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琴操》曰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而今海上,丹青宝筏,助我渡河,命耶?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一、缘起——公欲渡河,丹青宝筏来矣


吾师乎,吾师乎!


偶然在中国美术馆地铁站看到董其昌跋《富春山居图》,激动万分,‘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让人欲罢不能,“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实因遇上“丹青宝筏”。这次海上之行,实有两大“宝筏”助我“渡河”,莫不幸甚?


其一为“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官方解释为:宝筏”,佛教语,指引领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策展方将董氏比作中国笔墨丹青之海中的灯塔;功德可比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1644年,董氏卒后8年,清朝开国,退守南京的南明王朝仍未疏漏给他赐封谥号“文敏”,意即他在书画上的贡献足以与前辈大师赵孟頫(谥号“文敏”)并驾齐驱。而这次展出众多代表作上,通篇盖满的清朝列任皇帝的御印。由此可见,无论怎么改朝换代,董其昌总是屹立不倒。


其二为与沃兴华老师的畅谈。1999年沃兴华老师在《书法之友》杂志上的《敦煌写经》专题是我书法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二十年后,方与其静坐畅谈,我将在来海上的火车上的疑问向沃老师请教,获益匪浅。其实,我在火车上的笔记只是兴之所致,此行能见到沃老师并作长谈,也是未曾预料的机缘。因本文为观展所记,容后再表。


我在火车上的笔记如下:


去看董其昌大展,在火车上辗转反侧。头脑中出现董其以及与董其昌统称晚明六家的徐渭,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董其昌得大名,董其昌最温和,对仕途也是随性所为,不高兴就挂冠面云,哪曾想,中国书法史甚至给了他一定帖学殿军的帽子,近五百年来,他一直处于代表王羲之的帖学正统遗脉的位置。


晚明还有三个人,张岱,顾炎武,傅山。可能现在说起来,谁见了张岱都喜欢,仰慕顾炎武,躲着傅山。


冒襄水绘园和戴廷栻的丹枫阁。人们念想的可能还是诗词酬唱的水绘园,而不是剑拔弩张的丹枫阁,虽然彼此的终极理念是一致的。


无论时代怎么变。理念怎么变,尽管在高堂大轴风靡一时,手卷信札受到相对冷落的今天,董其昌依然还是有那么大的气场,吸引着各地的粉丝前去观摩。


一本薄薄的《画禅室随笔》,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又如何?


所以,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舒服。沃兴华老师给我说,你觉得舒服,是因为你喜欢董其昌的风格,是因为你目前的状态,如果某一天,你不在这个状态了,你可能就不喜欢他,而喜欢颜真卿和苏东坡或者其它书法家了。


到上海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展览。所以,连续三天,每天早上八点来到博物馆,发了整整二十条微信,一边看展览,一边记录所见所想。我的观展方法是,第一篇,拉通过一遍所有的作品,这一遍下来,实际上什么都没记住,所以微信基本上也没有笔记,第二天的时候,就不得了了,看到作品,就想到许多的问题,思路就出来了,第三天的时候,查漏补遗,手指竟然看着帖就不由自由的动起来。


二、先说唐摹本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两件王羲之的作品,一件王献之的作品。注意,这三件都是唐摹本。以前的展览或图版,只展正文,所以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只有文本内容,看来看去就是笔法,章法什么的,让很多人看了作品,甚至连写的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这件作品哪里好,怎么好,全凭自己主观臆断,大大的削弱了古代书法作品的价值,这种局面在目前已经得到改观,比如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院还有这次董其昌展的上海博物馆,都在展览的时候,将题跋等相关内容同时予以展出。上博此次展览的唯一遗憾是没有标注作品的尺寸。



寒切帖

不努张自有筋骨

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文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书体遒劲妍润 ,沉著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董其昌跋寒切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娄坚跋寒切帖



这件作品的原作的墨色极淡,乌丝栏中字里行间左右摇曳,轻松自在,挥洒自如。除了“羲之报”三个字为王羲之落款的常用写法与整篇有些突兀之外,通篇志气平和,不激不励,看上去就是两个字“舒服”。


董其昌称其为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娄坚认为: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所谓从容中道者。他又引用米芾的话说,世人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


娄坚(1554年-1631年),字子柔,一字歇庵。祖籍长洲,徙江东(今高桥镇),后徙嘉定城南。年五十,贡于春官,经明行修,擅诗古文辞,从归有光游,融会师说,成一家言。和平安雅,以真朴胜人。诗律在元和长庆间,古风尤胜。书法大苏,妙绝天下,尺书寸简,人争传购。



行穰帖

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佳

王羲之《行穰帖》,硬黄纸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释文一:

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审定并题。


释文二:

宣和时收右军真迹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备载右军佳书,而王著不具玄览,仅凭仿书锓版,故多于真迹中挂漏,如《桓公帖》,米海岳以为王书第一,犹在官帖之外,余可知已,然人间所藏不尽归御府,即归御府或时代有先后,有淳化时未出而宣和时始出者,亦不可尽以王著为口实也,此《行穰帖》在草书谱中诸刻未载,有宋徽宗金标正书,与《西升经》、《圣教序》一类,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为内殿私藏无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籀篆之奇踪,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何必宣和谱印传流有据,方为左券耶?万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华亭董其昌跋于戏鸿堂。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见耳!己酉六月廿六日再题,同观者陈继儒、吴廷,董其昌书。


王羲之《行穰帖》应该是我看的最多的,字帖还有三希堂的刻帖拓片,因为我经常去北海阅古楼,去了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件作品。这次在上博看到了真迹。从欣喜若狂中,我又看到了这件作品其中的其它东西。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1)墨色


我们知道,李廷圭 五代十国时南唐制墨名家,祖父奚鼐为唐朝后期制墨名家,得祖敏制墨之法,以松树之烟为墨,称奚鼐墨而闻名。廷圭之父奚超也是制墨名家,后廷圭为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姓李,改名李廷圭。


廷圭所制之墨坚如玉,且有犀纹,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时与澄心堂纸、龙尾砚、诸葛笔并称四宝,曾为南唐和北宋御用之墨。宋宣和年间,曾出现过“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行穰帖》是硬黄纸本,这一件品的第一印像就是墨色厚重,纸张紧密。此卷原帖正文和“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墨色如漆,黑而发亮,较其它唐代书法作品,可能是墨色如漆的一件作品了。


(2)纸张拼接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从原作上,可以看出,此卷《行穰帖》中的内容为两行十三字,足下行三个字有揭去金标的痕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和乾隆题跋两截中均有“宣和”骑缝印。


(3)、董其昌对《行穰帖》赞赏有加


董其昌在明万历甲辰(1604)年题跋对《行穰帖》不遗余力的赞赏有加,他说这件作品宣和时候收的右军真迹143件作品的其中之一,但是这件作品在淳化阁帖没有收录,王右军的著作中也没有的这种现象很正常,像这种在官帖之外的作品还有米芾认为是王书第一《柏公帖》也不在官帖中。


从书法的角度他认为《行穰帖》行笔苍劲兼篆籀之奇纵,唐以后虞禇诸名家视之远愧,真稀代之宝也。


在五年之后的1609年,董其昌和陈继儒、吴廷一起再度鉴赏《行穰帖》,并题跋:


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见耳。


董其昌极力推崇此作。乾隆皇帝把《行穰帖》的评价推得一干二净,他说,这都是董其昌说的,他说,展观乃知其于浑穆中精光内韫,稍逊《快雪时晴》,要非钩摹能办。意思要不是钩摹本可能差不多吧?



鸭头丸帖

王肯堂与董其昌题跋的事实相左?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此帖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入《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从原图上看,此卷绢本,也是三节接合而成,中有“宣和”压缝印。本卷有元文宗命虞集题跋。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董其昌跋《鸭头丸帖》


董其昌在《鸭头丸帖》中提到,元文宗将《鸭头丸帖》和《曹娥诔辞》卷赐给柯九思以鉴天下法书名画,他提到此卷《鸭头丸帖》止虞集记耳。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然而,虞集的跋在卷中,董其昌所见,所跋如图,我的疑问是,董其昌此跋之前,却有宋高宗的跋,河东柳宗圣等于元丰己未十月的题跋和王肯堂的题跋。董其昌的跋谓此卷只有虞集的跋。而王肯堂题跋称此卷有思陵手书赞与天历印记。


董其昌(1555—1636),王肯堂(约1552—1638年)。王肯堂与董其昌年岁相当,据上博展签可知二人为交好为友。此卷在晚明为吴廷族兄吴希元所藏。王肯堂两跋,也提到了王肯堂两次鉴赏《鸭头丸》的事实。装裱顺序中董其昌在后,王肯堂在前,究竟是董其昌先生看《鸭头丸帖》,还是王肯堂先生看鸭头丸帖呢?从题跋来看,应该是董其昌先看到此帖,而且仅有虞集一跋,后将思陵等宋人跋装裱后,王肯堂才看到此卷,这样方能说得通,令人不解的是,董其昌的跋为何又在王肯堂跋之后呢?


董其昌在题跋的时候,也疑问,作为两件元文宗赐给柯九思鉴定书画的标准件,为何《鸭头丸帖》在元代只有虞集一跋,而曹娥碑仅虞集就有四跋?

关于唐摹本的想法


前年有幸在辽博库房近距离观赏了同为唐摹本的《万岁通天帖》,看的一头雾水,此次上博三天时间数次观赏《寒切帖》、《行穰帖》、《鸭头丸帖》,对双钩填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许多人可能问,怎么看出来比钩填墨的?我想,应该是字的周边光滑的缘故吧?是否可以假设,明清之际馆阁体的“乌方光”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是否是皇帝看了像《行穰帖》这样的墨迹钩摹本之后的喜好呢?当然,要做到“乌方光”对工具材料也需要考究,比如《寒切帖》可以做到光,而《行穰帖》因为是硬黄纸,可以做到“乌方光”,而《鸭头丸》因为是绢本,就比较困难了。综观几件钩摹本,因为双钩填墨,字形的边线自然没有毛刺而显得光滑,窃以为,此为鉴应识双钩的一个方法?不知以为然否?



三、《苦笋帖》、《竹禽图》、《祭黄几道文》


苦笋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苦笋帖》怀素绢本墨迹,草书法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字径约3.3厘米,无年款。现藏上海博物馆。


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又有宋“宝庆改元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此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訢、戴滢等收藏。《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


看完三件唐摹本之后,我更多的是揣摩同为唐代作品,摹本和墨迹的区别。此件作品的收获不大,仅因其为重要作品罗列于此。


《竹禽图》

蕞尔小禽,蒙圣人所录,抑何幸耶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宋 赵佶 竹禽图 绢本设色 33.8x55.5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竹禽图》画了三样东西:竹、鸟和岩石。石崖伸出的两根竹枝上栖息着两只小鸟。下面的鸟侧身仰头看着上面的那只鸟,上面的鸟则右侧回望。两小鸟目光相对,呼应顾盼,仿佛合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竹禽图》并没引起我的注意,让我引起注意的是赵孟頫的题跋让人生怜。蕞尔小禽,蒙圣人所录,抑何幸耶?算了吧,小人物得圣恩,福兮祸兮。 所以多看了几眼。放几张大图来: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祭黄几道文》

一招鲜,吃遍天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祭黄几道文卷》,行楷书,纵31.6cm,横121.7cm。1087年。上海博物馆藏。元丰八年6月,苏轼被召回汴京復朝奉郎,后又升至翰林轼读学士、礼部尚书,使东坡生活和政治待遇发生了极大变化。这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当时苏轼五十二岁,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


黄好谦,字几道,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六月以著作佐郎登上仕途,之后历任太常丞权监察御史等职务,元丰八年(1085)八月,以朝散郎为驾部郎中,元祐二年,被任命为颍州知州,还没有到任,就在这年的四五月间去世了。由于他去世前最后的职务是颍州知州,所以又被称为黄颍州。


宋人楼钥著有《攻愧集》,卷七十三中有一篇《跋黄氏所藏东坡山谷二张帖》这样写道:“东坡与黄颍州父子厚善,尝书颍州之父子思诗集之后。又龙图二女为少公二子适、逊之妇。观此祭颍州之文与龙图、直阁二公书问,情好可知。”文中所说的黄颍州指的就是黄好谦,龙图则是黄好谦的儿子黄寔。根据《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六《送黄师是赴两浙宪》的施注(宋人施元之、施宿父子注),“黄寔,神宗时登进士第,历枢属……师是为章子厚之甥,子由官陈,由是二女皆为子由妇……终宝文阁待制,知定州,赠龙图阁直学士。”关于黄、苏两家儿女亲家的关系,清代学者王士祯的《香祖笔记》里也有记载:“黄师是是章惇之甥,以二女妻颍滨(苏辙号颍滨遗老)之子适、远。”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则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可见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厚,也正因为这样,黄几道去世之后,苏氏兄弟共同为这位同年好友写了祭文。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文渊阁《四库全书》,其中收有一种元代袁桷所作的《清容居士集》,第四十七卷的《跋苏文忠与黄师是尺牍》有如下记载:“黄师是寔,先浦城人。其父颖州府君好谦,与二苏公为同年进士,师是遂与苏公家通姻谱……桷尝闻长老言,其家所藏二苏公帖凡数十纸,五世泽衰,皆散落殆尽。此帖盖遭母章硕人之丧,文忠所慰唁者。旧亦尝见石本,今获真迹,为之深有感焉。”可惜的是,经多年世事变迁,黄氏家族所藏的二苏手迹,如今留存于世的就只剩下这幅《祭黄几道文》卷子了。


东坡佳作。自然要多看几眼,一看,了不得。现在的人遍临诸家,一个回字有N种写法,而在苏东坡,一招鲜,吃遍天,通篇就一种技法,也让人赞叹不已。现场看展的人,很多人认为苏东坡写的太差,名气太大,实质上呢,真的没法比。董其昌也认为,苏东坡的字,既不是画字,也没有偃笔之病。是真正的‘’写‘’。另外,想说的是,别担心每行列字写不直,视觉上去看没有什么问题的,要相信直觉。




四、董其昌——以古人为师,方能与古人抗衡


从在中国美术馆地铁看到《富春山居图》中的“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而大呼“吾师乎,吾师乎”的董其昌题跋开始,我就已经心向往之了。因为我说太喜欢董其昌的舒服的时候,沃兴华老师给我泼了点冷水,他说,你现在说太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的状态很接近你近期的状态,当你在经过某段时间之后,你可能又不喜欢董其昌而喜欢别的人了,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一个人的书法风格,这都不是一成不变了。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在上博的展览中,董其昌在《董其昌吴伟业书画合璧卷》中云:


画家当以天地为师,又以古人为师,故有天闲万马,今困坐斗室,无惊心洞目之观,安能与古人抗衡也。


(1)董其昌行书黄庭内景经卷


董其昌行书黄庭内景经卷,纵25.1厘米 横321.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节录《黄庭内景经》第八至十三章,然字句多有出入。“心部”少最后一句;“肾部”少半章,并有残破。镜面笺,光洁宜书,墨华滋润。仿《圣教序》笔法,兼有米芾风格。卷无年款,从书风判断应是董75岁后晚年作品。经清缪曰藻等递藏。


董其昌于道藏中喜爱《黄庭经》,曾多次书写。其题识云:“此篇日诵数过,不必入圜打坐,亦长生之助也。”将诵读经文视为养生的途径,其内容亦深受董氏欣赏。


此卷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墨色的变化和运笔的动作,令我回味流连。全图如下: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2、颜鲁公赠怀素草书序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3、临颜鲁公鹿脯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4、临颜鲁公借米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5、寄陈眉公卷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6、题画一则

二绝名皆自东坡题画之什深得画家三昧,方能为是语,米老不如也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五、趣闻


1、冯平八十同甲会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五老图之冯平。此为尤求摹本,题跋为原题。八十岁做官开同甲会,官瘾挺大的!


2、唐伯虎以书抵钱


唐解元以书抵捐。《朱君买驴图》中载,1500年,徐贞卿为友朱存理募集资金买驴的故事,其中唐伯虎以书抵钱,陈继儒称此为吴中老辈风流佳话。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3、高士奇等怀念董其昌,不展此卷攸已四年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五、结语


子尝论画家有二关,最始当以古人为师,后当以造化为师。造化不完但如奴书,何足传远,大师古者古人非过,古人之言也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惟以造物为师方能过古人。谓之真师古不虚耳。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香光晚年书于生平所学诸名家轨则,一齐放下,纯任天真。至此地位大是难事。

——王文治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宝筏来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