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蘇武牧羊過的那麼苦,為什麼不吃羊?

歷史紅塵


蘇武不吃羊,這是個人氣節和國家臉面問題,蘇武是使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如果他吃了羊,那麼漢朝的臉面會丟盡。

為什麼會說蘇武吃羊,國家丟臉?

我們來看匈奴人是什麼意思。

匈奴沒殺蘇武其目的就是希望蘇武屈服投降他們,一個國家的使節如果向外敵投降,那麼匈奴人就可以非常開心的羞辱漢朝,他們就會到處嚷嚷,看啊,你們的使節都投降了。

作為漢人,蘇武是有氣節的,他死不投降,匈奴人不想殺他又不願放他回去,於是就想了個損招,讓他去放羊,等生了小羊就放他回去。

匈奴人讓蘇武放羊有兩個目的:

  • 其一,他們讓蘇武放的是一群公羊,只要是羊生了小羊就會放他回去,這樣做好像很有道理,但公羊生小羊?顯然不可能,所以蘇武回不去。

  • 其二,匈奴知道不可能生出小羊,其目的就是在蘇武牧羊的過程中忍受不住,就會去偷吃羊,因為匈奴人只是讓他放羊,所以這個羊並不是蘇武個人的。只要蘇武吃了羊,他們就可以大做文章,你們漢人只會偷偷摸摸,到時候再去勸降蘇武,蘇武估計受不了這樣的羞辱會投降,然後他們就可以狠狠的羞辱一番漢朝了。

因此說,蘇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吃了這些羊,這不但是氣節,也是國家臉面問題。

這裡說兩個大家平常忽略的問題

  • 第一、很多人沒搞清一個問題,蘇武是可以吃羊的,但不能吃匈奴讓他放的羊,如果他自己放的羊那時可以吃,在草原那種地方吃米飯青菜什麼的估計不可能,而蘇武在那個地方能活下來,肯定也是吃了牛羊肉和野菜什麼的。

  • 第二、匈奴人其實對漢人並沒有刻骨銘心的仇恨,漢朝和匈奴最多隻是文明上產生的衝突,他們喜歡漢文化,因為自身沒有什麼文明產出,遊牧民族只能取掠奪,所以本身對漢朝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古代草原上的民族經常抓漢人,但不會全部殺死,他們很喜歡人才,其目的就是希望漢人歸降為己所用,然後在噁心漢朝,歷史上除了蘇武還有文天祥等人,他們也是被草原部落一直迫切招納的人才,但他們都有氣節,寧死不屈。

中國古人對“氣節”二字看的比自身性命更重,而蘇武身上還肩負著國家的使命,這是我們應該尊重的。

比如文天祥的那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國布衣


蘇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被囚匈奴十九年,凜然不失民族氣節。他被匈奴人放逐於北海牧羊,生活極其困難,有時甚至以老鼠、野菜充飢。有人會問,蘇武不是有一大群羊嗎?為什麼他寧可吃老鼠,也不吃羊呢?

第一,蘇武被匈奴扣押,牧羊於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單于試圖與大漢帝國和解,結束戰爭,便派使節出使大漢。漢武帝也派蘇武為正使,張勝為副使,率領大漢使團出使匈奴。

這本是一次和平外交,然而卻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張勝參與匈奴一起謀反事件,企圖劫持單于的母親。這起謀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由於張勝的魯莽,整個大漢使團遭殃,蘇武也被牽連,被匈奴單于囚禁。

匈奴單于軟硬兼施,企圖逼迫蘇武投降匈奴,遭到蘇武大義凜然的拒絕。單于下令將蘇武流放到荒涼的北海(貝加爾湖),讓他放牧一群公羊,還說:“等到公羊產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到中國。”

蘇武從此被囚於北海,與冰雪為伴。北海是荒涼之地,也是匈奴流放犯人的地方,糧食經常無法按時供應,蘇武就在野地裡挖掘老鼠洞,逮著野鼠後烤著吃,有時也以野草充飢,就這樣飽一頓,飢一頓的。

既然蘇武牧羊,為什麼他不宰一隻羊來吃,而寧可吃老鼠、野菜呢?

第二,蘇武是漢使,代表國家的形象

蘇武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漢帝國的使臣,代表著自己國家的形象。

儘管蘇武並不知道張勝參與匈奴的謀反事件,但是作為大漢使團的團長與正使,應該說還是負有一定的責任。蘇武使團的任務,是推動漢、匈兩國的和平,而不是要顛覆匈奴的政權,對於部下參與的謀反事件,蘇武至少是有失察之過。

我們如果站在匈奴的立場來看這一事件,大漢使團出國訪問,竟然有人想乘機顛覆匈奴政權,可以想象匈奴單于是何等憤怒。從蘇武個人來說,他雖然對部下所做所為失察之過,但他並未參與試圖顛覆匈奴政權的陰謀。特別是陰謀的參與者、大漢使團的副使張勝後來為了保命,投降匈奴,這一事件的具體細節,匈奴方面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排除蘇武的嫌疑。因此,蘇武是遭到匈奴方面極不公正的待遇。

面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面對荒涼的北海與生活的窘迫,蘇武沒有忘記自己的漢使身份。匈奴人逼他牧羊,倘若他出於激憤,在糧食不濟時,宰幾隻羊來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可是這麼一來,匈奴人會怎麼看待漢使呢?他們還會對漢使有一種敬重之感嗎?使臣出了國門,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國家的形象。蘇武要是為自己的溫飽,隨隨便便把宰殺所放牧的羊只,那還會給人留下凜然大義的印象麼?既然大漢帝國自命為禮義之邦,漢使更應維護大國的文明形象。

第三,直到李陵到來,蘇武才改善生活

苦難輝煌。

倘若蘇武被軟禁,依然能過著舒服的生活,那麼就襯托不出他崇高偉大的民族節氣。時窮節乃現,越是苦難,越能突顯一個人金子般的品格。

蘇武被囚匈奴十九年裡,絕大多數時間生活是極其艱辛的。直到他被放逐北海十餘年後,匈奴單于派李陵到北海勸降蘇武,李陵硬著頭皮前往。李陵擺下酒筵,與蘇武對飲。這大概是蘇武被囚後,吃過的最豐盛的一餐。對於李陵的勸降,蘇武大義凜然地拒絕了。他寧可吃野菜,也不會放棄內心的信念。

他對李陵說:“自從離開中國以後,蘇武已把自己當作一個死人了。如果大王(李陵被封為右校王)一定要勸降蘇武,我與大王暢飲之後,便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喟然嘆道:“古代忠義之士,也沒有超過子卿兄的。李陵與衛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於天!”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決別而去。

在蘇武面前,李陵為自己的投降感到恥辱。他聽說蘇武生活艱難,想送一些牛羊給蘇武,但自己沒有顏面去見蘇武,就讓自己的匈奴妻子,帶著數十頭的牛羊到北海,接濟蘇武。由於有李陵的接濟,蘇武的生活境況有了很大的好轉。直到漢昭帝時代,匈奴又一次向大漢表達和解的意願,蘇武才得以被釋放回國。

我對蘇武有一段評價:

蘇武與張騫一樣,是漢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民族精神之碑。血濺虜廷,威武不能屈其節,飲雪吞氈,厄境不能移其志;牧羊北海,人生有幾個十九年春秋,冰雪霜白其發,風沙落其節旄;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死有所不避,生只為報國恩;天地茫茫,萬物卑微,惟其精神可超越生命而千年不朽矣。


君山話史




蘇武牧羊不吃羊,這事有記載,是記載於班固的《漢書·李廣蘇建傳》裡,原文寫道: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什麼意思?說蘇武到了北海(貝加爾湖)邊上放羊,沒有糧食,只好挖掘老鼠洞,吃裡面老鼠搬回窩裡的草根、果實,蘇武這整得厲害,只是老鼠們肯定恨死了蘇武。

按理來說,蘇武是在放羊啊,餓了宰個羊不就完事了嗎?怎麼把自己整得這麼狼狽?

蘇武不吃羊,說明他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



蘇武是個人才,匈奴單于很欣賞,希望蘇武能投降,只是蘇武是個硬漢子,硬得像鐵,非常有原則,其它好說,投降根本不可能。

單于氣壞了,既然你蘇武硬氣,那就去北海(貝加爾湖)邊放羊吧,除非那一群公羊下了羊羔,否則就不要回來了,當然,投降是可以回來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單于這一招猛啊,公羊能下崽,怎麼可能?所以,單于是希望蘇武屈服了,為了讓蘇武屈服,單于不給糧食,不給幫助。



這是考驗蘇武的重要時刻,是屈服還是堅持原則,這是個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蘇武做出任何委曲求全的行為,都會讓單于覺得是蘇武在逐漸放棄。此時,如果吃了單于的羊,就等同於收了單于的“禮”,就等於開始放棄了原則。

所以,吃個羊很容易,但意義就不簡單了,如果蘇武吃了羊,就相當於向單于低了頭,所以硬漢蘇武可以捱餓,但羊肯定是不吃的,這在蘇武看來,就是原則問題。

那不吃羊,蘇武如何能過下去痛苦不堪,飢寒交迫的日子?

蘇武不吃羊,是因為還有其它辦法獲取食物



有人說了,在生命面臨嚴重威脅的時候,吃羊才是上策,畢竟活下來更重要。這個觀點,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有其它代替辦法呢?還選擇吃羊嗎?

從蘇武牧羊的故事看,蘇武是有其它生存辦法的,首先他嘗試過挖老鼠洞的辦法;其次,他學會了打獵捕魚,這點非常重要,這是野外生存的必備能力,恭喜蘇武,他學會了;第三,有人經常給他幫忙,像朋友一樣,這個人是單于的弟弟,他不是來說降的,他像朋友一樣給予了蘇武照顧。關於單于弟弟對蘇武的照顧,班固在漢書裡有詳細記載:

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



可以說,蘇武後期的生存主要是靠了自己技能的提高,以及單于弟弟給予的各種幫助,所以吃羊的必要性基本沒有了。

如果沒有任何辦法了,吃羊的概率還是有的,但既然有替代的辦法,何必違反原則,何必吃羊?畢竟那羊的所有權不歸他。

長期放羊,蘇武和羊有了感情,殺羊、吃羊有點下不了手



一個人和動物接觸久了,就會將其當成是自己的夥伴,大多數很難下得了手,其原因就是有了感情。

很多放羊的人對於自己放的羊下不了手,需要吃羊肉時,常常委託別人殺羊,而且殺哪個羊還經常會舉棋不定,畢竟都是自己一手放的。

牧羊人殺自己的羊下不了手,但賣羊時卻壓力大減,畢竟可以不直接面對羊的被殺或老死。

不排除,蘇武牧羊幾年,和這些羊也成了“好朋友”,在那個美麗的北海邊,沒有朋友,只有羊群,心中有冤屈,心中有思念,只能向羊傾訴,久而久之,一個人和一群羊成了朋友,一個人細細地訴說,一群羊安靜的聽,這些羊時而抬頭看看牧羊人,時而低頭吃吃草,這是一副多美的風景。

對於這樣的一群“夥伴”,蘇武如何下得了手?好難,好難!

人和動物一起生活在藍天下,都是屬於上天的生靈,只是人的智慧發展得更快,進化得更好,於是成為了萬物之靈,而那些動物則成為了人類靈活駕馭的生靈,有些動物則成為了人類桌上的餐品。

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相信,人和動物之間也能建立感情,也能有交流。



回過頭,我們再說蘇武,他能夠不吃羊,無非如下幾種原因:一是保持自己的原則,不吃羊,不低頭;二是他有其它的獲食方法,自然無須吃羊;三是不排除和羊有了感情,下不了手。


藍風破曉


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去時正值壯年,一頭烏髮,歸來時頭髮、鬍鬚全白,妻子早就改嫁,家人也已經離散。

十九年的孤獨是常人無法忍受的,遠離家園的蘇武以堅強不屈的毅力承受著身體的摧殘,精神的折磨。

十九年的威逼利誘從未使他屈服,縱然妻離子散、白髮如雪,也不曾動搖過其忠於漢朝的決心。

所以,他最終歸來了,漢昭帝至始六年,前81年,蘇武帶著一身傲氣和志氣,回到了漢朝。這身志氣雖然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中原文明不同於草原文明的根本內涵就是——骨氣,氣節,它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尺度、信仰追求。這種信仰和追求就是自已心中的道。

背離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生不如死。文天祥是這樣的人、陸秀夫是這樣的人、而蘇武更是這樣的人。

既然不投降匈奴,就絕對不能接受匈奴的任何恩惠,羊是匈奴的,吃了羊,就說明接受了匈奴的恩惠。所以說,北海岸邊的羊只能放,不能吃,即使吃,也要吃漢朝的養!

堅守自己的信仰,就是捍衛自己國家的形象,餓死是小,失節事大。所以,蘇武寧願挖老鼠洞裡的草種子吃、寧願棉絮就著雪吞下去充飢,也不會去吃匈奴的羊。


自己能有今日之榮耀,全靠武帝栽培,因此,一定要肝腦塗地,報答皇帝的大恩。即使是刀劍加身,湯煮鍋烹,必當無怨無悔。

一臣不事二主,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遺憾。


品讀春秋00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蘇建是蘇武的父親,跟著衛青打匈奴,河西之戰中立了軍功被封為平陵侯。他在後來的一次戰役中吃了敗仗,手下部將投降匈奴,理當斬首,後拿錢贖命。後來,又被漢武帝起用,任命為代郡太守,守衛邊關。

蘇武是蘇建的二兒子,他沒有參加什麼重大戰役,然而卻因為寧死不降匈奴而名垂青史,比他那長年征戰沙場的父親有名多了。

那時,匈奴看見剋星霍去病、衛青已經相繼離世,在忍耐了多年後,意欲捲土重來。期間雙方往來的使者均被對方扣押。到了前101年,且韃侯單于即位,一開始也挺能裝,自稱是漢武帝的後輩,想重新修好漢匈雙邊關係,並將扣押的漢使全部放回 。漢武帝大喜,派蘇武護送在押的匈奴使者回大漠,同時贈送豐厚的禮物。

蘇武完成使命,準備返回中原。不想臨走被捲進了一場刺殺漢奸衛律的案件之中,蘇武不幸被捕,為了守節,引劍自刎,被衛律救活。單于非常佩服蘇武的氣節,便想招降他,被蘇武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單于將其關押在大窖裡,不給吃食,蘇武以雪充飢,竟然活了下來。匈奴震驚,以為他是神仙下凡。

然而,單于心有不甘,便給了蘇武一些公羊,對他說道:“蘇武,既然你不願歸降,那你得靠勞動養活自己。現在,你到北海那裡去放羊,如果你的羊能產奶下崽,那你就可以回去了。”這明擺著就是想讓蘇武斷絕回漢的念頭,可是令單于沒想到的是,蘇武居然應允了。

就這樣,蘇武帶著一群公羊來到了荒無人煙的北海,一住就是19年,直到漢匈重新和好後,蘇武才返回到中原。那麼,這麼多年,蘇武怎麼生活呢?

史書記載,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之後,匈奴不給他供應糧食,他只能靠挖掘野鼠所貯藏的草籽充飢。而且,那裡的冬季特別漫長,全年差不多有5個月時間為冬天,氣溫更是在零下40多度。就是在如此飢寒交迫的惡劣環境之中,蘇武誓不投降,這種氣節感動了大漢王室,也感動了後世之人。甚至,有後人心疼地說,蘇武為什麼不吃那些羊來充飢呢?

那麼,蘇武當時真的有這麼悽慘嗎?不妨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下他曾生活過的北海。

從西漢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北海其實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個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被譽為西伯利亞的藍眼睛。

貝加爾湖作為世界第一深湖,是俄羅斯重要的漁場之一。湖中有2000多種特有的淡水湖動物,還生活著海豹、鯊魚、龍蝦、海綿、海螺等海洋動物。湖中有約50種魚類,如杜文魚、大馬哈魚、茴魚和白魚等 。豐富的水產資源,也吸引了320多種鳥兒到此定居。除此之外,貝加爾湖周邊長有上千種植物,除了大片的西伯利亞落葉松,還有幾百種地衣類、苔蘚類植物。

貝加爾湖既然有那麼多的資源,蘇武難道會熟視無睹嗎?2萬多年前的先民就知道製作細石器工具去捕獵,2千年前的蘇武,且是將門之後,難道會坐以待斃嗎?不,要回中原先得好好活下去。而湖中的魚蝦、天上的鳥兒,林中的松子、地衣、動物都是蘇武的食物。

事實上,蘇武也是這麼做的。史書記載,5、6年過後,單于的弟弟於軒王到貝加爾湖來捕魚打獵,發現蘇武擅長獵網編織,還會製作箭繳、校正弓弩,因此非常欣賞他,賜給他許多衣服、食物、牲畜、酒酪器皿和氈帳等物品。從這裡可以看出,蘇武早就開始打獵捕魚了,等到冬季來臨之前,就可以多捕些魚多打點野味,醃製成肉乾,再多采些過失瓜蔬,以備過冬之需。

蘇武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後來還引起了居住在貝加爾湖以西的丁零部落的注意,他們趁著於軒王的去世,搶走了蘇武的牛羊。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蘇武的朋友李陵投降了匈奴,也來找過蘇武幾次,勸降不成情誼猶在,看見蘇武這麼落魄也不忍心,叫他的妻子送給蘇武好幾十頭羊,這裡當然有母羊。

據史書記載,蘇武曾在此娶匈奴女子為妻,並生有一子,後接回中原。如果蘇武自己都揭不開鍋,怎麼能養活他的妻兒呢?

史官為何為沒有軍功的蘇武立傳?

史官為蘇武立傳,其實就是當時漢匈交戰,有不少重要的漢朝將領被俘後變節投敵,有衛律、李陵、李廣利等。這讓漢王室非常被動,一則讓匈奴方瞭解漢朝的戰法,二則嚴重影響了將士們的士氣。一旦戰敗,按照漢律可能當斬或花錢贖命,但如果投降匈奴,漢將們就可以得來榮華富貴,這樣,漢朝將領就多了一個選擇,或叫做退路。

而這對漢王室來說,是對其皇權的挑釁,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蘇武的出現,如同及時雨一般,給了漢王室一個機會來穩固其皇權。漢天子趁機昭告天下,漢朝將領當以蘇武為榜樣,效忠漢王室。

所以,大可不必再擔心蘇武在北海過得怎麼樣,有沒有吃上烤羊腿?因為蘇武在北海的生活越艱辛,對後人教育的效果當然就越好。

當然,匈奴單于要俘獲的始終是蘇武的心,而不是他的屍首。因此,我認為那些羊其實就是單于送給蘇武過冬的食物啊!您認為呢?


讀春秋思無忌


蘇武牧羊,只是前期比較苦,後來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蘇武是吃羊的,不但吃羊,而且還是一個很愛吃肉,很有血性的強悍而勇的人。西伯利亞的狼群、猛獸,對蘇武絲毫構不成威脅,因為蘇武比它們更嗜血。漢朝的使者,跟其他朝代的使者很不相同,其他朝代的使者都以文人為主,但漢朝的使者,多數都是身懷絕技的武士。蘇武,人如其名,其實非常的勇武,不但是漢朝派出的使者,還是漢朝的將軍。很多人對人和狼的戰鬥力對比,比較感興趣,想知道人厲害還是狼厲害,這個問題要是問蘇武,蘇武可能會回答“狼不過是送到嘴邊的肉而已”。對久經戰陣的漢朝將軍和老兵來說,動物再兇猛,比起全副武裝的匈奴騎兵,也弱的太多。

雖然蘇武吃羊,但是剛到北海的時候,有羊卻不能吃。因為數量不多,還全是公的,吃一個少一個,而且羊是單于的羊,數量變少會成為罪名。羊雖然不能吃,但是浩瀚的大湖,茫茫的草原,吃的東西還是多的是。此情此景,蘇武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野外生存。之所以艱苦,主要是氣候太寒冷,零下四五十度。

蘇武是一個野外生存能力極強的人,雖然有羊不能吃,但是餓不著。開始的時候,沒什麼工具,過著石器生活,用石器挖老鼠,挖野菜。後來慢慢地開始升級工具,製造出了漁網,進行捕魚。後來又製造出了弓箭,進行打獵。

蘇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因為他讓西伯利亞南部在2000年前進入了文明時代。只可惜,這個文明只是曇花一現,隨著蘇子的迴歸故土而煙消雲散。遙想2000年前,一位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的漢人,在荒涼的貝加爾湖畔過著漁獵生活,風塵僕僕,艱苦創業,卓有成效,那是多麼的激情澎湃。如果蘇武迴歸的時候,趕上的是漢和帝滅北匈奴,那該多好。那樣的話,也許蘇武會接到繼續留牧北海的命令,率領北伐留下的漢軍駐守草原,發展出一套管理遊牧民族的可行方法。蘇武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兒八經有豐富遊牧經驗的漢人將軍。

蘇武在貝湖牧羊,艱苦創業了五六年。雖然財富有所積累,但是畢竟單打獨鬥,效率不是太高,尤其是鐵器缺乏。有一天,匈奴單于的弟弟來湖邊打獵,看到蘇武在捕魚,很感興趣,就跟蘇武學習如何捕魚,學的挺開心。又問蘇武會不會打獵,蘇武說會,非常會。拿來弓箭給蘇武,蘇武試了試,說你這弓箭存在問題,準確度不行,如果讓我給你校準一下,會更準。匈奴人一向對中原技術好奇,一聽說,趕緊拭目以待。結果經過蘇武的校準之後,弓箭果然比以前更準了,匈奴王爺對蘇武非常的佩服。後來王爺經常來看蘇武,與蘇武成了亦師亦友亦兄弟的關係,並贈送蘇武大量的牛羊牲畜,蘇武從此成了富戶。從此以後,蘇武就經常吃羊了,多的怎麼吃都吃不完。

過了幾年,這位匈奴王爺去世了。西伯利亞的丁零人看到蘇武的富有,又看到他的靠山去世了,就發兵洗劫了蘇武,將蘇武洗劫一空,這一下子又墜入了貧窮的深淵。不過還好,人沒事,只是又要重新開始。不過又時來運轉了,窮了沒幾天,蘇武的好友,堅昆王李陵前來探望,走後又讓李夫人送來一群牛羊,蘇武的日子又蒸蒸日上了。

蘇武最可貴的地方,不是西伯利亞牧羊的艱苦,而是對領袖的忠心。蘇武聽說漢武帝去世的消息,南望而痛哭,思念至於嘔血。蘇武離別故國十幾年,對國家和領袖的念念不忘,可謂感天動地。


秦客逸民


其實問題也不是很複雜,因為蘇武是代表大漢的使臣,他有使臣的尊嚴和素養,斷然不可能去偷吃匈奴人的羊,那樣未免還掉價了。

蘇為何武牧羊

漢武帝在位時期,曾派蘇武帶領一支使團出使匈奴。當時蘇武是團長,副團長叫張勝、他們來到了匈奴以後,本來雙方談得挺好的,但是因為張勝參與匈奴宗室的一起謀反案件,卻讓整個大漢使團遭殃,蘇武也被牽連,被匈奴單于囚禁。

匈奴威逼利誘,希望蘇武投降匈奴,遭到蘇武的斷然的拒絕。匈奴單于就下令將蘇武流放到荒涼的北海(貝加爾湖)放羊,給他的一群公羊,還說:“等到公羊產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來。”

蘇武從此在貝加爾湖,過著十分悽慘的生活,缺衣少食,飢寒交迫。當缺少食物時,蘇武就地取材,要麼抓老鼠充飢,要麼挖野菜充飢,但就是不吃匈奴人的羊。

蘇武牧羊,為何不吃羊

蘇武畢竟是漢朝使者,他奉命出使匈奴,在匈奴人面前,他代表是的大漢的形象。

雖然蘇武並不清楚,也沒有參與張勝案件,但是他作為大漢使團的團長,多少要負有一些責任。蘇武出使匈奴的任務,意在促進兩國和平,而非顛覆匈奴政權,但是漢朝使團中居然有人,參與匈奴的謀反案件。蘇武對此卻完全不知情,不能說沒有失職的嫌疑。

如就匈奴的立場來看這一謀逆案件,就不難理解匈奴人為何這麼對待蘇武。大漢使團出國訪問匈奴,竟然有人想乘機顛覆匈奴政權,可以想象匈奴單于是何等憤怒。從蘇武個人來說,他雖然對部下所做所為失察之過,但他並未參與試圖顛覆匈奴政權的案件。特別是後來張勝為了保命,主動投降匈奴,所以對謀反案件的具體細節,匈奴單于也是非常清楚的,完全可以排除蘇武的嫌疑。但是匈奴人為了發洩心中的憤怒,還是這麼殘酷地折磨蘇武。

在貝加爾湖額日日夜夜,蘇武體驗著人生最艱難的那些灰暗。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漢使身份。匈奴人逼蘇武牧羊,如果他沒有忍住,在食物短缺時,吃了幾隻羊,那麼匈奴人會怎麼看待漢使和大漢呢?他們還能尊敬漢使嗎,還能敬重漢朝嗎?漢使出了國門,就是代表漢朝的形象。蘇武如果為了填飽肚子,就殺了幾隻羊吃,無異於給漢朝抹黑。蘇武作為漢使當然應盡心竭力維護漢朝形象,而非給漢朝丟臉。

蘇武拄著漢節牧羊,起居都拿著,以致節上毛全部脫落。這就是他在努力維護大漢形象的明證,他當然不可能去吃羊了。

蘇武牧羊的結局

在貝加爾湖的生活,是非常艱苦和艱辛的。但蘇武卻不改其志,堅持信念不動搖。表現出了偉大崇高的民族節氣。時窮節乃現,日子越是苦難,越能突顯蘇武高貴的品格。

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在和匈奴人作戰中戰敗被俘,他被迫投降匈奴以後,在匈奴做了官,還娶了匈奴妻子。他聽說蘇武在北海牧羊,就曾去看過蘇武幾次。當他得知蘇武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辛時,出於和蘇武的仰慕和同情,他就讓自己的妻子,帶著數十頭的牛羊到北海,接濟蘇武。因為李陵的接濟,蘇武的生活境況有了明顯好轉。

漢昭帝登基後,曾派人向匈奴索要蘇武,但是匈奴不想放蘇武回漢朝,就假意聲稱蘇武已經死了北海。漢朝不太相信,於是再派使者出訪匈奴,漢使來到匈奴後,玩了一個小計謀,對匈奴單于說,“我們漢朝的皇帝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說蘇武等人還活著,而且就在北海。”

匈奴一聽這話,無言以對,只好放了蘇武,於是蘇武才得以被釋放回國。


袁衛宇


蘇武,字子卿,陝西西安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忠臣。蘇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蘇武牧羊的經過及始末,卻少有人知。

蘇武曾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因捲入匈奴內部叛亂,被匈奴單于扣留。匈奴人多次對其威逼利誘,迫使其投降匈奴,蘇武始終忠貞不屈。

匈奴人將他流放到北海,今天貝加爾湖地區,蘇武在荒無人煙的北海草原牧羊十九年,方才得以返回漢朝。此時蘇武已經垂垂老矣,漢宣帝為表彰其忠心,封蘇武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蘇武出使西域,捲入叛亂被扣留

據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出霍去病、衛青等將領率軍隊討伐匈奴,漢朝和匈奴之間,結下了難以消除的仇恨。

漢朝和匈奴,始終是你打我、我打你的狀態。到了天漢元年,情況出現改觀。為什麼呢?因為老匈奴單于死了,繼位的且鞮侯單于,因為擔心被漢朝攻打,主動求和。

此時漢武帝也不想和匈奴打了,於是派遣蘇武作為使者,率領副使張勝等人出使匈奴。記住張勝這個人,就是他給蘇武的這次出使帶來了大麻煩。

張勝原本是個中郎將,就是個帶兵打仗的,性格莽撞。蘇武等人到了匈奴後,給了匈奴單于很多珠寶財物,匈奴單于以為漢朝害怕了,就表現的囂張跋扈,這讓蘇武等人大失所望。

就在蘇武等人準備回國之時,張勝這傢伙就來添亂了。他和匈奴賬下的一個漢人虞常是老相識,虞常和一個匈奴王爺打算造反,把匈奴單于的老媽抓到漢朝去做賀禮。張勝覺得這是個好買賣,一口答應了下來,也沒把這事兒告訴蘇武。

結果,出問題了。虞常等人反叛的事情,因為消息走漏,被匈奴單于一鍋端了。單于砍了造反的人,轉過來就找蘇武、張勝等漢使算賬,單于認為反叛是蘇武等人指使。就這樣,蘇武等人沒有完成兩國通好的使命,反而被匈奴人扣留了下來。

蘇武堅貞不屈,被放逐北海牧羊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叫衛律的人,這傢伙是個在漢朝長大的胡人。曾經奉命出使匈奴,但是舉薦他的人犯法被誅殺,衛律害怕就留在了匈奴。匈奴單于很器重衛律,將他封王。

當初張勝和虞常密謀,就想暗中殺了衛律。可惜張勝這傢伙,不僅惹是生非而且沒骨氣,聽說匈奴單于不殺降將,張勝立馬就投降了。

匈奴單于希望蘇武也投降,為己所用,衛律就是最好的人選。衛律多次勸降蘇武,張勝犯法,蘇武作為領導,也擺脫不了責任。張勝都投降了,蘇武有什麼好堅持的呢?如果蘇武能夠投降匈奴,衛律就能夠舉薦他封官進爵,與自己平起平坐,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蘇武反駁,張勝的為非作歹並非自己暗中指使。他與張勝非親非故,怎能因為張勝而受到牽連?況且張勝沒骨氣,已經讓漢使丟盡了君王的臉面,他蘇武豈能投降匈奴,再讓君王蒙羞?蘇武凜然不屈,大罵衛律不忠不義,背漢求榮。

衛律眼見無法勸降蘇武,知難而退。蘇武越是不屈服,匈奴單于就越想折磨他。於是匈奴人將蘇武關在土牢之中。天寒地凍,天降大雪,匈奴人不給蘇武吃喝,蘇武只得飲雪水,吃毛氈,才沒有被活活餓死。

匈奴人見蘇武竟然沒有凍餓而死,紛紛感到驚奇。匈奴單于見蘇武始終不屈服,於是將蘇武放逐到荒涼寒冷的北海之地。匈奴人給了蘇武一群公羊,並且對蘇武說:只有公羊生下了小羊羔,你才可能返回漢朝。

蘇武北海牧羊,等到歸漢這一天

一群沒有母羊的公羊,如何能夠生下小羊羔?匈奴人不殺蘇武,是因為沒有理由殺了他。只能將他放逐到荒涼的北海,任其自生自滅。匈奴人為了讓蘇武陷入絕境,失去意志,還將蘇武的部下,和他分開了。

蘇武趕著一群公羊,手持著已經磨掉了毛的漢節,孤零零地走在寒冷荒涼的北海戈壁之上。沒有食物來源,蘇武只好挖野菜吃草根,甚至挖野術儲藏過冬的果實充飢。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蘇武的意志力和求生慾望竟然支撐他活下來了,沒有被餓死,也沒有被凍死。

蘇武在北海期間,得到了匈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的不少資助。因為蘇武懂得不少工匠技藝,於靬王很器重他,賞賜了蘇武馬匹、牲畜、服匿、穹廬等,蘇武終於不再忍飢受凍。在北海的苦寒之地,蘇武繼續隱忍著,渴望返回漢朝的那一天。

蘇武被放逐到北海的第二年,漢朝名將李陵因為兵敗,不得已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誅殺李陵家人,李陵絕了歸漢的希望,鐵了心為匈奴人賣命,被匈奴單于封為右校王。李陵和蘇武有舊,因為心中愧疚,始終沒有去尋訪蘇武。

匈奴單于還是沒有死心,再次派李陵前往北海,勸降蘇武。李陵將蘇武請到自己的府邸,擺下筵席。面對昔日的老朋友,蘇武斷然道:如果你今天是要勸降我的,那麼請殺了我把!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敘舊,就暢快地喝酒吧!

李陵深受觸動,感嘆道:你才是天下少有的義士啊!我李陵與衛律等人,背叛漢室,有愧於天。李陵說完潸然淚下,也不再勸降蘇武。從此之後,李陵經常接濟蘇武,因此蘇武在被放逐的最後幾年,沒有挨餓受凍的那麼慘。

漢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昭帝繼位。幾年後,漢朝與匈奴再度議和,漢朝使者尋訪蘇武等人,在北海找到了依然手持漢節的蘇武,蘇武終於等來了返回漢朝的這一天。

後世楷模,蘇武堅貞不屈的氣節

蘇武歸漢臨行前,故人李陵前來相送。酒宴上,李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歌罷了,泣下數行,與蘇武訣別道:“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看著蘇武榮歸漢朝,在李陵的心中,也有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歸漢之夢。如果漢武帝當年沒有一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或許今天李陵能夠與蘇武一起,回到漢朝的長安城中吧。

蘇武召集以前的部下,當初一百多人的使團,如今和蘇武回到漢朝的,只剩下九個人。蘇武等人在公元前81年回到長安,此時據他當初出使匈奴離開長安,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九年。人生能有幾個十九年呢?蘇武出使匈奴時,還是年富力強之時,如今歸來已然是須發皆白。

蘇武等返回漢朝的九個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嘉獎,紛紛加官進爵。蘇武官拜典屬國,賜錢二百萬,因為其忠義氣節,得到滿朝文武的讚揚和敬重。

蘇武一直活到八十餘歲,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去世。

《漢書》作者班固評價他:“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蘇武出使匈奴,遭遇意外,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蘇武不忘自己的漢臣身份。

面對匈奴人的威逼利誘,蘇武手持漢節十九年,始終堅貞不屈。作為一個使者,蘇武不辱使命,堪稱後世之楷模。唐朝大詩人李白有詩讚揚蘇武: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

蘇武和李陵,都是令人敬佩的漢朝良臣猛將,可嘆李陵,只能留在匈奴,遙望長安,想起曾經和蘇武把酒言談的那些日子。

END.


博書


蘇武牧羊時衣食不保,寧願吃氈也不願意殺羊吃肉,你問我為什麼,這不正是我漢人的錚錚鐵骨與民族氣節麼?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蘇武——我國曆史上偉大的人物,被囚匈奴一十九載,不失我漢民族氣節。雖被匈奴人放逐於北海牧羊,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很多時候只能以老鼠、野菜充飢。

那麼蘇武既然是被匈奴人放逐至北海牧羊,這不是有一大群羊麼?為什麼蘇武寧可吃氈食鼠,也不吃羊呢?



  • 被扣匈奴,牧羊於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欲與大漢和解,結束幾十年來的戰爭,便便派使節出使大漢,漢武帝見匈奴先服了軟,便以蘇武為正使、張勝為副使出使匈奴。然而,蘇武怎麼也沒娘到副使張勝企圖劫持匈奴單于之母,終以失敗而告終,整個大漢使團因此遭殃,蘇武也被囚禁起來。

匈奴單于想讓蘇武投降,卻遭到蘇武拒絕。憤怒的匈奴單于便下令將蘇武流放北海(貝加爾湖),放牧一群公羊,只有等到公羊產奶的那天為止。從此蘇武便過上了吃氈食鼠的日子。


  • 為何蘇武不吃羊

首先第一點,這群羊是蘇武能回大漢的唯一希望,明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萬分之一的可能說不定有奇蹟呢?

其次,蘇武沒有忘記他是大漢帝國的使臣,要知道這些羊實際上歸屬匈奴,倘若蘇武在糧食不濟時,拿幾隻來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匈奴人會怎麼看待蘇武?還能保持對蘇武的敬重麼?


要知道,蘇武出了國門代表的便不是自己,他所代表的是大漢帝國。他要做的是維護大國的形象,更為了民族氣節!更具我文人士大夫之氣魄!

血濺虜廷,不屈其節,飲雪吞氈,不移其志;牧羊北海,死所不避,生報國恩。

像素說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在漢蘇武節,這一句話就是答案。

蘇武出使匈奴,卻因為使團中有人參與匈奴內部的謀反事件導致整個使團遭殃,匈奴單于軟磨硬泡想讓蘇武投降匈奴,但是蘇武堅決不肯,匈奴單于便讓蘇武去貝加爾湖邊放羊。


蘇武放羊的時候沒有糧食,只能去掏老鼠洞吃老鼠辛辛苦苦存下來的糧食。那麼蘇武既然在放羊,為什麼不吃羊呢?

因為蘇武是漢使,他寧死不降匈奴,就因為他是漢使,在匈奴他就代表了大漢。堂堂漢使偷羊,這是給大漢摸黑的事,蘇武又怎麼會去做呢?

蘇武在貝加爾湖畔放羊19年,大漢的符節始終沒有扔掉。說明他一直牢記自己大漢使臣的身份,又怎麼會去偷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