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事事動心


相信很多人都在描寫清朝的古裝劇中看過這樣一件寶貝,只要是誰家得到了這東西,那他家除了皇帝以外就沒啥害怕的人了,就算是壞事做盡了也沒人敢懲辦他們。這件衣服是用一塊黃色的布料製作而成,沒錯,這就是清朝時候獨有的黃馬褂。

既然黃馬褂的用途這麼大,那它的價值自然是不菲,估計也沒人願意把這麼個好東西賣出去。說起黃馬褂的價值,我們就不得不來了解一下黃馬褂中最值錢的一件。這件黃馬褂光看它的主人就能值不少錢,這人正是清庭重臣李鴻章,對歷史有著瞭解的朋友們都應該知道此人,他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深遠影響。

在這裡我們只談他和黃馬褂的事,甲午海戰之後,獲勝的日本國與我國進行談判,李鴻章正是作為談判代表頭頭前往日本商談。日本人要求賠償他們三億兩白銀,日本人侵略我們還要求我們賠錢,這個理完全說不通,可誰讓我們打敗了呢?作為代表的李鴻章當然想把賠款數額降到最低,可是沒有強硬的國家撐著,談判始終處於不利地位。

一日,李鴻章在大街上被一個日本人開槍打中臉部,鮮血直接留到了衣服上,此時他穿的正好是件黃馬褂,因此黃馬褂被血染紅了一大片。所幸李鴻章經過搶救抱住了性命。

在之後的談判中,日本人因為打傷我國談判團長理虧,再加上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脅迫日本只好將賠款數額定為兩億。康復後的李鴻章看些染著鮮血的黃馬褂說那一槍挨的挺值。因此這件黃馬褂被人們認為價值一個億白銀。

上面我們瞭解了這件最貴的黃馬褂,接下來帶大家瞭解一下黃馬褂的作用。一說起黃馬褂的作用,大家腦子裡想的應該都是免死免罪之類的吧,此文帶大家認識一下黃馬褂的真實作用。黃馬褂主要有四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自己的作用。

第一種是我們在影視劇中最常見的類型,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皇帝出遊時,都會跟著一大批的護衛和官吏,這些人都會穿著黃馬褂跟在皇帝旁邊,這種黃馬褂的用途很簡單,也沒有啥特殊用途,就是穿著顯示皇家的威嚴,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皇帝的人,他們在哪一般皇帝就在那,但是當他們下班後就不能再穿,必須脫下來收好,就相當於是一件工作服。

第二種是皇帝去打獵的時候隨從們穿的黃馬褂,其作用也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讓人看些就覺得神聖。在打獵之後,皇帝會獎賞收穫最多的屬下,賞賜的東西也離不開黃馬褂,這時候的黃馬褂就比侍衛們穿的貴重多了,能得到一件是非常榮幸的。

第三種是用來獎勵功臣的,清朝邊境問題不斷,因此戰亂也沒有停歇過,許許多多將士都會被送上戰場,這也是他們立功的好機會。對於那些有功勞的臣子,皇帝也會賞他們意見黃馬褂,這件馬褂就更有價值了,因為可以在任何的重要場合穿著,隨時都是人群中的焦點,在宣揚皇威的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高貴。

第四種是專門給那些使臣們穿的,他們要代表清政府處理事物,除了巡查國內,有時候還要負責和外國人打交道,所以穿著黃馬褂顯示皇威就更有必要了。被賞賜了這種黃馬褂的人還要穿著褂子騎著大馬,在北京城裡轉上一圈,讓所有人都能看到,這份榮耀可不簡單,是多少人一生追求的。

那麼黃馬褂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何只在清朝出現?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黃馬褂是清朝才出現的,並且在當時十分盛行,那麼這種褂子是怎麼出現的呢?馬褂是滿族人為了適應打獵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他們的官服裡也有馬褂,所以人人都可以穿馬褂。

而黃色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顏色,就算王公貴族要用也只能用不那麼黃的,絕對不能比皇帝的還耀眼。滿清打進中原以後這種褂子也就傳進來了,慢慢的,黃色的馬褂就成了皇家的專屬,一般人不得使用。


無筆


黃馬褂是清朝時期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當時皇權的特殊象徵,除了規定可以穿黃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視劇中,黃馬褂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給他的幹孫子穿上了黃馬褂,那麼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

  而在歷史上,黃馬褂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歷史上的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厲害,黃馬褂既不能當免死金牌,也不會有見黃馬褂如見皇帝的效果。清朝的黃馬褂只是眾多榮譽中的一種,清朝最有含金量的榮譽是鐵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圖魯,鐵帽子王世襲而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巴圖魯則是可以作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鰲拜就因為是巴圖魯,所以被康熙免除了死罪。

  黃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兩點,一是皇帝身邊的人穿著來給皇帝造聲勢,另外就是是拉攏人心的一種榮譽性服飾。黃馬褂並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皇帝身邊的侍衛大臣都是穿著黃馬褂,皇帝打獵的時候身邊的侍衛大臣也都是穿著黃馬褂,當然黃馬褂本身也有區別,這些人能夠有資格穿黃馬褂只是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需要穿上黃馬褂來給皇帝造聲勢,含金量比起來被賜予黃馬褂的大臣要低的多。

  而在皇帝狩獵的時候,如果射中的野獸比較多,也會被賜予賠獵的資格能夠穿上黃馬褂,不過狩獵結束後黃馬褂就不能穿了,只能作為紀念品收藏。

  侍衛的黃馬褂類似於現在的工作服,不過這種工作服只能在上班的時候穿,如果離職不幹了那麼就不能穿了。

  除了這種造聲勢的黃馬褂,還有一種賞賜給朝廷重臣和有功人士的黃馬褂,也就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的授予是有一定的榮譽性的,所以地位也比較高。

  不過黃馬褂的地位高並不是因為黃馬褂能給穿戴者帶來多高的地位加分,而是因為穿戴者本身就是朝廷重臣,黃馬褂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在《大內群英》中,失去了權利的年羹堯,雖然穿著黃馬褂,但是依然還是受到下級官吏的欺壓,從這件事也能看出,黃馬褂本身不具備價值,一旦皇帝的寵信消失,黃馬褂也只是一件衣服罷了。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大部分湘軍和淮軍的主要將領都被賞賜了黃馬褂,這種榮譽也因為使用過多而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

  李鴻章在清朝末年出訪的時候就喜歡穿著黃馬褂,國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誤認為李鴻章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當時的一些國外媒體甚至稱李鴻章是清朝總統,這個說法也讓李鴻章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黃馬褂了。

  這時候的黃馬褂也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了,大臣們只要稍微讓太后高興一下就可能被賞賜黃馬褂,甚至連給慈禧太后開火車的司機都因為幾句話討得了慈禧太后的歡心,然後被賜予了黃馬褂。

  綜上所訴,黃馬褂只是一個榮譽象徵,在皇權至上的清朝,皇帝的寵信才是真正的"黃馬褂"。


自科號


黃馬褂有什麼用,要看穿馬褂的人是誰。

馬褂本來是清朝服飾的一種,清朝官員的服飾分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這四種。


馬褂屬於行服的一種,是滿族為了騎馬出行,射箭打仗方便而設計的。衣服長度短,到大腿根,袖子長度短僅到肘部。


黃馬褂所以被神話,主要是和顏色有關,因為黃色,尤其是明黃色,在清朝一代,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可以穿用,其他的臣子百姓是不能使用的。


在清朝,黃馬褂根據穿著的人,場合,和功用,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作為皇權象徵,在工作的時候穿用,這一類叫“行職褂子”。(下圖是乾隆狩獵圖,可以看到侍衛都穿著黃馬褂)

這一類,最典型的就是以下這幾類人:各內大臣,領侍衛大臣,皇家侍衛,這些人在上班的時候,和皇帝出行的時候,穿著明黃色的馬褂,目的是彰顯皇帝身份的尊貴與其他人不同。這類行職褂子沒有圖案,而且只能履職的時候穿,一旦下班,或者卸任,就不能再穿。


第二類,被稱為“行圍褂子”。清朝皇帝尚武,有春圍秋狩的習慣,比如每年大規模的去木蘭圍場狩獵,隨皇帝去打獵,射箭,表現優異,向皇帝獻上獵物的人,皇帝賞穿黃馬褂。這種行圍褂子的穿著也有嚴格的規定,就是隻有在隨皇帝狩獵的時候才能穿,其他的時候是不能穿的,穿了會受到懲罰。


以上倆類,都是在履職的時候穿著,體現的其實都是皇帝的聲威。文官的這類“褂子”用黑色鈕釦,武職的用黃色鈕釦。

第三類,就是影視作品中“渲染”的那種黃馬褂,官員因為建立特殊的功勳而“賞穿”的黃馬褂,這一類被稱為“武功褂子”。這一類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這裡需要注意的有倆點:1-這類通常是賞穿,意思是給你穿的資格,但是褂子得自己做,皇帝不直接發褂子。2-這一類褂子主要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徵,沒有實際的作用。3-就是可以賞穿,也可以收回,黃馬褂不是“終身榮譽”,比如李鴻章就因為辦事不利被光緒“拔去三眼花翎,褫(CHI)去黃馬褂”。4-清朝早期,這類的賞賜非有重大軍功者不能得,所以含金量比較高,到了慈禧時就比較不那麼值錢了,比如商人胡雪巖得過這種黃馬褂,據說有一個專門為慈禧開小火車的司機,也被慈禧賞穿黃馬褂。


綜上,黃馬褂主要是體現身份的尊貴,和皇帝的遠近,賞穿黃馬褂,也主要是一種榮譽和身份的象徵--顯示出皇帝的重視和拉攏,實際的作用其實沒有什麼。


暖歷史


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何為黃馬褂?

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

亦作“黃馬袿”。 清 代的一種官服。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 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他還是花翎、黃馬褂、‘碩勇巴圖魯’、記名總兵呢。” 王闓運 《皇贈侍郎賜祭葬光祿大夫貴州布政司使王君墓誌銘》:“寇平,加號達衝阿,賞黃馬袿。” 沙汀 《淘金記》十:“‘就只等那個穿黃馬褂的了。’ 季熨斗 再三挽留著他。”亦省稱“ 黃袿 ”。 清 黃遵憲 《馮將軍歌》:“ 江 南十載戰功高,黃袿色映花翎飄。”

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首先有這樣一群人經常穿黃馬褂,那就是皇帝身邊的侍衛們。按照清朝的規定,侍衛們都是要穿黃馬褂的,這是為了顯示皇家的尊嚴。但是請注意,這相當於工作服。只有做皇宮侍衛期間,才能穿黃馬褂。一旦侍衛們離開了工作崗位,就必須交回黃馬褂。所以,在這些人身上,黃馬褂沒有什麼作用。除了侍衛以外,一些級別很高的太監也有黃馬褂。不過和侍衛們一樣,也是離開工作崗位離開交還。

除了皇帝身邊的侍衛和太監,還有一些人擁有黃馬褂,這些人一般都戰功赫赫,或者對清朝有過很大的功勞。黃馬褂的作用有點類似於勳章,賞賜給那些有功之臣。而且有的官員可以幾次得到黃馬褂,例如乾隆朝的寵臣和?,據說和?有20多件黃馬褂。可見乾隆皇帝對和?

總的 來說,黃馬褂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其實即便是皇帝賞賜黃馬褂,也有不同的待遇。賞賜黃馬褂分為賞黃馬褂和賞穿黃馬褂,如果僅僅是賞黃馬褂,那就意味著,這個官員所說有黃馬褂,但只能天天放在家裡,根本沒有資格穿。最多是每年朝會那天,才能穿上一次。一般來說,這樣的官員很多。家裡有黃馬褂,但是不敢隨便穿。一旦被人告發,這就是大逆不道的罪過。

還有一種就是賞穿黃馬褂,這樣的人不多,通常都是朝中的大神級人物。因為他們有資格平時就穿黃馬褂,例如李鴻章、曾國藩等等。尤其是李鴻章,蟒袍、三眼花翎、紫禁城騎馬、黃馬褂等裝備,李鴻章全都有。縱觀整個清朝,能有這麼多榮耀的人並不多。就連當年的和?,雖說有不少的黃馬褂,可是沒有三眼花翎。


青梅煮酒人


大家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皇帝一高興了,就賞賜黃馬褂給大臣。而得到黃馬褂的大臣就彷彿得到了天大的恩寵,感激得五體投地,高呼萬歲。還有,身穿黃馬褂的人見到上級也不拜,別人反而還要給他下跪,就彷彿見到皇上一樣,而且一般人也動不了他。可能很多人都疑惑這個黃馬褂到底有什麼作用,威力竟然這麼大。

首先,我們要從封建等級制度講起。在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皇帝的龍袍也是黃色。當然這個傳統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從隋唐時期才開始的。在這之前,皇帝的衣服顏色並不固定,各個朝代不同,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紅,秦朝尚黑。到唐高宗時期,黃色才開始正式成為皇家專用顏色。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黃色徹底成為了封建皇權的象徵,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不能擅自使用黃色。

而馬褂原本是滿族的特色民族服飾,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幾種形式,無論是騎馬打仗還是日常生活都比較方便。在最初,馬褂只是八旗兵的常穿衣服,滿清入關後,才開始逐漸盛行。

清朝對於黃馬褂的穿著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只有四類人才可以穿黃馬褂。如果其他人穿了的話,輕則被逮捕入獄,重則是要被砍頭的。

一、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衛

據清代《嘯亭續錄》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這一類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御前大臣、御前侍衛,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他們可以穿黃馬褂。當然,他們的黃馬褂也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穿,只有在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才能穿。而且,要是不幹了,這個黃馬褂也要交還於宮中。所以這類黃馬褂也叫“行職褂子”。

二、陪同皇帝一起去圍獵的人

清朝有不少皇帝喜歡圍獵。比如,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幾乎每年都會進行“木蘭圍獵”,而“木蘭圍獵”不僅僅是打獵這麼簡單,它就相當於現在的軍事演習。皇帝每次去圍獵的時候都會帶著一大批人,包括朝中大臣,皇族子弟,侍衛隨從等等。圍獵結束後就會賞賜黃馬褂給表現出色的人,後來就逐漸演變為一種“禮服”,圍獵時都穿黃馬褂。

所以這類馬褂也叫“行圍褂子”,顧名思義,這種馬褂是在圍獵時才能穿的。也就是有資格陪同皇帝去圍獵的人才能獲得這種馬褂。

三、對朝廷有功之臣

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凡是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人,皇帝都會賜予“巴圖魯”(滿語意為英雄、勇士)的稱號,或者是被封爵位。這些賞賜無一例外都是表現皇帝恩賜,展示親密的手段,到了後來黃馬褂也逐漸具備了這種功能。這類黃馬褂也叫“武功褂子”。

像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凡是在平亂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都能被賜予黃馬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功褂子”的賞賜門檻越來越低,有時候皇帝開心就賞你一件。

四、朝廷特派的欽差大臣、特使

當大臣被委派重要任務時,為了提醒他對朝廷盡心盡力、忠誠擔當,皇帝也會賜給他黃馬褂。這類黃馬褂叫做“特賜褂子”。 當大臣獲得這種特賜黃馬褂之後,必須要騎著馬繞著紫禁城走一圈,以此來彰顯皇恩浩蕩。

比如,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人簽署馬關條約時,他就身穿著一件黃馬褂。後來,李鴻章被日本極右翼青年小山豐太郎襲擊,子彈打中臉部,鮮血也滴到了黃馬褂上。李鴻章下令保存血衣,作為與日本談判的籌碼。最終,日本在多方壓力下將賠款減少了白銀一億兩。

另外,第三類和第四類這兩種高級褂子,皇帝在進行賞賜的時候,往往會說“准予穿”或者“常服之”。常服之就是說經常可以穿,但事實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賞賜的人也只會在重要的慶典中才敢穿出來,畢竟這是皇帝御賜的衣服。


李小新吖


黃馬褂,它是清代的一種官服。

根據清昭槤《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的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也就是說穿黃馬褂的人是皇帝身邊的人,為皇上服務的,具有不低的身份象徵。

正因為有這個身份象徵,皇帝有時對有功之人也會賞賜黃馬褂,以表示皇帝對其的特別獎勵,讓其深感皇恩浩蕩,也是一種收買人心的做法

據朝廷規定,有四種人可以穿淡黃色的黃馬褂:

第一種:行職褂子(皇帝出行時的隨從,必須穿著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沒有花紋及圖案。離開工作崗位,或者非與皇帝同行時便不能穿。)

第二種:行圍褂子(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平時無故穿上屬於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

第三種:武功褂子(因特殊功勳而得到獎賞,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意義上才屬於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

第四種:特使特賜(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被特賜這種黃馬褂的官員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以宣示皇恩浩蕩。)


在大清朝有不少人得“賞穿黃馬褂”,其中有:

1、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的李續宜:“賞李續宜黃馬褂。”

2、治理黃河有功的何煟:“三十八年,上巡天津,閱永定河工,煟迎駕,賜孔雀翎、黃馬褂。”

3、治理小清河有功的徐績(徐勣):“上幸天津,迎謁,賜黃馬褂。”

4、攻葉爾羌,征戰金川、庫車等地有功的將領敖成:“擢貴州提督,入覲,賜黃馬褂。”

5、鎮壓天理教起義的名將楊遇春:“十二月,滑縣平,封二等男爵,賜黃馬褂。”

6、鹽課改革功臣馮光熊:“詔嘉光熊調劑得宜,賜花翎、黃馬褂,署工部侍郎。”

7、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

“捷聞,以按察使記名,加布政使銜,賜黃馬褂。”

……。(不一一細列了)


在清初,清帝對於有功之臣,除了升官進職,還額外賞賜黃馬褂,表達了皇帝重視之意。到了後期,有時候為皇帝(或太后)辦事,得到歡心也可能獲得賞賜黃馬褂的。就像清末時慈禧太后就曾賞賜為她開火車的司機黃馬褂一件。


蒼海一文


一個是皇權的特殊,皇室專用,皇帝理所應當的用,近身侍衛也是有穿戴,一個醒目,遠遠的就看見一大片黃馬褂來,在加上太監尖銳的嗓門,得嘞,該回避的迴避,該磕頭的磕頭。再有一個就是皇帝對有功勞的人的一種榮譽賞賜,任何時候都是物以稀為貴,到了清朝末期,不能說爛大街,但也是民間曝光頻率劇增。

前期的賞賜,含金量和榮譽感是很高的,基本上都能在家供奉著。但是,皇權的賞賜,給了是因為你有功,收了,是你有過,完全都是以皇權為中心,給的時候高呼謝主隆恩,收的時候,很多是要帶利息的,比如小命,甚至於家族。

所謂伴君如伴虎,不過如此!


兩份回鍋肉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前言


黃馬褂是清朝時期一種比較特殊的官服。在清朝,黃色屬於帝王專用的顏色,平民使用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一般最多隻能使用“杏黃色”,就是把紅色和黃色混在一起。御前侍衛、內大臣、侍衛什長等有資格穿黃馬褂,其他就只能通過皇帝賞賜獲得了。黃馬褂是從咸豐皇帝以後開始盛行,但黃馬褂並不像影視劇中那樣,擁有很多特權,甚至還可以免死,黃馬褂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那麼黃馬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賞賜,它究竟有什麼特權或者作用呢?

黃馬褂的作用

在清朝,清朝皇室把黃色分成了好幾種,明黃色是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而王爺和妃子們則只能穿著深黃色的衣服,那麼平民百姓要想穿黃色的衣服,只能選擇杏黃色。而黃馬褂的顏色就是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明黃色,所以被皇帝賞賜黃馬褂才是巨大的榮譽。


有的官員得到了皇帝賞賜的黃馬褂,但根本就不能穿。只能天天供奉在家裡,就像供奉祖宗一樣,如果黃馬褂出現了破損,這屬於抄家滅門的大罪。那些朝廷的重臣獲得了賞穿黃馬褂,例如和珅、李鴻章等人。只有這樣的官員才能穿黃馬褂,每逢宴會或者慶典,這種類型的官員都會穿上黃馬褂。李鴻章不但擁有賞穿黃馬褂的權力,而且還賞賜佩戴三眼花翎,能夠在紫禁城騎馬。

回顧清朝御賜黃馬褂的歷史中,最為出風頭的那一件莫過於李鴻章穿的了。1895年,李鴻章作為特使前往日本進行談判,在一次乘轎出行的時候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刺殺,血染黃馬褂。雖然李鴻章臉部中槍了,但他卻沒有忘記囑咐隨從將黃馬褂保存好,更不要洗掉上面的血跡,隨後感嘆道:“此血可以報國矣”。


結論

因此,黃馬褂並沒有像電視劇裡講的那麼管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官服、一種象徵,是當不了免死金牌來用的。何況皇帝要殺你,就算是免死金牌也不會管用的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史海漫步


清朝的黃馬褂,到底是哪些人才有資格穿呢?

這應該是大家很感興趣的問題。事實上,黃馬褂是一種工作服裝,是一些特點的人為執行任務時才能穿的。

在清代,黃馬褂是一種行服。

什麼是行服?就是騎馬外出時穿的衣服。

古代的服裝,按照自身的用途分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行服、喪服六類。黃馬褂屬於行服類。

原來,每當清朝皇帝外出時,身邊會有一些內大臣、侍衛作扈從。這些人就必須穿由行袍、行褂組成的行服,其中的行褂就是黃馬褂。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後扈前引大臣……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由此可見,黃馬褂是一種職務上的工作服。因此,如果不再當侍衛了,或者皇帝沒有外出,也就不會穿黃馬褂了。

請看上面這張圖,這就是侍衛們身著黃馬褂的場景。

當然,清朝除了侍衛外還有一些人能穿黃馬褂。

例如,清朝皇帝巡幸熱河時,會讓一些大臣參與圍獵,這些大臣就會被皇帝“賞穿黃馬褂”。不過,雖然是賞穿,但也只能在隨圍時穿,平時可不能隨便穿。

再比如,如果是有功之臣,也會被賞賜黃馬褂。像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大臣,因為征討金川有功,所以特賜黃馬褂。

最後的最後,那就是宮廷行樂圖。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穿黃馬褂的事。


HuiNanHistory


首先從“黃馬褂”是什麼服飾回答:

在有關清史的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皇帝賞賜大臣“黃馬褂”,那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服飾,是胡服還是華服?

其實黃馬褂只是對清代這種皇家御用服飾的叫法,這種形制的馬褂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的“半袖”或“半臂”,如《三國志-楊阜傳》曾記載:阜常見明帝著帽披縹綾半袖,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此後各朝代都有類似服飾,明代時叫對襟衣,歷經演化而來的就是今天所知道的馬褂,明代洪武年間還曾禁止普通人穿對襟衣,曾有禁令: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由此可見,對襟衣是比較方便騎馬的一種服飾,而建州女真在明朝時還只是關外的部落,借鑑漢民族服飾並修改成更適合騎馬的“馬褂”應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在清代很多學者就已經有此說法,如清代人趙翼在

《陔餘叢考》裡就講: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疑即古半臂之制。所以馬褂這一形制的服飾來源於華服,而且由來已久,並不是清代獨有的一種服飾,只是在清代馬褂這一服飾的地位被提升了。

知道了馬褂的來源,再說清代皇帝為何愛賞賜黃馬褂,其實也就是為什麼馬褂在清代會被提升如此高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清朝是女真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女真族是遊牧民族,騎馬是常態,通過與關內漢族的經濟文化交往,他的經濟、服飾、文化會受到影響,將來源於古半袖的對襟衣修改,變成適合騎馬打仗的馬褂,也是必然。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不忘記自己本民族的特性,保留了很多滿族的傳統,具體到服飾上就是馬褂,再賦予上皇家專用的黃色,地位當然是空前的提高了。所以清代皇帝經常賞賜大臣黃馬褂!

最後說說黃馬褂的作用,瞭解作用先說黃馬褂有幾類,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不同的類型之間作用也是有差異的,如下:

⒈行職褂子,此類型更像是特別時期的一種 工作服,一般是皇帝身邊的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及侍衛,護軍統領等穿著,一旦卸任就不能穿了,它的作用無非是昭示皇家的氣派威嚴及榮耀。

⒉行圍褂子,清代皇帝一般每年都要去木蘭圍場狩獵,期間表現突出者一般會賞賜黃馬褂,但只能狩獵行圍時穿,平時在家裡供奉起來。作用就是一種皇帝對你的獎賞。

⒊武功褂子,一般都是有戰功的人才會有機會得到,大多是清晚期,特別是平定太平天國以後,賞賜的比較多。此類型就是一般理解的賞穿黃馬褂,在重要場合可以穿著,但大臣一般為了顯示對皇帝賞賜黃馬褂的尊重,都會複製一件,把賞賜的供奉起來。

⒋特使賜予,一般來說都是賜予對外交涉的大臣穿著,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的那件捱了日本人一槍的黃馬褂(事情大家都瞭解,不細說了)。

綜上所述,黃馬褂的作用對臣子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對皇帝來說,不過是體現皇家威嚴,籠絡人心,維護統治的一件服飾和一種手段罷了!這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及條件下產生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