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已經被證明是真的而你又無法接受的科學理論?

星宇飄零2099


如果被證明有問題,那就不會不得不信。但有的科學結論在已知範圍內沒有證明有問題,但有很多個人從哲學上提出疑問,並且其個人不信該結論,如永動機問題,按熱力學、能量守衡等科學原理推導,不能製造永動機,個人認為此時的科學原理己經越位(超過已知的科學範圍)在替未知世界下結論,因為很明顯宇宙是永動的,其永動的原因人類尚未知曉,這不代表未來不能知曉,再者,因為人類還不能探知和描述永動的宇宙,不管演繹也好歸納也罷,都還沒到盡頭。所以,這一結論顯然有問題,人們不得不相信目前的結論,是因為都不願被嘲笑為民科。


化一山人


有哪些已經被證明是真的而你又無法接受的科學理論?

卻是有很多知識是反直覺的,儘管很多時候覺得難以接受,但科學並不會因為你不信或者不支持就改變它的觀點,因為不但有理論支持,而且還有實驗佐證!

一、光速

也許在100個人中,有99人提出過如何超光速,比如在飛馳的列車上射出一束光,或者兩艘0.6C速度飛船相對飛行,或者一個巨大直徑圓盤旋轉時的線速度等!但無一例外這些答案都是令人失望的,因為早在100多年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已經證實了光速不會因任何參考系改變速度!以它在真空中的速度299792458M/S是永恆不變的!

邁克耳孫與莫雷的干涉儀裝置,其安裝在一塊浮動平臺上放!

即使兩束光互相照射,那麼光子的相對速度依然光速!

如果兩個物體相對而行,那麼遵循以上變換,它的速度無法超過光速!

二、量子力學認為,世界不是連續的!

這是普朗克在計算黑體輻射時發現的,因為從連續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都無法同時滿足黑體輻射在短波和長波段的連續計算。而普朗克將黑體輻射假設是振子最基本能量的整數倍,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也是“量子”這個名詞的真正來歷!而量子力學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將世界分成一份份的,甚至在描述四大作用力比如傳遞引力的是引力子,傳遞電磁場的是光子,傳遞夸克之間強作用力的是膠子........

三、現代進化論認為,人從古猿進化而來的!

這也許最多人不同意的科學理論了,因為人人都可以發表一番各自的意見,比如“人是從猴子變化而來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猴子呢”,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其實人和猴子分道揚鑣在上千萬年前就開始了,現代猴子也是花了數百萬年才演化到現在這個模樣,你將它們的努力一口水就噴走了?當然也有朋友會問既然千萬年前的古猿能進化成人類,那麼現代猿猴還有可能嗎?很抱歉已經沒有可能了,除非人類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徹底出讓空間給現代猿猴發展,也許會有一個偶然因素會讓現代猿猴走上進化出人類的道路,但這需要時間,可能還需要千萬年!

上述幾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量子糾纏、雙縫干涉以及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引力彎曲光線等等讓人將信將疑,但在事實面前卻又不得不信的令人大跌眼鏡的科學理論,這個世界很有趣,甚至有趣到我們都需要重新認識一下,當然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世界都是全新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來認識這個世界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本文擬參加#2019生機大會#

這是被普遍關注的高端問題。數百人回答,數千人收藏,或將觸動數百萬學子的中樞神經。可惜,真正的科學家們因為忙而沒有發表。

本人作為科學迷,退休有點時間,這篇文章寫了幾個通宵,折算有10個工作日吧。給出20個典型案例,有鮮為人知的剖析,作為文獻批判綜述,供特別參考,歡迎銳新人士參與進來。

題意之1:驗證的理論,理論的驗證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是各種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這裡的實際,泛指調查研究、實地觀察與測量,科學實驗與生產實踐。

驗證的理論,是對實際情況提出的解釋方案;理論的驗證,是對解釋方案實施的反覆驗證。——這是科學精神,是科學實證主義方法論

不同的解釋方案,或異曲同工,或格格不入。

只有邏輯自洽或確證無疑的理論,才有資格作為科學原理,特定條件下的不完備理論不是科學原理。不自洽的理論,只能叫某某理論,不能叫科學理論,更不能叫科學原理。

所謂“邏輯自洽”,即不違背四大邏輯法則:

①同一律:概念有表示基本特徵的定義,範疇有排它與周延的劃分,不可偷換概念,不可循環論證(即惡性循環);

②排中律:各種邏輯操作,諸如定義、劃分、命題、判斷、推理、證明,不模稜兩可,不猥瑣妥協。

③不矛盾律:各種邏輯操作,不可自相矛盾,不可出爾反爾。

④充足理由律:有科學原理,作為必要條件;有大量可重複的實證,作為充分條件。

題意之2:不同的直覺,科學的幻覺

本題所謂“被證明科學理論的無法接受”,主要指直覺上匪夷所思或莫名其妙。不過,這個直覺是有不同語境的。

什麼叫直覺?直覺是對大量感覺與經驗進行類比推理進而表現出不假思索的條件反射。不同知識背景的直覺,其可靠性與可信度是不同的。

感性直覺,是一種基於表象上的經驗主義思潮。其信條是:身臨其境皆可靠,眼見為實。

例如,把看動畫類比動物世界的景象,以為動作是連續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視覺上的暫留效應或背地裡的弄虛作假。

理性直覺,是一種基於因果鏈的邏輯主義思潮。其信條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反覆驗證。

例如,把照鏡子分析為光的反射現象,不相信鏡子裡有反物質。因為他們知道:光輻射會碰撞鍍銀核外電子。

半理性直覺,是介於感性直覺與理性直覺之間,具有顯著的誤導性與不可靠性,是當今理論界經常容易出錯的典型問題。

科學的幻覺,是基於疑似性原理的誇大其詞的非理性直覺,表現在某些科幻作品裡,與其說是在啟發新智,不如說是在誤人子弟。

理性直覺,是基於科學原理的可靠可信的直覺。如果一個理論違背了人類的理性直覺,那麼這個理論,就極有可能是偽科學理論。

下面筆者列舉“二十個反理性直覺的理論”作為典型案例,提出基於科學原理的剖析。

反理性直覺之01:科學證偽主義理論

這個理論創始人是卡爾·波普爾,生於1902年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後進獲哲學博士,在中學任教6年。1937年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教授職銜。

波普爾竭力批判理性主義:經驗必須以理論為指導,但理論是可證偽的。可證偽性是科學不可缺少的特徵,科學是通過猜想和反駁發展的,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

筆者認為,如果僅就不成熟的某理論而言,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沒毛病。

但是,不成熟理論≠科學原理,科學原理是基於①實驗實踐②卓有成效③特定語境④尚無反例⑤有待增補新原理的局部真理。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把理論與原理混為一談,是極端懷疑主義,他只是哲學家,未必真懂科學。

其一,文明進步就是因為有毋容置疑的科學原理,包括科學公理、定律、定理與推論。

其二,如果連科學原理也不確證,那麼我們憑據什麼理由來判斷某個理論的正確與否呢?

其三,科學原理有特定的適用條件,需要增補新條件下的新原理,新原理不能取代舊原理。

波普爾沒有科學家切膚之痛,不會真懂諸如:

①反作用定律雖有動量守恆補充但依然正確;

②電磁感應雖有霍爾效應補充但依然正確;

③加速度定律雖有能量守恆補充但依然正確;

④濃度擴散雖有熵增原理補充但依然正確;

⑤開普勒面積定律雖有引力定律但依然正確;

⑥安培力法則雖有洛倫茲力法則但依然正確;

⑦引力定律雖有引力勢能補充但依然正確。

其四,只要某個理論被卓有成效用於生產實踐並且尚無反例,那麼該理論就屬於科學原理。

諸如勾股定理、傅里葉變換、疊加原理、槓桿原理、浮力定律、伯努力方程、PN結單向導電性......,廣泛用於物質技術裝備而成就輝煌。

請問哲學家,這些原理何時被證偽被修正了?我就不知道,作為外行在旁邊唧唧歪歪究竟想要說什麼?你只要列舉一個例子,我就認輸。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就某個純理論的可證偽性,不過是無師自通的無比正確的廢話。

波普爾這個以偏概全的理論,嫣然被誤導為科學理論而大肆宣揚,擾亂了正確思維的界限。

把理論混同於原理的危害極大:導致理性思維的不管不顧,導致唯心主義思潮的泛濫成災。

反理性直覺之02:光速不變原理

光的本質性定義:光是光源擠壓或擾動真空場介質而激發的電磁波。

光子,只是場介質承載波源動能表現為輻射動能的統計學單元,光子只在本地以光速震盪。

本地光子相鄰光子以光速做依次推湧,光波與水波、聲波與地震波,有同樣的波動機制。

換句話說,光子不是波源發出的“光子彈

”,而是場介質的應激效應。光是一種場效應。

例如,以不同速度(v)繞核運動的電子(m₀),作為光源,擾動附近的場介質,就表現為不同頻率(f)的原子光譜:½m₀v²=hf。左邊是電子的位移動能,右邊相當於光子的輻射動能。

光速不變的特定條件是:把“本地光子”作為參照系零點座標來測量與計算光速。

光速是相鄰光子之間固有的推湧速度,與光源速度無關,但光的頻率取決於光源的速度。——這就是所謂的光速不變原理。

但據稱:光速在任何參照系中都不變,這就有問題了,因為這違背參照系的相對性法則。

先做類比:空氣中的平均聲速,是空氣分子作為本地激元與相鄰激元的固有推湧速度。參照系是本地激元,聲速與聲源無關。

飛機以2馬赫飛行,引擎激發的聲波速度依然是空氣介質的平均聲速。以山體為參照系,則引擎激發的聲速到達山體速度,等於飛機速度+空氣速度=3馬赫。

同理,若該飛機的探照燈,光到達山體的速度,要疊加飛機的速度(v),光速=c+v。

不過,光的本質與光速的參照系問題,連愛因斯坦本人也不清楚,迄今大家也不清楚。

反理性直覺之03:鐘慢尺縮質增效應

洛倫茲變換是基於光源發射“光子彈”模型的純數學構造函數,γ(v)=1/√(1-v²/c²)。

根據上述“反理性直覺之2”之駁論,γ函數不成立。至少γ因子違背能量守恆定律。

以強子對撞機的電子湮滅反應為例。兩個電子在互反磁場中分別加速到v=0.999c。各自電源供應的電能eU=½m₀v²≈4.1×10⁻¹⁴[J]。

按質增效應,電子質量m=m₀γ=500m₀。電子動能變成Ek=½mv²=500eU,竟然是電源輸入電能的500倍,請問多餘的499eU從何而來?

反理性直覺之04:黑洞密度無窮大

第二次數學危機表明,數學上的無窮小抑或無窮大,只要用於物理學領域,就一定是物理學走進死衚衕的災難。

物理學是通過測量與實驗來定量研究物質結構與運動方式的。粒子的存在是以運動空間為先決條件的,否則粒子失去自我,就沒了粒子。

就原子而言,核外電子有0.1納米的生存空間。若空間被收縮過窄,電子就會自發產生抗簡併壓,以維護原子的生存權利。

此時的簡併壓力,本質上就是離心力或慣性力,等於電子與核電荷之間的庫侖力。這是恆星、行星、流星雨存在的動力學原理。

就核子而言,核內電子(=夸克環)與繆子間電磁力就是最大的抗簡併壓力。質子有高能正電子,中子有高能負電子吧。

核內電子軌道半徑(2.82費米),就是核子的生存空間。諸如脈衝星、磁星、黑洞,是數量級相差不很大的中子星。

如果核內電子被壓縮超過了簡併壓,那麼核子將不復存在,質子與電子是宇宙中最穩定的存在形式。

在黑洞巨大引力束縛下的質子,不可能有發散或膨脹的空間而湮滅為超低密度的場介質,質子更是質子。黑洞的密度不可能無窮大。

我認為,最大黑洞=最大超新星,有最濃密的中子=高能負電子(e⁻)+高能核電荷(e⁺)。

根據引力定律,當超新星吸積太空物質達到最大密度時,其熱核反應使得元素週期表的所有元素一應俱全。並且按場半徑由重到輕嚴格有序的逐層分佈。

例如:..→鈾238..→金197..→鐵56..→碳12..

當超新星再吸積超越“密度的彈性範圍”時,就會發生粉碎性大爆炸,此時核聚變的各種元素排序被徹底打亂,四分五裂,變成大大小小的恆星、行星、流星,並迅速冷卻。

這也是地球各種元素,在礦石中混亂分佈、超重元素稀少、輕元素眾多的根本原因。

反理性直覺之05:宇宙源於奇點爆脹

有太多的科學人士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智力反抗特別強烈,遺憾的是,他們只是基於不堪一擊的感性直覺。以下是筆者的兩個理性直覺,足以證否這個奇葩玩意。

其一,就最大簡併壓而言,奇點爆脹論不成立

從礦石性地球的各種元素混亂分佈來看,鈾238與金197與鑽石💎12,不可能在地球核聚變而成。地球一定來自超新星大爆炸。

根據上述“反理性直覺之4”的駁論,只要超過中子湯(soup)的最大密度,就必然發生粉碎性大爆炸,不可能有全宇宙匯聚成體積無限小的唯一個奇點再發生宇宙大爆炸。

不妨按r=2.82費米估算的中子湯的最大密度:

ρ*=m/(4π/3)r³≈m/4.2r³

=1.674×10⁻²⁷/(4.2×(2.82×10⁻¹⁵)³)

=1.78×10¹⁶[t/cm³]=1.78億億噸/釐米³。

如果該最大超新星的半徑R*=70萬千米,其總質量為:

M=ρ*(4π/3)R*³≈1.78×10¹⁶×4.2×49×10²⁴

=3.68×10⁴¹[kg]=1.84×10¹¹⊙

就是說,與太陽同樣尺度的頂級超新星,質量是太陽1840億倍。

若平均每年吸積1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則至少需要1840億年才能養育宇宙中無數超新星中的一根,遠遠大於宇宙奇點爆脹論的138億年。

這樣的本超新星,是有實際意義的可研究宇宙,是分析地質成因與人類起源的基礎

138億年,太短了不行,滿足不了人類進取心;但是,無限長的宇宙時間也不行,即使有理論假設也無實際意義。

其二,加速紅移的原因是宇宙線在不斷降速

這個命題,是基於光電效應方程的推論:場效應方程:½mv²=(m/m₀)hc/λ。

其中,m是大粒子的質量,m₀是電子質量,λ是電子運動擾動場介質激發的電磁波頻率。

哈勃望遠鏡接收的紅移波長,來自類星體釋放高溫等離子體,主要是電子、質子與α粒子。

電子逃逸類星體的初速度可高達光速v=c。根據場效應方程,若電子進動逐漸變慢,所激發的電磁波,頻率逐漸降低,波長加速紅移。

我相信,我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可以在天球的各個方位,接收哈勃定律的加速紅移現象。

場效應方程,也適合太陽暈的紅移現象,因為日暈的主要成分是高溫等離子體。

反理性直覺之06:幾何空間彎曲論

這裡有一系列問題:

空間是什麼?現實空間=幾何空間?若不是,區別在哪裡?空間存在嗎?空間是物質嗎?空間是虛空嗎?空間有密度嗎?空間有成分嗎?空間有引力嗎?空間是氣態嗎?空間是場嗎?空間都一樣嗎?空間彎曲嗎?空間可疊加嗎?空間可共享嗎?空間可測量嗎?空間可壓縮嗎?

這些問題,都有必要一一搞清楚。這裡涉及赫赫有名的廣義相對論的可靠性與可信度。筆者不必可否,但很關切,分享較為詳細的反思。

●空間的定義與分類

空間是亞原子佔有的、不含亞原子(廣義電子,簡稱電子)的、吸能載波傳力的真空場。

實體有分子,分子有原子,原子有亞原子,亞原子有玻色子,玻色子有場量子。

場量子是空間平均密度的統計學單元。場量子既是引力子又是光量子。引力子來自亞原子的自旋勢能;光量子來自亞原子的軌道動能。

內空間,是電子固有的高密度真空場。電子的運動,本質上是電子內空間的運動。

外空間,是電子擁有的低密度真空場。電子挾持電子外空間做同步運動。

●電子·電子空間·引力波·電磁波的邏輯關聯

定理1:空間是各電子空間的疊加空間,共享的抽象空間是不存在的。

定理2:電子的光速自旋,擾動並挾持電子外空間產生引力波,電子自旋激發引力子。

定理3:電子的繞軌運動,擾動並挾持電子外空間產生電磁波,電子繞旋激發光量子。

定理4:電子半徑小,就激發引力波,自旋的切向激發≈自旋的徑向激發。

定理5:軌道週期短,就激發電磁波,軌道徑向激發≈軌道的切向激發。β射線依然徑向激發。


定理6:自旋激發引力波(準縱波),垂直於,軌道激發的電磁波(準橫波)。但β射線是縱波。

定理7:電子自旋對應的引力場,是承載電磁輻射能的載體,電磁波是承載輻射能的引力波。

●基於電子湮滅方程,場量子質量≡電子質量

兩個電子在兩個反向磁場中分別加速到光速時碰撞,電子急劇膨脹為場量子,電子質量湮滅或轉換為場量子。湮滅方程可以這樣寫:

e⁻↑+e⁻↓+2×½m₀c²≡γ↑+γ↓+2×hf₀₂...(1)

其中,↑與↓表示粒子的北極朝上與朝下,e是負電子,m₀是電子質量,f₀₂是電子湮滅激發電磁波的最高頻率。γ是所謂的光子,h是普朗克常數。分析這個方程,有①②兩大要點:

①左邊的電子質量≡右邊的光子質量,符合質量守恆與轉換,即:e⁻=γ=m₀;且:電子固有勢能≡光子固有勢能,即:

m₀c²≡hf₀₁=hc/λ₀₁...(2)

左邊是電子光速自旋勢能,右邊是光子以光速自旋勢能,f₀₁與λ₀₁是場量子固有的最高頻率與最短波長。

電子實體物質,可以急遽膨脹為,光子空間介質,印證了“散則成氣·色空亦空”的哲理。

電子變光子,色變成空,揭示了普朗克常數的本質:h=m₀cλ₀₁,可求最密光子半徑:

r₀₁= λ₀₁/2π =h/2πm₀c...(3)

②左邊的電子動能≡右邊的光子輻射動能,符合能量守恆與轉換:½m₀c²=hf₀₂=hc/λ₀₂,來自光電效應方程,推廣為另兩個場效應方程:

½m₀v²=hf...(4)

½m₀v²=1.5kT...(5)

場效應原理:以速度v運動的實體,擾動場介質而激發電磁波於熱輻射,且只與電子有關。

根據電焊溫度T=7000開,可精準估算電子的運動速度(v)與電磁波頻率(f)與熱輻射波長(λ)。

可見,真實空間(物理空間)是實實在在的,不是純幾何的彎曲空間(數學空間)。

就廣義相對論而言,空間是無質量與無密度的,空間彎曲是無密度的純幾何規制;

就真空場效應而言,空間是有密度的,空間彎曲是電子運動與場波動的超對稱關係。

反理性直覺之07:引力透鏡紅移效應

所謂“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由於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空間曲率變大,使得光線經過該處發生彎曲而降頻紅移。但筆者不以為然。

眾所周知,著名的康普頓散射效應(諾獎),光遇到電子發生偏折,電子被加速而光有紅移。

事實上,恆星、脈衝星、磁星乃至黑洞等大質量天體,由於內部持續的熱核反應,會持續釋放大量的宇宙射線或亞原子暈,當外來的光遇到這些暈,就會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

不僅如此,光照射玻璃與水等透明物質,也會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即光與核外電子有碰撞而折射,大大延長光程,表現為光速變慢之假象,其實光在電子能隙之間依然是光速。

反理性直覺之08:反演對稱的反物質

反物質是狄拉克基於數學反演對稱的奇思妙想,後據稱被安德森雲室實驗證實(諾獎)。

儘管有所謂證據,但是智力反抗人士與部分科學家依然不服,因為有更多的證據不予支持。

筆者認為,對電子反向偏轉現象,關鍵是要給出“電子可以反自轉是偽命題”的證據鏈。

●反物質理論與其它理論的不自洽問題

悖論之1:量子力學認為:電子自旋不自轉、電子是零維質點、電子同時正反轉。

悖論之2:迄今為止,無法測量電子的自轉半徑與自轉速度,無法證明電子自轉的動因。

悖論之3:真實世界,並不存在反電子、反質子、反原子,反粒子都是被LHC撞出來的。

悖論之4:反電子衍生的反地球、反太陽、反宇宙、反空間、反時間(時間倒流),無法驗證。

顛倒南北極是電荷反向偏折的最佳解釋

以下是筆者對安德森雲室實驗與正反電子湮滅反應的非反物質的解釋。

在安德森雲室實驗中,電子發生器釋放出來的電子注必須經過一個反向磁場,而後才發生了部分電子反向偏轉的現象。

根據同斥異吸效應,核外電子南極(S)總是偏向核電荷的北極(N),此時的電子叫負電子(e⁻),負電子極為普遍的存在形式。

但是,只要核外電子逃逸出變成自由電子(β),經過核電荷磁場(H⁺)相反的磁場(H⁻),電子就會掉轉姿勢,電子北極(N)偏向磁場南極(S),這就有在觀測底屏上表現為反向偏轉。

其實,反向偏轉的電子還是那個原來那個電子,只是翻滾了180度,服從同斥異吸法則。

在正負電子的湮滅實驗中也是如此。大型強子對撞機,首先把從電子發生器釋放出來的兩個電子(e↑e↑),分別置入兩個反向磁場變成正負電子(e↑e↓),分別加速到光速再碰撞。

在把電子置入反向磁場時,電子就已經顛倒了南北極,不是因為碰撞造成一個電子反自轉。

●為什麼必需有正負電子才能發生湮滅反應?

正負電子具有“異性相吸”效應,在最大電子動能條件下,最容易克服電子抗簡併壓的阻力,進而相互融合為簡併態,即急遽膨脹的正負場量子。反之,如果兩個光速負電子,本來就具有“同極相斥”效應,很難變成簡併態。

●粒子或天體的反自轉,沒有動力學原理支撐

據說地球有朝一日會反自轉,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無法想象,有什麼動力可以瞬時迫使地球一次性反自轉。

但是,只要太陽有異動,地球調整南北極姿態是很容易的,而地球依然是原有的地球。

為了科學表示“電荷粒子的反偏折效應”,可以把“正反粒子”改叫“正負離子”,如:正負電子、正負質子、正負α粒子、正負OH⁻。

反理性直覺之09:哥派不確定原理

本來,海森堡發表論文時說的好好的:測量粒子的位移與動量誤差之積不小於狄拉克常數,相當於粒子參量測不準:△x△p≥h/2π。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公式”,沒毛病啊!

可是,後來的哥派把概率論誇大為超距論,把測不準公式誇大為不確定原理,並且成為哥派量子力學的核心理念。主要意思是:

量子是行為不確定的零維粒子,主要是電子與光子。哥派量子的特性大致有“7無2有”:

①量子無體積,同名量子皆全同;

②量子無自轉,但有自旋角動量;

③量子無軌道,但是有量子躍遷;

④量子無定位,同時在任何位置;

⑤量子無結構,同時正轉與反轉;

⑥量子無阻隔,可實現隱形傳輸;

⑦量子無時間,不服從因果定律。

⑧量子有疊加,參量組合可獨立;

⑨量子有糾纏,無論相距有多遠;

本來不想為難這些奇葩思潮。畢竟當科學在追究到“電子·光子”時,幾乎要觸及不可洩露的“天機”時,就遇到兩個極為困惑的問題:電子的內部是什麼?光子的內部是什麼?

當然,我不否認,你可以根據實驗去大膽猜想,然後小心求證。但是,你不能否定業已成熟的基本原理,不能膽大到創造宇宙與空間。

不確定原理及其衍生品的邏輯關係歸納為:

不確定原理≡①因果互逆論+②時間反演論+③超距互動論+④全同代用論+⑤離散整合論。

其①,因果互逆論,含糊說法叫非定域論,哲學說法叫你不可能同時站在同一條河流,徹底否定相對靜止的對立統一法則。而因果律,或還原論,即事出有因,是最重要的科學理念。

其②,時間反演論,其實就是時光倒流論、時間虛無論。於是有了量子的自干涉效應、延遲選擇效應。愛氏相對論要消滅引力;哥派量子論要消滅時間。

其③,超距互動論,也是不確定原理的必然推論,與心靈感應千里發功是巫術並無二致。自笛卡爾以來,科學界從來不信超距神邏輯。

其④,全同代用論,也叫全同粒子論,是指例如ABC三個全同量子,A與B糾纏而相互代用,A作用C≡B作用C。彷彿解釋千里發功:大師發功,作用於近量子A等效作用於遠量子B。

其⑤,離散整合論,是指例如ABC三個全同量子,都是離散性的分佈在任意遠處,但因為兩兩糾纏,就視同它們是同一個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有瞬間的蝴蝶效應。這也意味著:光的波動不需要時間,即,光程≠光速×時間。

就不確定原理的衍生品,作為反理性直覺的一個核心理念,以下進一步逐個剖析。

反理性直覺之10:量子零維質點論

把量子規定為沒有體積的質點,是一種純數學思維。現實世界,只要是存在或者物質的,就必然佔有特定的空間,不可能沒有體積參量。

聚則成器,散則成氣。器,就是有形物質,必然含有電子與質子;氣,就是無形物質,是真空場介質或場量子(引力子)或光量子。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有形物質與無形物質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對立統一體。

宏觀物質,包括固體、液體與氣體,是有質量、有能量、有體積的,這一點毋容置疑。

微觀物質,包括分子、原子與亞原子,也有質量、有能量、有體積的。這一點毋容置疑。

無形物質,諸如膠子、介子與光量子,不可能是虛空,只能是有質量、有能量、有體積的。

量子,主要是亞原子與光量子,是物質的基本單元。如果量子無體積,那麼量子的質量密度就會無窮大,就無法解釋有限的有量子構成的宏觀密度。——您還信“量子零維質點論”?

反理性直覺之11:量子糾纏超距論

這個命題被爭論的沸沸揚揚、沒完沒了。超距論之所以倍受詬病,是因為科學家的良知,只相信實證的過程論,不信莫須有的超距論。

汽車從起點站A到達終點站B,要經歷距離AB,總有持續的摩擦過程,這是過程論。

電流從高電位A到達低電位B,要經歷距離AB,總有持續的感應過程,這是過程論。

光波從激發源A到達接收站B,要經歷距離AB,總有持續的場效應過程,這是過程論。

即使有心靈感應,那也只能是腦電波A擾動真空場介質使得場量子徑向推湧到達並與對方腦電波B,有某種同頻共振效應,還是過程論。

據說量子糾纏,有“反貝爾不等式”實驗證據的支持,那也得看採取哪種解釋方案。例如:

用高頻輻射將氦原子核外電子釋放出去且分道揚鑣,有了兩個皆為上旋(↑)的電子A與B。

如果讓A通過某磁場,A變為下旋(↓)。此時測得B也變為下旋(↓),似乎AB是超距糾纏了。

合理解釋是:A下旋B也下旋,其中有AB之間的場介質作為中介過程,這是場效應的過程論:A電子姿勢→場量子姿勢→B電子姿勢

愛氏相對論否定真空場介質(以太),他當然也贏不了玻爾,這場口水戰打了近百年,迄今依然沒完沒了,就是因為無視場效應原理

本來問題很簡單,可我們依然偏執某個尚待反覆求證的理論,難道不值得反思一點麼?

反理性直覺之12:量子隧穿效應論

量子隧穿現象的客觀性,是毋容置疑的。問題是採取什麼方案來解釋它。

量子隧穿現象,簡單說,就是明明有不可能穿越的障礙,可是光量子硬是穿越了。


▲瑜伽師表演穿牆術命喪牆內引反思。

按照不確定原理或概率論解釋,就有“耍無賴”之嫌。他們甚至說:某人不能穿牆,不代表將來不能,結論是:人是可以穿牆的

請問,這是什麼邏輯?還是科學實證主義麼?諷刺的是:這種理論還大行其道,誰異議誰就是“民科”,誰就是“反智主義”😱😱😱。

量子隧穿現象,不外乎還是一種場效應。首先,你得放棄量子的波粒二象性。電磁波是真空場的介質波,場量子(或光子)只是描述電磁波作為場介質的不同能密分佈的統計學單元。

場效應,是指光量子只是場介質的場量子,光子不是被光源發射的“光子彈”,而是光源諧振子動能,擾動並轉換為場介質的輻射動能

場效應是解釋隧穿的最佳方案,沒有之一。有一個簡單實驗:有一束紅光(頻率為f)照射足夠大面積的鉛屏,屏後有光譜接收器。按理講紅光是不能穿越鉛屏,但接收器有紅光信號。

按場效應原理的解釋是:入射紅光照射鉛屏,部分被反射回來,部分被鉛原子吸收,這個過程,按場效應方程hf₁=½m₀v²,電子(m₀)被加速,作為移動光源,擾動原子內外空間的場介質而激發光量子,相應頻率就是隧穿頻率(f)。

反理性直覺之13:電子異地分身術

不談自由電子或β線粒子,因為不可能有異地分身術。這裡只談核外電子抑或電子雲,說異地分身術,似乎還有那麼一點物理氣味。

大家知道,大質量核心體對外圍的小質量體有引力,並作為小質量體繞核運動的向心力。

這個機制,同樣適合“原子核+核外電子”的物質系統。核電荷(Ze⁺)與電子(e⁻)之間的電磁力F=ke²/r²作為電子繞核的向心力F=m₀v²/r。

電子繞核基態速度平均為v=αc=2.2×10⁶米/秒,由ke²/r²=m₀v²/r可求電子繞核的平均半徑r≈0.1納米。

電子繞核週期T=2πr/v=2.85×10⁻¹⁷秒,繞核頻次1/T=3.5×10¹⁶次/秒=3.5×10⁷次/納秒。

1納秒電子繞核3500萬次,1個電子可以密密麻麻分佈在原子內空間,換句話說,1個電子幾乎是同時分身為3500萬個電子。

顯然,微觀粒子與宏觀物體的動力學行為,就統計學意義上說,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但是,我們注意到,高速旋轉的電扇,因為縫隙的視覺暫留效應,似乎看不到葉輪的存在。

可想,電子在原子核外圍的表觀景象,像空白的雲,叫電子雲,而真實存在如鐵桶一般,顯示原子幾乎是剛體而不可壓縮。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核外電子的這種超高速運動,也是電子得以獨立存在的天性。我們把電子為維持特定存在方式而具有的抗壓強,叫電子抗簡併壓,簡稱電子簡併壓。

簡併壓的本質是電子抗衡電磁向心力的離心力。按反作用定律,其量值等於電磁力。

電子半徑r₀=2.82費米,表面積A₀=4πr₀²,可估算簡併壓:p=(ke²/r²)/4πr₀²=2.3×10¹¹[N/m²]相當於230萬大氣壓。這也是原子剛性指標。

上述的意圖,是要表明:電子不是零維質點,電子也沒有分身術,除了萬有引力的經典動力學定律,同樣適合電子。

尤其是:如果無視電子的電動力學行為,把電子看成概率波,就無法解釋原子的剛性。

況且,如果按波粒二象性與德布魯伊物質波λ=h/m₀v,則所謂核外電子的波長λ=3.3納米,頻率f=9.1×10¹⁶,屬於高頻紫外線。

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因為在外加強電流的電焊作業時,核外電子逃逸出來作為等離子態電子的溫度高達6000到8000K。根據場效應方程½m₀v²=1.5kT與½m₀v²=hf計算是紫外線。

顯然,德布魯伊物質波的假設,也與實際不符,與電子的不確定或異地分身術相關的概率波或物質波,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反理性直覺之14:電子同時正反轉

除了上述的電子異地分身術,還有一個電子同時正反轉,是對電子的一種強暴。

首先,電子正轉沒有嚴謹的定義,在什麼條件下同時反轉,也沒有動力學原理的支撐。

假設車輪在正轉,如果要反轉,就必須提供外加反向旋轉的軸功率,還要涉及摩擦損耗。這是理性直覺,也是科學常理。

其實,電子自轉是逆時針還是順時針,鬼都不知道。電子有南北極,可以規定:北極朝上對應的是逆時針自轉,北極朝下的就是順時針。

根據同斥異吸原理,電子的南北極取決於核電荷的南北極,或者取決於外加磁場的南北極。

如果核電荷北極朝上,那麼電子北極朝下,讓電子顛倒一下南北極的條件很容易的。

反理性直覺之15:電子自旋不自轉

這是不確定原理的有一個衍生品。電子雲模型的理論基石是海森堡測不準公式:

△x△p≥h/2π(=ћ)...(1),

後來又被誇張為不確定原理:

△x△p≥h/4π(=½ћ)...(2)

測不準公式原義:測量粒子的位移誤差(△x)與動量誤差(△p)的乘積不小於狄拉克常數(ћ)。

哥派認為,如果電子以光速自轉,按照式(1),導致自轉速度超光速,違背光速不變原理。

他們這樣估算:按公式(1),電子自旋角動量矩:L=r×m₀v ≥h/2π...(3),

而電子經典半徑:r=2.82fm,故電子自旋速度:v≥2×10¹⁰m/s=137c=c/α。

α=1/137是著名的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常數,例如基態電子繞軌速度v₁=αc=2.2×10⁶m/s。

如果電子自轉,電子自轉速度必是137倍光速,於是他們莊嚴宣告:電子不可以自轉!

可惜,粗心決定失敗:公式(2)沒寫成本該寫的這個公式:△r△mv≥h/4π...(4)。

顯然,如果按式(1)或(2),不管怎麼假設,例如按公式(2),設△r=0.1r,△v=0.1v,那麼有:v≥0.667c。電子自旋是不可能超光速的,想一想,往下的糾錯事宜。

反理性直覺之16:電子密度無窮大

這裡,既有狹義相對論的問題,也有哥派量子論的問題。

我們以β線電子為例。放射性元素輻射的β粒子初速度是光速,即v=c,按狹相的質增效應,m=m₀γ,其中,γ=1/√(1-v²/c²)=∞,則所謂的電子動質量:m=m₀∞=∞。

按基於不確定原理的量子無體積,則電子的體積V=0,則電子質密:ρ=m₀/V=m₀/0=∞。

由此可見,洛倫茲變換因子與量子無體積,這兩個說法都是純數學模型與實際情況不符,是事實錯了,還是理論錯了,列位自行裁決。

反理性直覺之17:光子自干涉效應

上文已經指出,光子不是光源發射的光子彈,而是光源擾動場介質激發的場量子。



自干涉的實驗事實,不可用不確定原理的自干涉來解釋,還是要用場效應來解釋。

所謂的光子發生器,其實就是一個光源。

起初,光源擾動場介質,形成同一個系列的一圈圈的波陣面,每圈波陣面上有大量光子在本地震盪,各圈光子之間依次推湧。

然後,最後一個波陣面上的光子,有機會通過兩個狹縫,形成兩個波陣面。

這兩個波陣面開始疊加,波峰與波峰疊加在底屏是留下明紋,波谷與波谷疊加有暗紋。

反理性直覺之18:光子延遲選擇論

有關資料稱:

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源自愛因斯坦曾提出的分光實驗,與雙縫實驗有同樣機制:從光源發出一個光子,通過半鍍銀鏡被反射與透射概率各50%。之後,在反射或透射後的光子路徑上各放反射鏡A和B,使兩條路徑反射後匯合在C處的兩探測器,分別觀察A路徑或B路徑是否有光子。此時只有一個探測器能夠測得光子,確定光子路徑,A→C或B→C。
若在兩探測器前各放半鍍鏡,可使光子自我干涉。如適當調整光程差,可使A或B某一方向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探測器將無信號,另一方向探測器必定有信號。按量子力學理論,這說明光子同時經過了兩條路徑。


簡言之:光子通過A或B後是否延遲放置C半鍍銀鏡。若不放,光子有一條路;若放,則光子有兩條路。即觀察者行為決定過去發生的事。

哥派說:在量子路徑上再加探測儀,就必然意味著新幹涉效應,將決定最後結果的預言。

這就意味著:量子到達延遲插入的半透鏡後,返回再選擇路徑,歷史與未來同時發生,這與量子分身術與時光倒流論是同一個論調。

場效應解釋的關鍵是:光源不可能發射一個光子。光源擾動了場介質,激發的是一束光子

②半透鏡分出的是兩束光,而不是各有50%概率,即“P→A或P→B”命題不成立。

③若延後不放半透鏡,則還是一束光A→C;而光走直線,不存在A→Y;故只有一個路徑。

④若延後再放半透鏡C,則依然分出兩束光:C→X與C→Y,這與觀察者效應無關。

反理性直覺之19:光子傳播無介質

否定“場介質具有吸能載波傳力的場效應”,是愛氏相對論與哥派量子論共患的致命瑕疵。

真空場介質,簡稱場,是因MM實驗被他們解釋為不存在的以太,變相否定真空介電常數(ε₀)與磁導率(μ₀)與麥克斯韋方程組。

光速函數c²=1/ε₀μ₀的意義是:真空光速只取決於真空場介質,與光源無關,即光速是場介質就地震盪的固有速度。光源只是擾動了場介質,場量子或光子本來就是場的統計單元。

然而,由於狹義相對論與不確定原理的影響,光子成了無家可歸與超距作用的幽靈粒子。

這裡重申一下電磁波的發生機制:

①只要有固定波源的震盪或者移動波源的推壓,就一定會擾動由近及遠的場介質;

②被激發的各波陣面上的場量子即光子,光子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光電效應的統計單元。

③相鄰波陣面上的光子之間依次推湧,表現為電磁波,包括光波。

④固定波源激發的電磁波各向輻射的,移動波源激發的電磁波是定向輻射的。

⑤含有電子的粒子或天體的運動,都會擾動場空間而激發電磁波。咀嚼冰糖就會口腔發光。

反理性直覺之20:標準粒子模型論

標準粒子模型,如下表,共有4×4+1=17型,還不涉及正負粒子與反粒子。其中大多數都是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給

撞出來的,即人工製造的。


標準粒子模型,有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隻字不提場介質;二是嚴重的質量虧損問題。

●離開場的範疇,基礎物理學就不能步入正軌

明知以太是無法迴避的介質,又不甘心為其平反,只好生造出諸如——虛粒子、虛光子、漣漪子、軸子、介子、層子、膠子、弱力子(W±/Z⁰)、希格斯子、聲子、光子、引力子、弦子——等莫名其妙的“以太替身”。以太替身無比複雜,尤其是弦理論的弦子,有開弦與閉弦,26維空間,搞不下去就改成13維、11維,依然難解難分。

●質量虧損,涉及宏觀與微觀的動力學關係

宏微之間的動力學界定,只取決於“電子伴隨速度+真空場密度”,與概率分佈無關。

宏微之間的動力學聯繫,只取決於“真空介質場效應的超對稱關係”,與概率波無關。

其一,宏外空間的場密度極其稀薄,此類的場效應對宏運動的影響取決於宏速度。例如,汽車速度通常低於100米/秒,伴隨電子對汽車外空間的場效應危害,可以忽略不計。再說,地球繞日速度30千米/秒,伴隨電子對地球外空間的場效應影響,也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脈衝星的自轉速度可以超過0.54c,所含電子的伴隨速度推壓外空間激發伽瑪線。

其二,微外空間的場密度佔比,可忽略不計。分子內空間的密度佔比微乎其微。例如,氧氣分子的密度,只考慮氧原子質量,不考慮氧原子與氧原子之間的場質量。例如,鐵塊的密度,只考慮鐵塊所有鐵原子的質量總和,不考慮其原子內外空間的場質量。

其三,微內空間的真空場密度佔比,佔絕對優勢,亞原子密度佔比,反而可以忽略不計。例如,電子內部無結構,是高密度真空場,按半徑2.82費米,場密度ρ=9.67×10¹²[kg/m³]。

●筆者主張的基本粒子定義

基本粒子,是最常見的、最穩定的、最歸因的、可獨立存在的物質單元。有四個嚴苛的限制性條件,解釋如下:

最常見的,是指該粒子可通過檢測而獲得驗證的,或者是可以邏輯嚴密自洽而間接驗證的。

最穩定的,是指該粒子在通常條件下具有超長的壽命,例如電子與質子幾乎是永恆存在的。

最歸因的,是指該粒子不再有內部結構,是其它直接相關粒子的終結性的基本單元。

可獨立存在的:是指該粒子可以不受其它物質的束縛而獨立存在於宇宙空間的。

●基本粒子只有兩種:電子與空子。

提出此命題是基於大量實踐與實驗歸納出來的哲理:聚則成器、散則成氣、色空亦空。

這裡的器與色,泛指形形色色的實體物質,基於各種費米子或不同尺度的亞原子。

這裡的氣與空,泛指隱隱約約的無形物質,基於各種玻色子或不同密度的真空場介質。

質子舊模型違背質量守恆,建議新模型:質子(1836m₀)=正電子(m₀)+場介質(1835m₀)。中子舊模型違背質量守恆,建議新模型:中子(1840m₀)=電子(m₀)+質子(1836m₀)+場(3m₀)

鑑於中微子研究的困境,若中微子(νe)以光速運動,可作為極限伽瑪射線的光量子,相當於電子湮滅後的光子。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物理新視野


既然嚴謹的科學已證明了的理論,那應該有足夠說服力了,怎麼會不信呢?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幾個已被證明的科學理論,看你會不會相信呢?

  1. 心靈感應。有人曾遠在天邊也能感應到親人或熟人在未來會聯繫自己,甚至能感應到對方會發生的事。或許你認為有個未知的力量在幫你,讓你感到不可思議。這在科學上講,應該屬於量子糾纏現象。宇宙中存在人類無法探測的能量和信息,它們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觸碰到這些信息,就有了心靈感應;
  2. 雙縫干涉延遲選擇實驗。延遲實驗是雙縫干涉實驗的變版,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惠勒在1979提出,5年後由卡洛兒·阿雷和他同事證明。它是由半鍍銀的反射鏡替代雙縫,擺成45度角,那麼它可能有一半被反射,一半直射,再通過其它全反鏡吧兩條岔路光子交匯到一起,觀察它飛來的方向路徑…(實驗太複雜了,我就不詳述了)。總之這個奇特的實驗說明了,宇宙的歷史,可以在發生以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比方說我們可以在薛定諤的貓實驗結束後,來決定貓的死活(簡直不要太無法接受?!)
  3. 靈魂不存在。在上世紀就有科學家對人死後是否有靈魂進行探索。他們設計了一臺靈敏度很高的秤,把這個秤改造為一張床,讓一個將死之人躺上去。實驗表明,人在死去的一瞬間減輕了幾十克。20世紀時,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也曾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人死後的20秒內還存在意識。但這些都不能直接證明靈魂的存在。



科學想要快速發展,人類文明想要快速進步,離不開科學家超前的理論和猜想。這是人類的偉大之處。

這些理論和猜想在後來的研究中逐漸被證明了真實性,像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不過科學家提出的理論和猜想有很多,有一些已被證實,但還有一些等待我們去驗證。


弄潮科學


人類由猿猴進化而來,這個理論我一直半信半疑,六千多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在一顆隕石的撞擊下幾乎消失的無影無蹤,隨後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古人類出現並得到迅速的發展,不論是智商還是生存能力,人類好像開掛了一樣發展的無比順利,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1、地球出現了約46億年,在六千多萬年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只有我們熟知的恐龍?假設一下,有沒有可能在此之前和恐龍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智商非常高的生物,他們在地球上發展了數十億年,很有可能早已擁有移民去其他星球的能力,在得知地球即將被撞擊後,他們全部移民去往其他星球,撞擊結束後他們再次返回創造了瑪雅文明幫助古人類迅速發展。

2、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為何沒有與人類同步發展?偏偏只是人類一路開掛一樣成為地球的"霸主",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巧合,那麼為何人猿的毛髮和尾巴統統褪去,物種的進化是需要環境的,其他動物的變化卻非常小,在寒冷地帶的北極熊身上依舊披著厚厚的毛,可以穿過沙漠忍耐炎熱的駱駝也同樣沒有褪去身上的毛,偏偏只有人類,不論生活在炎熱的非洲還是寒冷的地區,白人也好黑人也罷,都沒有其他動物那樣的一身毛,除非人類的祖先一開始就沒有毛,否則這一切如果也說是巧合就說不過去了吧?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這個嘛,其實還是決定於自身的常識積累和對世界的認識。很多被證明是真實的科學理論,有人會選擇相信,有人會選擇拒絕,而有人直接選擇盲從。這都跟我們自身的知識積累和三觀等有一定的聯繫。咱們可以來舉一舉例子。

1、冬蟲夏草

國家藥監局已經明確其沒有所謂的藥用價值,多食用甚至易引起中毒。但還是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胡說八道,為什麼,因為電視上、廣告上、生活中到處有它作為“神藥”的廣告。這其實就是一種盲從。類似這樣的,還有諸如鴻茅藥酒等等各種被神吹的中草藥物。

2、上帝

在科學的世界裡不可能存在上帝,但仍然有很多人去信奉它。在宗教環境下,信奉上帝本身是一件好事,至少它教導信徒從善做人。類似於此的,就是各種神神鬼鬼的東西。這不可能是真的,但就是有很多人堅信世上有鬼神。

3、進化論、轉基因

這些都是科學發展的產物,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歪曲、曲解,最後以訛傳訛。人們再跟著盲從,就發展到瞭如今的局面。總是有人不相信這些東西,其實他們本身連什麼是進化論,什麼是轉基因都不知道,但他們就是要反對。想想真的是可笑又無奈。


翦翳翎


答:量子力學中有許多神奇的現象,已經被實驗證實,宇宙大爆炸也是一門反直覺的理論。


疊加態

疊加態應該是最神秘的物理現象了,在我們常識中,左和右、上和下、有和無、生和死等等,都是相互排斥的事物,但是在量子力學中,疊加態居然允許相反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並非量子力學的數學技巧,而是量子力學描述這樣的疊加態真實存在,否則量子力學就是不完備的;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有趣的結果,比如在雙縫干涉實驗中,一個粒子就同時穿過了兩條縫,在“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中,貓居然處於“生”和“死”的疊加狀態。


隧穿效應

量子力學中還有一個隧穿效應,描述粒子有一定概率穿過高於粒子能量的勢壘,由於宏觀事物也是由基本粒子組成,所以理論上一個人,也是有一定概率穿過牆壁的。

甚至我們還能估算出一個人穿牆概率的數量級,建立定態的薛定諤方程,可以得到粒子穿越勢壘的概率方程:

最後可以估算出,一個人穿牆的概率在10^-100數量級,這麼小的概率,哪怕你每秒撞牆一次,等宇宙毀滅了數億億次,你也太不可能穿牆一次,但是這個非零概率真實存在。


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理論預言,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暴漲,宇宙從一個沒有體積的點,暴漲為如今的世界,這是非常顛覆常人認知的。

但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卻得到了眾多證據的支持,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哈勃紅移、宇宙各向同性、宇宙元素丰度等等;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誕生和演化的最佳理論,除此之外,還沒有任何理論能做得更好。


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應該是科學理論中,最讓人討厭的理論之一了,因為該理論告訴我們,精確預言事物的長期發展是幾乎做不到的事。

在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力學可以預言天體的運動,當我們把天體限制為三個時,就成了三體問題,而三體問題是科學上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且已經被證明永遠無法解決。

我們無法長期精確預言三體運動,即便我們知道三體運動精確遵循力學定律也不行,這就屬於混沌問題;還比如流體力學中,我們知道每個分子都遵循力學定律,但就是無法解決湍流問題。


光速限制

在我們常識中,如果把一個物體不斷加速,最終就會達到任何速度;但是相對論說,無論你如何加速,都不可能達到或者超過光速,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物體才能以光速運行。

光速極限已經被眾多實驗所證實,比如無論我們製造多麼強大的加速器,能把質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甚至在小數點後多加幾個9,也不可能把質子加速到光速。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人類科學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牛頓和阿基米德時的模樣了,因為早期的科學理論幾乎每個人都能去做實驗證明它


近代以來科學的發展已經不是以往單打獨鬥的樣子了,大部分科學都需要一群科學家加上昂貴的儀器來進行下去,科學最前沿的新理論從此開始不被普通人所熟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算是近幾十年來科普的重心,但仍然會有人無法接受,原因就在於一些科學理論的反直覺性。

阿基米德和牛頓的理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通人明顯感覺到,但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以及廣義相對論的空間摺疊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被感知到,任何一個普通人在初次接觸相對論時都會無法接受,因為它動搖了千百年來紮根於人類腦海中的時間觀和空間觀。


然而科學之所以被稱為科學,就是因為它只看重客觀事實,人類對科學理論的不理解和反對都是主觀意識,並不能說明科學理論是錯誤的,人造衛星的運行以及引力波的發現都證明了相對論的正確性。相對論的“反直覺”只是暫時的,百年以後的人類就會感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再簡單不過的理論了。

與相對論並列現代物理學大廈基石之一的量子力學自出現之日就引人注目,愛因斯坦本人更是和量子力學派不斷爭論,但這種爭論是良性的,量子力學就在這紛爭之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已經被實驗證明是錯的了,構成我們世界的微觀粒子確實是不確定的。


人們感覺一些科學理論無法被接受只是暫時的。隨著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總有一天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理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縱觀整個科學史,每一次突破不僅會帶來巨大的實踐成果,也會顛覆我們的思維。

科學理論是可證偽的。正確的科學理論是目前已經被證實,但未來會存在被證偽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幸活在18世紀,那麼有人告訴你“一個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可能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那麼你肯定會感到震驚。

因為18世紀的大部分民眾並沒有物理學常識,“不受力的物體,也可以運動”的結論完全違背直覺。

如今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了21世紀了,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簡直是無數次顛覆我們的常識思維。

狹義相對論最基礎的結論:如果物體運動速度越快,那觀察者看到這個物體的時間流逝就越慢。

這一結論已經被太多的實驗所證實,比如高速運動的μ介子的壽命增長現象。但你要是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他們絕大數人會對此結論表示反對。如果你告訴他們這的確是被實驗,證實,他們也會保持質疑態度。

除了狹義相對論還有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理論。

2004年,時空彎曲理論已經被NASA發射的天空陀螺儀所證實。科學發射了一枚太空陀螺儀,起初參數是指向遙遠的一顆恆星,如果不存在時空彎曲。那按照牛頓力學,陀螺儀將永遠指向那顆恆星。

可事實卻是:陀螺儀的指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微調。這種現象無法被牛頓力學所詮釋。況且陀螺儀隨著的改變值可以計算出時空彎曲的曲率,其結果與廣義相對論完美契合。

除了相對論,量子力學中的反常識現象更多,以至於現在很多人認為量子力學是玄學。

譬如量子糾纏。這絕對是毋庸置疑的自然現象。目前已經沒有科學家懷疑量子糾纏的真實性了,而是從不同的理論詮釋量子糾纏的發生機制。

在生活中,你無法想象:兩個物體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卻可以相互影響。

而量子糾纏就是這樣的,兩個糾纏粒子之間沒有任何傳遞介質,卻可以超越時空的影響彼此,這種速度甚至遠超光速。就連愛因斯坦也無法置信這一現象,並表示:我無法相信“這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真實存在的。


科學認識論


不能說無法接受,但至少想不通,很難想通,而且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想不通。我舉三個例子,分別來自物理、數學和心理學。

一,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托馬斯·楊所做的雙縫干涉實驗,1830年他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用一張之蓋住,在紙上戳了一個小孔,光通過小孔穿過。用一面鏡子反射透過的光線,再用一張紙片把這束光從中間分成兩束。結果奇蹟出現了,他看到了相交的光線和陰影條紋。這說明兩束光線像波一樣發生了相互干涉。所以光子既是一個粒子,也是一種波,而粒子是實體的,波是無形的,這兩者本來是矛盾的,但又統一到了一起。



這還不算什麼,後來誕生的量子力學,德布羅意、薛定諤等人進一步發展了波動學說,所有粒子都可以視為波,物質失去了確定性,以概率狀態存在,這太不可思議了。根據量子力學的波動學說,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一團粒子云,以概率存在,理論上我們能夠像茅山道士那樣穿牆而過,只是概率極低而已。波粒二象性讓人產生了根本的哲學疑惑,究竟何為物質,物質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跟量子力學有關的困惑還有很多,比如經典的量子糾纏,薛定諤的貓,如果有誰說他完全弄懂了量子力學,那麼他多半是一知半解。

物質究竟是什麼?有歌詞裡唱“愛是一道光”,光是真實的粒子,又是不確定的波動,所以物質和愛一樣,是具體的,又是虛幻的,但具體是什麼,你永遠搞不清。

二,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

二十世紀初德國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一種設想,他想建立一套完備的數學公理體系。何為完備的數學公理體系?也就是在給出幾個基本公理之後,能夠用這套公理進行邏輯推理演繹,解決這套公理體系內定義的所有數學命題。



比如歐幾里得幾何學有五大基本公理。1,過相異兩點,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線(直線公理);2,線段(有限直線)可以任意地延長; 3,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可作一圓(圓公理); 4,凡是直角都相等(角公理);5,在一平面內,過直線外一點,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線跟此直線平行(平行公理)。按照希爾伯特的設想,如果這套公理是完備的,那麼理論上可以用來解決所有歐式幾何的問題,只有難易程度不同,不存在不能判定的問題。



但1931年哥德爾橫空出世打破了希爾伯特的完備主義理想。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他證明了希爾伯特設想的完備公理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哥德巴赫猜想屬於這樣的命題,那麼它永遠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否,而且你也沒法判斷它究竟能不能被證明或證否。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說明,這個世界完美的邏輯系統是不存在的,人的認識必有不能達到的地方,必有不可知的秘密存在,由此你可以看到人類思維的侷限性,知道這個,還是很讓人震驚的。

三,自由意志不存在論

自由意志存不存在是哲學經常討論的問題,但絕大多數人都相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比如你現在在看手機,你可以決定繼續往下翻,或者點擊退出,都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你在主宰自己的行為,你的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但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自由意志可能並不存在,只是你的一種幻覺。



比如柏林計算神經科學伯恩斯坦中心的神經學家海恩斯做的一個實驗。他在2007年做的一個實驗,給志願者連接上大腦掃描儀,並讓他們觀看屏幕上隨機顯示的字母。他讓實驗者隨時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他們能觀察到被試者大腦在做出選擇時的活動。



實驗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發現有意識地按按鈕的決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鈕行為之前約一秒做出的。研究小組發現的另一種大腦活動模式,似乎能在長達7秒之前預示決定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早在被試者意識到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大腦就已經自己做出了決定。

類似的實驗還有其他心理學家做過,結果都指向,自由意志並不存在,我們是後知後覺,自以為是自己做出了決定。但對於實驗結果存在不同的解釋,這個假說的爭議很大,這也很正常,心理學上向來爭議要遠多過共識,對顛覆三觀的結論觀點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人,我自然相信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我決定回答這個問題,寫下這麼多字,都是我自己決定的。有了自由意志,才有“我”存在,否則我們和受程序驅動的機器人沒有兩樣。如果自由意志並不存在,一切都是虛幻的假象,那很多人的世界觀就要崩壞了。所以我希望這個假說不要成立,為了全人類高貴的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