續與孫權交好,得到東吳的幫助,兩面夾攻曹丕,張飛也可以不死了,幾十萬大軍也不會全軍覆沒,天下尚可一爭。


十四年後,等得花兒都謝了的劉協,終於病死在山陽,同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興復漢室,終成畫餅。

臨終前的劉協,估計是笑不出來了 。 哭估計也沒心情哭,只剩下滿腸心酸,不敢死,無顏見地下的老祖宗們。

原創文章,謝絕抄襲,喜歡的請關注,謝謝!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