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開先河,1983年宿縣10位女民兵倡議結婚不收彩禮

今天是臘月二十七,再過幾天,就是農曆鼠年了。春節是相親結婚的旺季,相親結婚,彩禮

是人們不得不提起的話題。提起彩禮,不禁讓許多人心生煩惱,五味雜陳。君不見,一到春節,一些男女因此勞燕分飛,一些人家為此打得雞飛狗跳甚至鬧出官司,彩禮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喜慶吉祥的寓意。

移風易俗開先河,1983年宿縣10位女民兵倡議結婚不收彩禮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和國家倡導自由戀愛,文明結婚,反對鋪張浪費和互相攀比,湧現了一批身體力行移風易俗、喜事新辦、婚事儉辦的先進典型。從他們身上,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也許會得到更多的勇氣和感悟。

今天,就給大家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37年前,在安徽省宿縣(今宿州市),有十位女孩子給全縣女青年發倡議信,倡議帶頭結婚不收彩禮,開移風易俗先河。

上世紀80年代,宿縣有個蘄縣區,該區下轄四個鄉,其中一個鄉是蘄縣鄉,鄉里有個1800人的徐橋村。1983年春,經區武裝部批准,徐橋村成立了由10名姑娘組成的女民兵班,大夥稱她們為“十姑娘民兵班”。10位姑娘的名字分別是:徐芳,陳淑民,趙義榮,於秀珍,鄭文梅,於淑榮,陳椒芹,陳秀珍,鄭文萃,張成翠,徐芳是班長。

移風易俗開先河,1983年宿縣10位女民兵倡議結婚不收彩禮

“十姑娘民兵班”在閱讀國防材料

1983年7月的一個晚上,“十姑娘民兵班”的十位女孩子聚集在班長徐芳家裡,商量著一件大事。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薪縣鄉儈南村有位小夥子,家境不好,賣掉了家裡的黃牛給女方送彩禮,可女方在迎親那天,獅子大張口,又要800元的上車禮,不然就“散夥”。小夥子一氣之下,喝了農藥。

在當時淮北農村,彩禮風盛行。比如有車上禮、上車禮和下車禮。車上禮:男方家接新娘的車上要帶一箱瓶裝白酒,二十幾包糕點,四隻活雞,兩條大鯉魚,兩隻豬腿,二十四個大饅頭(一個有兩斤多面);上車禮:新娘上車前,男方家少則要給一二百元,多則要給四五百元;下車禮:到了男方家門前,不見用紅紙包的“喜錢”,新娘不下“轎”。

聽到這個事情後,“十姑娘民兵班” 的姑娘們非常氣憤:怎麼現在還有人搞買賣婚姻?她們商量後,決定起草一份倡議書,倡議全縣女青年戀愛婚姻不要彩禮,帶頭移風易俗。

她們起草的倡議共五條:一、自覺貫徹執行《婚姻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道德觀。二、勇敢捍衛婚姻自主權,堅決不做包辦、買賣姻婚的犧牲品。三、不用金錢來提高“身價”,抵制和反對借戀愛婚姻索取彩禮。四、提倡舉辦新式家庭婚禮和集體婚禮。五、積極做好家長和親友的思想工作,人人爭做戀愛婚姻新事新辦的新一代。

移風易俗開先河,1983年宿縣10位女民兵倡議結婚不收彩禮

“十姑娘民兵班”為敬老院老人洗衣服

幾天後,縣團委、縣婦聯發文轉發“十姑娘”的倡議。接著,蘄縣區298名女青年向全省團員青年發出同一主題的7條倡議。半個月過去,區委、區團委、區婦聯召開團員青年千人大會,表彰“十姑娘”和全區響應倡議婚事新辦的12名女青年,縣委副書記劉錫志給她們頒發獎狀。一個月過去,安徽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中國等報刊報道了她們的先進事蹟。

後來,“十姑娘民兵班” 的姑娘們也做到了言出必行,她們戀愛結婚時,都做到了不收一分錢彩禮。

帶頭向封建陳規陋俗挑戰, 以實際行動講文明、樹新風,“十姑娘民兵班” 的姑娘們為我們今天抵制天價彩禮、倡導文明社會風尚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