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等等這些都是兒時靈山常見的,近幾年從外地回來的“廣東客”都說靈山越來越沒有過節的味道了,或許這些民俗文化項目的逐漸消退,也正在消磨靈山節日的內涵,剩下的就是吃吃喝喝(不管什麼節日)。我們來回顧下這些項目的歷史: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一、 採茶戲 靈山採茶戲形成時間在明末清初,相傳是從江西、湖南傳入。共有72條聲 (曲 調) ,表演時1男2女,男的頭扎凹凸髻,手執扇,女的包頭飾,手拿帕巾,有獨唱、對唱、 對白、表演唱,載歌載舞。道具有帕巾、扇、綢帶、酒杯、錢鞭(有單錢鞭、雙錢鞭)、花傘 等數種。舞蹈動作活潑、歡快,主要動作有扇花、腳花、屈膝丁字步、矮步、密步等十多種。舞蹈風格悠柔、多情、細膩。
   靈山採茶戲在清光緒十二年至民國19年(1886~1930年)為盛行的黃金時期。著名的採茶 藝人駱雄灝多次到欽州、上思、防城、合浦、北海、玉林、博白、雲貴邊境、越南等地演出。至今博白的採茶唱本中有“六峰山上好細茶”的唱詞。
   解放後,採茶戲經過文藝工作者不斷改革創新,已發展成為舞蹈、獨幕劇、多幕劇等多 種形式。50年代,凡盛大的集會和遊行,都有采茶“錢鞭舞”、“扇花舞”、“酒杯花”等 舞蹈表演。60年代,靈山縣農村文化工作隊對採茶作了改革嘗試,以“原曲套詞”,“以調 套曲”、“雙和混和譜曲套詞”3種改革方案作了大膽的創新,改編《打銅鑼》、《遊鄉》、 《三朵小紅花》、《補鍋》等小戲,並編了流行全縣的《十唱靈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靈山的採茶隊共有85個。由縣文化局組織改編整理的採茶劇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馬京 與馮涼》、《摸花轎》、《劉二姐鬧嫁》、《張飛審瓜》、《張二嫂看戲》等10多個,還印 發給各個採茶隊演出。當時每個採茶演出點都有上千觀眾,有的演出通宵達旦。進入90年代 以來,全縣採茶演出活動日漸式微,至1994年末,除了個別鎮村偶爾還有采茶演出外,其它 均已停止活動。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二、 跳嶺頭 跳嶺頭是靈山縣一種祭祀性的民間歌舞,流行全縣。每年農曆八、九月間,是跳嶺頭活動的時節。一般每個鄉有固定演出點, 每個演出點有固定的日期,稱為“嶺頭” (節日)。表演內容多數是祈禱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驅邪捉鬼等。表演時,藝人 頭戴面具,身穿戲服,手執刀斧。表演程式有開壇、點將、跳三師、跳四帥、走大江、詠古, 最後是捉蛤精。樂器有象鼓、高邊鑼、馬鑼。白天演出開壇、點將,晚上演出跳三師、跳四 帥、走大江、詠古等,到翌日晨捉蛤精結束。(各村鎮嶺頭時間可以點此處靈山最早的廟節於下週一開吃,不知不覺又過了半年)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三、舞獅 獅舞是民間道具舞蹈,盛行全縣。每逢春節和喜慶日子,就請瑞獅起舞。民間認 為獅乃動物之王,雄偉之物,能驅邪趕鬼,帶來吉祥。因而春節期間舞獅尤為熱鬧,獅隊全 部出動,或表演、或登門賀年,有的伴以武術表演。表演程式各地大同小異,有大鼓、高邊 鑼、鈸、嗩吶等打擊吹奏,按節奏行舞。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四、舞龍 龍舞是民間道具舞蹈。縣內民間傳說山脈似龍,古人講風水崇拜龍,後人則扎龍 舞以討瑞祥。龍隊一般有“龍腳”(即舞龍的人)20人,多則40~50人。起舞時一人手舉“龍 珠”,合著鑼鼓節奏,引龍戲珠或搶珠,逗龍游舞,盤龍翻滾,有的伴以魚、蝦、龜、鱉一 起舞, 生動有趣。1984~1994年春節,每年都有10條龍參加縣城春節文藝大遊行,觀眾有3 萬~4萬人之多,十分熱鬧。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由於沒拍春牛實景,故用此畫代替)

五、唱春牛 是縣內一種民間娛樂活動,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形式是邊唱邊舞,有鑼鼓伴奏。表演道具有牛鞭和紙紮的牛頭,以彩布做牛身,由1男舞,1女唱,舞者稱為牛郎,唱者稱為 牛娘。 表演時牛娘手持錢鞭或花扇、手帕邊舞邊唱。唱春牛的內容主要有4種:一是慶賀, 賀發財添丁、五穀豐登、中狀元;二是唱字,從一字唱到十字;三是唱古,唱開天造地;四 是思耕,唱農事活動。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六、山歌 山歌在鄉鎮比較流行,較為活躍的地方是豐塘的陂塘,煙墩的鄧塘,陸屋的王猛、 廣隆,舊州的雙鳳,那隆的大平。活動時間不限,一般多在春節期間和嫁女的前幾天,組成 男女對唱盛會。春節期間歌唱的內容主要是男女戀情,賀新春;嫁女唱歌是為了送嫁助興, 內容主要是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姐妹難分難捨之情。除了春節和送嫁的對唱,還有在勞動、 生活、旅途中觸景生情的即興山歌和即興對歌。

欽州靈山民間採茶戲、跳嶺頭、舞獅、舞龍、 唱春牛還有多少

七、 八音 八音是靈山的民間吹奏樂,也叫吹打樂。有“坐奏”、“行奏”兩種。吹奏人員 有5人、6人、10人不等。道具有嗩吶、號筒、笛子、月琴、二絃、三絃、簫、笙、高邊鑼、 大鈸、小鑼、叮叮、大胡、喉管等。以上是較複雜的組成。較簡單的組成有:大嗩吶、武鑼、 蘇鑼各一面,鼓一隻,鈸一付。人員和樂器的組成隨不同場合有增有減。群眾有婚姻、喪葬、 祝壽等紅白喜事,都喜歡請八音藝人前來吹奏。1989~1994年縣城舉辦的春節大型文藝遊行, 都有八音隊參加。全縣19個鎮均有八音班,共有177個。

以上這些你都記得嗎?

靈山人還有什麼兒時的記憶

歡迎一起交流


文自:嶺南十三叔 縣相關文獻

更多詳情請見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