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闺蜜跟我说,有一次问孩子问题: “宝贝,从一楼到二楼咱们家,一共上了多少台阶啊?”

孩子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清楚。

之后,闺蜜又问,”从家里到学校,要经过几个公交站?”这个问题,孩子似乎也说不知道。

闺蜜有些奇怪,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这条路都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怎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呢?

其实,别说闺蜜的孩子,随便问一个孩子,估计也说不清楚。这是为啥呢?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孩子对环境太熟悉,根本就没有留意过,出现“熟视无睹”



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孩子对”环境”实在是太熟悉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去留意过。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熟视无睹”这个问题。


01 “熟视无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熟视无睹”一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惯了就像不曾看见一样。意思是对事及不关心。

说到它,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

几十名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聚集在德国的一个村镇开会,忽然,一个村民呼叫着冲进会场,一个光头,穿着黑色短衫的黑人,手持短枪追了进来,两个人在场内生死搏斗起来。

在场的心理学家都非常奇怪,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一声枪响后,农民和黑人便一起跑了出去。

这个场面持续了大概20秒。这时,主持人说,”大家不要慌,这不过是一个心理实验,大家把刚才自己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来。”

可当主持人看到大家交上来的材料中,对此事件的回忆描述时,里面的错误非常惊人。

几十名心理学家,只有4个人记得黑人是光头,其余的的人甚至不记得黑人所穿短衫的颜色。

大部分人的错误率在20%-50%之间,只有一人的错误率少于20%。

这个实验说明,大家都没有刻意去关注要注意的对象,所以错误率极高。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忽视重要的事情,未来无法集中自己注意力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忽视,是人类节约资源的一种好办法。但是,这样的忽视,会造成一种认知习惯,那就是在需要关注的事情上,也可能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让自己很容易地转换成一个高效注意的人。

而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想要提升孩子注意力,就要明确注意的对象。做任何事,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总是毫无目标地去注意一些无关的事情,往往不会起到应有的注意效果,更不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02 不让孩子对周围事物 “熟视无睹” , 其实是在培养他的观察与思考力


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的孩子,往往能力较弱。

许多孩子,在小学刚开始,就呈现出学习能力比较弱的问题。家长使不上劲,孩子也觉得自己学不好,很是苦恼,究其原因,是孩子把知识看成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当成他目之所及的事物,他总是不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或是形成一些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孩子,其学习能力是比较弱的,未来的学习一定会很累。

一些孩子作文写不好,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竟然毫无知觉,内容空洞无味,毫无新意,当然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所以,从这点来说,家长要有意引导孩子,坚决不能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时常要和他讨论所看到的,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要经常激发他去思考、观察。

比如,家长带孩子出去吃饭时,看到人行道上有个斜坡,这时,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里要设置斜坡?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可以请孩子观察一下人行道上的事物,想想这是为什么。

家长功通过与孩子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引起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强化孩子的有意注意力

03 强化孩子的有意注意力


孩子老忽视周围重要的事物,那么我们可以帮他强化一下注意力。

一般来说,注意力会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所谓有意主意,又称为积极的注意,或主动注意,它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需要我们主观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方式,他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比如,我们都知道,高速上开车时,司机必须时刻注意公路上的路面、车辆,行人及交通设施等等,丝毫不能有分心。但是,长时间的有意主意,就会让人产生疲劳感。所以高速驾驶员一般都不能疲劳驾驶。

再来看看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注意,也可以叫做不随意注意。指的是事先没有预定或有直觉的目的,不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它是由孩子的直接兴趣引起的。

这种方式,由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使人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它,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长时间注意某个方向或对象,主要看它的吸引力


对孩子来说,能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注意某个方向或对象,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比如,孩子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的内容精彩纷呈,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对孩子来说,就会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他不断地听下去,在这种无意状态下,就可以轻松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反之,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学习以外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从而频繁发生孩子分心走神的状况。

无意注意最大的缺点,就是这种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兴趣的因素消失后,注意力将会很难维持。而且,无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质方面,容易跑到事物的非本质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要消除孩子的“熟视无睹”,加强其注意力,就必须要强化有意主意。可是,对于父母来说,具体又该如何做呢?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注意发展身边事物


(1)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


有时候,可以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任务,引导孩子主动地注意。比如,窗台上中了一盘蒜,孩子不一定会注意它,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这些蒜,不久便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长出了绿雅,就记得赶紧来告诉我。”

你这样说了后,孩子就会经常去注意它。如果这个任务是对两个以上的孩子布置的,而且先发现者就是优胜者,或者还能得到一些小小的奖励,那么,孩子会经常来观察这盆蒜的。

为啥呢? 因为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对任务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会越迫切,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和持久。


孩子对熟悉的环境”熟视无睹”? 父母引导好,强化有意注意是关键

发展孩子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


(2)发展孩子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学习的自觉地责任感。这时,孩子虽然也能暂时为一定目的或任务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往往很难持久。

因为孩子还不会自觉地”强迫”自己去为了完成一种比较远大的目的,而坚持不懈地注意必须注意的事物。

而低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这时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在教学影响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知程度,孩子才逐步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从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觉地水平。

综上所述,要想使孩子的注意力持久,就不能光要求孩子做什么,甚至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这样任务明确,愿望强烈,注意力就能持久,以后很难再“熟视无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