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個疑問,劉邦成為皇帝就算了,為什麼他鄉下的朋友都能成為頂級人才?

書麟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劉邦的創建西漢的歷史上,劉邦從一個泗水小亭長扶搖直上成為西漢皇帝就堪稱歷史上的一代傳奇,他的輔助之臣蕭何,樊噲,盧綰,周勃等紛紛從社會間的販夫走卒,小官小吏成為創立西漢不可或缺的人才,這在歷史上也堪稱一個奇蹟,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劉邦的慧眼識珠

第一階段:劉邦的眼光和膽魄

劉邦雖然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是他去咸陽感嘆大丈夫就要像秦始皇一樣就決定了他非法取的眼光和給予人才發揮的空間和膽魄。

比如周勃從家門口都是債主討債的車馬輪子印到後世稱為輔佐漢惠帝的出將入相,劉邦從周勃跟隨他起義率先登城的勇氣上就逐漸發現了這位人才,也由此穩定了子孫輩的姜山,比如韓信從項羽從處跳槽過來,雖然是蕭何月下追回的韓信並強烈推薦他。

但是劉邦能在眾目睽睽和後續的議論下,能奪人眼球的修築拜將臺,拜韓信這個毛頭小夥子成為大將軍,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漢初三傑。

第二階段:劉邦的知人善任和用人不疑

單單靠著誇誇其談的眼光和膽魄當然無法把人才安排在正確的崗位上,劉邦的知人善任和不懷疑自己的手下在歷史上也是排的上號的。

從年輕時候就伴隨著劉邦一起的刀筆小吏蕭何,因為靠著自己獨特的行政能力,在跟隨自己的好朋友劉邦的過程中,迅速的把西漢第一位丞相的能力發揮出來。

劉邦把蕭何安排到合適的大後方,蕭何就依靠秦朝遺留和文書和地圖,大力為劉邦發展社會生產力,源源不斷的後勤配備為劉邦成為皇帝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韓信在平定齊地要挾劉邦封王,劉邦雖然憤怒,但是在張良和蕭何的提醒下,立馬回過神來,答應了韓信的要求,劉邦大喊:大丈夫定諸,即為真王耳,

何以假為!於是韓信在拒絕項羽的三分天下的要求上也因為劉邦給予的完美信任拒絕了項羽。

2:修得鳳巢引鳳而來

其一:朋友們的精明強幹

劉邦給予他的朋友們充分的信任和把握,他的朋友們也用自己驚人的各個方面的天賦回報了劉邦。在沒有認識劉邦以前,樊噲不過是一賣酒殺豬的屠夫,但是跟隨了劉邦以後,樊噲把他的勇氣和膽略完美的回報了回來,在鴻門宴上生吃豬肝讓項羽大吃一驚配合了他粗獷外表下也有細膩的軍事能力,在劉邦去世以後樊噲就對著他的大姨子呂雉表示我可以提兵掃滅匈奴,張良用落魄六國貴族的身份在博浪事件表現出除了運籌帷幄之外,他還是個勇士,這些多方面的人才對劉邦幫助極大

其二:時勢造英雄

雖然是主僕雙方的互相成就和吸引,但是沒有秦末群雄逐鹿的給予他們發揮的舞臺,歷史上也就沒有大漢和這些人才。劉邦靠著他是的手下的運籌帷幄和浴血奮戰,再加上自己對大局的統籌眼光給予了這位泗水亭長在秦末諸多群雄中脫穎而出的空間。

其三:對手的用人不明

在劉邦的陣營裡面,雖然有他從老家帶出來的那幫泥腿子兄弟,但是因為對手用人不明,劉邦的陣營接納了他們才能使得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比如韓信是因為項羽地方鬱郁不得志,呂臣經過各種顛沛流離才遇到劉邦這位明主,相比之下,劉邦嘲笑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難理解為什麼劉邦和他的手下獲得最後的勝利了


臆說古史


說實在的,劉邦手下這幫人能力真的有多頂級麼?真的不是。重點在於這批時代的弄潮兒剛好碰到了時代的節點,又遇到了劉邦這樣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頭領。



劉邦的手下

劉邦手下出身最好的是張良,韓國國相之子。

蕭何、曹參是沛縣的地方小吏,還算不得官。

叔孫通厲害點,是秦朝的待詔博士。

張倉也不錯,做過御史,不過犯錯誤了跑了。

樊噲,劉邦的妹夫,賣狗肉的屠夫,弄到現在不定挨多少愛狗人士的罵呢。

周勃,音樂愛好者,吹鼓手。

韓信最慘,不但差點餓死,還要忍受胯下之辱。



還有題主說的,劉邦的其他那些同鄉,最後在功臣榜上排名前列的,更是沒有什麼牛人。

怎麼後來這幫人都成了牛人了?說他們都是最頂級人才,水一白是不太相信的。

可問題是,他們成功了,把那些所謂的貴族都幹掉了。為什麼呢?

上升的階梯

跟著項羽混,沒有點家世背景,你不管怎麼做,除非救了項羽的命,不然是沒可能擠進權力中樞的。不僅僅是項羽不信任你,身為貴族體系培養出來的,根本就不會選擇你。這不能怪項羽的性格,是多年貴族的傳承,教育的培養。

跟著劉邦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什麼上層人士,所以只要你能對他有益,他都會用。婁敬就是一個小兵,說求見就求見了,說遷都馬上就得到了劉邦的重視。這都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有兩個最大的優點,一個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一個就是又讓人覺得他念舊,又不會讓新人覺得不受重視。最後排功臣榜的時候,漢初三傑蕭何第一,可韓信和張良的名次可是相當低的,因為前面要留給那些更早跟劉邦打天下的。可是分封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韓信自己要的王就不說了,張良可是可以在齊國隨便選三萬戶,這比蕭何的分封還要大。只不過張良最後選擇了留縣罷了。

不是頂級人才的明證

說劉邦同鄉這幫人不是頂級人才的明證有兩個。

第一,劉邦這幫人跟項羽沒少打仗,打贏了幾次?充分提現了武將和統帥的問題。

第二,漢承秦制的說法可不是空穴來風,要不是當初進咸陽,蕭何把秦朝管理國家的各種資料都帶走了,真的很難想象這些人怎麼來管理國家。最後,法律,官制等等完全照搬的秦朝的東西。蕭何政治才能真的那麼突出,改良幅度會那麼小?真正有能力對秦國的東西進行改良的,還是叔孫通、張倉這些後來者。



時也命也運也,不一定非要頂級人才才能做到最好,也不一定都是頂級人才就能成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遠比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更重要。


水一白聊歷史


李太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聖賢,只要努力,人人都會成材,只要時運相濟,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劉邦的沛縣就有很多蕭何樊噲,金田也能出無數將相王侯。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所以生在元帥省、將軍縣,不懈努力的你,也將是最棒的!





北京汪再興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個說法: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本來和劉邦一樣,都是一些不學無術之人。平常都在天上打架鬥毆,混天過日。可是後來,他們都成了頂級人才,成了漢朝建國的開國元勳。這一件事算得上是奇蹟,讓人非常不理解。

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可能是一個誤會。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們,他們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才幹。我們很可能是誇大他們的能力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蕭何劇照)

首先,曹參和蕭何是不算的。為什麼說他們不算呢?曹參和蕭何那時候是縣裡的官員,他們只不過和劉邦認識,其實並不近。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證明。當年呂太公喬遷之喜,縣令為他慶祝,劉邦去參加縣令的宴會。蕭何讓隨禮一千以上的坐堂上,其餘的坐當下。劉邦隨口說了一句“賀一萬”。呂太公大為驚異,讓劉邦到堂上來。但是蕭何提醒呂太公,劉邦是說著玩的,他根本就沒錢。加入蕭何與劉邦關係好,他絕對不會揭穿劉邦。

還有一件事。當劉邦帶著隊伍回到沛縣,殺掉縣令以後,大家推舉起義的承頭人,曹參和蕭何都推薦劉邦。他們為什麼要推薦劉邦?就是害怕失敗後,被朝廷收拾。由此可見,曹參和蕭何,是把劉邦當冤大頭了。

曹參和蕭何不是劉邦的狐朋狗友,而這兩個人恰恰是有很高才乾的。建國後,劉邦在評定功勞的時候,大家都說曹參所立的功勞最大,而劉邦認為蕭何所立的功勞最大。由此可見,立功勞最大的,就是蕭何與曹參。

真正算劉邦的狐朋狗友的,是周勃、樊噲、盧綰、灌嬰、夏侯嬰這幾個人。而恰恰是這幾個人,他們的實力非常有限。為什麼說他們的能力很有限呢?

(劉邦劇照)

當年劉邦想選個大將,用以穩定軍心。周勃、灌嬰等人,都覺得劉邦可能選自己,其實劉邦壓根就沒有考慮過他們。劉邦為什麼不考慮他們?因為劉邦知道,他們的水平有限。劉邦最後選的大將是韓信。

實踐證明,劉邦的這些狐朋狗友們打仗,確實不行。

當時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軍隊有兩個體系:一是韓信帶的軍隊,二是劉邦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帶領的軍隊。這兩個體系,韓信的軍隊總是打勝仗,而劉邦的軍隊卻總是打敗仗,多次被項羽攆得東躲西藏。就就是劉邦的狐朋狗友們打仗能力不強的表現。

劉邦建國以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嗎?除了在軍隊裡面擔任一些職務以外,其實都沒什麼事兒做,因為他們實在也做不成什麼事兒。

(樊噲劇照)

下面,我們再把這幾個人分開,一個一個地來說。

其一,周勃。周勃曾經擔任過漢文帝的宰相。但漢文帝瞧不上他,問他的話,他一問三不知,又不懂得應對。最終,漢文帝把他的宰相職務給撤了。這說明他的行政能力相當有限。

其二,樊噲。樊噲除了打仗,他在歷史上,唯一讓人記得住的,就是他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還有,劉邦在咸陽的後宮中捨不得出來,樊噲衝進去,對他進行苦口婆心的勸說。不過,樊噲不但打仗不行,政治上也不清醒,還差點被劉邦給殺掉。

其三,盧綰。盧綰可以說是劉邦最好的哥們兒,而且是劉邦唯一封為王的哥們兒。當燕王臧荼被劉邦殺掉後,劉邦就讓盧綰擔任燕王。但是,盧綰擔任燕王以後,目光極為短淺,政治上極為糊塗。他是劉邦最好的鐵哥們兒,居然對劉邦一點兒都不瞭解。劉邦封他為王,他卻和其他反叛的諸侯們眉來眼去,以至於差點兒被劉邦給殺掉了。這也看出,盧綰這個人,不僅僅是政治嗅覺不敏感,簡直就是一個糊塗蛋。

其四,灌嬰。灌嬰唯一的歷史功績,就是當呂祿、呂產把兵權交給他後,他反戈一擊。在誅殺諸呂中,立下了大功。不過,這也並不表示灌嬰有多厲害。因為這個計謀是陳平早就想好,吩咐他去做的。

其五,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的車伕,也僅僅劉邦的一個車伕而已。

這幾個人,雖然都封了侯,但江山不是他們打下來的,在建設國家中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所以,說劉邦的狐朋狗友們都是“頂級人才”,確實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個人能創下多大的功業,要看時勢、命數、運氣、能力四者是否相濟。



第一,時勢

秦末的大變局給了劉邦團隊機遇,讓他們能走出沛縣那個小圈子,去更大的廣闊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華。

這一點不需要多久解釋。劉邦在沛縣起兵的時候已經快五十歲了,蕭何、曹參、周勃這些人的年紀與劉邦相當,在當時也都是油膩中年大叔。如果沒有秦末大變局的時勢,劉邦肯定是繼續在泗水當亭長,蕭何肯定是繼續在沛縣當縣長助理,曹參肯定也是在監獄管犯人,周勃繼續當他的吹鼓手,樊噲繼續殺他的豬,夏侯嬰繼續當他的司機。他們不會有任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所以說,劉邦團隊的人能成為頂級人才,他們首先就得感謝時勢成就了他們。


第二,命數

劉邦身邊的老鄉、好友能夠出生在劉邦這個猛人鄉里,並與劉邦結識,就具備了他們能成功的“命數”。

不要小瞧了這一點。中國有句古話,叫“命中遇貴人”。這個“貴人”並不一定是給你提供直接幫助或這建議指導的人,而是能給你帶來某種契機,能改變了你一生的軌跡的人

所謂“命數”也一樣。“命數”並非是指命中註定就會如何,而是說,命中會有某種契機幫助某人去向哪個方向發展。

舉幾個例子說。韓信厲害吧?可他在項羽那邊就是個執戟的衛兵。項羽不用他,就算他再有才華也是白搭。如果他不是碰到了夏侯嬰,經夏侯嬰推薦給蕭何,再由蕭何極力推薦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劉邦,直接給封他個大將軍,他哪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絕世軍事才能?(這也是韓信為什麼對劉邦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還有陳平,他讀書過,有才,但是碰不到好的平臺,他的一身才華也是白搭。項羽是怎麼用他的?劉邦又是怎麼用他的?陳平投奔到劉邦賬下,劉邦問以前當什麼官?陳平說都尉,劉邦直接就封他當都尉。軍中的很多人對此都不服,但劉邦就力挺他,堅持認為他是可以的。

同理,蕭何、張良也一樣。如果蕭何不是跟著劉邦,張良繼續跟著韓王,他倆大概率都會淪為時代的“炮灰”。

我再舉幾個反例。項羽身邊沒人才嗎?應該是有大把人才的。可惜項羽不會用人,結果一個都不出名。

陳勝身邊沒人才嗎?多了去了!周市、鄧宗、武臣、宋留、葛嬰(諸葛亮祖先)都不是無能之輩,可陳勝就是見不得別人稱王,葛嬰扶持楚國後裔為王就被他所殺了,武臣稱王也讓他不滿。相比之下,看看人家劉邦的氣魄,彭越、韓信想封王,他不滿,但強忍著不滿也給封了王。跟著劉邦,他能給人最大程度的施展空間。而跟著陳勝,就是白搭啊。像陳勝這種人,就算塞給他韓信、張良、陳平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說,其實不是沛縣那群后來很厲害的人是劉邦的老鄉,才成就了劉邦帝業,而是沛縣那一群老鄉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劉邦是老鄉,才成為了“後來很厲害” 的人

如果他們的主公不是劉邦,而是項羽、陳勝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豎子,他們大概率不會成為當世之豪傑。

第三,運氣

一個人想要建立功業,運氣是不能缺的。西漢那群開國功臣百戰不死,能熬到最後,這就是他們的“運氣”。

其實這一點也很重要。劉邦斬白蛇起義,在沛縣鬧革命時,跟著他的將士有幾千人,其中樊噲、周勃、雍齒、蕭何、曹參、周昌這些人都在其中。看著這份起義名單,你可能會覺得劉邦的運氣真好,居然開局聚攏了這麼多的人才為他效力。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除了這些“後來很厲害”的人之外,幾千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後來怎麼樣了?

也許有比韓信更具天賦的年輕人運氣差,在第一場戰鬥的第一陣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

所以說,運氣不好的人就沒資格談成功,這類人註定是成功人士的陪襯,他們屬於“有命無運”的一類人。

第四,能力

前面說的那麼多,不是否認西漢開國功臣的能力。實際上,我也是認為那群開國功臣都是有能力的人。畢竟沒能力的人,比如像趙括、馬謖那種槓精,即便你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他也把握不住機會。



總的來說,一個人能在時代大潮中活下來並建立功業,他首先要有命數,必須要跟對一個正確的領導者(跟對人,起點高),其次要有運氣,別當炮灰。最後,只有被篩子篩選下來的倖存者才有資格談能力

就拿劉邦團隊來說。他們生在了亂世,這是他們的時勢;他們跟了劉邦,而不是陳勝那種見不得別人比他好的小人,這是他們的命數;而他們在創業初期沒被亂箭射死,沒被亂刀亂槍砍死,這是他們的運氣;當團隊規模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們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上人時,他們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最後,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一句話做個結尾:“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遠沒有我們所設想的那麼大;這些十分不同的、看來是使從事各種職業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區別的才賦,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

我覺得這句話就可以解釋劉邦團隊(包括後來的劉秀團隊,曹操團隊,李世民團隊,朱元璋團隊)人才為什麼會扎堆的原因了。


Mer86


劉邦能得天下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劉邦團隊有三個當時的絕頂人才,就是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雖然說樊噲、曹參、陳平、衛綰這些人稍微差了一點,但用好了張蕭韓三人劉邦就可以問鼎天下。這三人的專長大家其實都知道,張良是參謀,蕭何是組織後勤,韓信是領兵。當時天下唯有項羽在領兵上強出韓信一線,范增能在參謀上與張良看齊,但項羽缺少一個蕭何這樣幫他穩定後方的組織後勤人才。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家大型公司,張良是公司的上市顧問,韓信是公司的業務總監,蕭何就是行政人事總監,同時還管著財務。一家公司,在這三個部門有當世頂尖人才,還怕會做不好?

第二,劉邦團隊的最終目標順應了歷史潮流。劉邦和項羽的初期目標是一樣的,就是推翻暴秦,這個目標他們只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而完成初期目標後,項羽要恢復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劉邦團隊的目標則是秦的中央集權。兩種體制會決定整個中國歷史幾千年的走向,但事實證明,中央集權才是正確的方向。西漢建國後在宗室內的小分封都引發了七國之亂,如若繼續項羽的大分封,天下不知道還要亂多久。

第三,劉邦的個人因素。事實證明劉邦是個能與兄弟們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的主,但這種品質也恰好就是開國帝王的必備品質。共患難使得在打天下時能凝聚人心,不能共富貴則保證了坐天下時民心安穩。歷史有很多證明,隋唐靠世家大族立國,但他們卻推出了毀滅世家大族的科舉制;宋靠軍人集團立國,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終宋兩朝都以文制武;朱元璋更不用講,開國功臣基本上全都死在他前頭;即便是大清朝,以滿人為基礎立國,但入關後還是要承明制用漢人,才能有二百多年天下。

以上三點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疑議,歡迎評論。


一筐情書


一個無賴帶著狐朋狗友統一了天下

他就是劉邦 秦末沛縣的一個小隸,一個亭長當皇帝也就算了,人家有機遇有膽量 最主要還有臉皮,那問題是他的身邊的人出身都不高,真的有能力還是上天賦予的超能力,

劉邦身邊人才匯聚,但為他打天下的都是誰呢,最強組合,蕭何 張良 韓信 眾所周知人才 ,還有比如,曹參 夏侯嬰 周勃 盧綰 樊噲 ,曹參,友邦好友監獄長手下囚徒過百,也是手遮一片天,不服就打你,所以說這個人是有野性的,那後來就怎麼當丞相了呢,是無人可用還是真有能力,原因是用他最合適,因為他沒有野心,不折騰會好好輔佐漢惠帝,劉邦煞費苦心,殺了很多人 ,不會再選一個能力強的人長管國家命脈了 ,因為他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曹參,也很聰明,心說你們都先走了,剩下一個呂后好好哄哄我也就能安想晚年了 ,我在努力也打不到蕭何的成就和威望,還不如簡簡單單無為而治,我就啥也不干我不還是丞相嗎 ,雖然是這樣但曹參為東漢創造的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帶來了和平,為戰後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曹參等人雖然出身都不高,最重要的是他們跟對了人,中國第一個草根皇帝劉邦 ,毛主席評價他,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三年滅秦,子嬰像他投降,四年滅楚,霸王烏江自刎,共7年華夏一統,劉邦雖出身布衣,但是會用人心胸開闊,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實中也是一樣,突然間一個老闆發財啦,那他身邊的人也人五人六的,也有氣勢了,來源於成功帶來的自信,最後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是,你不行的時候,你做的再好別人都不會看你一眼,甚至會取笑你,但你如果成功了,不是為了別人高看,只是正面自己你們看錯人了,我比你們想象的要好,你和我不是一個等級的,





可樂拉菲


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向適應的圈子,彼此思想接近,有共同最求,且都能聊的來的,所以,要想交什麼樣的朋友,首先自己要有那個素質,要有那個氣場,有了素質和氣場,自然會感召你希望的朋友圈!

其次,這當中還有前世因緣的道理,前世這一幫人心願未了,這一世再次相遇,義氣盎然,相為互手,共夙前願!



澤仁德喜


我對歷史不太瞭解,只是說說自己看法。

劉邦能當皇帝,有這幾方面原因。

1.亂世。英雄不問出處,大環境越差,越不守規矩的人越容易出業績。

2.智商。劉邦雖然很無賴,但不得不承認他智商一直在線。不管他耍流氓、不恥下問還是韜光養晦,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3.運氣。劉邦的運氣是真好,身邊跟了一幫子信任他的人。

當然,題主問的是他身邊的人為什麼都

成為頂級人才?

頂級人才除了韓信、張良、蕭何,他身邊的人才能真一般。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古中國就是這樣,每一代帝王上位後都會剷除異己,重新重任自己的親信,培養屬於自己的力量。而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接觸的圈子的提升而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浪跡在這種高層次的圈子中,耳濡目染會慢慢變得高深起來。從何提現一個人的能力呢?做事唄。圈子給了一個人強大的人脈關係,辦起事來自然簡單,身邊全是出謀劃策的能人異士。工商、衛生、反貪、稅務等機關都有人,辦起事來自然簡單。這樣就感覺這個人能力好強,人才啊!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朝中有人好辦事,用現在話說就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老爸”。哈哈哈

抱歉了,文化功底太差。隨便聊聊自己看法,見諒


偽文學迷


郭子曾經曰過:三分天賦,六分努力,外加一分貴人扶持,剩下百分之九十全看臉(運氣)!


首先肯定要有點兒運氣。

葛嬰從一開始就展露出了出色的能力,可以偏偏就被陳勝給殺了。如此走黴運,那就一切免談了!

其次多少要有點兒能耐和天賦。

要是給你兩個人都帶不了,就算劉邦想照顧一下,恐怕成為不了什麼人才吧!

蕭何和曹參不用細說,原來就是秦朝的官吏。所以他倆兒從初始就具備一定的能力。

張良是世家子弟,又有高人指點。從刺殺秦始皇開始,一步步地磨練出來。


陳平從小就讀過書,在鄉里分肉的時候已經展現出了才華。從魏王咎到項羽,再到劉邦那裡,能力也是一步步地提升。

樊噲是殺狗出身,周勃是吹喪出身。不要小看這些市井之徒,他們那行也是很磨鍊一個人的能力的。

夏侯嬰在沛縣掌管馬車,後來又擔任了縣吏,沒事就經常去找劉邦。盧綰是劉邦的朋友,經常跟著劉邦一起出入。他們二人長期的耳燻目染,也能從劉邦那裡學到點兒一二。

遭受挎下之辱的韓信,投奔到劉邦那裡時,已經跟隨項梁、項羽打了不知道多少場仗了。


其三他們都是聚集在劉邦這個貴人麾下,從易到難逐步地成長起來。

陳勝起義之後,周文打到了趙高的家門口,直接把秦朝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身上。

劉邦先是從沛縣開始,然後擴展到沛縣周邊。當戰事不太有利的時候,劉邦就投到了項梁那裡。

可以說他們先是從簡單的戰事開始,一步步過渡到複雜激烈的戰事。

這些人都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即使是韓信這樣的人,劉邦也沒有一下子就讓韓信擔當大任,而是有意識地進行培養。

劉邦擊敗三秦之後,讓張耳、曹參等人協同韓信,一舉拿下了魏、代地區。等到韓信開始背水一戰的時候,韓信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