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琴操》曰有一狂夫,披髮提壺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而今海上,丹青寶筏,助我渡河,命耶?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一、緣起——公欲渡河,丹青寶筏來矣


吾師乎,吾師乎!


偶然在中國美術館地鐵站看到董其昌跋《富春山居圖》,激動萬分,‘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讓人慾罷不能,“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實因遇上“丹青寶筏”。這次海上之行,實有兩大“寶筏”助我“渡河”,莫不幸甚?


其一為“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官方解釋為:寶筏”,佛教語,指引領眾生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策展方將董氏比作中國筆墨丹青之海中的燈塔;功德可比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1644年,董氏卒後8年,清朝開國,退守南京的南明王朝仍未疏漏給他賜封諡號“文敏”,意即他在書畫上的貢獻足以與前輩大師趙孟頫(諡號“文敏”)並駕齊驅。而這次展出眾多代表作上,通篇蓋滿的清朝列任皇帝的御印。由此可見,無論怎麼改朝換代,董其昌總是屹立不倒。


其二為與沃興華老師的暢談。1999年沃興華老師在《書法之友》雜誌上的《敦煌寫經》專題是我書法道路上的一盞指路明燈。二十年後,方與其靜坐暢談,我將在來海上的火車上的疑問向沃老師請教,獲益匪淺。其實,我在火車上的筆記只是興之所致,此行能見到沃老師並作長談,也是未曾預料的機緣。因本文為觀展所記,容後再表。


我在火車上的筆記如下:


去看董其昌大展,在火車上輾轉反側。頭腦中出現董其以及與董其昌統稱晚明六家的徐渭,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傅山。董其昌得大名,董其昌最溫和,對仕途也是隨性所為,不高興就掛冠面雲,哪曾想,中國書法史甚至給了他一定帖學殿軍的帽子,近五百年來,他一直處於代表王羲之的帖學正統遺脈的位置。


晚明還有三個人,張岱,顧炎武,傅山。可能現在說起來,誰見了張岱都喜歡,仰慕顧炎武,躲著傅山。


冒襄水繪園和戴廷栻的丹楓閣。人們念想的可能還是詩詞酬唱的水繪園,而不是劍拔弩張的丹楓閣,雖然彼此的終極理念是一致的。


無論時代怎麼變。理念怎麼變,儘管在高堂大軸風靡一時,手卷信札受到相對冷落的今天,董其昌依然還是有那麼大的氣場,吸引著各地的粉絲前去觀摩。


一本薄薄的《畫禪室隨筆》,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又如何?


所以,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給我的第一感覺是舒服。沃興華老師給我說,你覺得舒服,是因為你喜歡董其昌的風格,是因為你目前的狀態,如果某一天,你不在這個狀態了,你可能就不喜歡他,而喜歡顏真卿和蘇東坡或者其它書法家了。


到上海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展覽。所以,連續三天,每天早上八點來到博物館,發了整整二十條微信,一邊看展覽,一邊記錄所見所想。我的觀展方法是,第一篇,拉通過一遍所有的作品,這一遍下來,實際上什麼都沒記住,所以微信基本上也沒有筆記,第二天的時候,就不得了了,看到作品,就想到許多的問題,思路就出來了,第三天的時候,查漏補遺,手指竟然看著帖就不由自由的動起來。


二、先說唐摹本


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兩件王羲之的作品,一件王獻之的作品。注意,這三件都是唐摹本。以前的展覽或圖版,只展正文,所以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只有文本內容,看來看去就是筆法,章法什麼的,讓很多人看了作品,甚至連寫的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這件作品哪裡好,怎麼好,全憑自己主觀臆斷,大大的削弱了古代書法作品的價值,這種局面在目前已經得到改觀,比如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院還有這次董其昌展的上海博物館,都在展覽的時候,將題跋等相關內容同時予以展出。上博此次展覽的唯一遺憾是沒有標註作品的尺寸。



寒切帖

不努張自有筋骨

山陰衣缽,非具眼者,不可與傳也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釐米,橫21.5釐米。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文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所以能夠“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董其昌跋寒切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婁堅跋寒切帖



這件作品的原作的墨色極淡,烏絲欄中字裡行間左右搖曳,輕鬆自在,揮灑自如。除了“羲之報”三個字為王羲之落款的常用寫法與整篇有些突兀之外,通篇志氣平和,不激不勵,看上去就是兩個字“舒服”。


董其昌稱其為山陰衣缽,非具眼者,不可與傳也。婁堅認為:尋繹再三,往往得其異趣,所謂從容中道者。他又引用米芾的話說,世人以努張為筋骨,不知不努張自有筋骨焉?


婁堅(1554年-1631年),字子柔,一字歇庵。祖籍長洲,徙江東(今高橋鎮),後徙嘉定城南。年五十,貢於春官,經明行修,擅詩古文辭,從歸有光遊,融會師說,成一家言。和平安雅,以真樸勝人。詩律在元和長慶間,古風尤勝。書法大蘇,妙絕天下,尺書寸簡,人爭傳購。



行穰帖

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籤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佳

王羲之《行穰帖》,硬黃紙本,24.4×8.9cm,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釋文一:

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籤”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審定並題。


釋文二:

宣和時收右軍真跡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備載右軍佳書,而王著不具玄覽,僅憑仿書鋟版,故多於真跡中掛漏,如《桓公帖》,米海嶽以為王書第一,猶在官帖之外,餘可知已,然人間所藏不盡歸御府,即歸御府或時代有先後,有淳化時未出而宣和時始出者,亦不可盡以王著為口實也,此《行穰帖》在草書譜中諸刻未載,有宋徽宗金標正書,與《西升經》、《聖教序》一類,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為內殿私藏無疑。然觀其行筆蒼勁兼籀篆之奇蹤,唐以後虞褚諸名家視之遠愧,真希代之寶也,何必宣和譜印傳流有據,方為左券耶?萬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華亭董其昌跋於戲鴻堂。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此卷在處,當有吉祥雲覆之,但肉眼不見耳!己酉六月廿六日再題,同觀者陳繼儒、吳廷,董其昌書。


王羲之《行穰帖》應該是我看的最多的,字帖還有三希堂的刻帖拓片,因為我經常去北海閱古樓,去了看的最多的就是這件作品。這次在上博看到了真跡。從欣喜若狂中,我又看到了這件作品其中的其它東西。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1)墨色


我們知道,李廷圭 五代十國時南唐制墨名家,祖父奚鼐為唐朝後期制墨名家,得祖敏制墨之法,以松樹之煙為墨,稱奚鼐墨而聞名。廷圭之父奚超也是制墨名家,後廷圭為南唐後主李煜賞識,賜姓李,改名李廷圭。


廷圭所制之墨堅如玉,且有犀紋,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具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特點。時與澄心堂紙、龍尾硯、諸葛筆並稱四寶,曾為南唐和北宋御用之墨。宋宣和年間,曾出現過“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行穰帖》是硬黃紙本,這一件品的第一印像就是墨色厚重,紙張緊密。此卷原帖正文和“龍跳天門,虎臥鳳閣”的墨色如漆,黑而發亮,較其它唐代書法作品,可能是墨色如漆的一件作品了。


(2)紙張拼接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從原作上,可以看出,此卷《行穰帖》中的內容為兩行十三字,足下行三個字有揭去金標的痕跡。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和乾隆題跋兩截中均有“宣和”騎縫印。


(3)、董其昌對《行穰帖》讚賞有加


董其昌在明萬曆甲辰(1604)年題跋對《行穰帖》不遺餘力的讚賞有加,他說這件作品宣和時候收的右軍真跡143件作品的其中之一,但是這件作品在淳化閣帖沒有收錄,王右軍的著作中也沒有的這種現象很正常,像這種在官帖之外的作品還有米芾認為是王書第一《柏公帖》也不在官帖中。


從書法的角度他認為《行穰帖》行筆蒼勁兼篆籀之奇縱,唐以後虞禇諸名家視之遠愧,真稀代之寶也。


在五年之後的1609年,董其昌和陳繼儒、吳廷一起再度鑑賞《行穰帖》,並題跋:


此卷在處當有吉祥雲覆之,但肉眼不見耳。


董其昌極力推崇此作。乾隆皇帝把《行穰帖》的評價推得一乾二淨,他說,這都是董其昌說的,他說,展觀乃知其於渾穆中精光內韞,稍遜《快雪時晴》,要非鉤摹能辦。意思要不是鉤摹本可能差不多吧?



鴨頭丸帖

王肯堂與董其昌題跋的事實相左?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王獻之行草《鴨頭丸帖》



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王獻之行草《鴨頭丸帖》,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吳其貞《書畫記》稱為“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鴨頭丸帖》用墨枯潤有致。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此帖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明清又刻入《餘清齋法帖》、《玉煙堂帖》、《寶賢堂帖》、《鄰蘇園帖》等。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從原圖上看,此卷絹本,也是三節接合而成,中有“宣和”壓縫印。本卷有元文宗命虞集題跋。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董其昌跋《鴨頭丸帖》


董其昌在《鴨頭丸帖》中提到,元文宗將《鴨頭丸帖》和《曹娥誄辭》卷賜給柯九思以鑑天下法書名畫,他提到此卷《鴨頭丸帖》止虞集記耳。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然而,虞集的跋在卷中,董其昌所見,所跋如圖,我的疑問是,董其昌此跋之前,卻有宋高宗的跋,河東柳宗聖等於元豐己未十月的題跋和王肯堂的題跋。董其昌的跋謂此卷只有虞集的跋。而王肯堂題跋稱此卷有思陵手書贊與天曆印記。


董其昌(1555—1636),王肯堂(約1552—1638年)。王肯堂與董其昌年歲相當,據上博展籤可知二人為交好為友。此卷在晚明為吳廷族兄吳希元所藏。王肯堂兩跋,也提到了王肯堂兩次鑑賞《鴨頭丸》的事實。裝裱順序中董其昌在後,王肯堂在前,究竟是董其昌先生看《鴨頭丸帖》,還是王肯堂先生看鴨頭丸帖呢?從題跋來看,應該是董其昌先看到此帖,而且僅有虞集一跋,後將思陵等宋人跋裝裱後,王肯堂才看到此卷,這樣方能說得通,令人不解的是,董其昌的跋為何又在王肯堂跋之後呢?


董其昌在題跋的時候,也疑問,作為兩件元文宗賜給柯九思鑑定書畫的標準件,為何《鴨頭丸帖》在元代只有虞集一跋,而曹娥碑僅虞集就有四跋?

關於唐摹本的想法


前年有幸在遼博庫房近距離觀賞了同為唐摹本的《萬歲通天帖》,看的一頭霧水,此次上博三天時間數次觀賞《寒切帖》、《行穰帖》、《鴨頭丸帖》,對雙鉤填墨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許多人可能問,怎麼看出來比鉤填墨的?我想,應該是字的周邊光滑的緣故吧?是否可以假設,明清之際館閣體的“烏方光”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是否是皇帝看了像《行穰帖》這樣的墨跡鉤摹本之後的喜好呢?當然,要做到“烏方光”對工具材料也需要考究,比如《寒切帖》可以做到光,而《行穰帖》因為是硬黃紙,可以做到“烏方光”,而《鴨頭丸》因為是絹本,就比較困難了。綜觀幾件鉤摹本,因為雙鉤填墨,字形的邊線自然沒有毛刺而顯得光滑,竊以為,此為鑑應識雙鉤的一個方法?不知以為然否?



三、《苦筍帖》、《竹禽圖》、《祭黃幾道文》


苦筍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苦筍帖》懷素絹本墨跡,草書法帖。縱25.1釐米,橫12釐米,2行14字,字徑約3.3釐米,無年款。現藏上海博物館。


帖前有清乾隆題簽並書引首“醉僧逸翰”。帖後有宋米友仁、聶子述,明項元汴,清李佐賢、陸潤癢等題識;又有宋“寶慶改元九月九日重裝。松題記”款,疑為《蘭亭續考》編者俞松所書。鈐有“宣和”、“政和”、“紹興”、“內府圖書之印”、“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正誼書屋珍藏首書”、“乾隆御覽之寶”、“永瑆之印”、“恭親王”等鑑藏印。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黃庭堅《山谷題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從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儘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苦筍帖》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代表作。


此帖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收藏,後歷經元歐陽玄,明項元汴,清安岐、乾隆內府、永瑢、永瑆、奕訢、戴瀅等收藏。《妮古錄》、《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書畫鑑影》等書著錄。曾刻入《大觀帖》、《三希堂續帖》、《詒晉齋帖》等匯帖。


看完三件唐摹本之後,我更多的是揣摩同為唐代作品,摹本和墨跡的區別。此件作品的收穫不大,僅因其為重要作品羅列於此。


《竹禽圖》

蕞爾小禽,蒙聖人所錄,抑何幸耶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宋 趙佶 竹禽圖 絹本設色 33.8x55.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竹禽圖》畫了三樣東西:竹、鳥和岩石。石崖伸出的兩根竹枝上棲息著兩隻小鳥。下面的鳥側身仰頭看著上面的那隻鳥,上面的鳥則右側回望。兩小鳥目光相對,呼應顧盼,彷彿合鳴。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竹禽圖》並沒引起我的注意,讓我引起注意的是趙孟頫的題跋讓人生憐。蕞爾小禽,蒙聖人所錄,抑何幸耶?算了吧,小人物得聖恩,福兮禍兮。 所以多看了幾眼。放幾張大圖來: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祭黃幾道文》

一招鮮,吃遍天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祭黃幾道文卷》,行楷書,縱31.6cm,橫121.7cm。1087年。上海博物館藏。元豐八年6月,蘇軾被召回汴京復朝奉郎,後又升至翰林軾讀學士、禮部尚書,使東坡生活和政治待遇發生了極大變化。這是他為好朋友去世而撰寫的一篇悼文。當時蘇軾五十二歲,書風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蘇軾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歷來飽受讚譽。


黃好謙,字幾道,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六月以著作佐郎登上仕途,之後歷任太常丞權監察御史等職務,元豐八年(1085)八月,以朝散郎為駕部郎中,元祐二年,被任命為潁州知州,還沒有到任,就在這年的四五月間去世了。由於他去世前最後的職務是潁州知州,所以又被稱為黃潁州。


宋人樓鑰著有《攻愧集》,卷七十三中有一篇《跋黃氏所藏東坡山谷二張帖》這樣寫道:“東坡與黃潁州父子厚善,嘗書潁州之父子思詩集之後。又龍圖二女為少公二子適、遜之婦。觀此祭潁州之文與龍圖、直閣二公書問,情好可知。”文中所說的黃潁州指的就是黃好謙,龍圖則是黃好謙的兒子黃寔。根據《蘇軾詩集合注》卷三十六《送黃師是赴兩浙憲》的施注(宋人施元之、施宿父子注),“黃寔,神宗時登進士第,歷樞屬……師是為章子厚之甥,子由官陳,由是二女皆為子由婦……終寶文閣待制,知定州,贈龍圖閣直學士。”關於黃、蘇兩家兒女親家的關係,清代學者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裡也有記載:“黃師是是章惇之甥,以二女妻潁濱(蘇轍號潁濱遺老)之子適、遠。”綜合上述材料可知,蘇軾、蘇轍和黃幾道是同一年中舉的進士,而黃幾道的兒子黃寔則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蘇轍的兩個兒子,可見兩家的關係相當親厚,也正因為這樣,黃幾道去世之後,蘇氏兄弟共同為這位同年好友寫了祭文。


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過文淵閣《四庫全書》,其中收有一種元代袁桷所作的《清容居士集》,第四十七卷的《跋蘇文忠與黃師是尺牘》有如下記載:“黃師是寔,先浦城人。其父穎州府君好謙,與二蘇公為同年進士,師是遂與蘇公家通姻譜……桷嘗聞長老言,其家所藏二蘇公帖凡數十紙,五世澤衰,皆散落殆盡。此帖蓋遭母章碩人之喪,文忠所慰唁者。舊亦嘗見石本,今獲真跡,為之深有感焉。”可惜的是,經多年世事變遷,黃氏家族所藏的二蘇手跡,如今留存於世的就只剩下這幅《祭黃幾道文》卷子了。


東坡佳作。自然要多看幾眼,一看,了不得。現在的人遍臨諸家,一個回字有N種寫法,而在蘇東坡,一招鮮,吃遍天,通篇就一種技法,也讓人讚歎不已。現場看展的人,很多人認為蘇東坡寫的太差,名氣太大,實質上呢,真的沒法比。董其昌也認為,蘇東坡的字,既不是畫字,也沒有偃筆之病。是真正的‘’寫‘’。另外,想說的是,別擔心每行列字寫不直,視覺上去看沒有什麼問題的,要相信直覺。




四、董其昌——以古人為師,方能與古人抗衡


從在中國美術館地鐵看到《富春山居圖》中的“一日清福,心脾俱暢”而大呼“吾師乎,吾師乎”的董其昌題跋開始,我就已經心嚮往之了。因為我說太喜歡董其昌的舒服的時候,沃興華老師給我潑了點冷水,他說,你現在說太喜歡他,可能是因為他的狀態很接近你近期的狀態,當你在經過某段時間之後,你可能又不喜歡董其昌而喜歡別的人了,喜歡一個人,而喜歡一個人的書法風格,這都不是一成不變了。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在上博的展覽中,董其昌在《董其昌吳偉業書畫合璧卷》中雲:


畫家當以天地為師,又以古人為師,故有天閒萬馬,今困坐斗室,無驚心洞目之觀,安能與古人抗衡也。


(1)董其昌行書黃庭內景經卷


董其昌行書黃庭內景經卷,縱25.1釐米 橫321.1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卷節錄《黃庭內景經》第八至十三章,然字句多有出入。“心部”少最後一句;“腎部”少半章,並有殘破。鏡面箋,光潔宜書,墨華滋潤。仿《聖教序》筆法,兼有米芾風格。卷無年款,從書風判斷應是董75歲後晚年作品。經清繆曰藻等遞藏。


董其昌於道藏中喜愛《黃庭經》,曾多次書寫。其題識雲:“此篇日誦數過,不必入圜打坐,亦長生之助也。”將誦讀經文視為養生的途徑,其內容亦深受董氏欣賞。


此卷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墨色的變化和運筆的動作,令我回味流連。全圖如下: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2、顏魯公贈懷素草書序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3、臨顏魯公鹿脯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4、臨顏魯公借米帖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5、寄陳眉公卷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6、題畫一則

二絕名皆自東坡題畫之什深得畫家三昧,方能為是語,米老不如也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五、趣聞


1、馮平八十同甲會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五老圖之馮平。此為尤求摹本,題跋為原題。八十歲做官開同甲會,官癮挺大的!


2、唐伯虎以書抵錢


唐解元以書抵捐。《朱君買驢圖》中載,1500年,徐貞卿為友朱存理募集資金買驢的故事,其中唐伯虎以書抵錢,陳繼儒稱此為吳中老輩風流佳話。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3、高士奇等懷念董其昌,不展此卷攸已四年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五、結語


子嘗論畫家有二關,最始當以古人為師,後當以造化為師。造化不完但如奴書,何足傳遠,大師古者古人非過,古人之言也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惟以造物為師方能過古人。謂之真師古不虛耳。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香光晚年書於生平所學諸名家軌則,一齊放下,純任天真。至此地位大是難事。

——王文治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公欲渡河,董其昌丹青寶筏來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