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黨和東林黨哪個更可惡?

我有我的領域


用事實說話,東林黨禍國殃民,危害甚於閹黨。



來看看東林黨當政期間發生的幾件大事: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丟失撫順、清河兩城。



天啟元年(1621年)瀋陽之戰,明軍再敗,損失兩萬餘人,最重要的是渾河一戰明軍精銳白杆軍、浙軍全軍覆沒,丟失瀋陽、遼陽兩城。

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之戰,明軍十四萬兵力潰敗,丟失廣寧,遼東巡撫王化貞、經略熊廷弼放棄山海關以外所有領土,後金軍攻陷包括義州、錦州在內的40餘座城堡,明朝在遼東二百年基業盡失。

天啟二年(1622年),同樣是東林黨人的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把金兵放棄的錦州以西四百里疆土重新築起堡壘防線,奉行以“遼人守遼土”的方略,這算是東林黨人的一次自救,也是他們向皇帝證明自己能力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們做的好的話,那估計就沒魏忠賢什麼事了。



可是,只是如果。

天啟五年(1625年)柳河之戰,山海關總兵馬世龍率8000關寧軍進攻所謂後金防禦空虛的的耀州城(大遼河入海口東側),結果遭到後金突襲,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戰死,明軍損兵千人以上。這還不是最關鍵的,事後兵部派人核查關寧軍人數,發現原本號稱十萬八千的關寧軍,竟然只有五萬七千人,一半的空餉,再加上柳河之戰一觸即潰,熹宗對東林黨人徹底失去了信任。

再來看看魏忠賢的閹黨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起初,魏忠賢也就乾乾修建神宗和光宗陵墓這種活,由於東林黨人的無能,選將用人導致遼東局面不可收拾,熹宗被迫讓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東廠太監,派出太監赴遼抓情報工作,順便恢復了嘉靖夏言時期廢除的太監監軍制度,這項工作其實是比較成功的。



天啟六年(1621年)魏忠賢的親信高第接任薊遼經略,他準確預估了努爾哈赤將對遼西走廊發動的新一輪攻勢,便把尚未建好城牆的錦州兵力撤回關內,還緊急撤走右屯的三十萬石糧食。結果親東林黨的袁崇煥自以為是,堅守寧遠,後金攻城幾日不破,損兵七八百人,轉頭進攻了附近的覺華島,當時冬天島與陸地連成一片,島上七千多明軍連同七千多商人全部被後金兵屠戮,兩千多隻船隻被毀,八萬多石糧食被搶,孰勝孰敗,自己權衡。



此外,魏忠賢還在熹宗的授意下重啟了萬曆時期的太監徵稅制度,這為緩解遼東戰事帶來的財政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以看到的就是,崇禎即位以後,魏忠賢及其黨羽被打倒,一時間眾正盈朝,可是國勢好轉了嗎?魏忠賢死後第二年,金兵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的情報工作,做到哪裡去了?


春秋正義


在大明王朝的迅速崩塌中,東林黨的危害遠遠比閹黨的危害大,原因如下。

一.以閹黨為首的魏忠賢,雖十惡不赦卻從沒有阻礙過明王朝的重大決策,反而極力維護,而東林黨則不然,說是禍國殃民也不為過。


瞭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魏忠賢雖然十惡不赦且貪權,但他從未伸手貪汙過國家撥給地方賑災的銀兩。舉個很明顯的真實事例,在明朝末期,北方天災頻繁,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崇禎皇帝為了安撫百姓,曾經從國庫撥給地方鉅額賑災銀兩。

當時的魏忠賢尚已經被崇禎迅速除掉,沒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打壓,東林黨迅速恢復元氣。崇禎撥給地方的賑災款項還沒到達百姓手裡,在經由東林黨人手裡下達地方後,款項已經所剩無幾,
要知道當時的崇禎皇帝為了這些賑災銀兩可以說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反而被他所認為忠誠的東林黨文人貪汙一空。

而他所認為奸臣的魏忠賢呢?在魏忠賢還在時,崇禎拿不出賑災銀兩,交由魏忠賢辦理,在魏忠賢的脅迫威逼下,東林黨人被迫紛紛拿出自己的銀兩賑災,往下撥款時也沒有任何人敢從賑災款裡拿一分錢。因為一旦拿了,就會被魏忠賢抄家滅族,可以說當時的東林黨人怕極了魏忠賢。正是因為由於魏忠賢的存在,東林黨的文人才敢有所收斂,也只有魏忠賢的雷霆手段能震得住東林黨。


在有關於明王朝的幾乎所有重大決策中,如平叛、賑災等都是魏忠賢等人極力維護和出謀劃策,從來沒有妨礙過。也正是因為魏忠賢的一力震壓和調和下,遼東袁崇煥還能跟當時的努爾哈赤的叛軍分庭抗禮。反而魏忠賢死後,邊關大軍紛紛兵敗如山倒,袁崇煥也被滅殺,大明王朝自斷臂膀,而內又起義不斷,這一切跟東林黨人都脫不開關係。

二.魏忠賢雖然罪大惡極,但自始至終從未想過要背叛明朝統治者,反而是那些虛偽的東林黨人,在明朝滅亡時投降叛國。

不否認魏忠賢實在可惡,但他作為臣子只是貪權而已,就跟後面的鰲拜一樣,雖然爭權奪利功高震主,但本質上並沒有想過要反。反而是朝堂之上的東林黨人,在後期明朝準備滅亡時,連一分錢都不願意拿出來給前線軍隊籌軍糧,哪怕崇禎拉下臉面哀求,他們十萬兩也拿不出。


然而諷刺的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在當時隨便的一家大臣家裡都搜出了上百萬兩白銀。當搜刮一遍京城的所有大臣府邸之後,搜到了高達七千萬兩白銀,這可是當初在朝堂之上崇禎皇帝苦苦哀求連十萬兩白銀都都拿不出來的東林黨人啊。連最後崇禎皇帝都不得不承認東林黨的禍害:“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總結:事實無論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是東林黨,本質上都是一類人,只不過魏忠賢是貪權不叛國,而東林黨則是貪權貪錢叛國,東林黨人作為臣子的自私程度和危害比魏忠賢遠遠大的多,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經典名言:“書生誤國”。


溫史


給個名單對比下才能明顯

東林:孫承宗,盧象升,張煌言,夏允彝,夏完淳,黃道周,堵胤錫,瞿式耜,姜曰廣,高弘圖,吳鍾巒,陳子壯,黃公輔,黃耀淳,侯峒曾,鹿繼善,祁彪佳,袁繼鹹,張國維,吳應箕,呂維祺,賀逢聖,顧炎武,黃宗羲,楊漣,左光斗,張同敞,範景文,李邦華,汪應蛟,何士晉,錢謙益

閹黨:崔呈秀,田爾耕,許顯純,倪文煥,薛楨,陸萬齡,徐大化,梁夢環,徐兆魁,王紹徽,張捷,王永光,阮大鋮,孫之獬,馮銓,霍維華,楊維桓,周應秋,顧秉謙,郭允厚,馮三元,姚宗文,潘汝楨,閆鳴泰,王體乾,李實,紀用,吳淳夫,李朝欽

有興趣的可以查閱下這些人的生平事蹟,哪個更可惡自然明明白白


遠處吹來陣風


不論是所謂的“閹黨”也好,是東林黨也罷,放到晚明之時,他們無一不是明朝的破壞者和掘墓者。

可是倘若一定要讓他們分出一個高下的話,那麼顯然,東林黨比閹黨要更可惡,或者說東林黨對明朝具有更強的破壞力,他們掘墓也更絕、更徹底。

既然說到了閹黨,那便不得不說魏忠賢。

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雖說能力一般,但是用人之術倒還勉勉強強過得去,所以特地扶植魏忠賢來制衡文官集團。

魏忠賢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他也很清楚朱由校扶他上位是為了什麼,所以也是盡心盡力地打壓文官集團,東林黨更是被壓得抬不起頭來,這也是東林黨為何那麼恨魏忠賢的原因所在了。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魏忠賢不僅斷了東林黨的財路,更是擋住了他們的權路,豈不如同誅人九族?

魏忠賢貪則貪矣,但他自己心裡也有分寸,不能只顧著給自己斂財,也得分皇帝朱由校一份,讓朱由校能夠拿得出錢來維繫明朝政府的運行。

更何況,當時後金正在明朝北方肆虐,正是用兵之時,用兵須用錢,倘若朱由校因為沒錢用兵,讓後金打了進來,朱由校當不成皇帝了,他魏忠賢到時候別說繼續掌權和斂財了,活路都沒有。

魏忠賢貪則貪矣,但是他貪的更多的是地主、官紳這些既得利益階級的錢,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農民的賦稅。

雖說羊毛終究出在羊身上,但是至少魏忠賢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他能力終究有限,有些事讓他防不勝防而已。

他薅了官紳地主的羊毛,官紳地主又去薅百姓的羊毛,他對此確實頗為無力,他也想過去招攬有才之士為自己出力,但是買他賬的人卻不多,譬如孫承宗,魏忠賢便一直想要拉攏孫承宗,但是孫督師不買賬。

當然不論如何,以魏忠賢的能力,加上他的貪婪,絕不可能讓明朝走出困境,只會加速明朝的滅亡。

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明朝和崇禎時期的明朝相比,更像是天黑之前的最後一抹餘暉,他薅官紳地主的羊毛越狠,官紳地主薅百姓的羊毛也會越恨,這是一個不可解的死循環,至少對於魏忠賢而言是這樣。

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更貪婪,他們是有能力,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放在如何爭權奪利上。

也正因為東林黨比閹黨更有文化,更有能力,所以他們對明朝的破壞力才會更強。

魏忠賢想不到的辦法,他們想得到。

魏忠賢不敢用的辦法,他們敢用,因為他們掌握了筆桿子,他們能讓黑的變成白的,也能讓白的變成黑的。

他們多數時候有底線,但是沒底線起來絕對讓人膽戰心驚。

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本和柳如是約定好了一起投水殉國,誰料事到臨頭,他卻用一句“水太涼”盡棄風骨。

後來,他又用一句“頭皮癢”去剃了頭髮,在後腦勺拖上了一條“豬尾巴”。

當時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恰恰將錢謙益這樣的人視為股肱之臣,將挽救明朝的重任託付給錢謙益這樣的人。

讓錢謙益這樣的人掌權,焉能不亡?

朱由檢被東林黨人忽悠得剷除了魏忠賢之後,因為不懂用人之術,更不通制衡之道,以至於讓東林黨一家獨大。

東林黨掌權之後,可沒魏忠賢那麼客氣,他們以前被魏忠賢颳走了那麼多錢,這時輪到他們掌權了,他們哪能不撈回來?

不僅要撈,還要比以前撈得更狠。

東林黨將很多不利於他們的政策一一廢除,然後開始了他們的瘋狂斂財之路,這造成了明末的時候,國庫沒有錢,可是官紳地主們卻個個富得流油。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朱由檢沒錢了,想讓他眼中的股肱之臣拿一點錢出來救濟國難,可是那群貪權好利的東林黨諸公們卻一個個使勁地搖頭說沒錢,說什麼也不肯借錢給朱由檢,朱由檢卻也只能搖頭嘆氣。

如果說魏忠賢時期的明朝是一地雞毛的話,那麼崇禎時期的明朝那就是一地雞毛加滿天飛的鴨毛。

至少魏忠賢還知道維護朱由校和明朝,但是東林黨諸公卻只顧著維護自己的蠅頭小利,渾然不顧明朝。

所以說呀,雖然魏忠賢和東林黨都不少什麼好貨色,但是東林黨卻要更可惡得多。


寧糊塗


網絡上指責東林黨,大致有幾條罪狀

1、不收工商稅。東林黨人汪應蛟在天啟年間任戶部尚書時,提出的來源措施就有典鋪酌分和房屋契稅。那為什麼說明朝不收工商稅?因為明朝歷來就不重視,明太祖規定商稅為三十取一,正統以前朝廷徵收的商稅比例不足田賦十分之一,以至於後期徵稅變得相當麻煩,如葉向高所言:“各處關稅所入不過數十萬,今欲加徵,亦不過原額一倍”。至於礦稅,浙黨、齊黨、楚黨甚至部分閹黨都是反對者,萬曆自己也打算死了就作廢,僅僅屬於元首任內的行政命令。

2、有錢不出錢。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後蒐羅出七千萬,這筆錢的構成是什麼呢?

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侍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平寇志》
所掠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宦侍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國榷》
進拷索銀七千萬,侯傢什三,閹人什四,宮眷什二,商賈什一。——《後鑑錄》

如果取《傳信錄》記載,李自成抄出十萬的只有三人:周奎、王之心、丁時學。周是皇后的父親,王是東廠太監,丁是把戶部藏銀拿來充數了。要說不出錢,閹黨皇親才是大戶。

3、東林黨集體降清。最大典型是錢謙益,彷彿他就是東林黨代表。那為什麼談孫承宗、袁可立、孫傳庭、盧象升的時候,又忽略他們的東林身份?史可法、張煌言、範景文、鹿善繼、陳子壯、陳子龍、夏允彝、徐孚遠……抗清的東林黨人多的是,拿個例當典型,實在不是正常的邏輯方式。

東林黨自身當然有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道德潔癖,而且把邏輯道德帶入政治理性中,使黨爭更加激烈,當然也給自己引來了強烈的政治排擠。到了崇禎一朝,17為首輔中只有3人為東林黨,基本邊緣化,滿朝被楚黨和浙黨把持,如果說真要找主要責任人,那也是“文官集團”,而不是文官集團的東林黨分支


曉窗讀史


東林黨好像知識分子多,閹黨不用提,宦官為主吧,這些黨爭不要緊,關鍵是爭來爭去別壞了國家大事。東林黨清流多,有些道德高的人,閹黨最後是失敗了,崇禎帝處理了閹掉首領魏忠賢,但明朝要滅亡時,崇禎帝又命人為魏忠賢修了墓,甚至有人說魏忠賢在,明朝不會滅亡。主要是閹黨主張向東南富裕地方收稅,而東林黨不主張這樣做,結果陝西一帶天災頻頻,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關外滿洲女真崛起,明朝滅亡。


大白白野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閹黨和東林黨在主要的人員構成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士大夫,文官。閹黨主要是政治鬥爭失敗的一群士大夫,逐漸匯聚於內廷太監的身邊而形成的勢力。

明朝自朱瞻基天才的開始教太監讀書之後,逐漸形成了以士大夫集團為主的外廷和以皇帝直接掌控的太監帶隊的內廷兩股勢力,達成了朝堂的平衡。

這種平衡維持的很好的時候,朝廷運轉就很正常。

例如嘉靖,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一個修仙一個數錢,但國勢並未危險。

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則國家就會危險。

例如明英宗時代,內廷大於外廷了,就有土木堡,崇禎時代,外廷徹底壓制了內廷,就有歪脖樹。

萬曆年間,東林黨逐漸成為了朝廷內勢力最大的政治團體,開始黨同伐異,挑起了黨爭,外廷勢力逐漸強大了起來。

為恢復這種平衡,天啟任用魏忠賢,團結了一批政治上被東林黨所政治追殺的其他黨派的失意政客,形成了閹黨,對東林黨進行反擊,逐漸恢復了平衡。

天啟就可以繼續天天在皇宮裡做木匠活兒了。

東林黨和閹黨說不上誰更可惡,都是一夥子人,只不過因為利益而分成了兩派而已。

從歷史危害性來說,由於閹黨在崇禎時代隨著朱由檢這個中二少年被東林黨忽悠得腦殘之後退出了歷史舞臺,顯然東林黨在明朝滅亡的問題上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可怕之處在於,東林黨是滿腔熱誠的以救國的名義禍國,以忠誠的名義亡國。

個人利益永遠高於家族利益,家族利益永遠高於黨派利益,黨派利益永遠高於國家利益,這就是東林黨人!

或者說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所有士大夫所結的黨。

因此如果一定要說,東林黨和閹黨誰更可惡,那無疑是東林黨了。

因為閹黨依附於內廷,天然的失去了身份上的正義性,成了板上釘釘的奸佞和真小人,所作所為就會受到牴觸和制約。

而東林黨這群偽君子,道貌岸然之下藏著的是齷齪之心,卻打著救國救民的正義之旗,口號震天響,不但忽悠了皇帝和天下軍民,連自己也給忽悠了。

所以說真小人不可怕,偽君子才是最可怕而危害性最大的啊!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這個問題簡直有些搞笑,就像問惡人與好人哪個更可惡?當然惡人也做過好事,好人也做過錯事,但不能因此就說好人比惡人更可惡。

現在網上一些吹捧魏忠賢閹黨詆譭東林黨的說法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上是為了魏忠賢說公道話,實際上還是為了吹捧魏忠賢的乾兒子毛文龍,以詆譭汙衊民族英雄袁崇煥,為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崇禎帝開脫,甚至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孫承宗為首的東林黨。

魏忠賢閹黨天啟時期冤殺了抗金名將熊廷弼,魏忠賢與毛文龍等閹黨又排擠了抗金名將袁可立沈有容。孫承宗袁崇煥孫元化等抗金名將也被魏忠賢閹黨排擠。崇禎時期高捷王永光等閹黨餘黨又對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落井下石。

袁崇煥遇害其實也是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一場鬥爭,溫體仁高捷王永光等閹黨陷害袁崇煥錢龍錫等東林黨,由於崇禎帝支持閹黨,而孫承宗為首的東林黨對袁崇煥袖手旁觀,東林黨只有成基命為袁崇煥求情,最終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民族英雄袁崇煥。

所謂魏忠賢閹黨有利於明朝財政也是無稽之談,崇禎元年戶部尚書畢自嚴上任的時候,明朝國庫早已經被魏忠賢侵吞揮霍一空,明朝每年財政赤字高達130多萬兩白銀,明朝財政崩潰。是財政專家畢自嚴力挽狂瀾,開源節流,打擊貪汙,北京保衛戰為勤王四十萬大軍提供後勤供應,使崇禎時期的明朝財政得到改善。而畢自嚴一直是傾向東林黨,而反對閹黨的。後來崇禎帝自毀長城把畢自嚴逮捕下獄並棄之不用,導致明朝財政徹底崩潰。

對比東林黨名人與閹黨名人的名單功過是非一目瞭然

東林:孫承宗,袁崇煥,熊廷弼,盧象升,袁可立,成基命,馬世龍,孫傳庭,顧憲成,葉向高,趙南星,張煌言,夏允彝,夏完淳,黃道周,堵胤錫,瞿式耜,姜曰廣,高弘圖,張國維,吳應箕,呂維祺,顧炎武,黃宗羲,楊漣,左光斗,袁化中,張同敞,範景文,李邦華,汪應蛟,何士晉,錢謙益,錢龍錫

閹黨:魏忠賢,毛文龍,溫體仁,馬士英,高起潛,鄧希詔,塗文輔,李永貞,崔呈秀,田爾耕,許顯純,倪文煥,薛楨,陸萬齡,徐大化,梁夢環,徐兆魁,王紹徽,高捷,王永光,阮大鋮,孫之獬,馮銓,霍維華,楊維桓,周應秋,顧秉謙,黃立極,郭允厚,馮三元,姚宗文,潘汝楨,閆鳴泰,王體乾,李實,紀用,吳淳夫,李朝欽,張鶴鳴,王化貞,王在晉


厚德載物49847


閹黨出自最窮困的平民,基本進宮前是無六親相認,出頭以後大部分都是會報復當年欺壓過他的士紳,大部分出名的沒膨脹以前都是王權的堅決維護者,他們大部分只會向各級官員索賄不會自己向百姓徵加稅。東林黨和其它朝黨主要有地方士紳出身,沒有所謂的寒門,真正的窮困平民是讀不起書的,而士紳在中國社會有兩個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土地兼併和與天子共治天下代天牧民,這個階層的食祿皆是直接來自民脂民膏至少在明朝是這樣,整個明朝才出一個海瑞還不得善終。所以在我看來閹黨是禍害官吏再由官吏禍害平民百姓,而朝黨不論是不是官吏都是在食民脂民膏,有句老話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閹黨不過是用來背鍋的。


2019歲月靜好


明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興旺發達,尤其是江南一代的資本家和官僚,可以說是富得流油,而當時明朝的國庫卻屢屢虧空,何故?農業稅收極其有限而工商業屢屢逃稅漏稅。而那些資本家和官僚為何能夠如此逃稅成功,還是多虧了他們暗中扶植的政治上的代言人:東林黨。

至於東林黨人為何等上政治舞臺,完全是沾了當初擁立皇帝的光,光宗與熹宗皇帝能夠登上皇帝寶座,可以說東林黨是出了大力的,並且在天啟3年之前,東林黨的勢力遍佈朝野,可以說是很特權的一個政治集團。

也正是當時社會的這種特權,使得東林黨在後世的皇帝面前依舊有恃無恐,萬曆皇帝對這群道義上武裝得天衣無縫的人早已忍無可忍,只不過礙於他們的特權,實在找不到道義上懲治他們的武器,為了避免面對他們時引出一些朝政上的不應有的風波,乾脆採取十幾年不上朝的方式來應對,眼不見為淨嘛。

所以說什麼萬曆皇帝不上朝,真正的原因是為了避開東林黨人,躲清閒去了。隨後的天啟皇帝之所以“酷愛”木工,原因和他祖父是一樣的,也是躲清閒去了。

如今主流文化上以影視劇為代表,總是諷刺天啟是“木匠皇帝”,殊不知,天啟做木匠甚至說酷愛做木匠活是事實,但同時他並沒有耽誤任何政事,或者說,做木匠活與其說是他的愛好,不如說是他在非常時期採取的幌子而已。

而在天啟於他的木匠工作室裡處理政務的時候,魏忠賢是與他接觸最多的人,結果這一事實被扭曲成了:天啟玩物喪志,魏忠賢趁機大權獨攬、矯詔禍亂朝綱。狗血不?哪個掌握實權的皇帝會自動地把實權交給一個臣子?所以,魏忠賢的一切所作所為其實都是代表了天啟的意志,魏忠賢是在天啟沒法以常規出牌的時候使用的一個活武器而已。

而且歷史史實表明,恰恰是在天啟當政的這幾年,明朝出現了現今很多人意料之外的穩定,至少沒出什麼大亂子,總之絕絕不是眾多狗血歷史劇裡面渲染的那樣民不聊生。

由此可見,魏忠賢大力度打擊東林黨,其實是皇帝要收拾東林黨了,這夥人實在是虛偽無恥到家了,不收拾他們,工商業階層會一直逃稅漏稅下去,國庫會一直空虛;不收拾他們,農業的稅賦就會加重,勢必導致民不聊生,造成李自成這樣的反賊提前起事。

可以說,天啟表面上“昏聵”無比,其實確實極富遠見和謀略,可惜他駕崩得太早了,如果他能再多活上個十多年,或者說在他活著的時候像他先祖朱元璋那樣,徹底打擊特權階層,避免他們挾權禍亂國家,徹底把這些特權階層趕出政治舞臺,也許壓根兒就不會有後來的清朝。

然而,歷史總是令人萬分的揪心,明朝後期,很多關鍵人物總是在關鍵的時候突然死掉,而首屈一指的就是天啟和魏忠賢。如果說崇禎是昏君的話,那麼他昏就昏在沒有延續他哥哥那些極其符合當時歷史與國情的政策,輕率地處死魏忠賢並重用東林黨人,於是乎才有了明末前所未有的混亂景象。至於後來毛文龍和袁崇煥以及很多邊疆統帥,死的死,叛變的叛變,種種遭遇,絕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東林黨。

因為前方戰事吃緊,將帥屢屢向朝廷催要糧餉,後方資本家和官僚卻是成天花天酒地,東林黨人包養“秦淮八豔”,他們哪裡捨得自掏腰包支援前線?但是公然拒絕國家大事肯定不明智,所以他們就把看家本領搬出來了,宣稱不徵收工商業的稅賦是先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不可破壞,同時極盡一切手段,攻擊毀謗邊疆統帥將士有通敵叛國的嫌疑,這就是崇禎時期出現那麼多冤假錯案的根源。

說什麼東林黨人代表著氣節,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話,明亡之際的東林黨人的所作所為恰恰是最沒氣節的。

事實證明,東林黨人代表的是資本家和官僚階級的利益,他們嘴上忠義無比,大罵對手是閹黨,實質上根本不關心百姓死活,他們主張的取消對工商業的稅賦,卻贊成對農民徵收重稅,結果終於釀成李自成造反。

而且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以後,這些平素滿口忠義的人跑得是最快的,那些沒來得及跑掉的,向李自成投降也是最積極的,並且後來滿清入關之後,東林黨的很多成員連同他們的後代又主動投入清朝的胯下。

而相比之下,他們的對手,也就是“閹黨”,在崇禎走投無路之際向眾臣發緊急求救要求勤王而東林黨人紛紛四散逃竄的關頭,倒還有個王承恩陪著皇帝自盡。

想當年田橫五百士集體殉國,那是何等忠義和氣節。東林黨人如果真是忠心於大明王朝的,為何不彰顯氣節去殉國呢?陪著皇帝一起去死呢?反倒是一貫遭受生理歧視的“閹黨”,基本上都隨著大明王朝而去了,幾乎找不到降清的案例。

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絕不僅僅是文官集團永遠正確的歷史。它是一部由許多偉大的皇帝、偉大的太監、偉大的武將、偉大的文官和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共同努力,鑄就的一部光輝燦爛的偉大歷史。

這裡面充滿了正義與邪惡的鬥爭,有輝煌的勝利,也有悲壯的失敗,但判斷正邪的標準絕不是文官集團所代表和歪曲的儒家思想,更不可能是是否維護了官僚集團的特權,是否讓文官們的日子過得很舒服,只能是是否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有利於國家繁榮富強。

儒家文官集團,他們掌握了書寫歷史的權力,事實證明他們濫用了這種權力。他們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的進步的作用,但也發揮過極為糟糕的反動的作用。中原政權僅有的兩次完整地被北方少數民族消滅,都是在儒家文官集團全面掌權的背景下發生的。

南宋和明末後期,都是儒家文官一家獨大的局面,他們整體腐敗無恥,為國家的豪強權貴階層的利益服務,為此不惜殺害岳飛、毛文龍這樣忠心報國的武將,危害國家國防能力;不惜把並不沉重的稅收轉嫁到身無分文的底層農民身上,自己這個階層腰纏萬貫也不願意多交一分錢稅收,誘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因為內外交困走向滅亡,而不是亡於外部武器水平低的過、人數少得多的少數民族,這些給中原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給中華文明製造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對於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必須徹底地反省。

東林黨就是典型的空談誤國,置民族國家的利益於不顧!!

本來朝廷的格局是閹黨,東林黨,及少數清流. 閹黨和東林黨相互牽制的時候, 還能做點事. 但等閹黨被幹掉了,東林黨一家獨大,清流只會動嘴皮. 東林黨的無恥之最的代表, 錢謙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