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为何放过李建成老婆呢?

吴晓普


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奇葩生活作风一直被后世所诟病,早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了皇权不惜杀掉骨肉兄弟,而后又无耻的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在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皇帝中可谓独树一帜,他为何要违背人伦道德霸占弟媳,而放过自己的嫂子呢?



这首先还要从关陇李氏谈起,关陇李氏最早可追溯到西魏时期,李家是原太行地区五大望族之一,属于鲜卑族后裔,李世民的祖母乃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鲜卑人),而李世民的生母窦氏也是鲜卑族人,所以说李世民属于汉人和鲜卑人生的混血儿,身上具有着胡人血统。加之他自小成长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以在风俗习惯方面更偏向于胡化,而在鲜卑族的意识观念中,兄弟死后是有续娶长嫂或弟媳的风俗,所以从鲜卑人的视角来看,李世民娶弟弟之妻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胡人有这项传统,而李世民也算是半个胡人,那么我们也能理解他为什么能续娶兄弟之妻,但李世民为什么选中了李元吉之妻杨氏,而不是李建成之妻郑氏呢?

这里面的理由可能就不单是李世民贪图弟媳美色那么简单了,再说了皇帝后宫三千佳丽取之不尽,何必要为了这种女人让自己名誉受损,而是牵扯到了复杂的政治关系。

郑氏和杨氏同样都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最大不同的是,郑氏背后的政治背景远不及杨氏。 郑氏家族的关系网基本上都是前朝的官员,虽然位居高官,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唐初影响力有限,皇帝是可控的。


而杨氏的背景基本上都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和李家同样也沾亲带故,是正儿八经的前朝贵族既得利益者,虽然朝代变化更迭,但是弘农杨氏依然在唐朝中央和地方依旧有着极强的威望和号召力,对皇帝的威胁性更大,当年李渊也正是看中了杨氏的家族实力,所以才极力的和杨家进行政治联姻。

对于新皇李世民来讲,重新和杨氏联姻的政治意义更为深远。这样有利于安抚前朝勋贵,避免他们因为李元吉之死而给新朝添麻烦,有助于稳固大唐统治,再加上两家同属于鲜卑人,所以也都能够接受重新联姻,杨家能继续保持皇亲国戚的尊贵身份,李家也能够稳坐江山,双方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纳兰谈史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原因有两点:一是年龄,二是仇恨,三道德。

一年龄

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年29岁,大哥李建成38岁,而李建成的老婆郑观音应该在35岁左右,差不多已经人老珠黄了,而且还生育过数个孩子,这样“饱经风霜”的女人自然少了人惦记。自古皇帝最不缺的就是女人,纵然邓观音再怎么国色天香,最多也乘下一点鸡肋的丰韵了。反观李元吉,他比李世民小了五岁,他老婆杨氏比李世民小几岁就不言而喻了,即便李世民在若干年后才纳杨氏入后宫,杨氏也不过是信花之年的俏女子。所以,年龄是李世民做出不同选择的重要原因。



二仇恨

据记载,李建成一共有五男四女,九个孩子,而这几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嫡出,也就是说母亲是太子妃郑观音。而就在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李世民处死了10个小侄子,其中大哥李建成的五个,四弟李元吉的五个。这样一来,做为母亲的郑观音怎么可能忘记这笔血海深仇,李世民有怎么可能腆着脸向自己的嫂子献殷勤呢。所以,尘世太多的痛苦,让郑观音最终皈依佛门,也算是她最好的归宿。而杨氏正好没有生育的记录,有可能是李元吉纳的小妾,被处死的孩子也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从心理上讲,杨氏也能接受李世民。如果她不从李世民,入寺庙为尼就是她唯一的出路。如此一来,杨氏也不会甘心沉沦,让大好的青春年华付之东流。所以,李世民与杨氏的结合看似也不可取,但是具备关键可行的因素。



三道德

国人固有“老嫂为母”的观念,而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在公元613年已经去世,因此从情亲上讲,李世民更接受郑观音一个母亲的形象,而不是往返于床榻之间的风月女子。如果李世民强纳了嫂子,必会遭到道义上的谴责,世人的嘲讽。反观李世民纳杨氏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因为当时玄门之变的阴云已经散去,没有人太在意一个女的归属。即使有人非议,也不会如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因此,无论是在纳李建成妻子,还是李元吉妻子这件事上,李世民必须要在道德上做到避重就轻。




总结: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存在与发生都有它的道理和客观的依据,有些事情可以拐弯抹角的去做,而有些事情即便改头换面,但它的内在东西不会变。普通人都懂的道理,做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更清楚。不过,李世民在美色面前并没有免俗,也许是杨氏太漂亮了,不然的话,他不可能一直念念不忘。归根结底,只要有机会,多半的男人都会战战兢兢地游走于美色的边缘。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国史春秋


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李世民对其十分礼遇,高寿而终。

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为其生子,英年早逝。

同是兄弟之妻,李世民为何舍郑观音而取杨氏?这跟李世民个人情感和政治因素都有关系。

太子妃郑观音,抚养幼孤,高寿善终

郑观音出身北朝望族荥阳郑氏,荥阳郑氏自汉至隋唐,一直是北方著名士族,特别是北朝(北魏北齐)和隋唐时期,荥阳郑氏的名望达到巅峰,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仅唐朝就有十一名宰相出身荥阳郑氏,当之无愧是天下郑氏最显赫的一支 。

郑观音十六岁时嫁给唐国公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后来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郑观音一下子变成了太子妃,如果不出意外就是将来的皇后,天下之母。

可玄武门之变彻底改变了郑观音的命运,不仅丈夫李建成被杀,她和李建成的儿子也尽皆被杀,只有她自己和女儿被李世民网开一面,侥幸逃过一死。

虽然郑观音年龄与李世民相当,且相貌“程云荐彩,喻日摛华,淑韵娉婷,韶姿婉娩”,是一名天生丽质的女子,但李世民对其十分敬重,并未据为己有,而是让她居住在长乐门,抚养李建成未成年的幼孤女儿,一直活到唐高宗年间才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齐王妃杨氏,委身皇上,英年早逝

如果说太子妃郑观音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话,齐王妃杨氏就是名门中的名门了。

杨氏出身大名鼎鼎的弘农华阴杨氏,她是隋唐观王杨雄的侄孙女,而杨雄是隋朝宗室,是隋文帝杨坚的亲戚兼亲信,正因为这个家世背景,才能嫁给李元吉为妃。

杨氏天生丽质,花容月貌,让李世民十分动心。玄武门之变后,齐王李元吉被诛,其五个儿子也被斩草除根,同样只剩下李元吉的女眷,包括杨氏、其他妃子和女儿。

面对“玉貌雪肤,眉目如画”的杨氏,李世民毫不犹豫将其纳入后宫,百般宠爱,杨氏后来还给李世民生下一个儿子——曹王李明。长孙皇后死后,中宫缺位,李世民甚至动起了把杨氏册为皇后的念头,后因魏征强烈反对而作罢,而杨氏则在三十来岁就英年早逝。

对杨氏而言,丈夫和儿子尽皆被杀,已经是人生最大悲剧,自己一人孤苦伶仃,无人过问,能被皇帝纳入后宫并得到宠爱,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相对最好的结局了。

至于李世民之所以将杨氏收归己有,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杨氏美色的欣赏和爱慕,将其纳入后宫是爱护杨氏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看中了杨氏背后的隋朝宗室势力,可以笼络他们为自己所用,有助于稳定政局,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自然是最佳选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元吉的正妻杨氏,民间称巢剌王妃。杨氏出身名门,据说容貌非常动人,且没有生过子嗣,在李元吉被杀时,她不超过20岁,这是李世民收继她的原因。

至于李建成的正妻郑观音,为何没有被李世民收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郑观音年龄偏大,容颜已老;二是她为李建成生过六子,而五子被李世民所杀。

李世民不是霸占齐王妃,而是一种收继婚

在具体阐述原因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唐代的收继婚。说李世民霸占李元吉老婆,这是对唐代收继婚制度不了解的表现。收继婚流行于鲜卑,后被唐继承。

由于李唐皇室与鲜卑通婚,中原也受到了胡人文化与习俗的影响。唐世祖李昞的独孤氏、唐高祖李渊的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氏,她们都是鲜卑人。

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被杀,他的五个儿子也被处死。李元吉的妃妾杨氏被李世民所收继,后来还为李世民生下了十四皇子曹王李明。

李世民不但把弟弟的妻子收继为侍妾,还想将其封为皇后,最终未能成行。李世民的行为,与普通的收继婚是一样的,他在收继的同时,也履行立嗣义务。

这种平辈收继婚在唐代不足为奇,就连长辈收继婚在唐代也很盛行。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李世民的行为不能用霸占来形容,这只是一种婚姻形式而已。

同理,李世民没有收继嫂子郑观音,并非是出于道德或宗法原因,而是有不能收继的一些因素。不是不能,而是没有达到收继的条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原因一:郑观音年龄偏大,没有过人的容颜

郑观音比李建成小十岁,比李世民小一岁,她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郑观音在十六岁时嫁给李建成,四年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郑观音被封太子妃。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这时的郑观音二十七岁,已为李建成生下六子三女。史料中记载她是“贵盛无比”,没有提到她容貌如何。

从联姻的角度来看,郑观音的容貌可能比较大众化。由于李世民收继杨氏的时间史料中没有记载,因此郑观音当时的年龄只能通过李世民儿子年龄来推测。

虽然曹王李明的出生日期也没有记载,但可从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的生年推测,李明最早生于贞观八年(634年)。杨氏被收继的时间应是634年之前。

由此可知,当时的郑观音应该已经34岁了。这个年龄对1400多年前的女人来说,早已是人老珠黄,容颜不再,况且她是生过多个孩子的人,只能寂寥一生。

郑观音是生过多个孩子的大龄妇女,这是李世民没有收继她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郑观音心中有仇,李世民内心有愧

郑观音为李建成生了六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剩余的五子全被李世民处死。这是郑观音与李世民心中都难以逾越的一条鸿沟,李世民不想收继一个仇人。

作为一个母亲,郑观音内心的丧子之痛是无法抚平的,她怎会再嫁给一个杀夫杀子的仇人呢?郑观音生于佛系之家,信佛的她从此心如止水,再没有涟漪。

虽然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同年处死,但这五子都非杨氏所生。杨氏有的仅仅是丧夫之痛,这种痛楚自然比不过丧子之痛,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会逐渐消失。

郑观音心中的仇恨是无法想象的,李世民更没有脸面向嫂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李世民也很清楚,如果强行收继郑观音,这只会使仇恨增加,没有幸福可言。

而对于年轻的杨氏来说,再嫁是她唯一的选择,更别说是要嫁给君王。没有生儿育女的她不甘心就此了却一生,否则岂不辜负了她的动人容颜与美好青春。

郑观音惨遭灭门之痛,使她内心充满仇恨,这是李世民不能收继她的原因之二。

玄武门之变后,郑观音终日悼念亡夫与儿子,在极度悲痛中渡过了五十年后,于唐高宗上元三年,病逝于长乐门内,享年78岁。后与夫君李建成同葬一处。


野史也是史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一次性干掉了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失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之后,李世民没有了政治敌人,顺利继承了大唐的皇位。但是随着李世民的生活逐渐走向巅峰,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的妻子等人生活的却不是很愉快,处在李世民的监视之中。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李世民娶了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却没有敢碰太子妃郑氏。这时不禁有人想问,李世民为什么霸占李元吉老婆而放过李建成老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封建伦理观念



李建成与李世民虽然后来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关系不断恶化,但是在此之间二者交好。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在李世民尚幼的时候,李建成的妻子郑氏可谓是没有少照顾他。在这种独特的原因之下,李世民自然不敢滋生沾染太子妃郑氏的念头。


而齐王李元吉的夫人杨氏则不同,无论是辈分还是年龄都要比李世民小,虽然是弟媳,但是这样一层关系对李世民的束缚便小了很多。

二:年龄、姿色



郑氏年纪较大,当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可能已经年老色衰,对李世民产生不了吸引力了。

但是齐王妃杨氏年纪尚轻,并且尚有几分姿色,令李世民颇为心动。而日久生情,李世民把杨氏收入后宫也算是情理之中。

总结: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等人,对于李世民来说天下的政敌已经大致消灭,但是那些门阀还尚未根除。一方面李世民想要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另一方面李世民试图维护天下的稳定。

在这种矛盾之下,李世民只能先将齐王妃杨氏占为己有,而暂时搁置郑氏。

以上为我的个人猜测,如有不同欢迎留言评论!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强行霸占,却放过了李建成的老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报复方式,而且只针对李元吉。


李元吉是高祖第四子,出生时因为母后窦皇后厌恶于他的长相差点被抛弃,幸得侍女陈善意心存怜悯,将他秘密接回抚养,并将实情奏报给高祖,才使得李元吉没有夭折在襁褓之中。可惜陈善意的善举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因事被李元吉害死。



唐朝建立后,李元吉被封为齐王,随二兄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讨平刘黑闼,屡立战功,受封上柱国、司徒、侍中、并州都督、左卫大将军等官职勋位。也许是在与二兄李世民并肩作战过程中产生了不愉快,导致后来的夺嫡政治斗争中,李元吉选择了站队隐太子李建成这一边,并不折手段的构陷谗害李世民,最终在玄武门之变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兄弟阋墙,李元吉手段卑鄙

太子李建成是因为秦王李世民的权势威胁到自己的储君之位,所以不得不组织自己的势力来对抗人才济济的秦王党,而李元吉公然站队太子这一边,其表现出来的对李世民的仇恨、厌恶是尤其明显。



一次,李世民陪同高祖圣驾临齐王府,李元吉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刺杀李世民的好机会,于是让自己的心腹护军宇文宝提前潜伏在卧室,准备伺机刺杀李世民。李建成觉得风险太大恐不能成功,便制止了刺杀行动,气的李元吉当场愤怒的撂下一句话:“为兄计尔,于我何害!”(只是为大哥着想而已,对我有什么相干!)

另一次,李元吉和李世民陪同高祖到太和宫避暑,李元吉又对李世民动起杀机,对太子李建成说:“等我到了太和宫,就派精悍的将士抓住他。将他关进地窖圈禁起来,只开一个洞口递送食物。”这次计划又是在李建成的制止下没有执行。李元吉还经常在高祖面前诬蔑李世民,说他违抗诏令,私募死士、骄横傲慢分赏不均,结党营私树立个人恩德,反迹明显,宜速杀之。不过,高祖并没有应声,对于杀李世民,高祖的态度可谓是模棱两可,这自然让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紧了对李世民的构陷,急欲除掉秦王以解心头之忧。

玄武门之变,垂死挣扎的李元吉依然欲置李世民于死地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李建成与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发现不对劲,欲调头骑马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在前面搭箭弯弓欲射杀李世民,但因为太紧张,三箭皆不中,反而是李世民从容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这时尉迟敬德率领的精骑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落下马,恰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狂奔入玄武门旁的树林 里,因为马速太快,李世民重心不稳从马上跌落,倒地不起,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危极关头,尉迟敬德跃马而来喝止住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李元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事后清算,李元吉最惨

为了斩草除根,李世民将齐王李元吉五子并太子李建成诸子全部处死,并从宗籍除名。李世民尤其痛恨李元吉,不仅杀他子,还强行霸占了李元吉妻子杨妃。



这还没完,李世民即位之后,为了掩盖自己杀兄屠弟的大逆罪行,于贞观二年(627年)将李建成、李元吉以礼改葬,将李元吉从齐王降格追封为海陵郡王,给了个“剌”的恶谥,贞观十六年(642年),又改封为巢王,但谥号不变。后又以第十四子,即李世民与原齐王妃杨氏所生的曹王李明作为李元吉之后,这一波操作真是六六六,把对李元吉的各种羞辱发挥到了极致,李元吉若泉下有知,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不过,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清算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其手段都差不多,两人的儿子全被处死,李建成被剥夺了太子名号,谥号也不好。但是,李元吉生前各种使计陷害李世民,手段毒辣残忍,李世民断然不会对他留情,霸占弟媳,生下儿子之后又过继给李元吉,这番操作,已经足够羞辱李元吉了。


大国布衣


历史告诉我们: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确实霸占了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而放过了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郑氏。但如果深究其中的话,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其实李世民在面对郑观音(李建成之妻)的时候,着实是束手无策的态度。毕竟李世民相对郑观音来说,身上贴合着“杀夫仇人”的标签,面对着李世民,郑观音始终以坚贞以对。任凭李世民使出浑身解数,郑观音就是不为所动。综合权衡之下,李世民只能放过郑氏母女。

公元626年,闻名天下的“玄武门之变”爆发。这次政治斗争的双方主要为:①秦王李世民、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想必大家也都有所知晓,那便是李世民成功除掉太子党,并且以间接逼迫的方式使得唐高祖李渊将皇位让予自己,最终顺利登基大统。玄武门之变过程中,李世民和尉迟恭共同联手将李建成、李元吉先后杀死,并且李世民亲手将兄弟二人的头颅割下,以威慑太子旧党。亲手除掉李建成两兄弟后,李世民为绝后患,随即将毒手又伸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家庭当中。

众所周知,杨氏在玄武门之变后便经历了从“巢王妃至帝妃”的转变,并且二婚后还顺利为李世民诞下一子,唤为李明(即曹王)。正史记载,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了李世民的极度宠溺,甚至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竟然想立杨氏为后,幸得文武百官力谏而止。《新唐书》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同样是丈夫被杀后的遗孀,在面对仇人李世民之时,郑观音却大不相同于杨氏!

其一:勿忘杀夫之仇,切记丧子之痛(李世民不得不放)

也许对于杨氏来说,身为妻子的她,只是经历了短暂的丧夫之痛;但对于郑观音而言,她不仅仅感受着丧夫之痛,还有相同重量的丧子之痛。杨氏嫁到齐王府之后,只是为李元吉诞下了女儿,并未诞下儿子。而郑观音则不同,她曾先后共为李建成诞下六男两女。李世民并非只是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而已,对于他们二人的家世余孽,李世民照杀不误。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只是大肆屠杀了两人的儿子,并未动其女眷分毫。如此看来,郑观音不仅有着丧夫之痛,还有丧子之痛。如此血海深仇,又如何拿得起放得下?

其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①杨氏同郑氏的身份不同,杨氏只是齐王李元吉的王妃儿子,而郑观音却是太子妃,太子妃的名号远远要比巢王妃这个名号大的多。再者说,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将杨氏纳入后宫,如果再强迫将不情愿的郑观音纳入后宫的话,那势必会引来数阵政治风波。

②郑观音曾于16岁便已嫁于李建成,此时28岁的她已经与李建成有了数十几年的深厚感情,而且据史书记载,李建成同郑观音的相处过程中一向都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有了如此情感基础,如今斯人已逝,郑氏再无牵挂。对于李世民来说,既然郑观音内心已死,就算迫使得到了她的人,也再无任何意思!


小镇月明


李渊的皇后窦氏为李渊共生育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子,其中李玄霸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就去逝,年仅16岁,剩余三子在唐朝建立后,分别被封为太子、秦王、齐王。结果最终由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两位兄弟直接格杀在玄武门前,并对其子女全部来了个斩草除根。

然而李世民对两位兄弟的妻子却没有进行杀害,却保全了性命。其中太子妃郑观音一直孀居,于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卒年七十八岁;齐王妃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受到恩宠,甚至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一度产生立为皇后的想法,为李世民生育十四子曹王李明,后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去世。


同样为兄弟的老婆、出身名门,李世民为什么只是将其中一位纳入后宫,而放过另一位呢?

①郑观音所在郑氏、齐王妃杨氏与李世民的李氏同样出身关陇门阀势力。

郑观音高祖郑道玉曾出任北魏太常卿、徐州刺史;祖父郑谌曾出任北魏司徒府长史、谏议大夫、颖川太守,被封吴山郡公;父亲郑继伯曾出任北齐北豫州大中正、被封吴山郡公,隋朝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括州刺史,唐武德年间追赠都督潭衡郴道永邵连七州诸军事、潭州都督。

杨氏是高祖杨绍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隋文帝杨坚族兄;祖父辈有杨雄为北周雍州牧、上柱国,隋朝“朝中四贵”,历任历任左卫将军、司空、太子太傅,被封观王;叔父辈有杨恭仁,武德年间入朝为相,历任侍中、中书令,领左卫大将军,封观国公;杨师道,武德年间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虽然都是关陇门阀势力,但是明显杨氏宗族力量要大于郑氏力量。杨氏与长孙家族也有联姻关系,其中杨恭仁生母就是上党王长孙稚孙女、长孙景略之女。另外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也是出身隋朝宗族杨达(隋观德王杨雄之弟)之女。



李世民可以放过郑氏家族,但是绝对不能将杨氏宗族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将杨氏纳入后宫,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杨氏宗族的拉拢。除掉齐王李元吉,由秦王李世民来充当杨氏宗族的利益代言人,甚至关陇门阀势力的代言人。

②郑观音所代表的郑氏势力的相对弱小,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其太子妃身份的敏感。李世民即使在好色,也不能将太子妃纳入自己的后宫。郑氏曾经身为太子妃,本来就是未来大唐帝国的皇后,结果由于这次政变失去了一切。

那么,假如李世民将这位曾经要作国母的郑氏纳入后宫,改如何安排?不给皇后,郑氏家族就不愿意,本来人家是要做皇后的;给皇后,长孙家族也不愿意,何况李世民也不可能将皇后让给郑氏。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纳入后宫。

③杨氏家族除了有联姻的传统,另外齐王妃杨氏也长得漂亮,是重要原因。史料记载,杨氏就长得容貌妩媚、性格妖娆、又知晓诗文、能歌擅舞 ,李世民当然动心。


安定郡小书生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处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在此之后,他们的家人也没有幸免于难,李建成后人与李元吉的后人都被李世民斩草除根,只留下了他们的女儿与夫人。李建成的夫人郑观音出自名门望族郑氏,李世民对她礼遇有加,把她安置在长乐门,一直活到七十八岁才逝世。

而李元吉的夫人杨氏却是另外一番遭遇,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几年后,把杨氏纳入后宫,成为了他的妃子。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曹王李明。李世民对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宠爱有加,在长孙皇后去世后,甚至还想立杨氏为后。由于魏征的阻拦,这才没能成功。



兄嫂与弟妹为什么李世民的态度如此不同?这就得说说二人的区别了。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已经二十九岁,李建成是三十五岁,其夫人年纪也很大,人老珠黄,且又为李建成生了数个子女。且古人认为长嫂如母,李世民不会为了一个女子放弃名声。


而杨氏就不同了,玄武门之变时,杨氏正是青春年华,花容月貌,深深吸引着李世民。并且杨氏只是李元吉的妾,没有为李元吉生下一儿半女。李元吉死后,杨氏无依无靠,除了归顺李世民,她一个妇道人家还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杨氏是隋朝宗室血脉,隋朝虽灭,可隋朝宗室力量还在,李世民凭借杨氏可以获取他们的政治支持,巩固皇位。


麦地传奇


在历史上,唐王李世民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皇帝,特别是他皇帝之位的由来,那是极富争议性的,毕竟兄弟之间手足相残不算什么光彩的事。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他的荣誉与败绩,而是他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女人们。当大厦已覆,这两位昔日养尊处优的女性结局会如何呢?

忍无可忍,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皆亡,李世民成就一家霸业

虽然我们今天站在这里说残杀手足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在那个时代,哪怕是父子也有可能兵戈相向。这固然有着权益之间的问题,也有历史造成的原因。

李世民作为一手促进父亲李渊登上皇位的有功之臣,内心得到肯定的愿望是真实的。而李渊更是个大嘴巴,曾经表达过谁对大业得成的功劳大,谁就可以被立为接班人。

可我们都知道,当时李世民在一班弟兄的帮衬之下,大功卓越,有效推动李渊成功成为皇家身份的事实。

李渊在成为皇帝之外,却忘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一回身便将太子之位给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这对李世民来说,就意味着失信,他身后的弟兄们个个为其不愤。

李建成没感觉自己太子之位来得莫明,竟然还没事还老想将这个有着功绩与能力的弟弟干掉。这恐怕是谁也没办法接受的事实,对李世民来说,这就是一道选择题:默默承受兄长的欺压至死或者站出来再次大干一场。

当年在李世民身后的人马,虽然出身草根较多,但个个勇不可挡。冒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人生常态,反而是忍受让他们难以承受。

于是,在李建成准备发动打压李世民的当口,以杜如晦、房玄龄以及秦叔宝、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为首的班底帮助李世民挑起了大梁,助其发动上位之攻势。

这件事就是历史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的很清楚:“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叚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李建成作为太子,当时也有不少的辅佐之人。其中他的弟弟李元吉就是他的顶梁柱之一,可惜大将也怕突然袭击,武艺高强的李元吉在玄武门被尉迟敬德一箭取命。而李建成,则死于李世民手下。

面对自己亲手酿下的苦果,李渊无言对对,被迫退居二线。就此,李世民摇身成为大唐之帝,从此坐拥大唐山河,开启大唐盛世之治。

李元吉之妻得以宫,虽无名分,却一度受到李世民厚爱,还差一点成为皇后

李建成死了,李元吉死了,可他们的家属怎么办呢?所谓成王败寇,昔日风光的太子妃,在这个时候又当如何自处?李元吉当年怼得李世民没有出路,他一死自己的妻子又该如何面对呢?

其实,不管是李建成还是李元吉,他们的孩子还是很惨的,谁让古人讲究“斩草除根”的说法呢。自古父仇大如天,李世民可不愿给自己留下隐患。不过,李世民虽然杀了一部分李氏男性,但对他的弟媳、大嫂却并没有过分为难。

当时李元吉的妻子扬氏以及其他姬妾都被囚于后宫的一所小房子里,生活方面虽然不至于死去,但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可当时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是非常善良的,她看到杨氏等人过得不好,就隔三差五将杨氏请到自己的宫里来玩。如此一来,杨氏碰到李世民的机会便增加了。

人家说见面三分情,更何况杨氏还有着花容月貌呢。其实李世民爱美人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原因在杨氏自己的善缘。当年李元吉为难李世民的时候,她并没有火上浇油,相反是劝合李元吉罢手,不要与李世民争斗。

不管这是出于政治立场还是出于家庭亲情观念,反正杨氏站队的态度是对的。这至少不让李世民生厌,如此再一来二去的接触,他也就对杨氏产生了好感。

杨氏很快成为了继李元吉之后李家第二位男人——李世民的女人。只不过在当时李世民还顾及声名,一直没能给杨氏一个合理的位份。但杨氏似乎对此并不以为意,心甘情愿地成了李世民身后没有任何名分的女人。至长孙皇后去世,杨氏的宠爱已经明显超越了其他妃嫔,李世民也开始念及杨氏身份,想给她一个位分了。

只是李世民的出发点有点高,一出手就想给个后位。这样大臣们可接受不了,想一想,谁会对立杨氏没有忌惮呢?当年李元吉怎么死的,大家心里有数,就算杨氏不找李世民的错,其他人恐怕也不会好过。

以魏徵为首的大臣极力上谏:“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李世民其实不可能心里不顾忌杨氏的身份,所以只好就此做罢。但杨氏一生没出过宫,也算过得衣食无忧,还为李世民生了个儿子,后来被封为曹王。

李建成之妻姿色美丽,为何不受李世民青眼?一生居于长乐门,高寿而终

既然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得以善终,那李建成的妻子郑氏呢?不管怎么说,郑氏不同于杨氏,她曾是以太子妃自居的人,一朝被人夺尽权势,心里的滋味恐怕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是一个很顾及自身形象的人,纳弟媳于宫中,可能也就是被臣民议论几天,但若将郑氏也拘于自己宫内,其清誉也就荡然无存了。

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古人云:长嫂如母。而且事实上,郑氏也确实大李世民不少岁数,纵然生的沉鱼落雁,可也无法让人忽略其年纪的事实。

李世民就算再好色,再沉迷于大嫂的美色,不在乎所谓的姐弟恋关系,可却怕堵不住众人悠悠之口呀。所以,思来想去,李世民最终将郑氏送去了长乐门,让她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生活。

其实,李世民不能染指大嫂除了舆论方面的影响,就郑氏自己的出身也有一定的说法。因为郑氏本为山东贵族荥阳郑氏的女儿,荥阳郑氏对于当时国家来讲,那是举足轻重的。

根据记载,当时的荥阳郑氏一门一直地位非凡,从汉朝到隋唐,可称得上北方一霸。郑氏与当年的博陵崔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以及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被称为“五姓七家,其显赫地位由此可见一般。据说当年大唐朝堂上,有十一个宰相都来自于荥阳郑氏。

假若李世民将郑氏轻率对待,无疑就是折损了山东门阀的声誉,如此还想保持治世平衡的现状就有些不那么容易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李世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轻待了郑氏的。

由此可见,身份背景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大问题,在很多时候是直接导致命运改变的事实。郑氏就因为自己的有力背景,从而在长乐门与女儿生活无忧。

据说李世民当年非常礼遇郑氏,不但没给过她任何的小鞋穿,还经常去拜会,为其提供生活上的物质。郑氏在无忧的生活状态下,一直活了七十八岁,同样算是得以善终。

其实,不管是被纳入后宫,还是礼遇长乐门,对于李世民来说,那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天子,李世民不可能为色沉迷,也不可能利令智昏,保持公众形象的同时,也要享齐人之福,不同人不同对待,于他实在不是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