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宁死不过乌江,真的是有勇无谋吗?

官破晓


众所周知,项羽和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安养生息后,还是挑起了战火,双方决定在垓下一战。此时的项羽刚刚经过一场大战,虽然还有不少兵马,但是相比起刘邦的几十万大军来说,根本毫无胜算。

项羽被刘邦逼迫到乌江,遇到了乌江的亭长,他不停劝阻项羽,想让他回到江东后东山再起,却被项羽拒绝。最终项羽和刘邦在这里决一死战,项羽在这里自刎身亡,一代霸王就此落幕。

说到项羽,我们大家应该非常了解,这可是古代出了名的英雄。不过这个被大家有所期望的人物,最终没落到什么好的下场,不仅没有当上皇帝,还被迫在乌江自刎,让大家惋惜不已。

这件事情发生后让很多人觉得项羽非常愚蠢,不然怎能做出如此选择呢。要知道,项羽是能和刘邦相匹敌的人物。如果当时项羽不选择这样做,是不是就没有现在的历史呢?

项羽宁死不过乌江,还在乌江自杀,真的是有谋无谋吗?

其实不然,这三点就能看出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过江的真实原因。

  • 一、项羽的傲气。

在项羽被刘邦追杀时,项羽其实有机会可以逃亡,在他到达乌江时,已有一艘小船在等待,只要上了小船,就能逃出刘邦的包围圈。

可是项羽放弃了这个能够逃出生天的机会,他回想起自己在江东带出的八千子弟兵,这些人无一生还。如果他就这样逃回江东了,虽然说能够被江东的父老乡亲们理解,但是他心中仍然有一股傲气,不愿意让大家看到他这般落魄的样子。

再加上将他逼到这种地步的是他最看不上的刘邦,这就让项羽更加恼怒。既然不能当上皇帝,那也就没有必要苟且偷生了,还不如在这里自刎,给父老乡亲们一个交代。

  • 二、担心江东百姓的安安危。

了解项羽的人都知道,项羽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相比起刘邦来说,项羽更值得我们大家尊敬。而后边刘邦的做法,让项羽整个人非常被动,可以说是刘邦抢走了项羽打下来的天下。

(刘邦剧照)

在刘邦逼迫项羽到达乌江边时,项羽也曾经想过想要回到江东,但是刘邦生性是个小人,如果项羽真的这样做了,恐怕江东百姓也就没有了安稳之日。项羽深知这一点,他知道自己到了江东后,刘邦必然会屠杀江东百姓,这样一来他就成为了历史罪人,所以为了保护江东百姓的安危,不得不选择一死。

  • 三、虞姬已经自杀。

虞姬在项羽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项羽到达乌江时,这个对他最重要的女人已经自刎身亡了,给了项羽很大的打击。虽然大家都劝说项羽回到江东,以后东山再起,但是项羽在为了保护江东的父老百姓同时,也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让他心灰意冷。

(项羽剧照)

要知道,虞姬死后项羽就已经不愿意活了,只不过是在想拼一把,这才来到了乌江。可到了乌江后只剩下项羽一人了,这让他更不愿意独活于世,还不如去陪自己心爱的女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宁愿不肯过江,最终在乌江自刎身亡。

就这样,一代霸王在这样的打击下,选择了以自杀来平定天下。

虽然这样的做法在世人看来有些愚蠢,但我们如果站在项羽的位置上,可能也会和项羽作出同样的决定。要知道,就算项羽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江东,等待项羽的也不会是东山再起,而是刘邦无止境的追杀。

再加上项羽身边已经无人可用,在刘邦追杀时受苦的只能是江东的父老百姓,项羽在权衡之下只能选择自杀。这不仅能保护整个江东的安危,还能去陪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得到解脱,毕竟落到刘邦手里,可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所以项羽并不是愚蠢,而是选择了最好的做法,自杀也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是一个值得后人敬重的英雄。


大国布衣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项羽是一种英雄气概,一种贵族气质,更是一种精神。

很多人对项羽的这个做法向来都很贬低,但是我认为,项羽集团中性情中人非常多,都是非常有性情的人,无论是龙且还是项庄,都属于性情中人,包括项羽。

在我的眼里,项羽是英雄。

他可歌可泣,祖国覆灭的情况下,他忍辱负重,率江东八千子弟,灭亡了秦国,实现了他祖父的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他英雄豪迈,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斩杀秦军四十万,威震天下。

虽然他很意气用事,虽然他显得不成熟,但在我看来他是单纯的,他的想法你很容易看出来,不像刘邦,城府极深。

或许是我们国人向来以成败论英雄吧,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气质里缺少了英雄气质,也缺少了贵族气质,成了就什么都对,败了就什么都错。所以思维也就僵化了。

实际上,在失败的人那里,我们也能学到很多。成功的人,他不会把自己成功的方方面面都告诉你,但是失败的人,他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

正是因为知道了,所以项羽才显得有些可爱了。以至于千年后的李清照也对他仰慕至极:至今思项羽,誓不回江东。

因此在我看来,不是有勇无谋,而是英雄气质。


老威观史


项羽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条抛物线:低(家破国灭)--> 高(反秦登上楚霸王之位)--> 低(败于刘邦而自刎于乌江)。趟过小溪,攀过高山的人会是有勇无谋之辈吗?



项羽不过乌江,个人认为不是有勇无谋的表现,反而是一个活得透彻的人的选择。


1、项羽明白连年征战至其失败那刻,天下的主流是和平,逆势而为于己于他人都不是好事,自刎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历史证明了项羽的选择是对的。!

项羽从起兵至垓下之战,整个过程中他一直都是作为统兵将领征战在第一线,并且重要的反秦战役都是靠他及其嫡系部队扛过来的。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死于战场,有多少人是因自己而死,有多少人现在是多么地厌倦战争而期待和平,他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他很清楚自己即使苟且偷生渡过乌江,也许能再次扯起一只队伍,但真正有多少战心那是值得怀疑的。而选择自刎于乌江,还能全了自己的名气(当时的贵族出身的项羽视之重于生命),同时减少天下百姓的无谓牺牲(百姓也会因之而念项羽的好)。



权衡之后的项羽选择了自刎之路。


2、通过楚汉的争霸,一流的人才(谋臣勇将)都已经收归刘邦囊中。即使渡过乌江再次起兵也是徒劳的挣扎罢了。项羽的傲气是做不出这种选择的。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兵时,有家乡子弟兵八千,谋士范增,武将中逐渐增加了龙且、季布、钟离眛、英布、虞子期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人才啊。反观刘邦,他的队伍都是一些从沛县跟随他出来闯荡的底层小人物,还未经历艰难世事打磨,能力还在成长阶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与刘邦的人才队伍发生了此消彼长,最终到了垓下之战前,天下人才基本被刘邦网络的七七八八,而项羽方面基本凋零的可怜了。


走过了这么长征战之路的项羽,怎么可能还不知道争霸天下靠得就是人才呢?而垓下之战后,人才们的选择方向都一清二楚了,项羽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吸引人才的条件了,所以唯一一死以全自己的名声。


总结

历史可以也必然呈现各种成败,但我们更应从历史中用同理心去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而非只关注利害得失与功成名就。


历史,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所构成的,希望解读历史时要把项羽甚至一个普通人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而不是根据他的失败或成功随意贴上一个标签。



我是“读史自思”,仅提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请关注!🙏


读史自思


项羽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号战神,项羽打仗可以说一直是战无不胜,少有败绩。项羽是典型的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往往打仗人数不在多少,人多固然有优势,但若让其形成势,则勇猛异常,有名的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项羽以少胜多,可以说项羽在指挥作战上,在如何打仗,如何形成兵势上自有独到之处。就拿项羽最后带二十多近卫骑兵,占山指挥冲杀,依然是几出几进。正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此人能成为西楚霸王,秦末霸主,不可谓有勇无谋。只是他和兵家谋派的代表人物韩信想比,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况且还有一个政治玩的炉火纯青,老谋深算的刘邦。这也是领兵打战”谋”与”势”的一次对拼,并且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项羽自己有自己内心深处的尊严,贵为霸主,然而众叛亲离,全军覆没,只剩自己一人,正如项羽自己所说,无言面对江东父老。项羽自己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可见自己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让一个好面子的人,有自己崇高尊严的人在最落魄,最一无所有的时候回去,岂不是比杀了他还难,所以项羽选择乌江自刎,这也是项羽唯一的体面的归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愿为大汉一草民


有勇无谋是相对的,看拿什么来做对比了,对比我们这些普通人,他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肯定比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要强。说他有勇无谋那是对比刘邦来说的,当年戏下分封,项羽宰割天下,划梁楚九郡为自己的地盘,削弱其他诸侯的军队,扩充自己的军队,多么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刘邦接受怀王之约,入关灭秦的时候,诸侯畏惧秦国的军队不敢入关。刘邦军队区区几万人,一年之中入关灭秦,军队由两万多人发展成十万,项羽背信弃义,毁关中王之约,将他封到蜀地,将十万军队削减成三万,名为封王实为看押。然而区区三年,刘邦由三万军队发展到拥兵六十万,把原来站在项羽那边的诸侯孤立起来,让项羽成了孤家寡人,尤其是拉拢西楚国后方九江王英布的政治行动堪称一绝。最后在垓下形成了合围之势,歼灭了项羽。总有人说刘邦打不过项羽,可他们无视了戏下分封的时候西楚国是全天下最强大的诸侯,秦三十六郡,楚占其九。而且都是膏渝之地。项羽又是军事世家,项家世代为楚大将。反观刘邦,都说关中是天府之国,形胜之地,我寻思项羽也没把关中给刘邦啊,还设置了三秦王看押刘邦,结果关中还是被刘邦打下来。一个平民百姓,在彭城大败以后,收拢溃兵,在京索之间大破项羽,使防线稳定在荥阳、成稿一带,和项羽反复拉扯,没让项羽前进一步。平民百姓和军事世家之间打成这样,也不能说刘邦弱鸡吧?还有说什么出尔反尔反而被项羽反攻大败的,这场战斗的背景是刘邦与彭越韩信相约在固陵合击项羽,结果他们两个没来。固陵一战以后,刘邦于陈下大破项羽两次,项羽狼狈逃往垓下。这就是垓下之战前面的战事,通通被无视了?要知道楚汉相争,一开始刘邦是以三万军队出巴蜀争夺关中,和拥兵几十万的项羽硬刚的。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汉集团处在绝对的弱势。结果却是汉胜楚败,怪不得苏澈分析楚汉之争时说:

昔者项籍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

范浚《楚汉论》曰:

汉高祖与项籍,俱起叛亡,逐秦鹿,蚌鹬相持者八年;高祖之命,悬籍手数矣,而籍卒以败灭,何哉?籍专为暴,高祖专为德也。

高祖之入咸阳也,秋毫不犯,籍至乃火而屠之。予以为楚汉兴亡,此已分矣。籍特挾用匹夫小勇,劫人以假息,故后死耳。夫以高祖权略智数,揽英豪而驱御之,盖真王霸才,虽羽百辈不敌也。方韩信为治粟都尉,萧何数言其竒,高祖故不用,欲以忿信使亡,既亡而追得之。信且以为死矣,反遽拜大将,使信以任遇过望,必效死力,卒用信以灭楚。然而信遂谓汉遇我厚,是在其术中而不知也。

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权立六国后。高祖非不知六囯后不可立也,而以问张良,盖时欲观良心耳。高祖固知良之可用,然以良始,惟为韩报仇,又尝使项梁立韩诸公子横 阳君成为王,益树党,已而为韩司徒,又尝自褒中去汉归韩,恐良终为韩,不专为汉,故因食其谋以尝良心,初非不知六国、后不可立也;问曰:[于子房何如?]其尝良心可见也,然而良方力陈八难,是在其术中而不知也。萧何于汉臣,才最高,膺专任,守关中,旣独立万世大功。高祖惧其脱自骄以取祸,故遣卒为卫,系之廷尉,痛抑折之,使自卑畏,以保令终。非诚疑何也?借诚疑之,则必踵韩、彭诛矣。然而何至自汙以求免,是在其术中而不知也。三子皆人豪,役于高祖术中而皆不知,此汉所以取天下也。

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则籍之亡,又何望乎天哉?


汜水之阳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后世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名将项羽+情种项羽+帝王项羽

一、名将项羽;如果项羽无谋,为何他的军队战斗力这么凶猛,屡战屡胜,甚至兵仙韩信也不敢和他正面作战。

《史记》记载,项羽叔父项梁找人教项羽学武,项羽不肯学;项梁很生气,批评项羽,项羽说:我不学十人敌,我要学万人敌。项梁心中暗喜,于是找人教项羽兵法。项羽学习后大喜,但不做深入研究。说明项羽懂谋略,但是没有精研到政治人性厚黑学的层面,所以范增是对他最好的补充;范增深深的喜欢项羽这个孩子,范增太熟悉腹黑学了,他见到刘邦的第一眼就看穿了刘邦。可是,项羽没有看穿,项羽不谙世事的复杂和人性的贪婪。

项羽作战,几乎全是以少胜多,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八千江东子弟大破数倍于己的秦军,俘获敌将王离(王翦的孙子);彭城大战,项羽三万军队与刘邦五十万联军作战,打得刘邦仓皇出逃。在项羽征讨齐地的时候,用兵神速,几乎灭掉了齐国。在这些战役中,你能说项羽有勇无谋?最后的决战时刻,刘邦追击项羽,项羽回击刘邦,刘邦立刻大败。直到兵仙韩信带领六十万大军前来,加上刘邦彭越的兵力,百倍于项羽,在垓下对项羽的楚军十面埋伏;并且让汉军士兵唱楚歌,虞姬的自杀让项羽彻底的心灰意冷了。刘邦韩信虽然消灭了大部分楚军力量,但几十万大军对项羽来说依然如无人之境,这就是霸王的勇武。如果硬要说项羽没有谋略,那就是项羽缺乏厚黑学,不会给部下画大饼。

二、情种项羽;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项羽是个情种;如果女人结婚男人交朋友项羽是不二人选。

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大脑下部是脑干,负责情绪,大脑皮层是从脑干发育而来,负责思考理性。也就是说,项羽的脑干的发达程度高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计算利益得失的,脑干是计算情谊情绪的。

情种在这里不是贬义词,项羽是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情的人。你听说过项羽有小老婆吗?那可是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年代。项羽作为霸王他取七八十个也没人问说他,但是项羽只爱虞姬一个人,而且只娶了虞姬一个人。这放在那个年代不是情种是什么?再看看刘邦,首先和村里的寡妇曹氏私通,生了个儿子叫刘肥;后来娶了吕雉,过了几年,在出兵的路上看到戚夫人漂亮,娶了戚夫人,进了秦朝皇宫二话不说先干了秦二世的妃子。

项羽的朋友里面,项羽对他们还是不错的。从来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和猜疑。唯一的是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赶走了范增。但是对范增却不曾迫害,你看看后来的刘邦,杀韩信、拜把子兄弟燕王卢绾被猜疑逃往匈奴,把彭越剁成肉酱让英布吃,还差点把樊哙给杀了,幸好陈平脑袋机灵好使,先抓了樊哙并没有杀,萧何为了自保给自己泼脏水,张良早早隐退。和刘邦做朋友,你每天提心吊胆。但是如果你走进项羽的朋友圈子,那么项羽会对你信任有加,没有猜疑没有阴谋。项羽的心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项羽虽然在发放官职的时候扣门,用韩信的话说,手里的印磨圆了还不舍得给别人。这就是缺乏画大饼的能力;他不懂利用人的贪婪之心和虚荣之心为自己卖命。

虞姬的死,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虞姬不死,项羽不败。虞姬担心自己拖累项羽,为了让项羽去争夺天下,自刎而死。在这一刻,项羽的心死了,也碎了。在乌江边,他把自己的几个兄弟部下弄上船,自己却走向了刘邦韩信大军。这一刻,这些为了挣赏金的人全都震撼折服了,以至于没人敢靠近他。战神的气魄,义无反顾的赴死!人不都是讲利益的吗?为了利益不是在出卖朋友吗?原来,战神并不暗黑。一直被封赏所驱动的汉军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道义的存在,真的有真情的存在。项羽自刎后,长时间汉军不敢靠近他。这就是人心,普通人喜欢利益,但是普通人更敬重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哪怕他最后失败了,但是那一刻他的影响已经不可能再消除了。

坑杀秦兵二十万,火烧秦宫室;这两个为项羽留下了残暴的名声。如果你了解历史,你就知道有其合理性。诸位莫急,且听我讲,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为什么说楚国最惨?因为秦国坑楚国坑的太厉害了,张仪相秦后坑了楚国商於之地七百里,跟楚国结盟后,总是趁楚国跟别国打仗偷爆楚国的菊花。更夸张的是,扣留楚怀王,导致楚怀王客死他国。这是对楚国最大的羞辱,等于秦国就是压根不把楚国当回事:劳资连你的国王都敢玩,怎么地吧。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和侮辱。秦国的流氓政治对楚国不止一次的使用。最后王翦灭楚国的时候,六十万秦军对阵项燕(项羽祖父)四十万楚军,名将对名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关键时刻秦国再次用了反间计,还是楚国内部的二逼领导帮了秦国的忙;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个猪队友还是领导;命令项燕回撤。王翦一看:卧槽,机会来了。王翦立刻全军追击奔袭,项燕留的断后的人根本挡不住名将王翦的六十万秦军,被偷袭的四十万楚军几乎全部战死,项燕也被杀身亡。上百年的侮辱、欺诈、仇恨的种子早就种在了楚人心中,尤其是项羽。从感情上,极难接受秦军。而刘邦也是楚人,只不过,刘邦没有像项羽那样有切肤之痛,虽然他也不喜欢秦朝,但是他对秦人也不仇恨。情种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讲的是快意恩仇,他不会计算利益得失。不论是烧秦宫室,坑杀秦降卒,都是他的感情驱使,为了他祖上报仇雪耻。所以项羽缺乏政治谋略;但是他是一个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甚至项羽死前,也是死在吕马童(曾经项羽的部下老乡)面前,把自己的尸首交给他回去领赏:与故人。吕马童不敢直视项羽。这样的人交朋友,难得难得!

三,帝王项羽;推翻了秦朝的项羽,败给刘邦的项羽,把他的影响力植根在了中国的文化里。

从此以后,项羽的精神和刘邦的哲学共同在这个帝国里生根发芽。汉文帝汉景帝的隐忍,汉武帝的英姿勃发,以及武略。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以及他身上的那种英气。那股子纯粹,那股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气。深深的植根在了中国人的文化里。司马迁在写世纪的时候,把项羽写到了本纪里,要知道本纪是写帝王的。现在大家最多的批判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做不了皇帝。但是,一个好的帝王不应该有项羽的这种霸气吗?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

中国历代的盛世缔造者,都是帝王项羽+帝王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洪武大帝朱元璋。这些人既有项羽的霸气又有刘邦的政治智慧,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要安天下,就要王霸并用。

最典型的栗子就是宋朝。从太祖赵匡胤之后,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导致了两宋的灭亡。

所以项羽有谋略,只是他不够暗黑。


嘟嘟读读


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上可谓是鼎鼎大名,此人力能扛鼎,非常厉害,与刘邦斗争失败之后,选择乌江自刎。千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很好奇,项羽为什么宁死不肯过乌江呢?当时完全有条件继续跑,难道项羽真的只是个有勇无谋之人吗?先看看目前史学界关于项羽宁死不过乌江都是怎么看的。

第一种看法就是因为儿女情长,虞姬已死,项羽心里愧对虞姬,不肯过乌江,这种说法看似不靠谱,其实也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大英雄们因为女人犯下错事的事情也不少。有人说项羽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仔细分析项羽战败之后的一系列遭遇,他一直在败退,逃亡的路上子弟兵死伤无数,后来仅仅二十来个,项羽依然想着突围,所以说这说法略微不靠谱。

项羽后来不逃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张良给刘邦献了个良策,四面楚歌。项羽逃跑的那一夜四面八方都唱的是楚歌,这个时候项羽的心理防线已经崩溃,在慌乱之中,他想的是,天下是不是已经全部归于刘邦了,如果是这样自己压根没有机会,而这个时候虞姬也选择自杀,项羽彻底崩溃。

这个时候项羽还没有想过自杀,他召集人手决定再拼一次,因为被老农欺骗,项羽误入泥潭,耽误时间才被刘邦的人追上,到了乌江之后,项羽却不肯走了。其实在乌江上有个亭长正在一艘小船上等他,他完全可以走。

项羽突然丧失了求生欲望,具体原因没人知道,当然不可能是因为虞姬,或者是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项羽不过江东绝对不是有勇无谋,几千年的历史中大家一直在讨论项羽为什么不过江,到现在也没有个统一的答案,你认为项羽为什么不过乌江呢?仅仅是有勇无谋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项羽之所以不过乌江,是因为实际上他已经完全没有后路了,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再也招募不到原先的部下,这其中也有两种不同的可能:一、八千江东子弟兵(八千当然只是一个虚数)是当时江东父老真正的子弟,他们跟着项王出来打江山,却被完全消耗了,带他们出来却无法带他们回家,项王感情上无法面对江东父老,进一步操作上也无法再次招募这样的士兵;二、八千江东子弟兵是从春申君时代延续下来的楚国占领军的后代,他们本身对项氏家族有传统的忠诚,而江东更多的百姓群体是吴越的原住民,他们无法提供项王需要的合格兵源——这个合格只是从项王角度而言。

第二种说法是上述第一种说法的一个引申,那就是江东的社会机构是经不起总体动员战的,项王即使拉下面子放下身段,也无法将类似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这样的总体动员战加诸于江东百姓,江东的秦朝郡县制度本身就是项王瓦解碾碎的对象,没有了这样的体制结构,征兵征粮在技术上都是没法运作的。

因而,项羽宁死不过乌江,并非因为有勇无谋,而是时势使然。


谈古论金


当然不是,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他自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与刘邦不同,在项羽看来,尊严是比性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如此没面子的当王,还不如死了算了。

可以想象,如果换作项羽是刘邦,当彭城一战害死了那么多三秦子弟,他已经自杀谢罪了,根本就没有后面的数年鏖战。

两千多年后,有一位蒋公如项羽般,也丢掉了天下,但他失败之后却渡过了海峡,妄图借助美国的力量,东山再起反攻大陆。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呢?还不只是将自己孤独的困在宝岛上,让一衣带水的同胞们从此望断天涯?

面对失败,我们有时候必须卧薪尝胆,有时候却必须勇于接受。因为失败并非总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父亲,失败还只是失败之母。所以,当一切成功的可能已然不在,卧薪尝胆只不过是疯狂的自虐罢了,与其因此痴狂以至变态,不如轰轰烈烈的败去,也免得黎民为之受苦。千百年后,世人还会竖起大拇指,赞你一声“好汉”!


千古名将英雄梦


如果仔细读读史记原文,我们就会发现,项羽原本是准备东渡乌江的,不然不会向乌江方向突围,至于他为什么又不走了,我认为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很简单,“死要面子”。第二,乌江太小,仅仅依靠江东,去了早晚也是一个“死”字。


在乌江突围过程中发生过一起悲壮而又令人无奈的事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项羽手下二十八人被汉军千人追捕,项羽估计跑不掉了,就说:“我打仗从来没输过,今天之所以被困在这里,是我运气不好,不是我本事不行,今天决战,我要带领你们打一场快战,取得三场胜利,让你们知道,我输是运气不好,不是本事不行。”结果项羽一顿神操作,在重围之中,杀了汉军一个将军,一个都尉,杀伤汉军一百多人,自己只死了两个人,项羽就对手下说:“我说的没错吧。”众将都服气说,大王说得对。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候,作为集团老大的项羽还想着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还想着维护自己的面子,这简直是不负责任。刘邦在彭城兵败后也被项羽派兵追杀,他就没这么复杂,在车上也没有拉着夏侯婴探讨咱们为什么失败,他的心思很简单———抓紧跑,跑了才有机会东山再起,甚至一度把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去。而且还不止踹了一次,驾车的夏侯婴都看不下去了,你踹一次,我就停车把他们拉上来一次。好歹四个人一起成功逃跑了。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可能你会觉得刘邦无情,但是从现实角度讲,只要刘邦能跑的掉,他的两个孩子不管在哪都是安全的,如果刘邦被抓,这两个孩子到哪都是死。做大事,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又要有这样的狠劲和度量。

项羽原本是准备东渡乌江的,在史记里说的很清楚,到了乌江边他又不走了,主要是乌江亭长的一番话,说的项羽估计很不高兴,乌江亭长说:“江东地方虽然小,但是地方千里,民众也有数十万,也足够称王,大王抓紧跑,就我有船。”这句话伤了项羽西楚霸的面子,“我堂堂西楚霸王,居然要跑到江东小地方躲起来。”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另一方面,作为曾经宰割天下的霸王,亭长的一番话也让他看清了形势,江东地方太小,民众只有数十万,即使跑到了江东,刘邦带着四五十万的诸侯联军也要追过去,今天没船,明天也没船么?小小的江东怎么斗的过诸侯联军,无非死的更难看。


因此,项羽恢复了高傲,大笑说道:“这是天要灭亡我,我还跑什么,即使能在江东为王,我不会惭愧么?”

其实,他没有想过,江东虽小,西楚还有其他领土,他完全可以以江东为中心,立起西楚的大旗,再和刘邦较量一番,只是眼前的失败,不仅让项羽颜面尽失,为了找回面子,还让项羽得出了“天亡我”的奇怪结论,关键他自己真的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