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以去湿气吗?

K896067043


可以的,艾灸开郁,补气的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水汽一样

艾灸在燃烧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辐射能谱,艾条燃烧时会散发一种类似红外线的辐射波可激励人体穴位,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提高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免疫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艾叶燃烧后的生成物种含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渗透肌肤内。从而促进人体某些生理变化,而且艾灸热力比较集中,能高效率地刺激某穴位,受灸的人会有 酸、麻、热、痛、针刺、气息走串等多种现象。这种就是我们说的灸感。

另外,艾灸起作用,艾的药性起了很大作用。

药典记载:艾叶性味苦,微温,无毒 。归肝、脾、肾经,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而且燃点低,释放热量大(热量大于其他材料如烟草、纸、香等),燃烧时间长(不起明火,主要是慢速燃烧发热,等特性。因此最终被选为灸疗的最佳药草。

《名医别录》记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

真正坚持做艾灸的人都知道艾灸时,体内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也就是我们说的灸感。当艾条接触皮肤后,根据时间的长短及体质、病症的差异会产生以下三种不同热的传导效应。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感觉;

3、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感觉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 (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 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这些灸感、有些在您艾灸的过程中就能立刻感受到,有些虽然灸的过程中乃至结束,都没有任何反映,但是在夜晚睡觉或者灸后的一段时期内,能够表现出来。这个就是因为艾灸在施灸后,虽然艾火熄灭,但是辐射波已经被经络吸收,传导,促使体内新陈代谢循环需要一定的时间。

说到祛湿,就要说一下灸花。

灸花是温和灸和悬灸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正常的邪气外排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起小水泡,甚至化脓现象。

灸花是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的表现。

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出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

当然,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毕竟在现代来说,忙碌的生活中出现灸花会带来一些不便。

如果你有以上老农说的相关情况或问题,你可以在下面评论或留言(要求:情况请具体写清楚点[奸笑]),老农看到后会给你免费解答,由于在这里不常在线,可能不会及时回复,你可以+老农的公众号(中老年人健康之路),在这里老农会容易看到,也会更快更好的给你一一免费解答!

老农真心希望你不再有健康问题困扰,关注健康养生,就是对自己负责!


中老年人健康之路


艾灸祛除湿气的效果非常好,坚持艾灸的同时,生活饮食上也要注意。

湿气重的人一般是脾虚,脾虚化不了湿,或者阳虚。

也可能是生活的地方湿气重,比如阴雨天气的南方,或者居在潮湿的地方。

艾灸的话,思路两部同时进行。补脾、扶阳一起来祛湿。

艾灸补脾的穴位:中脘穴、神阙穴、脾俞穴、足三里。

扶阳的穴位:大椎穴、命门穴。

祛湿同时加灸丰隆穴、承山穴和三阴交。

坚持艾灸,每天一次,每次2-3个穴,每个穴位15-20分钟。

艾灸的同时可以用南怀瑾肚脐贴,睡觉之气贴在肚脐上,早上起床取掉。

饮食上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


艾灸养生陈老师


湿寒会引起很多病症,其中以肿痛病症最为常见,因此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不要让风寒入体,特别是女性在冬天里面,不能为了风度而忽略温度,长此以往,身体会逐渐走向下坡路,就落下了病根。


艾灸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对于除湿祛寒效果特别好,因为艾制品具有纯阳性,而艾制品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艾热可以通过肌肤刺激人体穴位。

那么冬季祛湿寒选择哪些穴位呢?

(1)大椎:点亮人体太阳

(2)命门:补充生命之火

(3)气海:一穴暖全身

(4)血海:气血活了才生阳

(5)足三里:强壮大穴

(6)涌泉:寒从脚下生


除了艾灸以上的穴位,我们还可以多喝一些姜茶祛寒,或者是按揉腹部,双手以肚脐为中心,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各揉50圈,想祛寒就早中晚各一次,饭后2小时内别做,此种方法不仅祛寒还能减肥呢。

最后就是,要是感觉找穴位费时间的话,可以灸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简言之,就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b1fc00004b5e734668c2\

艾灸仪艾灸床


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

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说明艾灸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艾灸排湿穴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


2、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作用: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作用:不仅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


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作用: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


5、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


方法: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症状减轻以后可以隔日灸一次。

施灸顺序一般为: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红杏林学院


艾灸是祛湿的,而且简单又方便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祛湿气,除了艾灸,还可以通过食疗慢慢调理:

食疗祛湿效果相对较好的是:芡实薏米茶祛湿。民间祛除身体湿气常喝“薏米红豆粥”,这对一般的湿气管用,或者说是能预防湿气侵体。但是身体水肿、肥胖时,就表明脾虚湿气重,就必须要喝芡实薏仁茶。


芡实薏仁茶,保留有薏仁和赤小豆(中医里的红豆特指赤小豆),薏仁和赤小豆都是祛湿消肿的食物,因此说轻微祛湿可吃。但是脾虚湿气重,就要加入芡实、槐米,这几种食物能健脾修复脾胃。同时搭配马齿苋、淡竹叶以及绿茶等成分,能加大祛湿效果。


用户52586483854


可以。

艾灸会对身体产生局部刺激,而且是一种温热的刺激,能够使得我们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让皮肤局部充血,能够促进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去湿气的作用。


人体有湿气一般有两个原因:

一 是外部因素,受大自然天气环境,淋雨下水,居处潮湿,长久冒受雾露等而形成。比如说秋冬季节人们过早晨练,长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长期水中或矿洞及冰库作业,久居地下室,以此为外湿。

二 是内部因素,人体因为思虑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所致脾失健运,使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散,从而化为湿浊。或者多食油腻,甜腻,嗜酒,喜饮食生冷等而引起湿浊内生,以此为内湿。


人体湿气重不重可以从以下五个信号进行判断:

1、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齿痕。

2、大便软烂黏腻,不成形,黏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说明消化功能异常)

3、食欲不佳,没有饥饿感,吃饭过程有恶心感。

4、起床后小腿肚发酸、发沉,下肢水肿。

5、胸闷、身体疲乏、懒于活动、记忆力衰退。


主要祛湿穴位:

关元穴 、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丰隆穴、解溪穴。


杏林学坛


完全可以,并且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既经济又方便实用。现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湿气形成的原因及湿气形成后的表现和治疗选穴位使用方法。

人体湿气形成分两个因素所致:一 外因,受大自然天气环境,淋雨下水,居处潮湿,长久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如秋冬季节人们过早晨练,长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长期水中或矿洞及冰库作业,久居地下室,以此为外湿。二 内因,人因思虛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所致脾失健运,使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散,而化为湿浊。另又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喜饮食生冷等而引起湿浊内生,以此为内湿。

当人体湿气形成后常有以下表现时,就说明体内有湿气需要治疗了:

1 头部沉重四肢乏力,湿性重浊,其特点就是 沉重,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恕,烦燥。 2 口中发黏舌苔腻,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 就是,口中发黏。 3 胸腹胀满小便不畅,湿为阴邪,易滞留脏 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 能失常,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 舒畅。 4 下肢浮肿便溏泻,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 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便完后感觉 不爽。 5 脚趾缝痒,起水泡甚至溃烂。等等。 根据这些表现,艾灸取穴选用承山,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解溪等穴位进行施灸图示






艾灸方法:初始一周休息/天,每/天每穴次艾灸3O分钟,如有好转,可以一周艾3一4次,每天每穴次艾2O分钟即可。如湿气严重者,可加服中医著名祛湿食方"四神汤”,即为(莲子,薏米,山药,茯苓)一起熬汤喝,这样体内的湿气就自化了。

农地圈回答团队成员:唐柏,回答


柏乐15



可以。


艾灸是可以祛除身体的湿气的,如果体内寒湿特别重的话还可以配合拔罐,而且要先拔罐再艾灸的效果才好,处理的部位在背部背俞穴。


但是艾灸要适当的控制,灸量不宜大,如果出现咽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的情况就停止艾灸。


用户135555905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适时的艾灸能够达到开郁、祛湿的作用,而且还能补阳气,因此特别适合夏季养生,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避免夏季常见疾病,度过困乏的夏天。工具可以使用艾条或艾针灸,根据自身的时间而定。

工具/原料

蕲艾条

艾针灸

方法/步骤

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

取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5

取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传奇电商


艾灸可以去除湿气,但需要配合穴位艾灸的方法,并不能够盲目的随便施灸。如果体内的寒湿气特别的严重者,可以先进行艾灸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拔罐,联合治疗,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但对于部份患者体质较弱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则就需要根据情况,辨别是否有艾灸的禁忌症。

如果患者是通过艾灸治疗,一般需要治疗一个周期之后,停止几天,再继续通过下一个疗程。艾灸的时间需要适当的控制,灸量不宜过大,每次的治疗时间也不可过长。如果有出现咽干、口渴、小便黄以及大便干等的情况时,就要停止艾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