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不是我血色青竹


《道德经》,“道生之,德蓄之”。

道,生育万物,道为天下母。德,养育万物的载体。

道德经,道,德,分开论述。

现代“道德”连用为一词,个人的品质,素养。与《道德经》里的“道”与“德”不是一个概念。

儒家《论语》,道,德,也是分开论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天生德於予”。


有话少说


《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一)

《道德经》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经》中七十三见。无论是从《道德经》本身的表述,还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应该这样来概括它:“道”本来是看得见的物体运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观事物运行因循的轨迹;同时又是看不见形、听不着声、品不出味、触不到体的抽象于物质的潜在轨迹,还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运行轨迹的大致的经验的认知,是应该取法依据的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

“道”是真实存在的。《道德经》各章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道”的本质,并不矛盾。试图对某一章的“道”孤立来解释,是行不通的。在《道德经》中,“道”常与“德”伴随,又时而与“自然”融合,它的比喻义与本义常常交织在一起。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经》中七十三见的所有道,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围绕“道路”的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阐述,无论是具体的“道”还是抽象的“道”,没有“说”的含义。

大道

大道在《道德经》中凡三章四见:大道废,安有仁义?(第十八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第五十三章)

什么是大道?大道是治国安天下总体因循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和运行态势——这种思想观念、方针政策不是表面文章,不是口头上的粉饰,不是文字上的冠冕堂皇,是治国安天下潜在的运行轨迹,是治国安天下者的主流道德标准,核心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在治国安天下上的体现,是由治国安天下者思想行为潜在导向而形成的社会主流官风、民风,即整个社会的主流风气。

“德”在《道德经》中四十三见。《道德经》中的“德”指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

“德”从“道”而来,是循道之德,它建立在“修道”基础上,通过修道来立德。《道德经》中的“德”是“纯天然”的,未经后天加工改造的品质,具有“朴”的特点。“积”是“德”的修养过程。“德”是一种思想境界,处世态度。

《道德经》中的“德”依附于“道”,是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道”是行事应遵循的原则,“德”就是按“道”行事。“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揭示了“德”的本质属性。“德”是“持道”态度,进而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事物的态度上。

“孔德之容,为道是从”(第二十一章)。“道”是“德”的载体,没有道,德就无从谈起。依道而行就是有德,背道而行就是无德。

在《道德经》中,“道”与“德”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动态的。“道德”一词正是“道”与“德”结合的产物。


陈广逵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道教始祖,有著作《道德经》传于世。道、德的概念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或者说后来重新发现排序的《德道经》。

《道德经》一共是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道德经》是道家主要经典,主要讲了五大版块:军事论,政治论,人生论,认识论和宇宙论。



所论讲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人文、社会、哲学、自然、军事、文化、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在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都有论述并且有独到的见解。

《道德经》这部经典,普通平民百姓读了,能悟出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政治家读完后,能悟到从政的道理,经商的人读完后,也能从中悟出经商的道理;总的来说,无论什么样的人读了《道德经》,都能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呢?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用什么方式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

“道”是老子对我们这个大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是一种存在的规律,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这个很像佛教里佛陀对法的描述,就是法也是这样不可以描述的,如果你认为法一定是这样的,那么你所知道的法就不是真的法“。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

道德经所讲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现在的认知。 万物可以以万道入道,“道”就是一样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的道理。



“道”是无形的,它必须借用于物,通过物这个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德”就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万事万物的规则,也可以把这个得运用到人的身上,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一般情况下,“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道德经》的“道德”比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的定义更加广泛一些。


佛之菩提心心


《道德经》全书五千言,主要就是在阐述“道”和“德”两个概念。

“道”的本义为路,引伸为规律、原理、原则等。但在老子看来,“道”无形无象、无偏无私,是宇宙之源、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比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独一无二、混沌为一,从中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三,此后就有了世间万物。

那么什么又是“德”呢?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的性能,是万事万物表现出的自身属性。宇宙间万事万物何以各具形态、各具功能?都是“德”之所致。“道”因“德”而现,“德”因“道”而存。比如《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说:道催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物性使万物具有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长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重德的。

《道德经》重在论“道”,同时论“德”,互为表里。老子正是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构建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智慧。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否有关系,我没有根据说“是”还是说“否”。但我又觉得《道德经》中提出的“尊道”、“贵德”的概念,对以后“道德”思想的发展,对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概念的沿用,是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时代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和要求,与《道德经》中“道”与“德”的内涵和要求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一知半解,斗胆说了以上的话,望各位方家和网友直言批评指正。)


一眼千年58


老子的道与德,和我们现在口里说的道德,没有一点相同。

老子的道,对于我们人来讲,就是人性和人心。人性指人这个生物的属性,通性,个性。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尊重这天性,对孔老二说的克己复礼不人性的东西,完全相反。孔老二让人回去昨天,老子叫人着眼当下,当下他有气,你阻止让他克制,他降了,五脏六腑病态,他不降,将会以更大的暴力来毁灭,如治水道,合理疏通为要。建立良好的周天循环系统才是科学人道的,而我国权力文化盛行,淫意烧天,人治大于天,才有改朝换代之不得已。人心是善恶一室,何时善,何时恶,没有智慧不能降伏,谁能化此纠葛,统一于一,达至于无,才能超凡入圣。心归我用,则大成大败;心不服我管,则寻短见者迷深;心无心,则入老子道门。

老子德篇讲:上德不德……

我们讲的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是文明的楷模。是人的追求,社会管理的导向,所以不德。德是无心功德的品质,而又有德于人际关系。德是心的功,心态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果,不是理智弯道超车的追逐。

话不能说透,透则失疑,不疑失思,不思不悟,无益玩人。仅此矣。


钧沣732


有关系,很有关系。

《道德经》就是对“道德”一词的系统性阐述,只谈道不谈德或只谈德不谈道都是假道德,道德互为辩证,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道。

道在中华文华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常识性的概念,甚至是核心概念。

在古代无论什么家的思想言必称道,正如现代人言必称科学一样

,不尊道就如同现代人不讲科学一样是无理取闹。

皇家讲王道,

儒家讲圣道,

道家讲天道,

百姓讲人道,

道理/道统/道路/天道/人道以及道德…,无论谁家的理论都必须有自己的道,争论的只是谁的道更正确,就如同科学也有不同派系的争论但“科学”一词本身极少有争论一样。

当然,科学的指向更准确而道虽然有科学性但毕竟是哲学概念,不过道的意义涵盖范围更广,从某种角度讲他又比“科学”更科学(科学还要实证,但道已立于立于不败之地了,扯远了)。

二、德。

德就是如何维护道,为了让道更好的运行,而定义的行为规范,违反规范就会扰乱道的正常运行

画方和圆是道,圆规和矩就是德。

传承延续是道,父慈子孝就是德。

国家发展是道,法律法规就是德。

社会和谐是道,社会规范就是德。

生产力比作道,生产关系就是德。

守德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就是《道德经》里的无德,不需要德而时刻不违德的德是最高境界。

不用天天讲慈孝而自发的做慈孝之事,谁能讲这人不孝?

三、道德

所以,道德是辨证统一的。

在一个生产力落后情况下,需要强力的组织机构才能更好的生产,也许这个时候三从四德作为德行规范可能有一定道理,但生产力解放后人们要思想自由大胆创新的情况下仍然大谈三从四德那就是德不配道,德就要要修改。

比如《五经》,五经本是周朝皇族学生的教材,但被儒家的圣人之道固定为永远不许违逆的《经》,否则视为离经判道,从而世代作为书生的必修课甚至唯一课程那就是大大的有问题了。就成了死书,进而造成了2000年不变的死德,德没跟上道的变化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儒家天天谈道德结果反而用德阻碍了道,这就是儒家最大的问题。


虚实难证主客唯心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中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世界哲学史上,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曾经被评为世界十大哲学家之首。老子的作品叫《道德经》,也叫《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一部充满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辩证法的作品。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来改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且分了章节,就变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八十一章的《道德经》。

老子提出的道德概念,是古老的哲学概念,与现代通俗意义上的道德,含义完全不同。现在意义上的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围。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等。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与儒家的孔子和孟子的道德概念是一致的,它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所以道德是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价值观,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但老子的道德,却与之有不同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道。老子的哲学被称之为道家哲学,就是来源于这个道。道是老子哲学的基础与核心。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总是充满好奇地追求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宗教和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这个神在中国叫做天或者天帝,而在西方叫上帝。这是一种有神论的哲学,而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自然哲学。老子认为宇宙并非神创造的,而是由道创造的。老子说道存在于”象帝之先“,是支配宇宙万物发展的终极的根据和力量。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定义,但它确实存在的,是以无的形式存在的。

老子在《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以上老子的阐述来看,道是一种自然法则,天地万物都起源于道。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就意味着,道是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根据,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道所支配的,也就意味着,在万事万物的身上,总是蕴含着道,这是万物的总的根源。

但是万事万物又各有不同,他们也有各自的本性。这个物的本性,在老子看来叫做德。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背后看不见的规律和本原叫道,而万事万物所表现出来的看得见的特性,叫德。通俗地说,就是万事万物在道的支配下,显现出来、得到的东西叫德。

老子是这样解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道德最好的解释。老子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而德则表现为万物。道是万物背后的根据,而德是万物之所以为物的根据,或者说是万物的特性。比如谁的柔弱,玉的温润,青松的坚强等。

因此,道是内在实质,德是外在表现,道是看不见的,德是感受的到的。

用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概念来解释,或许更好一些。中国哲学讲体用合一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解释道德和一的概念。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所以,道是本体,而德是外在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时候,知识分子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可以把道理解为中学,他是本体的,而德可以理解为西学,它是外在的。


好玩的国学


何为道?何为德或法或理?现代道德又是什么?概念值得澄清。

《道德经1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可绎为“道可说道,这里非常说之道。名可称名,这里非能称之名。有名之道,是万物产生之母,无名之者,是天地开始的法式机理或天机”。前后连贯才能知: 有名之道是产生万物之母,什么是产生万物之母呢?只有天道规律需要,因为万物都是因天道规律选择需要才能产生出来,不是天道规律选择需要的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强生的也要被环境条件所淘汰或成为反面“累赘“,故叫“道或规律产生命运“,即天道规律才是万物之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事物敢叫万物之母。 无名即不能称謂说出来的是什么?只能是阴阳辩证法式机理,当时不知其名,又不知是谁之子,至今都还不能用语言说出,而只能个人修炼体悟,但它却是天道开始的“始动法式机理“,老子说可能在象帝即宇宙人间之先就有了,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时机未到,天道也就不会让其产生或破译出来罢了,所以在《道德经》多处称为“无名、朴、法、阴阳、道、一、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等,故无名即天道之始的阴阳辩证法理。古来也叫“本元或本原“,西方古希腊叫“哲学”、后又叫“因果辩证法”等。从始动法理开始,多法理首尾相连才形成天道阴阳循环提高客观规律。而其“反向运动“是因果辩证法开始程序,才称为“道生方向命运,运有辩证法理,法理为万物主导”,方向是管全过程的,而运势则是周期性世代交错交替循环提高发展的;“用新弱胜旧“是事物变化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变化,哲学变化过程才是重要的;“有生有与新有生于无”是万物运势的结果,即有生有优质延续和新有生于无选择提高,两者交替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念。 故人与万物一生运势都脱离不了阴阳或因果辩证法理的主导支配,故常称为“道法、道理”,所谓“有道理“就是符合规律需要与辩证法运势。故道或规律是多个因果辩证法,而辩证也是最基本之道或规律,两者统称道或规律,唯物辩证法又将规律称为“因果辩证法的规律”,也应澄清不同联系的哲学观念。

何为德?老子给的唯一定义就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21章》,即孔见德的容颜,是唯道法是从,其认知行为都只服从天道法理的主导支配,但因不知天道法理到底是什么?所以这个德的定义也就不为人们所承认而各取所需了,常是“下德(自以为)不失德,是以(就)无德”《道德经38章》。如何“唯道是从”而有德呢?道生命运,故不管是物是虫、是事是人,是官是民,凡来到世上的其性命就都是天道所注定了的,故“有德“就只是服从因果辩证的运势规矩了。运势规矩都必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有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40章》,即西方唯物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与否定之否定“程序限度规矩是一样的。毛泽东时代干部还懂些“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现在的人都是“习惯性惯性思维“,还都“只要结果“不问原因过程,就只能“状大运“,顺运势规矩就发展,违背辩证法理运势就出错遭到天灾人祸的报应,而呈现“乱与治”交替提高发展。故要讲道德,首先要从“人治“走上“道治“或以道法为依据的“全面法治“,权力转变或将“权力装进笼子“将是艰巨困难的,商鞅不是被车裂,李斯被腰斩,晁措被杀,大儒董仲舒也没被重用吗?都要付出代价。

历史唯物主义给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是由国家制定执行的,而是社会内部对时局相互研讨争论自发形成的,是社会政治经济“高下相倾“观规律发挥支配作用重要方式,是靠社会舆论相互监督执行,是“载舟又能覆舟“的法理依据。故通俗道德就是人们之间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即为长期生存精神与短期联系作为“长短相形”支配规律,马克思主义叫“生产关系或属社会上层建筑“,所以每个时代都必选择产生有”新人与人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道德规范”规矩,如封建社会是君权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与父为子纲间等级关系;资本主义是“民主与资本私有“关系;社会主义将是“道生命运”的分工与同等关系,如“君臣分工,夫妻搭配,父子互补同等同志关系,故个人与社会是“道生个体命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则是认知服从各自辩证运势的“德行或德性“关系。如违背放弃“道“生方向,也就解体没命了;而违反阴阳辩证法理,就要失去社会公德底线,也要出错遭灾障碍发展。如涉及个人利益就“阻断道路,或抢夺公交司机方向盘,或随便在人行道上啦狗屎,在高铁上强占座位,还破天荒产生了“打爹骂娘、啃老弃老“等怪事,其社会道德乱象令人堪忧!因为不进行上层建筑根本性改革,新生态经济体系如何能转型升级呢。理论上只有社会道德与法权治理走向相互接近一致,才能建起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实现共享和平快速发展。


春台96245986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的概念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或者说后来重新发现排序的《德道经》。但是经过两千年的文人注释演绎,这两个字,包括《道德经》本身的句子,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而演变出来无数种解释。

我们要讨论“道”与“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经》中找答案。而我们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而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里大概说一下本人的理解,尽量简单明了。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经》半部关于“道”的是哲学,而半部关于“德”的是思考。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道德经》阐叙了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道”。

其实我们要解答“何为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没有办法得到明确答案的。因为老子自己也不清楚,他只是想通了,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这么个东西,“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就叫它“道”吧,再冠上“大”之名。所以我们就称为“大道”,或称“道大”。

不但强为之冠名,老子还给所有妄图阐叙“道”是什么的人加上一道无解之锁:“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就厉害了,你说吧,你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这样,就没有任何人能给“道”来下定义了。就算老子自己,也只是形容出“道”的状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一旦定义了道,那就不是“道”了。

那么我们也不要强行去定义解释,我们试着用其他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咱们打比方。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告诉我们“道”大概的状态。

“道”不是实体,也不是可以言说的属性,也并非常人理解的规律。我们假设“道”是一种状态,一种最原始、最本初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下,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仅仅是有可能,并没有任何可能真正发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这种状态。

我们作个简单的比喻。假如我们站在原地,要向某一个方向出发,但是并没有迈步,那么是不是有着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这种充满所有可能却没有选择的状态,就是“道”。因为没有选择而拥有所有选择,这也就是“无”。

如果我们现在向某个方向移动一步,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我们在“道”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而“得”其实就是“德”的本意。

《道德经》其实就是讲选和不选的问题。道是不选,德是选了。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来形容老子所说的这种无法描叙、无法陈述的“道”和“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道德经》的“德”经就是从哲学思想沉入思考进入世俗的部分。讲“德”其实就已经背离了“道”,但是世人只有通过修身立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道”,顺应“道”,成为“得道之人”。

诸子百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管理社会的学说。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样,庄子不还有《应帝王》嘛。而老子通过《道德经》透露出来的圣人“无为”的“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实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治国理想。

因为“道”的哲学思维太高妙,所以后来的儒家、法家实际上都是发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论,包括后来道家、法家携手的“黄老之学”,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学”、“理学”,直到王阳明糅杂儒道法的“心学”,都是从《道德经》开枝散叶而来。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源头。

“道”为世界本源,“德”为世界之路。

而今天世俗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的,中国社会所有的精神文明都来自于《道德经》的“道”与“德”,但是如果只讲定义的话,中间隔了太多的演变和衍生。

就好像王阳明的“心学”,我们虽然称之为儒学,其实和孔子的先秦儒学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道德”和“道”与“德”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道德经中的道,是形而上的微观物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讲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老子道德经这段就是讲道这个物质是无法形容,没有具体形态,只有在修道之过程中感悟到有质无形的物质存在。而不是虚无飘眇的事物。在修道之时,恍恍惚惚,好象仿佛有形象,恍恍惚惚中,好象存在物质,深远暗昧中,包含着精气,这个精气真实不虚,其中有信息可以了知,自古至今,这个物质一直存在。老子在这章中讲只有修道之大德之人,通过自身修炼,才能感悟到道之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段讲了道的物质性,有一种浑然而成的物质,在天地之前就己经存在,它无声无息,无形无状,独立无二,不停的循环运行,亘古不变,它主宰生化万物,万物没有一样不是它生成的,它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根,它实在足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学,就把它称为道。

什么是德?

道之子就是德。

道生一,一就是德,一就是先天一气。

道德经第十四章就是讲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的特性就是:看却看不见,称之为夷,听却听不到,称为希,摸却摸不着,称为微,这微,夷,希三者没有办法计量它的大小,所以抟聚为一。这德一之气的能量称为先天一气,就是一。

这德一之气在上不会攸然不见,在下不会突然消失。寻思来寻思去,无法给它命名,只能重新复归于天地之始,道无有质的无形状态。

这一无色,无声,无形,口不可说,书不可传。

这一充满天地万物之间,似乎存在,但又无形无象,本身虽然无形,但一可为万物造形。

只有修道之圣人,从德一而显道。道无仙不显,仙无道不成。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讲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是描述德一之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讲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对德一之气进行讲解。

当人们失道丧德之后,就从先天落入到后天阴阳二中,道扑散为五:仁,义,礼,智,信。人们把思想为人品行用上古修道德之圣人比,就出现了后天的道德。这个道德只是个概念。和上古圣人修道德的道和德有了本质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