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客观地评价,吉利,比亚迪,以及奇瑞三个品牌的国产车做的怎么样?

邵1497608


有喷子,喷我!说我没用过,就没有发言权!好!比亚迪速锐12款用户路过!11月中买的车,12月下雪,停单位三天多,车打不着火!4儿子来看了,说电瓶不行了!确实不行啊!大冷天的,电瓶鼓包了?4儿子说只能自己换新的!这个一个车,一个电瓶,配对的,有编号的!《当年太年轻了,哎》后来,自己换了二电瓶,二年后,出现了多媒体故障,就是天热,打不着火,天太冷也打不着火!除非常温,踏马的,是不是还得给它弄个空调房呢!给比亚迪客服打电话!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后来过了质保了,4儿子说自己花钱换个多媒体吧!哎说多了都是泪!


给棒子做广告的是汉奸


怎么说呢,这三个牌子吧,周围朋友或多或少,有接触,有使用,就拿我最近的来说,我姑姑家,买了辆风云2两厢,保守估计有10多年了吧,质量一直杠杠的,后来又买了一辆A3,也有好多年了,从来没有在路上抛过锚。我呢,就是看中了奇瑞的质量,去年也入手一辆艾瑞泽5,操控没的说,网上说的什么小毛病,我是没看到,什么修车排队,异响,我也没看到(虽说,以前弄驾校的,驾校报废的教练车就是奇瑞风云)。再来说说比亚D,漏机油,我是看见了,车皮薄,生锈,档位顿挫,被我修摩托车的小老板遇上了,最后f3卖了7000(听说有7年了吧),置换的福特嘉年华。再来说说吉利,有幸去4s店试驾,也看了1.3.博越,博瑞,帝豪,外观是没得说,总觉得差点什么,总觉得有些型号对不上他们给出的价格,当然博瑞除外(颜值和价值都匹配),至于吉利全系列的质量到底怎么样,网上,线下,自有公论,不做评价


暖心141520651


买奇瑞车是我此生有车生涯里最大的痛!!!大约10年前本人在北京西国贸诚信达奇瑞4s店买了一辆1.5排量的旗云,这个发动机是奇瑞自己研发的,开了几千公里发动机舱渗满了油,维修小哥说这匹发动机都这样,后一匹出厂的油封提高了就好了,这不是设计缺陷吗?800公里有喇叭坏掉,换,大约8000公里,离合器压盘坏,大修啊,后备箱经常打不开,要到4s店才能给打开,刚买回来音响按钮一按就弹跑了,捡回来扣上继续用,大约快两年约2万公里左右离合器压盘冷车情况下又巨大异响,在车保内最后一次保养小哥从发动机舱底部取出一股电缆,里面部分铜线都已经断掉了一半,这要是在路上突然断掉nm要命的,两年出保车价损失一半卖掉,此生再不买奇瑞车


奇瑞奇瑞修车TM排队


我表哥13年买了奇瑞a3,到今年快十年了,换过一个玻璃升降器,去年换了个水泵(正常损耗),本人2014年买了风云2,5年半的车。换过一个后备箱密封条,密封条里面的胶水干了,压不住水,换的是原厂的密封条,150块,还有个单向阀(单向阀上的密封圈老化了,淘宝20块买了一个),!!


各行各业托黑都不是人


汽车应该是奇瑞好!质量好,价格便宜,没有毛病,我08年的A5,已经开了二十二万公里,换了一个车玻璃升降马达,三个从内到外开门的开关,一个收音机(没有货只好淘宝上购),做一次正时皮带更换,其他就是雨刮,刹车片,轮胎和保养等,基本没有毛病,这才是国民代步车,我就喜欢奇瑞


hcy6591


这个问题,我得回答一下,因为……

这三家都曾经是我的老东家,哈哈!

我在三家工作的经历

所以先从我的工作经历开始。

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发动机专业毕业,首先进的是比亚迪汽车。在比亚迪16事业部,从事底盘零部件的开发工作。彼时比亚迪刚刚起步,从上到下,真正懂车的、会造车的不多。比亚迪刚刚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厂,从电池大王向汽车行业转型。

找到当年每天吃饭的比亚迪员工食堂,早饭1.25元、午晚饭1.75元,吃得非常好。


最早研发F3、F6,以逆向为主。那时候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处在一个不知道该怎么造车的阶段,逆向也还是主流。奇瑞逆向的QQ,在市场上叱咤风云。

比亚迪经过三年的努力,F3、F6先后上市。由于诸多零部件都是自制,在成本控制上很有优势,F3、F6的市场价格很低,很快打开了销量。也让比亚迪迅速成长为一线国产品牌。

F3上市后不久,我感觉到我在比亚迪已经很难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比亚迪的生活区设备非常齐全,太安逸,不利于我个人发展。而且比亚迪的研发部门要搬迁到深圳,离家太远。

曾经战斗过的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


2007年初,我跳槽到奇瑞,这个当时已经拥有3000人庞大研发团队的汽车企业。

彼时的奇瑞,在国产品牌中,技术首屈一指。它从发动机研发与制造起家,和奥地利AVL共同开发的一系列发动机,在当时的市场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菲亚特在内的多家国外车企,都曾经和奇瑞洽谈过发动机的采购事宜。

奇瑞崛起之路不可忽视的功臣——QQ。


我到了奇瑞后发现,这里的研发部门分工更加清晰明确,相比于其他国产品牌,这里的研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流程。就以我工作的「排放控制部」来说,我所在的科室从事汽车尾气排放工作,隔壁科室是从事消声器开发的,还有个科室,专门从事汽油蒸发物排放的。分工可以说相当垂直和专业了。

而在比亚迪的时候,我虽然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科室,但先后从事过底盘、副车架、平衡杆、排气管等零部件的开发。

那时候的奇瑞研发部,有从国外挖来的知名发动机工程师,还有奇瑞外派到AVL学习过几年的年轻骨干力量,研发人员梯队也是十分的完备。

刚刚加入奇瑞时,我感觉到很新鲜,更细研发领域划分,能够学习到更加深入的知识。不过,在两年之后,当我对尾气排放这一块基本摸清时,奇瑞的研发组织机构,又开始阻碍了我的个人发展。

从产品开发需求的角度,我那时候对排放的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但是想进一步接触标定、CAE电脑分析,又涉及到跨部门,所以很难实现。希望在排放领域更进一步深入去学习吧,奇瑞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撑各个领域的技术预研。

所以,偶然的机会,我跳槽到吉利,那是2009年国庆前。

吉利当年在浙江临海的研究院。


刚到吉利的时候,吉利汽车研究院还在浙江台州临海,没记错的话,研发人员应该只有800人左右。对吉利来说,专业化的研发,还刚刚入门。但是,现在的清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赵福全当年在吉利领导研发,到2008/2009年时,已经帮助吉利建立了基本的研发流程和专业划分

,而我加入时,正是各个部门人员急速扩充之时,在随后的几年中,吉利研发人员爆发式增长。

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吉利的电子化审批流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前在比亚迪和奇瑞,各种事宜都是走书面流程,那是相当的冗长和繁琐,虽然一个事项流程,没有一周下不来。而吉利的电子化审批,往往一两天就搞定。执行力之快,让彼时的我深感震惊。

因为研发人员少,在吉利也就有更多的责任和机会。我当时和另外两三个同事从事尾气排放控制工作,基本上是常驻在天津汽车检测中心,负责吉利所有车型的尾气排放认证的技术活儿。

我在吉利工作的时间并不长。2010年年中,因为家庭原因,我从吉利离职。同时我的工作内容,也从过去的汽车研发,转为汽车媒体。

今天的吉利、比亚迪、奇瑞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今天,离开汽车研发岗位已经快十年了。而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三家车企在研发领域的发展,已经与往年大不相同。

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长安、上汽等主流国产品牌,以及众泰等二线国产品牌的急速膨胀,加速了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同时,也稀释了过去老牌重视研发企业的技术水平。像奇瑞这个当年的汽车研发人才汇聚地,也因此变成了过去十年中国国产品牌研发人才的黄埔军校。如今,在各个国产品牌车企,都有大量来自于奇瑞的研发精英。

今天国产品牌研发规模,比亚迪和吉利都超过万人,而奇瑞的人员,应该在6-7千人的规模。造成这种局面,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和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市场表现等都有关系。而研发机构的大小,也决定了一家车企的产品素质。

不吹不黑,今天的比亚迪、吉利、奇瑞,在产品上有啥区别?

在我看来,在传统汽车领域,这三家车企基本相当。核心技术积累上,奇瑞起步最早,曾经优势明显,但今天已经差别不大了。在感官品质上,吉利布局最早,率先突围。比亚迪和奇瑞落后,但这一两年,比亚迪和奇瑞也已经赶上来了。

奇瑞最新紧凑级力作艾瑞泽GX

比亚迪最新紧凑级力作秦Pro

吉利紧凑级拳头产品帝豪GL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比亚迪一马当先,当仁不让的第一。而吉利和奇瑞则在产品开发精力上依然是传统能源车为主,新能源技术次之。如果要在吉利和奇瑞两者间非要区分高低,我觉得吉利的潜力更大。我的理由是,吉利在研发人才的聚集上,一向是非常大方,能够快速建立研发人才团队。

在产品特点上,除了比亚迪的插电混动、纯电动车型外,在传统汽车领域,这三家企业除了造型上各有特点,产品品质上其实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动力性、驾驶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等性能,很难说孰优孰劣。

我想,这也是未来国产品牌在产品开发上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并且让人记住?

抛开产品本身,我觉得在营销上,吉利要强于当前包括比亚迪、奇瑞在内的所有国产品牌。好的营销,把80分的产品塑造成了90分。而不好的营销,则把80分降为了70分。要知道,在购买之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并非是产品本身品质的差别,而是各个车企传递给用户的品质差别。

关注《予墨Auto》,从汽车工程师到媒体,我们解读不一样的汽车!


予墨Auto


我曾经是吉利人,也是吉利车主。可能有点私人情感,请注意。

一:奇瑞

奇瑞按道理从国家到地方保护、资源、人脉应该在都是最强的,毕竟是国企嘛,出口量也是第一。但是现在没有这种强的趋势。国企也限制了它。可能和高层的布局和眼界有关系。(记得10年的时候看到a3的屁股,那个帅气呀!让我震撼。)

观致听说这么好的车,内饰、动力、安全、外观都行。可是卖得并不好,这个营销方面是不是要加强?还是国企的局限性和思想僵硬性?如果以后奇瑞的车打出来自观致的底盘、来自观致的设计师成为奇瑞以后的买点,那该有多好。还有和塔塔的路虎捷豹合作这么久,貌似没推出过一款这两车的技术和相似产品。把一些好的技术放在观致也好呀。

建议奇瑞加强营销方面的,换个叼得营销总监!印象很深的就是艾瑞泽五,当时选择的是吉利,可是吉利新帝豪只有向上才标配esp。艾瑞泽则全系标配(价格差距不大)。从这点看出奇瑞是在真的为国人着想造车!加油呀!奇瑞!崛起呀!奇瑞!

二、吉利

我觉得吉利现在广告可能打得有点厌烦,或许是用户多。但是最美这个,最美那个未必大家不会审视疲劳?多点钱用在研发和技术上不好吗?而且我觉得步子可能迈得有点大,到处收购,虽然现在是皇亲国戚,以后呢?我在吉利待了5年,据我所知现在世面很多新车都是以前的车换壳,车型貌似也比较多,多得我都看不过来。我觉得还是丰田的模式好,凯美瑞、雷凌就几款车,认知度好,市场细分没那么多。但是还是挺佩服吉利的,把沃尔沃运营得这么好,动不动一款新车就是来自沃尔沃的技术和安全,吸收的比较充分。领克现在看来也成功了,和沃尔沃关系莫大(奇瑞如果把观致也运营得这么好就好了)。希望吉利不要一直吃沃尔沃的老本,有自己的创新。

3、比亚迪:

挺佩服比亚迪,也比较看好,毕竟是以后的趋势,目前国产车新能源的领头羊。在F3出来不久的时候,很多人瞧不起比亚迪,说名字不好,车不好等等。我就说今天的你看不起比亚迪,以后可能你还买不起。看看今天的唐、宋、元。买的起吗?个人觉得价格有点贵呀😄,可能是电池和技术的成本在这里,还不能走入普通的千家万户,如果有一天不靠补贴就六七万块就好了。(个人看了唐Pro真心喜欢,一看价格就后退了)😁比亚迪确实放弃了许多市场。在油价这么高的时候,你所想的就是油耗低点。或者以后的趋势会让你选择比亚迪。

总结:其实从三大件来说这三大车企应该差距不大,或者是因为新能源而选择的比亚迪,或者是奇瑞的认真造车选择了奇瑞,或许是销量高沃尔沃的技术选择了吉利,其实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支持了国产,给了国产车一次机会,好不好就看这车企给我们什么样答案了了。

有两句话我觉得应该深思:

1.诺基亚:我们并没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2.大润发:战胜了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在这信息发达的时代,作为汽车制造业,以后有家车企消失了,可能会有上述两点原因吧

加油我滴国产车!中国在崛起,国产车也在崛起!希望李书福说的:现在中国的停车场都是国外的车,希望以后中国车能停到全世界的停车场!

年纪小,见识少,可能说的不是很对。






云淡风飘的小睿睿


客观地评价,吉利,比亚迪,以及奇瑞三个品牌的国产车做的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赶紧上车”我的答案是:现阶段三家车企的车辆在质量、品控、耐用度、品质衰减方面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车企特色。

用心做好每一篇问答,我是“赶紧上车”,一个真心喜爱汽车的博主,一起交流汽车知识,分享汽车带来的快乐,请点击红色加号关注我,感谢您的观看

三个一线国产车品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不管是在广告中,还是大街上,都能见到三家车企的产品。这三个车企很早就开始造车,吉利自由舰、比亚迪F3、奇瑞QQ应该都知道吧,国产车的爷爷辈。

吉利自由舰


比亚迪F3


奇瑞QQ


奇瑞

先对奇瑞这一个简介,奇瑞汽车注册于1997年1月8日,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奇瑞是较早从事汽车生产的企业之一。

说道奇瑞,不得不提奇瑞的研发能力,奇瑞已经完全掌握底盘、发动机、变速箱和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EMS)四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更是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十佳发动机”称号。奇瑞最新研发的1.6T发动机,热效应高达37.1%,动力参数方面,高功率版最大功率218马力(160kW),最大扭矩320牛·米。这意味着什么兄弟,意味着你开着这款发动机的车,看到330TSI的大众途观L,有实力跟它拼一拼。这真的算是国人的骄傲了。

奇瑞1.6T发动机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这句话放在几年甚至十年前我是相信的,现在如果还有人说这句话,那肯定是车黑。

说了优点,接下来说说缺点

奇瑞的营销能力确实一般,在主流媒体上,奇瑞投入的确实不及友商。而且对整个车型的分布排序的方法一般,基本上是

出一款死一款

我开过一辆14年的风云2,手动变速箱挂挡时有些生涩,挂挡过程不流畅。底盘有些异响,但不严重。我在汽车之家查询到的结果大致相同,以艾瑞泽5为例,悬架硬,胎噪大,动力肉是反映最多的问题。

汽车之家艾瑞泽5车主口碑


比亚迪

毫无疑问,中国新能源车领军者。这是与其他两家车企最大的区别。奇瑞和比亚迪主营业务是传统的燃油车领域。


比亚迪股份公司创立于1995年,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从上句话中可以看出,比亚迪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企业,从电池领域跨界到汽车领域,勇气可嘉。

比亚迪之前的车型,在设计颜值方面确实和主流厂商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的加入,有限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艾格亲自操刀的比亚迪秦pro,不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提高了许多。这不仅是一款车整体设计的提升,对比亚迪的企业形象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比亚迪秦pro


吉利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领域,进入汽车领域也比较早。

国产汽车品牌中,吉利做的可算是风生水起。其销售担当帝豪,是唯一一款进入轿车月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而且是长期保持。

吉利品牌有沃尔沃的加成,其在车企形象方面有很大的加成。另外吉利重营销,其营销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

吉利的车型,在价格方面并不便宜,希望吉利能发展的全面一些,不要总吃沃尔沃的老本。

总结

这三个国产汽车品牌有共同点,各自也有各自的特色。如果是考虑买国产车,任一品牌的任一车型可以放心购买。


赶紧上车


研发:比亚迪投入最大。财报显示,2018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为85.36亿元,同比增长36.22%。这一研发投入数字,要高于同为千亿级同类车企,部分企业研发支出10几亿元至40亿元之间。

销量:吉利最高2018年销量15000838辆,相比去年累计同比增长20.3%,真的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了。

奇瑞就比较尴尬了。几年前还是国产汽车第一梯队的,现在只能算是二线了。但是奇瑞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方面很牛的。现在主打的1.6T发动机,在技术含量,功率,热效率都是很强的,外观和内饰设计也慢慢形成家族化。


看个篮球


正好笔者曾在自主乘用车企业工作过,期间对自主品牌的产品战略、企业管理等方面有长期的关注和研究,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观点,望能采纳或有所帮助。

吉利、比亚迪、奇瑞作为老牌的自主汽车企业,也是演绎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规律,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强和弱,道法一切都在你的选择和自我救赎之中。

如果我们单从2018年的销量看,吉利已经接近150万级别,位于中国乘用车品牌第一梯队,在自主品牌中也是遥遥领先,已经甩出比亚迪和奇瑞一个几何量级,比亚迪又有微弱领先奇瑞的优势,产品亦然。

其实销量已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用户行为,目前在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情况下,消费者购车越来越理性,知道拿什么去投票。其实单从销量已经基本高下立判。但为避免有失偏颇,接下来想从企业的体制、领导人、产品序列、人力资源、营销力几个层面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吉利的产品布局最为全面,而且已经着手体系化能力建设。按照平台化开发产品,而且已经建立和沃尔沃相关的三个平台即BMA、CMA、SPA,产品由低到高,并覆盖多种车身型式,从这个方面看,在平台研发能力端,吉利先人一步,而且从沃尔沃技术和品牌中吸取了大量营养,这也是吉利近几年产品得以能够快速升级、鸟枪换炮的重要原因。当前的主销产品布局也是轿车、SUV齐发力,销量大概是各占半壁江山,在2018年SUV大市场下滑的情况下,有轿车补台,得以均衡发展。但吉利还在补齐产品序列的科目,据悉吉利最新MPV嘉际、FY11等车型也有望在2019年上半年入市,先感受一下产品力如何吧。

诸位网友感受一下是否具备爆款的气质。

另外吉利在体制和老板的商业眼界等方面应该也是领先一筹,据相关消息人士透露,吉利的管理层是非常务实而且富有执行力的,而且重视人才,并给以相应的空间和氛围环境。良禽择木而息,这也大概可以说明为什么有大量的奇瑞研发人员愿意跳槽到吉利去的原因。再从吉利的营销团队看,高管如林杰、宋军、刘金良等都是吉利土生土长的年富力强的骨干管理人员,从人员的继承性大概也能窥探营销团队的稳定性。

再来说比亚迪,从电池大王到收购秦川进入汽车行业,也已经历了15年。比亚迪是目前两家中以新能源电池和相关技术见长的企业,笔者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就从业界听过比亚迪要在五年之内做到汽车行业NO.1的雄心壮志。比亚迪和行业其他两位兄弟一样,也都经历了逆向开发、快速上量、市场低迷的阶段,曾经也在市场中沉沦,好在近两年比亚迪发现了自身问题,通过设计语言的更新快速对王朝系列产品实现了更新升级,以致于和吉利产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目前市场也在逐步的收复之中,但和吉利的销量和市场规模差距非一朝一夕能赶上,另外在产品序列方面的短板,如轿车和MPV车型的孱弱有待补齐。

最后说说奇瑞,奇瑞多少年来一直说自己是工程师文化,技术控,在早期其实是可以理解为逆向和复制能力强,刚开始造车就像婴儿刚学会走步,因为市场竞品少、赶上汽车高速发展的大趋势才多卖了些车,如果因此就说自己技术能力强,多少有点贻笑大方。但前期奇瑞积累的产品开发经验、流程、制度、培养的大量汽车人才,却是不容置疑的。

奇瑞早在2011年就卖出了高达近70万台的销量,此时如果将优势转化为领先能力,奇瑞可能也不是眼前的光景。奇瑞在人才和开发经验上的积累,由于在战略的缺失、国企制度的裙带官僚、管理效率低下、内耗、不重视人才等等弊端的桎梏下,再加上奇瑞偏居芜湖之一隅,领导人和企业的眼光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注:当然这不绝对,同样位于三线城市的长城汽车发展就好很多),使得发展的步伐逐渐缓慢,甚至出现了相当大的倒退。因此奇瑞也喊出了销量退出前十名也要进行战略转型的口号,熟知奇瑞的人都知道奇瑞到底改变了多少,君不见在自主品牌销量的排名中奇瑞已经排到了七八名之后了。

再说回产品层面,如果要对全新开发的汽车产品项目数量排个名,奇瑞如果排第二,绝对没有人敢说排第一。这在前期的野蛮生长期倒无可厚非,但经历过之后再不吸取教训就是咎由自取了。目前奇瑞在车型的传承上是做的不够好最需要补课的企业,开发产品就像狗黑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东方之子、旗云、风云、奇瑞A3这些如雷贯耳的产品子品牌弃之不用,是奇瑞对既有资源的最大浪费,如今艾瑞泽烧了那么多广告资源,目前市场也是起伏不定。再者就是车型定位错乱的问题,瑞虎3作为奇瑞的功勋车型,2005年上市历经十几年不换代也只有奇瑞了,后面的瑞虎5X尺寸和瑞虎3相当,一开始居然是要替代瑞虎5,后来发现不能强行替代虎5,又改回叫瑞虎5X,如今的市场也是相当尴尬.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有一点客观的说,奇瑞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用料还是很舍得的,但在消费者明显能感知到的外观和内饰总是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好在现在奇瑞的产品整体也在进步。营销这块应该多做和消费者层面互动的功课,逐步去获得消费者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然后增加品牌的美誉度,逐渐脱离靠产品和价格等层面去传播的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败乃兵家常事,如果在成功或跌倒后,重新审视自己和行业走过的路,才是当时当今国产品牌需要面对的大课题,汽车之路不是谁走的快,而是谁走的更远,希望国产品牌能够真正实现像家电行业的崛起,实现汽车强国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