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閨蜜跟我說,有一次問孩子問題: “寶貝,從一樓到二樓咱們家,一共上了多少臺階啊?”

孩子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不清楚。

之後,閨蜜又問,”從家裡到學校,要經過幾個公交站?”這個問題,孩子似乎也說不知道。

閨蜜有些奇怪,孩子每天上學、放學,這條路都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怎麼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一無所知”呢?

其實,別說閨蜜的孩子,隨便問一個孩子,估計也說不清楚。這是為啥呢?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孩子對環境太熟悉,根本就沒有留意過,出現“熟視無睹”



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孩子對”環境”實在是太熟悉了,以至於根本沒有去留意過。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視無睹”。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熟視無睹”這個問題。


01 “熟視無睹”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


“熟視無睹”一詞,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看慣了就像不曾看見一樣。意思是對事及不關心。

說到它,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測試:

幾十名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聚集在德國的一個村鎮開會,忽然,一個村民呼叫著衝進會場,一個光頭,穿著黑色短衫的黑人,手持短槍追了進來,兩個人在場內生死搏鬥起來。

在場的心理學家都非常奇怪,個個嚇得目瞪口呆。

一聲槍響後,農民和黑人便一起跑了出去。

這個場面持續了大概20秒。這時,主持人說,”大家不要慌,這不過是一個心理實驗,大家把剛才自己看到的儘可能詳細地寫下來。”

可當主持人看到大家交上來的材料中,對此事件的回憶描述時,裡面的錯誤非常驚人。

幾十名心理學家,只有4個人記得黑人是光頭,其餘的的人甚至不記得黑人所穿短衫的顏色。

大部分人的錯誤率在20%-50%之間,只有一人的錯誤率少於20%。

這個實驗說明,大家都沒有刻意去關注要注意的對象,所以錯誤率極高。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忽視重要的事情,未來無法集中自己注意力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生活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忽視,是人類節約資源的一種好辦法。但是,這樣的忽視,會造成一種認知習慣,那就是在需要關注的事情上,也可能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讓自己很容易地轉換成一個高效注意的人。

而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想要提升孩子注意力,就要明確注意的對象。做任何事,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總是毫無目標地去注意一些無關的事情,往往不會起到應有的注意效果,更不會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02 不讓孩子對周圍事物 “熟視無睹” , 其實是在培養他的觀察與思考力


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的孩子,往往能力較弱。

許多孩子,在小學剛開始,就呈現出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問題。家長使不上勁,孩子也覺得自己學不好,很是苦惱,究其原因,是孩子把知識看成與生活無關的內容,當成他目之所及的事物,他總是不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或是形成一些感受和想法。這樣的孩子,其學習能力是比較弱的,未來的學習一定會很累。

一些孩子作文寫不好,原因就在於這些孩子面對生活中的事物,竟然毫無知覺,內容空洞無味,毫無新意,當然也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所以,從這點來說,家長要有意引導孩子,堅決不能讓孩子對周圍事物熟視無睹。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時常要和他討論所看到的,要引導他說出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要經常激發他去思考、觀察。

比如,家長帶孩子出去吃飯時,看到人行道上有個斜坡,這時,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這裡要設置斜坡?如果孩子說不知道,家長可以請孩子觀察一下人行道上的事物,想想這是為什麼。

家長功通過與孩子游戲互動的方式,來引起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力,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強化孩子的有意注意力

03 強化孩子的有意注意力


孩子老忽視周圍重要的事物,那麼我們可以幫他強化一下注意力。

一般來說,注意力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所謂有意主意,又稱為積極的注意,或主動注意,它有預定的或自覺的目的,需要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和調節,必要時,需要意志力努力維持的一種注意方式,他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比如,我們都知道,高速上開車時,司機必須時刻注意公路上的路面、車輛,行人及交通設施等等,絲毫不能有分心。但是,長時間的有意主意,就會讓人產生疲勞感。所以高速駕駛員一般都不能疲勞駕駛。

再來看看無意注意。這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注意,也可以叫做不隨意注意。指的是事先沒有預定或有直覺的目的,不需要主觀意志的控制和調節,它是由孩子的直接興趣引起的。

這種方式,由於刺激物本身的特性,使人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並集中於它,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長時間注意某個方向或對象,主要看它的吸引力


對孩子來說,能否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一直注意某個方向或對象,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比如,孩子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講的內容精彩紛呈,有足夠的吸引力,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會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他不斷地聽下去,在這種無意狀態下,就可以輕鬆完成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反之,孩子很容易在無意識中被學習以外的事物轉移注意力,從而頻繁發生孩子分心走神的狀況。

無意注意最大的缺點,就是這種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興趣的因素消失後,注意力將會很難維持。而且,無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質方面,容易跑到事物的非本質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要消除孩子的“熟視無睹”,加強其注意力,就必須要強化有意主意。可是,對於父母來說,具體又該如何做呢?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注意發展身邊事物


(1)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


有時候,可以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任務,引導孩子主動地注意。比如,窗臺上中了一盤蒜,孩子不一定會注意它,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蒜,不久便會長出綠色的長長的葉子,你要是看到它長出了綠雅,就記得趕緊來告訴我。”

你這樣說了後,孩子就會經常去注意它。如果這個任務是對兩個以上的孩子佈置的,而且先發現者就是優勝者,或者還能得到一些小小的獎勵,那麼,孩子會經常來觀察這盆蒜的。

為啥呢? 因為注意是為任務服務的,任務越明確,對任務的理解就會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就會越迫切,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和持久。


孩子對熟悉的環境”熟視無睹”? 父母引導好,強化有意注意是關鍵

發展孩子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


(2)發展孩子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對學習的自覺地責任感。這時,孩子雖然也能暫時為一定目的或任務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往往很難持久。

因為孩子還不會自覺地”強迫”自己去為了完成一種比較遠大的目的,而堅持不懈地注意必須注意的事物。

而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於家長和老師的督促。這時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覺的。在教學影響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孩子對自己學習責任的認知程度,孩子才逐步學會在某種程度上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從而使有意注意,從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覺地水平。

綜上所述,要想使孩子的注意力持久,就不能光要求孩子做什麼,甚至強迫他做什麼,而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要講明意義,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願望。這樣任務明確,願望強烈,注意力就能持久,以後很難再“熟視無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