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寿轩
所谓笔法,无非就是行笔的方法,即书写汉字点画时的提运按转折,换句话说,入笔,运笔,收笔,转笔,折笔。这是每位书家所必须掌握的。历代无所变,千古不易。
一叶小舟82704
为什么说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
“笔法千古不易”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说过的一句话。话虽短,但言简意赅,道尽了三千年书法的永恒笔法,那就是“中锋行笔”。
那么,中锋行笔为什么是千古不易的笔法呢?这是由毛笔的特性决定的。因为毛笔是是一个软体尖锥体,只有用中锋行笔才能做到笔锋的聚拢,也才能使写出的线条圆润、流畅、有弹性、有韧劲。否则就会出现扁平、毛刺,影响书法质量。
什么是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是古人十分推崇的笔法。但不是在书法中必须做到每一笔都要中锋。古人说“常令笔锋在画中行”,这个“常”字就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和要求,它只是原则上要求大多数时候用中锋行笔,有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笔法,比如侧锋。
其实,毛笔书法的用锋有两种,即正锋和偏锋。正锋又包括中锋和侧锋,这两种都是常规笔法,也都可以使用,只是中锋要常用,而侧锋辅助而已;偏锋在古人眼里是病笔,绝对不能使用。
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将毛笔的尖锋调整到最聚拢的状态,并使之始终处于笔画外延线的正中,在行笔时笔尖朝向始终同毛笔运行方向相反,这样写出的笔画一定是中锋行笔。
怎样确保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有两大方式:一是一面用锋,一是八面出锋。
一面用锋:在书法中不大常用,但有些笔画却能够用到。比如一些用圆笔写横折,或者竖弯钩这样的笔画。有两种笔法,一是绞转法,二是捻管法,两种笔法都能达到一面调锋的效果。
八面出锋: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提出的笔法,就是在书法中笔锋的出锋方向要根据笔画的走向而定,笔画往哪个方向行,笔锋就往哪个方向出。在楷书中大致能够用到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左下、右下八个方向,而行草书则是360度出锋,要根据实际笔画情况而定。
八面出锋时,中锋调锋有三种方式:
一是锐角调锋 。主要用于一些笔画起笔时的衄挫,比如写一个横画起笔,先45度角向右下按笔,再提锋衄笔,调直笔锋后再向右行笔;
二是直角调锋。主要是一些横折笔画用方笔书写时用到,一般在写完横画向竖画过渡时,先向右下顿笔,再提锋衄笔,调直笔锋后再向下行笔;
三是平角调锋。主要是行草书中一些需要左右或上下翻转笔锋的情况。
方圆居文化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中关键的技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因此,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用笔。凡是历代书法大师,他们在运笔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实的功夫。
用笔,在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此说较生动地介绍了用笔过程中的变化及要领。
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要学习好书法就要掌握“四度三原则”。
所谓“四度”,即入纸角度、提按力度、笔画弧度和行笔四度,这“四度”至关重要,入纸角度,即笔锋入纸的角度,这种角度往往能够产生正反、方圆、顺逆和曲直的效果,倘若不注重入纸的角度,往往会构成一种病笔,提按力度,这种力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线条的粗细、轻重甚至是方圆,这种度取决于发力点,历史上的书法无不是重视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增加笔画中部行笔过程的发力点,这样笔法会变得更加丰富;笔画弧度,主要产生于笔画与笔画之间,甚至是笔画和整个字之间,即一种关系,或者是呼应关系、或者是曲直松紧的变化,笔画的弧度不同,线条的弹力就会有所不同,行笔速度,这是一个直观重要的元素,它和前三项息息相关,它能够反映节奏以及线条的粗细。
所谓“三原则”,即起笔、行笔和收笔,而这三项需要不同的动作进行完成,不同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线条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正如赵子昂所述“用笔千古不易”,无论哪一种笔画都要体现这三个要素。
总之,笔法实质上就是一种度量,笔法其实也就是“四度三原则”的综合体,我们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只要是抓住了“四度三原则”,也就是抓住了书法的主要矛盾,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教育创作者联盟
书法用笔方法:
1、擫
用拇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力量朝右上方,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2、押
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3、钩
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4、格
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5、抵
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执笔方法十分重要,怎么舒服怎么拿笔是写不好字的。
笔法就是用笔和行笔的方法,一般讲起笔要逆峰入笔,中锋行笔,笔画结束时再回峰收笔,撇是出峰不收笔,捺是衂挫出峰不收笔。转折时可以用侧峰,这样可以形成方笔画,使字更雄强
“用笔千古不易”是笔法论术语。指书法用笔中内在的方圆、藏露、曲直、肥瘦等不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点画形态,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这些规律长久以来便形成不可逾越的理法,是不能改变替换的
金宝斋德进书法
为什么说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到的一段话。
为什么短短的几句话,会被历代书家谈论至今呢?
因为中国书法里“笔法”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谜,“笔法”就像传说中的武林秘籍一样神秘。在古今的书论中,还有笔法的传承图,就像江湖武林当中的入室弟子历代单传一样。
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曾给他上的书法课《笔阵图》中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上面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
书法最重要的是笔法。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整理的笔法传承图示(若有误望各书家严词指正)
由此笔法传承图载
那么神人的笔法又是如何传来的呢?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大家似乎都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为丰富,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像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学书有法,书法有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在基础中充分理解其技法的法理,学习正确的法理,才不至于将错误重复多次。至于怎样学习这个法理?
颜真卿多次拜访张长史所获《述张长史史笔法十二意》容易吗?不容易
所以笔法的传承是看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天资聪慧?亦或者学书者的锲而不舍?
这些都是外界环境和内届环境相结合的。
所以我当我们真正苦研深悟学得笔法之时,也能从更深更高的角度理解及认识,
比如你知道众人皆知的庖丁解牛,那么他们用的什么“刀法”?
还有那卖油翁用的什么“勺法”?
当你明白其规律,知其法理,对于笔法之传千古不易,就明白了我们学书学的笔法到底是什么笔法?这些各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刺桐木夏
这句话出自赵孟口中。用以说明书法技法的难度之深。当然这个技法的深奥并非是通用技法因为通用技法只要花时间,即可熟能生巧。这个笔法我个人认为分为二个方面。以下我说一说。
控笔能力
书法中的控笔能力每个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样。你手里拿着笔,无论以何种形式拿笔,在书写的时候,都不能存在阻力。如果你只会一种执笔方式,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达到精深熟练的控笔能力。
控笔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各种执笔法的练习中获得。每一个字或者每一行字都可以用不同的执笔方式去书写,直到每种执笔方式都可以熟练书写为之。因为你在自然创作的过程中,因为艺术思维意识的作用,有的时候兴起,会不知不觉的改变执笔姿势或者方法。这样也不怕某一个字会书写失误。也就是预防败笔的出现。知道为何二王几乎无败笔出现了吧。因为他们绝对是控笔高手。笔为我所用,我所想,即为所书,不差分毫。
自然书写中的调锋意识
关于自然书写中的调锋,其实就是一种意识问题。当然这必须拥有扎实的技法和结构基础,要对自然书写的规则足够精通。只有没障碍了,才会实现流利畅通的自然书写状态。还要去除刻意为之的心态,这都需要日久天长的磨炼心性才能达到。如果书法的高深,你只想到了刻苦临摹,刻苦书写,那么你将一事无成,最多只是个印刷字书写的匠人而已。
调锋意识最主要的是对笔法技法的熟练掌握,在运笔过程中不定时的,根据单字结构和空间安排的需要进行中,侧锋的不断变化,还有诸如提按的轻重变化等。当然某些不自主的回锋也是可以出现的。会有不同的感觉。
阿弥陀佛爱生活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体会,首先是执笔。初学者还是要从最规矩的执笔学起,悬腕垫肘,这样既灵活又容易控制。
然后,找些描红帖反复描红,可以提高运笔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笔锋运行的路线,起笔为什么要回锋?转折怎么转?为什么要提?为什么要按?
每个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千差万别、各有风格,其实,从简单上说,就是笔划过形态、结体、章法、轻重、墨法等等异同所呈现出来的。
但是,这其中,笔锋运行的规律,是千古不变的。
后福堂
赵说“用笔千古不易”,没有说“笔法”千古不易。这是两个概念,议论者何故混为一谈?这两个概念虽相近,但混淆之后会带来极大误解。
赵说“用笔”,不说“笔法”,就是怕造成误会。赵的原意是:使转毛笔之法的重要性是永远要强调的。而绝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某种神秘的、极其重要的千古笔法。
用笔之法的重要体现在哪里?恰恰体现在与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不同时代相对应的、丰富多样、不断创造的用笔之法,而不是坚持某种单一笔法就指望包打天下。
王羲之的笔法只能管他自己,愚执者死抱不放,写篆隶唐楷亦然,岂不荒唐。所以各体皆有自法,并鼓励创造新法,这才是千古不易的用笔重要性所在。
金陵糊涂龙
书法中的笔法“千古不易“,出自元代书家赵孟頫语,是指用笔千古不改变意思,大家都应该知道,千古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那只有真理、规律、法则才不会变,是永恒的,是固定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恩思坦的相对论,还有1234567的音韵规律等,都是不变的永恒的。书法中的笔法千古不易,千古不变的规律法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没被开恳的不被人知的奥秘,这个奥秘就存在于中国书法史的个性之中,其共性,就是“点“的运转规律,就构成了书法中的笔法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是书法笔法不变的,永恒的,固定的规律和法则,是书法中笔法千古不易的真理。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是如此之理,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是如此之道、欧阳询《九成宫》是如此之法,历代书家同样也遵循如此之规。
总之,这一书法笔法规律,己被李君(字行子)总结概括成“五点运转规律",编写了大量的探秘解析理论性论文观点和认识,大约十几万字,并实施落地教学,效果明显突出,事半功倍。
李行子
书贵瘦硬見精神。
非中锋,便无力。无力道,便无线质。无线质,便无骨。无骨不立(无筋不活)。无骨无立,筋无着落。只余墨猪耳。倒峯或许会丰富表现力,但不可多用。多用创线平滑而无弹性。欲达神彩为上,心当中峰心贯之。当否,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