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为武汉加油,举国众志成城,抗击新型病肺炎疫情!我们一定赢!疫情如火情,怠慢不得。我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 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运用各方式与疫情抗争,从而阻断了疫情的蔓延​,确保了百姓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在传统史籍中,对流行病记载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周礼》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对瘟疫的论述是:“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耳⋯⋯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

最早记载疫情发生是在周代。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按照《公羊传》的解释,此大灾即大疫。隋代大业八年,天下大旱,继而发生大疫,染疫者多死。宋朝庆历八年,河北发生大水灾。次年三月,又继发疫灾。金朝开兴元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元代至顺二年,衡州连年大旱,接着发生疫疠之灾,“死者十九”。可见,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的确非同一般。

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的认知,往往把疫情的发生归结于天对人的惩罚。先秦时期,就传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中一个居江水是为瘟鬼。《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就是专门的驱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头戴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此即后世傩戏的由来。民间还流行的设醮、纸船送瘟神等驱疫鬼民俗,比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其实也与驱疫鬼有关。驱除疫鬼民俗的盛行,也是人们没有办法的办法。

出现疫情,古人是怎么办的呢?首先是疫情检查报告。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即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其次是隔离治疗。这种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时,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医生要制作病情记录,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

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除了专业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就是民间的各种验方、偏方尚有不少。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说白了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元人笔记《辍耕录》中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也很重视。在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燕国下都的陶质阴沟管道,即为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设备。在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

疫情如火情,古代是如何应对的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都城临安等地人民习用马桶,并已有专门以倒马桶为职业的人,时人​称之为“倾脚头”。还记载当时已普遍设立浴室;除此以外,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唐代《千金要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可随地吐痰。个人卫生方面要求就更多了,“病从口入”等等,最滋润的是官员,还有“沐假”。秦汉时,就有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官员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

古人应对疫情,虽然有很多好的经验,但面对大疫情,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无论贵贱贫富一概拿下的凄惨历史,历历在目,不应忘记。我们祝福武汉加油!向战斗在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第一线的人们致敬!(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