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華夏和印第安人換了位置,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右惜


回答這個問題得明確一件事: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其實,中國在古代一直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中。請看下亞歐大陸地圖:

中國發源地為山西、陝西和河南的交界處。由北自南依次是西伯利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這就意味這地形將中華文明和其他四大文明隔離開。但又不是完全隔離,首先來說在蔥嶺有一個山口可以通過,另外可以憑藉漫長的海岸線和其他文明實現交往。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注:世界五大文明圈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5500年)、古埃及(公元前5450年),古印度(公元前3100年)、中國(公元前3000年)、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再看看印第安人,其主要定居於北美洲,另外中美洲和南美洲各自有,但數量不及北美。印第安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完全保持了獨立性,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完全和世界其他文明沒有交匯(雖然有人推測有人曾經從白令海峽到達過美洲,但沒有確實證據,只是猜測)。印第安人文明的代表是瑪雅文明,其在16世紀被西班牙人所滅。在滅亡時其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沒有進入青銅器時代。(下圖為瑪雅文明主要區域)


介紹完印度安人的瑪雅文明和中國人的中華文明基本情況後,我們回到題目:如果華夏和印第安人互換位置,那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小編認為,至少下面幾個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從中華文明的角度來說:

首先,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過程中,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總是心頭之患。如果在美州,沒有少數民族侵略的中國將順利發展生產,最終明代資本主義萌芽順利成長壯大。

其次,沒有外敵入侵的中國人為了佔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從而擴張地盤,直至佔領整個美洲大陸。

最後,哥倫布到達美洲時,將會看到一個強大無比的美洲。很有可能在哥倫布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有性能足以穿越大西洋的船,從而對歐洲發動殖民侵略。


從印第安人角度看:

首先來說,在獨自發展長時間後還處於新石器時代,可見其本身素質有限。北方少數民族最遲在公元300年左右會完全佔領中原地區乃至於東南沿海。考慮到此前華夏文明已經數次擊敗遊牧民族,所以這個時間應該是大大提前的,小編估計正常應該在公元前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就入侵了。(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可見戰國時期就抵禦過遊牧民族的入侵。)

其次,中華文明所在的地區將長期處於奴隸社會中,遲遲進入不了封建文明,就是說經常處於新石器時代或青銅器時代。而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的僵局直到15世紀時才有可能被打破。

最後,相對封閉的地區被從美洲過來的中華文明侵略者或是從歐洲過來的侵略者滅亡。


物質文化史


華夏族處於美洲的位置,那麼整個美洲很快統一起來。以當時華夏族所掌握的技術,美洲將遙遙領先於其它地方。

由於沒有其他的民族與之競爭和交流,華夏族的科技文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也就會停滯不前了!

不過華夏族的生產技術遠遠高於印第安人,日子肯定會比印第安人過得要好一些。很多人在吃飽了撐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思考和辯論,哲學將會獲得更好地發現。

同樣的原因,由於沒有外來文化的競爭和交流,哲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滯不前了。

最終華夏族還是和印第安人一樣,失去了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競爭力。華夏族在美洲就像澳大利亞的動物一樣,在自己與世隔絕的環境裡,發展出一套與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文明。

印第安人處於當初華夏族的位置,那麼印第安人的處境堪憂。

當時印第安人所掌握的技術,其實還落後於苗、羌、匈奴等民族。印第安人很難在軍事上與其他民族抗衡,很有可能會被其他民族所消滅或吞併。

印第安人所擁有的文化,沒有華夏族那樣強大的同化力。印第安人被其他民族佔領了他們的領地,其他民族也不會採取印第安化。

所以印第安人會徹底地消失,最終在歷史上留不下一點痕跡。

南面的蠻夷往北擴張,北面的匈奴向南擴張。最後形成了蠻夷和匈奴對抗的局面。誰能取得最後的優勢,還要看具體的發展,所以很難斷定。

如果南方的蠻夷匯聚起來的民族,形不成周朝乃至秦漢那樣強大的勢力,那麼匈奴就會成為橫亙在歐亞大陸之間的強大勢力。

如果南方的蠻夷匯聚起來的民族,逐漸發展成周朝秦漢那樣的勢力,就又演變回現實的歷史上了!

不論是處於哪種形式,印第安人的文化必將蕩然無存。

在這個區域裡面,南方民族的巫覲文化和匈奴的薩滿文化互相撞擊,然後又在印度文化輻射下,最終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

當歐洲發展起來的時候,隨著對美洲的發現,歐洲開始向美洲進發。在美洲與世隔絕發現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缺乏與歐洲民族的競爭力,很難與歐洲民族抗爭。

由於華夏族在美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歐洲人不可能像對待印第安人那麼得輕而易舉。很有可能會出現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那樣的情況。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個人認為,不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因為地域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

華夏民族性格形成的原因與地域的影響

華夏民族為什麼養成勤勞、勇敢,不屈服的性格,也跟自己所處的地域環境有關。

中原各地雖說物產豐富,但是相對於非洲、南亞來說,還是差距很大。這裡地處平原,所以只能靠農耕進行生活。不勞者,不得食。

所以,一代代,骨子裡烙上了必須通過勞動,才能獲得幸福生活的意識。

而農耕生活相對穩定,以致於土地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於是有錢的地主,便把土地當成了最大的硬通貨,他們認為,有恆產者,有恆心。為了自己的生活計,為了後世的子孫生活計,他們都千萬百計霸佔土地。

土地的渴望,使華夏民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征服,奪取可以耕種的土地。從黃河流域,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

而黃河作為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她可不是一個溫柔的母親,在歷史上多次洪水氾濫,更是多次改造,在與黃河母親的鬥智鬥勇中,養成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性格。

農耕民族的環境,讓統治者重視農業,而黃河母親的暴燥性格,使我們重視水利,也積累了豐富的水利治理經驗。而水利的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分工協作,而黃河之長,跨度之廣,使我們認識到,只有統一了這一塊土地,才能更好地對黃河水患進行治理。也催生了一大統的思想。

而我們周邊的環境,使我們免於各方來敵的入侵,全力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封閉並不隔絕,與我們通過海洋,通過陸地的絲綢之路,也可以與其他民族,比如說印度文明、西域文明、阿拉伯文明乃至歐州的文明進行溝通,互通有無,不至於落後於世界。

總之,中原地域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可謂巨大。

印第安民族與美洲大陸

相對於華夏民族所處的中原地區,印第安人所處的美洲大陸是封閉的,所以,導致了他們的發展是與世隔絕的,而畸形的,不完整的。

從血緣上來說,印第安人與亞洲人是血脈相連的,4萬年,他們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而在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除了偏遠的極北和極度乾旱的阿塔卡馬沙漠,只要是適宜人類生活的區域,絕大多數都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原住民聚落和文明區域。這些原住民聚集區不僅有著相當可觀的人口,還有著成規模的大型定居點和複雜的社會體系。

這些人口也建立了華麗的當地文明,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瑪雅文明。

但是,相對於其他大陸的互相交流,而美洲大陸是封閉的,以至於,我們對於美洲的原生態文明知之甚少。

而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更是讓這種文明生生滅絕,以至於,今天,我們只能霧裡看花,從那為數不多的遺址,來考據那些已經滅絕的文明。

相對來說,美洲文明雖說物產豐富,但是由於對外溝通渠道喪失,他們不會使用鋼鐵武器,他們甚至不會製作輪子,以至於車輛這種對於交通影響巨大的物件,在他們的文明中沒有存在。

可見,地域對於文明的影響是巨大的。

如果,華夏民族與印第安民族對調,會怎麼樣?

個人認為,拋開地域影響,談民族性格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把華夏民族放在美洲環境,縱使華夏民族自帶的智慧,可以抹去印第安民族的短板,可以創造出璀璨的文化。但是,缺乏對外交流的民族,沒有外敵的民族,只會內鬥不息,如果之前的美洲大陸,化為上千個城邦,互相爭伐不休。

而一旦遇到外敵入侵,自身力量的不足,對於外敵的缺乏認識,也會這種文明斷層。

近的,就比如滿清帝國的閉關鎖國,雖然實力雄厚,但是一旦面對外敵入侵,會驚慌失措,進退失據。從而一步步變成對方的殖民地,甚至民族文化的滅絕。

反之,把印第安民族放到華夏中原地區,我想,他會不比中原文明做得差吧。


木子君的小屋


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對因紐特人(又稱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佈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他們所說的語言有上百種,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

而華夏人也是多民族融合,主體是漢族。如果華夏人在美洲,那麼整個美洲都將是華夏人國家。歐洲人是不可能殖民美洲,甚至將他們變成少數民族的。因為華夏人是不會屈服,而且華夏人吃苦耐勞,會把美洲建設的更美麗。








談昆明


可能對世界格局不會有任何影響

因為自從冰河期過了以後,白令海峽的冰橋熔斷以後,美洲大陸就和現代文明的主流載體——歐亞大陸隔絕開了,所以所有的文化和科技交流也就隔絕了

大家不妨把眼界放的更開闊一些,同樣甚至更隔絕的澳洲大陸,不但文明比印第安人更落後,甚至其他生物物種進化也更緩慢

比如甚至有鴨嘴獸這樣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過渡物種,以及袋鼠、袋虎這樣發展到其他方向的有袋目

還可以和不算徹底隔絕的非洲作比較,非洲的落後是有目共睹的,現在也算不上發達,還有很多原始部落

總之,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交流互動的結果,隔絕帶來的後果必然是落後,換哪個民族也不能創造奇蹟,把白人放到美洲像印第安人一樣隔絕起來後果也一樣——沒有大型家畜,沒有金屬鋼鐵兵器,甚至連輪子也發展不出來

而歷史上的華夏民族是和印度(佛教、蔗糖)、北方遊牧民族(褲子、馬蹬)、西域(胡琴、胡蘿蔔、葡萄)、甚至歐洲(天文曆法、佛郎機)一直相互互動交流學習的(中國反饋了陶瓷、茶葉、造紙術),如果整體置換到美洲,憑15世紀以前的航海術是不可能做到交流的


蘭臺講史


據說因為沒有便於開採的金屬礦,所以印第安人一直沒有點出金屬科技以及後續科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誰去都沒用,都得倒黴。

至於印第安人不熟悉,不好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