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語堂


輩份取名這件事,雖然說還沒有完全消失,但的確如題主所說越來越不流行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輩份取名的背景。

輩份取名這件事,是和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傳承密切相關的。

在儒家仁愛思想的指導下,加上農業經濟的天然封閉性以及統治的需要,封建社會又十分提倡聚族而居的模式。所以,在今天的中國,隨處可見以姓命名的村落,如馬村、李莊等等。

有些村莊雖不以姓命名,但村內也往往是幾大姓佔據了大部分人口。

在這樣的一個格局下,隨著同族人員的越來越多,同宗同族的人互相不認識的情況變得十分普遍。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們無法從年齡上來準確判斷輩份,一個孫子輩的人可能年齡要遠遠大於爺爺輩的人。

於是,稱呼就可能發生混亂,這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許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發明了字輩取名的方式。具體方式是寫一首字輩詩,按字輩取名。

這樣做的好處是同宗同族的人,大家互相一報名字,就知道輩份高低,也就大體上知道該如何稱呼了。

進入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也逐步瓦解。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們思想的變化,封建禮法制度已被人所摒棄。因此,對於血緣關係較遠的輩份排列,現代人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視。

所以,輩份取名的式微已是必然。

當然,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輩份取名不可能就此迅速消亡。近年來,隨著各地對家族傳承的重視,許多地方都開始重修族譜。在修族譜時,就需要辨明長幼。於是,很多人便便往往按字輩另外取個名字,專供入族譜使用,稱為譜名。

蔣介石就是這麼幹的。他名中正,字介石,而在族譜上的名字為蔣周泰。

這樣就形成了生活中一個名,族譜一個名,也算是對字輩文化的傳承發展吧。


鄣南煮史


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思想開放。自己的子女自己取名字。多年前家族修譜,才知道老一輩都預存了名字,按字排輩。我只記得幾個排名,秀,泰,和。旺,家,新。下面沒人排了。其實家譜毀於我手,太爺爺是文人,村上有動筆的事都由他說了算,相當於族長,文質彬彬,道骨仙風。長杉大褂,瓜皮帽子,出門柱個文明棍,山羊鬍子。寫字前有人磨墨鋪紙,戒尺按著紙,毛筆字不輸於當今二流書法家,家譜也由他修訂。家中那麼多古書,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燒了。家中幾十本族譜,小時候時興放洋燈(孔明燈),比我大的小夥子們叫我回去偷族譜給他們糊洋燈,都偷沒了。現在想想都愧對祖先。


牽手追夕陽58


也要看情況吧,本來我對什麼輩分沒什麼感覺,自從10年前參加了宗族的祭祀活動,特別是最近三年每年參加了宗親會,對宗族的歸屬感還是比較強的,今年剛好兒子出生了,果斷按照輩分取了,本人剛好第十八代(同輩分的出了好幾個牛人,有億萬富豪、有偶像明星、有兩院院士、有人大代表),我兒子這一輩還真不好取,想了好久。同輩分的眾多堂兄弟的下一代有一半按輩分一半沒按輩分,跟個人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家總之混得好的人大都按照輩分,私企打工混的稍差一些大都沒按照輩分,我算是異類吧。



阿君哥2016


不知以後這種風俗會不會慢慢被改變,反正不管起什麼名字,只要是家族裡的人就可以了,至於輩分嘛,往後誰還知道誰是誰呢。



徽州大衛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字的變化莫測演變,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迅速。在中國輩分大小是很重要的,從名字的咬文嚼字開始分別。

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吧,我們這裡的村莊不大,人也多,只要是長久在村裡居住的當地人,都必須從起名字論大小輩分,我們村裡都是姓李的,爺爺輩是三個字,我爸必須是兩個字,我是三個字,我的孩子又是兩個字,就我而論我在村裡的輩分不大,三十多歲了叫一個本家十來歲的叫老爺,太尷尬了,不叫吧,讓長輩說我不懂事,叫吧,他又老是笑話我,說等給我娶個老奶,賺我便宜。還有一種取名字是按字論輩分大小的,比如隔壁村都是姓孟的,第二個字必須按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譜字跡,第三個字就看父母的意思起了,也就是說,孩子的名字三個字,父母只能做主最後一個字,據我瞭解,孟令~,孟祥~,孟維~等等(本人對這門姓氏不大瞭解,大家瞭解意思即可,不便深究),這些都是按家譜叫的名字,有上歲數的老人一看對方叫啥名字便知道他的輩分了,知道該怎麼稱呼了。

現在在我們這裡仍是按輩分給孩子取名字的。


小李子在農村


記得小時候在我的農村老家只要是有新出生的孩子滿月以後就會“續家譜”在當時續家譜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說在我們當地一共有五個輩分,那麼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龍字輩”“傳字輩”“家字輩”“雨字輩”“中字輩”同時這也就是說輩分越大那麼其在村裡就是長輩。


那麼至於說問題當中所提到的按輩分取名,其實這在以前是必須要這樣做的,那麼剛才咱們所講到的這這五個輩分,也就是說在起名字的時候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就必須是其所在的那一個輩,主要這樣起名也是為了能夠讓晚輩們記得自己在家譜當中的排序,以此來提醒後人無論走到哪裡或者是在哪裡發家致富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老家。

至於說現在為什麼很多人起名都不按輩分的原因,其實也有很多種不過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只有一種那就是現在人們的“觀念”在發生變化,想必大家也都深有體會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思想文化也在不變的變化,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新時代帶來的影響,因此人們生活在不同年代其文化以及觀念也會隨之出現變化。

所以現在人們起名字一般都是起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好聽而又有寓意的名字,畢竟一個人的名字會伴隨其一生,因此作為父母的都會想最好聽寓意又好的名字,其實現在起名字的變化我個人認為還是挺好的,畢竟隨著時代的不同一些文化也在變化,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牢記的就是對待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樣我們更要推陳出新的看待這一問題。


紀錄鄉土


現在的年輕人對家族延續的傳承沒有老輩人看重,覺得可有可無。以前人生孩子比較多,兒子好幾個的話,按輩分起名,中間的字是一樣的,別人一聽就是親兄弟,我爺爺和他的五個弟弟就是按輩分起名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是榮華富貴金玉,代表了我太爺爺希望家族興盛繁榮的美好寓意。

年輕人不用備份起名還有一個原因,輩分起名很多比較土氣,帶有以前的時代特色,現在很多人給孩子起名講究標新立異,金木水火土等等要素,所以按輩分起名逐漸被淘汰了。


山澗那眼清泉


按輩分取名字在某些地方比較流行,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家族沒有按輩分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家的,只要不重名重姓就行,我記得有一個規矩,就是晚輩不用重長輩的姓,我就是重了一個本家姑姑的一個字,導致那個奶奶經常找我爸媽讓我改名字,只不過當時已經上學改不過來了。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見到她,她還嘮叨這件事😂


小齊544764612


文丨李怡


我記得在我們那裡大概從八十年代以後就不流行按輩分取名字了。我八七年出生,八零年之前出生的很多小孩都是按輩分取名字的。主要原因是按輩分取名束縛了人們對自己寶寶名字的選擇範圍。

我是河南南陽方城李氏的一支。輩分是按“均、西、天、恩、萬、年、永、昭”來論資排輩的。我爺爺是屬於“西”字輩,父親“天”字輩,我“恩”字輩。父親和爺爺的名字裡都含有輩分,從我和哥哥這裡開始就沒有在用了。


為什麼現在都不按輩分去取名字了呢?主要歸納有一下幾點。

  1. 在網上聽過這麼一句話。現在的婆婆最可憐,當媳婦兒時聽婆婆的,現在當婆婆了卻要聽媳婦兒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在的時代變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很多人的思想還受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做事都比較“循規蹈矩”。現在的時代新人,思想和行為都更加自由。
  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過網絡搜索進行篩選甄別。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有寓意內涵又朗朗上口與眾不同的名字。但在之前輩分都是放在名字的中間,這樣人們在取名字時就就大大縮小了自己的選擇範圍。
  3. 按輩分去取名字的話都是三個字的名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兩個字的名字,這樣的選擇時就會直接去掉輩分。我和哥哥的名字就是這樣。

輩分的由來

在很久以前,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識字。通常給自己的子孫起的名字都比較簡單。比如像大毛,二毛;大狗,二狗等。同名的人也比較多,後來一些比較聰明的讀書人,見每個家族都有一個祠堂,祠堂門口都會有副對聯,所以就以他為名字的中間字來論資排輩起名字。所以他的最終目的是未來取名字,對輩分的劃分並沒有具體的實際意義。隨著這個方法推廣開來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逐漸有了自己的輩分區分方式。


關於名字

通常人們都會有兩個名字。一個大名,一個乳名。

乳名通常是在家裡的時候家人對自己起的一個比較親密的名字。

大名是步入學校之後開始用的名字。

給孩子取名字我覺得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你一定可以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1. 名字需有內涵。
  2. 名字儘量不要與其它實物和人有諧音。
  3. 字最好是四聲,這樣喊起來聲音是向外的,叫這會郎朗上口。

小結

名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名字變化也反應著社會文化的變化。

輩分應該放在心裡,名字要起自己喜歡的。

你們那裡是怎麼論資排輩的歡迎留言交流。


關注我,期待追夢路上與你同行。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我來告訴你為啥,我家族譜文革時燒了,因為那是四舊。當時因這個可能會要了我爺爺的命,就這樣幾十年過去了,我再想續家譜很難了,我姑奶奶都不記得了,也有點糊塗了……

我從小就知道到家規很嚴,尤其對我姐姐女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吃飯,坐姿,走路,穿衣……

補充一句:與紅不紅沒半點關係,這不是流行色,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家族興旺的一部家史,子孫以祖上功名為榮激勵後代奮發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