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风夜火烛


和尚,按理说已经出家,不应该再理俗世的事情了。然而,明朝历史上的和尚似乎不遵循规定,偏偏主动投身历史洪流、搅动天下,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黑袍妖僧”姚广孝。



“全能怪才”姚广孝

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他从小潜心苦读,因此精于儒学。

14岁时,姚广孝主动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后来,姚广孝还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由此,姚广孝可以说精通了儒释道三家学术。

青年时期,姚广孝云游全国,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怪才好友。比如袁珙,明朝初年著名的相士,曾经为姚广孝相面说;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大意就是,姚广孝是一个奇特的僧人,相貌异常,三角眼,整个人的状态犹如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一个嗜好杀戮的人,跟刘秉忠差不多。



公元1375年,积攒了相当的能力、见识和才学后,姚广孝到达了南京,以儒学僧人的身份到了礼部求职。结果,同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仅仅授予了姚广孝僧官,给了他一身袈裟。

姚广孝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几年后,马皇后去世时,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迅速离开了南京,选择了随侍燕王朱棣。由此,这个奇怪的僧人开始了搅动天下的历程。

姚广孝力劝“奉天靖难”

在北平期间,姚广孝成为了朱棣最为倚重的人,虽然一个寺庙主持,但他经常出入于燕王府,为朱棣筹划各种谋略。

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承了大明帝国。年轻人做事比较莽撞,刚一上台,朱允炆便大力削藩,很短的时间内,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废除封地。

此时,姚广孝觉得时机到来,力劝朱棣起兵谋反。



朱棣当时非常犹豫,毕竟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是大明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于是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如果咱们起兵又该怎么办呢?”

姚广孝说:“我只知道有天道,不管百姓!”

漫无边际的话,显然不能触动朱棣,于是姚广孝想到了相士袁珙,让袁珙不断地给朱棣洗脑,说燕王殿下如龙似虎,将会是一位太平天子,将会在四十岁后,胡须过腹时登基称帝。

慢慢的,朱棣暗下决心,准备起兵。于是姚广孝入驻燕王府后苑,开始为燕王军队打造兵器铠甲,并且养了很多大鹅,依靠鹅叫声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朱棣起兵后,姚广孝负责守卫大本营,为朱棣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来,朱棣去大宁夺取朱权的朵颜三卫时,李景隆趁虚偷袭了北平,没想到姚广孝以少胜多,打的李景隆一溃千里。

靖难之役对于朱棣来说异常艰辛,无论兵力,还是后勤,朱棣的燕军都远远落后于南军。而且时间越拖越长,朱棣对于攻打朝廷重要的城池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时,姚广孝洞悉全局,提醒朱棣,为何总是和盛庸、平安的大军纠缠不清?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啊,为什么总在别人重点布防的地方啃硬骨头。现在的朝廷就好像是一个上了铁锁的木门,如果我们想要进入偷东西,目的不是打开锁,而且进入房间。一个破烂的木门,或许只用一脚便可以踹开。

经过姚广孝的提醒,朱棣思路大变,绕过盛庸的大军,转而直奔南京,迅速夺取了天下。



黑衣宰相不为名、不为利,难道他的目的是单纯的搅动天下吗?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靖难之役,姚广孝居功至伟,成为了朱棣眼中最重要的功臣。在所有人看来,姚广孝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即便不要,朱棣也会倾尽一切的赏赐他。

但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姚广孝什么都不要,大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心态。

朱棣仔细审视着眼前的黑衣僧人,心中想着,他再想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欲无求的人吗?如果他真的无欲无求,那么他又为什么竭尽全力去搅动天下?


不管了,既然你不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那豪宅、美女、黄金总会有一样感兴趣的吧。于是朱棣力劝姚广孝还俗,并且赏赐了豪宅、宫女,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所动。

后来,朱棣又赏赐了大量黄金,姚广孝虽然接受,但也只是赠与了自己的族人。

后来的日子里,朱棣不再勉强姚广孝还俗,所以姚广孝也一直住在寺庙,过着清贫的生活。朱棣北征蒙古时,他一直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后来,在朱棣的安排下,姚广孝还曾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可以说,明朝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都是姚广孝的弟子。



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至于他到底为何帮助朱棣搅动天下,目的又是什么,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而“黑袍妖僧”、“黑衣宰相”则成为了他永远的代名词。


我是越关


姚广孝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智极近妖

姚广孝是个高僧,但却辅佐朱棣上位。

姚广孝鼓动朱棣“靖难”的时候,已经56岁了。

按理说这样一个得道高僧,在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对尘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广孝却这么热血,显然平时念的也不是什么“正经”经书

靖难开始后,朱棣一开始并不抱有希望。他没兵没将,根本没法打,就是姚广孝在后面给朱棣鼓劲

就这样,朱棣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就在朱棣大军在淮河和朱允炆对峙之时,姚广孝大胆的提出绕过济南,渡淮河直扑扬州

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举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广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赏他,可是姚广孝什么都没要

做官不还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庙中

他还接替解缙编纂《永乐大典》,解缙有“神童”之称,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可是解缙四年都没编成《永乐大典》,姚广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广孝还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设

相传北京有孽龙作乱,让姚广孝直接镇压,永不翻身。

据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亲自点的穴,确定的位置。

这样一个天文地理全通的人,岂不是“妖”吗?

乱写一通,欢迎评论。


老虫


姚广孝,生于1335年,江苏苏州人。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奇怪的是,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拜了当时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后来追随在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虽然“遁入空门”,但他其实除了研习佛教外,没一点跟和尚搭边的地方。真实的姚广孝是一个三教皆通的大能。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那这样一位如此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呢?他又为什么被后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称号呢?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挚爱马皇后去世,姚广孝机缘巧合地被选拔入京,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也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朱棣。朱棣最初见姚广孝其貌不扬,并未在意,但姚广孝一番惊人之语,让朱棣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他对朱棣说:“若用臣,当送白帽于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结合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做出了明智之举,将姚广孝留在了身边。姚广孝就此成为了朱棣的首席谋臣。

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造反成功后,这位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一直居住在寺庙,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银财宝、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辅佐朱棣,尽人臣之事,晚上修佛养性,行僧侣之职。可以说“靖难之役”后的姚广孝,是一个低调内敛、毫不张扬的人。

登基后的朱棣即明成祖,他让道衍蓄发还俗,道衍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之后,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


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

道衍精通三教,知识渊博,在解缙编书失败后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远超《四库全书》的大作,而《四库全书》的总编是纪晓岚,可见道衍学识之渊博。编撰《永乐大典》是道衍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朱棣登基后本想重赏他,这时的姚广孝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经过朱棣的同意,他在皇宫中建了一座小寺庙,过起了御用和尚的生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穿着袈裟喝僧靴。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姚广孝他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当和尚是高僧,当幕僚定江山,难能可贵的是又能在最高峰时选择激流勇退,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造就了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成祖。所以我觉得怎么称赞他都不为过。

姚广孝最终于永乐十七年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给他撰写碑文,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独秀文苑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

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

《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

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

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别酒流年


明朝官方给予姚广孝的评价是“黑衣宰相”。所谓“黑衣”就是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而“宰相”则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在当时姚广孝“冠带而朝,退仍缁衣”,白天在朝堂上辅佐朱棣处理全国军政事务,晚上回到寺庙穿上僧衣诚心礼佛,故而明朝官方称姚广孝为“黑衣宰相”。



不可否认,姚广孝对于朱棣而言,他的功劳却是可被称为“黑衣宰相”,《明史》曾言:“道衍(姚广孝法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姚广孝虽未在正面战场上为朱棣冲锋陷阵,但在后方,他却为朱棣献上一个又一个奇策(如在建文二年这关键的一年,姚广孝就为朱棣明确了今后的战略方向,其言:“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他劝阻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轻装直取京师,而此时京师兵力单薄,我军一定能攻克。而后朱棣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最终也的确如他所言,朱棣顺利攻克京师,取得大明天下),可以这么说,朱棣能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朱允炆的全国大军,且最终获胜,这之中姚广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位居功臣第一,实是实至名归。



当然,对于朱棣,及朱棣子孙而言,姚广孝的确是居功至伟的,但对于一些传统的儒者来说,姚广孝却并不受欢迎,对他的评价多是贬大于褒,而其中题主所说的“黑袍妖僧”就是儒家的学者对他最为普遍的贬斥。

对于传统的儒家学者来说,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一个造反的逆贼,如曾拒绝朱棣招揽的刘伯温之子刘璟就曾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就是朱棣死后,史书上给他的评价注定是会是“乱臣贼子”四字。如此,在传统儒者对朱棣多抱着一份敌视的态度下,作为协助朱棣造反的“头号战犯”姚广孝来说,他自然就被儒者顺带给恨上了。



再者,儒家的儒者讨厌姚广孝,姚广孝也讨厌儒家,姚广孝虽然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着不错的关系,但本质上他还是讨厌儒家的那些学说的,姚广孝晚年时所编著的《道余录》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就“诋毁”以往的儒者,其序中就写道:“二程先生遗书中有二十八条,晦庵朱先生语录中有二十一条,极为谬诞,余不揣”,说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晦庵)之文稿中,多有谬诞之处。

因此,随着《道余录》的出版,我们也就不难想象那些儒者是有多么的愤慨,毕竟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是儒家学者极为尊崇的先圣,姚广孝居然说他们的言论都是谬诞的,那么这些儒者对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色看。而事实上,随着姚广孝此番言论的出现,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儒者,及普通百姓对他的确是深恶痛绝,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家人和挚友。



如姚广孝到苏湖赈灾时,曾到长洲见姐姐,可他的姐姐却是闭门不见,而后他又再次见姐姐,这是姐姐对他虽见了他,但却对他是极尽责骂,骂他是疯子,对圣人不敬。再如,姚广孝还去拜访故友王宾,而王宾也是闭门不出,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姚广孝在儒家的名声可谓是声名狼藉,“黑袍妖僧”恐怕就是儒家对于姚广孝最直接的印象吧。


澳古说历史


貌似每一个打天下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个智谋过人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刘邦有张良、萧何,刘备有诸葛亮,李世民有房谋杜断,朱元璋也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明成祖朱棣能够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第一功臣非姚广孝莫属。

儒释道三家影响中国两千年,姚广孝平时一副和尚打扮,但他却并非是个真和尚,世人说他“非僧非道非儒”。

姚广孝很小时候就开始专研儒家经典,学习圣人之道,家中父母都希望他走科举之路。14岁的时候,他却突然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的姚广孝也不安分,后来又拝在名道士席应真门下,专研起道家学说。这难道是他想“取百家之长,成他一家之说”?

三教皆通的姚广孝可谓是学富五车了,被朱棣诛杀了事族的解缙编写不成的《永乐大典》,他接手过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书。

这个人挺复杂,说他淡泊名利、不爱功名利禄,但他却偏偏要一直留在朝堂上为朱棣出谋划策,还要劝朱棣起兵造反。

说他贪恋权位也说不通,朱棣当皇帝后,按说以他的功劳,当个宰相也绰绰有余。但他啥都不要,继续在庙里当他的和尚。每天上朝以后,又继续去念他的经。

我觉得这是他的自保之道,姚广孝另辟蹊径,既能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又没有官职不能造反,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

正是由于他以一个和尚的身份插手朝堂,引起了很多官员的不满,久而久之“黑袍妖僧”的绰号就流传开来了。


历史小跟班


和尚本该怀有慈悲之心,懂是非,明善恶,将生命视为最珍贵的东西。然,姚广孝在太平盛世教唆燕王朱棣造反,为朱棣的造反之路提供各种辅助,靖难之役死伤无数,这都是拜姚广孝所赐!将其称为“妖僧”,再适合不过,够狠,够邪!

怂恿燕王造反,朱棣造反之路的神辅助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而他登基后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削藩。明朝的藩王权力太大,已经对朝廷造成了威胁,朱允炆想要处理自己的叔叔们,藩王们要么被管制,要么就只能造反。

姚广孝是北平庆寿寺主持,专门为马皇后祈福,然他的心思并不在祈福上,而是一直怂恿朱棣造反。有一日,他为燕王占卜,给了朱棣三枚铜钱,燕王刚掷出第一枚,姚广孝就说:“陛下要做皇帝?”燕王一个马上反驳,“不得胡说。”

据说还有一次,燕王朱棣和姚广孝对对联,朱棣出的上联是“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冰)。”姚广孝出的下联是,“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这‘王’字出了头部就是‘主’了嘛,姚广孝就是拐着弯要朱棣造反。

姚广孝在朱棣身边,不断请来奇人异事,如袁珙等人,都成为了朱棣的人。

在姚广孝不断怂恿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定,靖难!姚广孝这个全才便在燕王府中建造了武器作坊,然打造兵器的声音太大,姚广孝就买来了大量的鹦鹉,让鹦鹉的叫声掩盖过了打铁的声音。

建文元年七月六日,在朱棣控制北平后,决定举行誓师仪式,然就在朱棣慷慨陈词的时候,万里晴空忽然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古代人比较迷信,士兵们都认为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姚广孝站了出来,大声说到,这是飞龙在天,风雨相从,“真命天子”乃是“真龙”,“殿瓦坠落,预示着殿下您将易黄瓦了”,按照明制,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在姚广孝解释不到半个时辰,这天气又转眼云开日出,阳光洒在湿透了的地面上发生反射,如龙鳞般璀璨,这种景象让所有将士都兴奋无比,军心大定。

为造反而造反,是为“妖”

姚广孝在朱棣造反道路上的辅助是无法估计的,出谋划策、拉拢人才等,他就是一个全能的和尚,将其比作刘备的诸葛亮一点也不为过。

朱棣登基后,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然仅此而已,位高权重的职位朱棣并没有给姚广孝,为什么?姚广孝什么都不要!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却也是一个很纯粹的世界,所有人的努力都无非是为“名利”二字,然姚广孝却是个不能以常理揣测的人。一个和尚,安稳的日子不过,将天下搅得血雨腥风,却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他并不要朝廷的权力,荣华富贵也不要。

姚广孝在功成之后的生活,便是坐在寺中打坐念经,青灯古佛成为了生活的唯一,永远不理会朝政,也不会去索要任何东西。

永乐十六年,83岁的姚广孝病卒,朱棣亲自为他写碑文,加封为荣国公,在整个明朝,文臣为公爵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开国功成李善长,另一位便是姚广孝。一个月后,姚广孝的牌位被放入太庙。


和尚不吃斋念佛,在太平盛世怂恿藩王造反,在造反过程中出谋划策,堪称全能,功成之后却挥袖而去,对于名利分毫不取,将之称为“妖僧”,再恰当不过。


水杯喝历史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这个也无从考证,只能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就黑袍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此人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见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给人留下了一个黑袍的印象。也有可能是,书上为了夸大其词,故意黑化姚广孝,毕竟黑色是邪恶的代名词嘛。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总结: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大老二爷


姚广孝是一个精通释儒道三教的半儒半道之僧,之所以被称为“妖僧”,只是因为姚广孝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而已。

奇人道衍

姚广孝(1335-1418),生于元末,幼名天僖,法名道衍,长洲人,本是一个医学世家子弟,却年纪轻轻十四岁便剃度出家。为何放着大好的医学世家公子不做,反而去做了和尚?他的家人给出了答案。

为学有成则事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从这一句话中就显示出姚广孝在一开始便是不循常理之人,他虽在苏州妙智庵为僧,却学的是诗书兵法,阴阳术数,同时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考虑到当时天下风云变幻,姚广孝之行为绝对是有的放矢。

元至正二十五年,姚广孝看到蒙古人统治下的华夏伤痕累累,他写下了著名的《斥牟文》:“余行陇上视苗之长豆,有老农泣于旁,余问其故,曰‘夫虫牟食苗之根,苗概死矣’。”以虫牟比做蒙古统治者,形象之极。此文一出,时人评价其:“有当世才,虽匿之,欲有所用之!

然而元末纷争十几年,姚广孝却没有什么机会,虽因学识才华出众于洪武八年被召至应天,但并无实际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第二年又回到苏州过起了“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辅佐燕王

尽管数次参与天下政治的机遇错过,但历史的诡谲性出其不意的将这个机会送至他的手中。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广选天下高僧,随侍诸王,为一代贤后马氏诵经祈福,道衍被燕王选中,遂到北京庆寿寺做了主持,由于他博学善谋,被朱棣引为心腹,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随着建文帝的即位和削藩,姚广孝的千秋功业也随之拉开大幕。

一、给予朱棣信心,力谏朱棣靖难。随着建文帝削藩的步步推进,手头只有数个大将几百家兵的朱棣显然是没有丝毫信心的,以八百之兵对大明百万雄兵,以北京一隅之地对大明天下之地,胜败一目了然。但在此时的姚广孝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以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力劝朱棣起兵靖难,并以“异日太平天子”的箴言不断给予朱棣信心。

二、谋划夺城,发起靖难。姚广孝不仅仅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让人感慨的是他“智多近妖”的谋划。他在燕王府中开辟地下基地打造兵器,上养鸡鸭鹅掩盖其声,其计谋让人叹为观止!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听从姚广孝之言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起“奉天靖难”,这个战场才是姚广孝真正的成名战。

三、屡献奇谋,纵横椑阖。战争初期,建文帝趁朱棣出征大宁之际,派李景隆、平安猛攻大本营北京城,姚广孝辅佐朱高炽守城,以奇谋吊守军以城外,与朱棣援军里应外合大胜李景隆。之后,朱棣“围济南三月而不克”,还是姚广孝因势利导,克敌制胜。再后来,双方到了相持阶段,姚广孝游走战场后提出“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的战略决策,一举奠定了战争的胜利。

四、编撰史书,辅佐朱棣成就永乐盛世。建文四年,靖难成功,改写大明历史,朱棣论功行赏,姚广孝以“首赞密谋,发动机策,论功以为第一”。成为永乐建朝第一功臣,永乐二年被授予太子少师之职,为文臣最高,并复家姓,赐名广孝。所谓孝者,前忠后顺,可以看出姚广孝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永乐九年,姚广孝受命三修《太祖实录》,同时还任《永乐大典》的编撰,我们目前见到的《太祖实录》就是在姚广孝主持下编撰完成的,这次修史,抹去了建文帝的一切有利痕迹,更是增加了不少有利于朱棣的史实,比如朱元璋死时反复问的那句“燕王未来”就是他的杰作,还有那句“国有长君,吾欲立燕王”之语,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史书编撰暂且不提,在他的辅佐下,大明帝国一步步走向极盛,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大治之世的“永乐盛世”,这里姚广孝功不可没。

姚广孝之憾

虽然在靖难之役后姚广孝成为无数人眼中的神话,其事迹不断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大,君臣二人关系也凭添神秘色彩,但他也有遗憾的地方,那就是方孝孺之死。早在朱棣听从他的建议准备以奇兵直插京师之时,姚广孝便提及不能伤害方孝孺。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然而朱棣面对着这名读书人的激愤,展开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诛十族”的惨烈清洗,之后更是因御史景清之过,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瓜蔓抄”,使天下人经历了十年之久的大劫,这也是姚广孝于心难安的事。同时姚广孝编撰的《太祖实录》多有编造不实之处,被当世文人称“颇毁先儒”,甚至衣锦还乡时,被家人拒之门外,并痛骂之。

永乐十六年,这个半儒半道的僧人,终于与世长辞。在他建功的这些年,辅佐永乐帝奉天靖难,辅佐太子监国理政,营建北京城,勘察大运河,编撰史书等等,功绩大如天,事了拂衣去,虽为高官,却不干政,一袭黑袍了此残生,他是妖僧之体,更有贤相之心,功在社稷,功在华夏!

结语:姚广孝之举,让许多人有不理解,他热衷于朱棣的靖难,但成功后又不要功名利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看,他简直就是为了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而鼓动朱棣靖难的。按照当年明月对此事的理解,姚广孝是为了造反而造反,这话理解透了就是“一展平生所学”,原因竟如此简单吗?最后以顾炎武对他的评价结束此文。

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望风瑟瑟


姚广孝见到朱棣就忽悠他造反,这让后世很多人不解,难道朱棣真是天命所归?姚广孝是神算高人?还是姚广孝和朱元璋又什么过节,非要把他选定的继位人做掉?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姚广孝和朱棣联手造反的经过,然后再分析上面的问题。

姚广孝少年出家,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僧官。在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时,朱元璋命令每个儿子都配备一名僧官,他们的职责是陪着皇子守孝,姚广孝就这样结识了朱棣。两人在每天密切地交流中,互相欣赏不已。丧事结束后,姚广孝主动对朱棣说:如果我能辅佐你,会给你戴上白帽子。

朱棣是燕王,王上加白就是皇字,这就是明白地告诉朱棣,我要辅佐你当皇帝。朱棣听了之后马上找老爹,把姚广孝要到了身边,一起回了北平。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年轻的建文帝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都被削平,大部分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惊恐之下居然自焚而死。朱棣看到形势如此危急,便在姚广孝的策划下开始造反。姚广孝不仅为朱棣制定进军方略,更是在朱棣出征期间留守北平,他是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谋臣。


朱棣登上皇位后,对于姚广孝仍是礼敬有加,不仅让他总理天下僧道之事、主持修撰《永乐大典》,更封为太子少师,教导太子朱高炽。每次见到姚广孝,朱棣都称其为“少师”而不名。姚广孝面对富贵也表现的和其他人迥然不同,他白天穿朝服参政,晚上换上僧衣在寺院中清修,俨然是一副“富贵如浮云,我只为苍生”的高人模样,所以有了“黑衣宰相”的称呼。

这样的姚广孝让人感到十分困惑:难道他当年真的看出了天地玄机,认定了朱棣是真命天子,这才出山入世,辅佐朱棣成就帝业?还是他和朱元璋有难言的仇恨,一定要亲手推翻他指定的继承人?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和两个人有关系,一个名为席应诊,一个名为袁珙。这两人对于姚广孝的影响极其深远,也是他造反的动力来源。

姚广孝少年出家为僧,他的主要老师却是一位道士,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位席应诊。席应诊道号子阳子,虽然身为道士,却对儒释道三家学问都十分精通,道家的真经秘集、离、章丹法、阴阳术数、儒家的《易经》等均了然于胸,对于兵略、占卜也触类旁通。我们从他的学术方向就可以看出来,这位老道博通三教,对帝王之术也有研究。



姚广孝在这样的师父教导下,很快也做到了博通三教,更擅长阴阳术数,估计也就是在老师那里,他获得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学了帝王之术,总是要学以致用的。

对姚广孝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袁珙。

袁珙和席应诊不同,他的学术方向很单纯,就是给人算命。据说他早年在海外珞珈山(普陀山附近海域之中的小岛)遇到过奇人,传授了他相面之法,从此后给人相面算命没有不灵验的。他在洪武年间遇到了姚广孝,当时就大吃一惊:哎呀我去,这个和尚好特别哦,长着三角眼,看起来像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有些像刘秉忠(佛教信徒、忽必烈的战略规划师)啊!

姚广孝听到袁珙的评价和鉴定,大喜过望。他正想着施展一身的帝王之术,袁珙还把他比喻成刘秉忠那样的前辈高人,这不是上天注定他要成功吗?

可以说是席应诊释放出了姚广孝心中的魔鬼,袁珙亲手把这头魔鬼养大了!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朱棣早就有造反的心思,不然也不会闻“皇”字而动心,把姚广孝拉到自己身边,结果一个想当皇帝,一个想当帝师,两人不谋而合手拉手走上了造反之路。这其中虽不乏神奇之处,但归根结底,朱棣不过是姚广孝学以致用的试验品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