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賢王美名的八爺為什麼沒能得到康熙的垂青?

車市小書生


康熙作為一代強勢皇帝,在他後期他的兒子們為了皇位也是九龍奪嫡啊,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黨派就是太子黨和八爺黨,當然四爺黨不顯山露水暗地發展罷了。八爺文武雙全,待人親切,大家都喜歡,有“賢王”美譽,開始康熙也是喜歡這個兒子的,只不過後期由於奪嫡之爭,讓康熙厭惡了八爺,父子之間再也沒有了親情。



八爺觸犯了帝王的大忌,就是結黨營私,結交重臣,對康熙的皇權形成了挑戰,康熙開始防範和厭惡八爺。本來康熙還是挺喜歡這個八阿哥的,他有能力,有才華,待人溫和,大臣們都讚揚他,說他有“賢王”的風範,只是因為奪嫡讓康熙嫌棄。八爺為了爭奪皇位,那是結黨營私,結交大臣,和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結成八爺黨,和太子黨競爭,這就讓康熙很不爽了。不過這也不能怪八爺,所謂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八爺也想當皇帝啊!自己的母親出身卑賤,自己身份自然比其他皇子矮一頭,不裝出一副溫和的樣子,不結交大臣,那怎麼爭奪太子之位呢!只不過這結黨營私就讓康熙忌憚了,太子是我立的,你八阿哥去爭,是什麼意思啊,是不滿我的決定,還是不把我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實在太狂妄了。特別是太子犯錯後,康熙廢了太子,康熙把大家召集過來商量太子人選,結果一半以上的大臣都推薦八阿哥當太子,康熙這一試探就探出八爺黨勢力這麼大了,朝中一半的官員都是八阿哥的人,這就觸犯了康熙的底線了,你有這麼強大的勢力,再發展下去不就是把我康熙給架空了嘛,也許到最後還逼得我退位讓賢呢,權力那是必須集中在皇帝手裡,誰都不能搶,一旦過了界,後果很嚴重,康熙就開始防範八阿哥了。



康熙先是復立廢掉的太子重新當太子,以此抗衡八爺黨,暗地裡逐漸清除投靠八爺黨的官員,剪除八阿哥的羽翼,削減他的權力。到了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和八阿哥的父子之情終於決裂了,原因就是“斃鷹事件”。那年康熙巡視熱河,八爺陪伴左右,剛好這天是八阿哥母親的死忌,八爺回去祭奠母親,只是八爺沒有通知康熙,這也沒什麼,祭拜母親也是孝心,康熙沒有計較,八爺就想送個禮物討好康熙,就選了一對老鷹送給康熙,本來八爺的意思是希望父親像老鷹那樣強壯,鷹擊長空,雄心不減。禮物不錯,可是送到康熙手上時,康熙一打開籠子,老鷹居然奄奄一息快死了,康熙當場憤怒了,你送個死鷹是什麼意思啊,原來是盼望我康熙早點死啊,我康熙死了,你八阿哥不就可以奪位了,實在是陰險無比啊!憤怒的康熙把大家召集過來說:“八阿哥是賤婦所生,從小心高陰險,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不擇手段,殘害他人,這樣的兒子不是我的兒子,從此我兩父子之情恩斷義絕。”,斃鷹事件不管是被人陷害也罷,總之這事件讓康熙最終和八阿哥父子決裂了,也宣告了八阿哥無緣太子之位了,之後,康熙對八爺那是冷淡沒親情,甚至還削減了他的俸祿,八阿哥病了也不管不問,當沒有這個兒子,最後是四爺當了皇帝。



八爺是不懂父親康熙的心啊,不懂帝王的心思啊,而四爺則摸清了康熙的心思,帝王不允許作為兒子挑戰自己的權威,你可以能幹,但是不能能幹到讓皇帝感到威脅,否則沒有好下場,權力是容不得一點親情的,特別是皇權,不過也不能怪八爺,他出身不好,不那樣做還能怎樣做呢,也許一切都是命運使然吧,不是你的搶也搶不到,到頭來還吃盡苦頭,何必呢,不去貪念權力也就活的輕鬆了,只是有哪個人真正放下了貪慾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有八賢王美名的老八胤禩沒有得到康熙的垂青,完全是康熙年老昏庸,多疑刻薄,最終康熙也自食其果,68歲就被雍正與黨羽隆科多等人毒死。

不僅是胤禩沒有得到康熙的垂青,康熙的24個兒子沒有一個得到他的垂青,不然康熙在兩次廢掉皇太子胤礽之後也不會十多年一直沒有立皇太子,康熙最喜歡的十四子胤禵為了替老八胤禩說了一句公道話,差一點被康熙當場殺害。

在所謂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老八胤禩其實沒有任何過錯。沒有任何記載證明老八有什麼不合情理的言行。都是其他人的言語影響到康熙對老八越來越反感,嘴巴長在別人身上,別人說好說壞老八也沒有辦法控制,因此老八比竇娥還冤。

老八一開始還是非常受康熙垂青的,因為老八文武全才,溫和大方,在兄弟中老八當貝勒最年輕,被康熙委以內務府總管的重任,在王公大臣中老八的口碑也最好。

康熙對老八胤禩開始反感源於1708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老大胤禔覬覦皇太子寶座,對老二胤礽落井下石,被康熙嚴厲怒斥處罰,老大胤禔又推薦老八胤禩為皇太子,使康熙誤認為老八與老大狼狽為奸,其實老八是完全冤枉的,老大推薦他為皇太子很可能故意陷害他,可能是因為老大嫉妒自己的親生母親更疼愛她撫養長大的老八。

老大胤禔說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老八胤禩後必大貴。並且願意替康熙誅殺胤礽。

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時的康熙認為老八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

其實這一切都是老大的一面之詞,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老八有對廢太子胤礽有不利的言行。

昏庸刻薄的康熙因此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誣陷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老八鎖拿治罪。

向來與老八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與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

胤禵於言語間衝撞了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氣,拔刀相向,欲殺害胤禵。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刀。

後來康熙查明老大胤禔聽說張明德有武功高強之人, 便收買他打算行刺皇太子, 又聽說張明德曾去勸說八阿哥刺殺皇太子而被胤禩趕走一事,老大遂在皇太子被廢后向康熙報告, 欲把禍水東引至老八胤禩。

康熙查明白一切後,才知道老八是冤枉的,老大是罪魁禍首,康熙便革去老大胤禔的王爵,幽禁於其府內,但康熙沒有因此給白白被冤枉的老八任何補償,反而對老八越來越刻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

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老八胤禩為儲君,大家完全是按照康熙的要求推薦,但康熙不但自食其言,沒有立老八為皇太子,反而處罰推薦老八的大臣,並且對老八更加反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老八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

因為老八託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

只是為了一隻奄奄一息的老鷹,康熙就與老八斷絕父子之恩,由此可見康熙對老八的刻薄無情。


厚德載物49847


這位歷史上著名的“八賢王”,廣為眾人所稱讚的賢王,為何到最後還是沒能入康熙的眼,成為繼任皇帝,最後敗在四皇子胤禛的手裡,不僅被賜予惡名,削宗籍,甚至還被幽禁至死。

胤禩,康熙皇帝第八子,人稱“八賢王”。與他的前幾位哥哥一樣,生母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說還要比其他皇子的母親更卑微一點,連撫養自己親兒子的能力都沒有。不過,這位八阿哥胤禩卻十分爭氣,不僅從小勤奮努力,年少老成,又待人平和,深受眾人喜愛。

史書記載,由於生母出身不高,反而使八阿哥胤禩身上具有了一種其他皇子不具備的,少有的,待人平和的性子,這一點與寬和待人的康熙皇帝十分相似。加之胤禩從小聰穎好學,長大後,其能力也是眾人中拔尖兒的。加之胤禩出眾的情商,頗曉人情世故的八皇子被眾大臣所稱讚。

同時也為康熙帝所喜愛,國內很多政務,康熙也都會命胤禩參與其中,每次眾阿哥們接受封賞,胤禩往往也是眾皇子眾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甚至康熙的兄弟裕親王對胤禩也是誇讚有加。

起初,八阿哥也深受康熙器重,儘管母親的出身不高,但皇帝將太子母親,赫舍裡皇后一族中的女子許配其為妻。不僅表明皇帝對他的器重,也表明了胤禩起初應當也屬於太子一黨。但隨著二皇子胤礽的太子地位出現鬆動,太子黨中的許多人紛紛倒向八皇子胤禩,足見其能力與手段之非凡。

當時,與之能力相當的四阿哥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僅有十三阿哥支持自己,而胤禩這邊,不僅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甚至四阿哥胤禛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在八爺黨一邊。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康熙命八阿哥胤禩全權處理此事,彼時,康熙皇帝的想法其實並非想要置胤礽(廢太子)於死地,只是想讓太子受一點罰,順便打擊太子黨羽,畢竟結黨營私是一個皇帝最為機會的事情,順便找太子黨中的人背背黑鍋。

但不幸的是,與其他皇子一樣,八阿哥胤禩同樣急切地以為康熙已經對太子失去了所有希望,在判決太子案的過程中,一改往日寬和的心性,對廢太子可以說是下了狠手,康熙雖然年邁,但頭腦卻十分清醒,怎麼會看不出來這位“八賢王”的險惡用心。

太子被廢后,凡是有能力的皇子自然是爭先上場,儲位之爭變得愈加激烈。“八賢王”一邊下狠手處理廢太子案,一邊集結自己的黨羽,江南、京城、廣州全國各個地方,只要有人求助於八賢王,胤禩都會用手中的錢財與權力為其“排憂解難”,所謂"吃人最短,拿人手軟”,一時間,上至親王官員,下至黎明百姓,無人不知“八賢王”的名號。


同時,胤禩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德,太子倒臺後,相士張明德等人言胤禩“白氣貫頂”,有明君之相。不成想,弄巧成拙。可惜康熙皇帝一心只系廢太子胤礽,所以立即明白過來,這些都是八阿哥及其黨羽散步的流言。 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胤禩不僅失去了康熙最後的信任,其黨羽也被拆散,自己在爭儲失敗後也淪為了階下囚。


kelvin6903


愛新覺羅胤禩,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歲。胤禩“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因生母良妃衛氏原系辛者庫罪籍,因此並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備,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據聞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

素有八賢王美名的八爺為什麼沒能得到康熙的垂青?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結黨營私

胤禩早年備受康熙喜愛,十七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禎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正因如此,在他的樂善好施和廣受讚譽背後潛伏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結黨。而此時的胤禩似乎忘記了康熙的這一大忌,這就為以後的奪嫡失敗埋下了伏筆。

胤禩善結人心,善於佈局,而且對於奪嫡也有自己的想法。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幽禁在鹹安宮,並廢了他的太子之位。諸多對儲君之位有所覬覦的各黨開始活躍,尤以八爺黨最甚。當時康熙問朝中百官,誰來當這個儲君,內外重臣皆擁立八阿哥,這引起了康熙的極度不滿。康熙生平最痛恨結黨營私,並且當時他尚算壯年,看著朝中百官及八爺黨的勢力豈能不擔憂自己的皇位,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裡。他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禩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禩,藉此打擊“八爺黨”。

在此之後的數年中,康熙數次打壓八阿哥胤禩及擁護他的內外大臣。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可見他仍是大臣中聲譽最高的皇子。胤禩一直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逝世。胤禛於太和殿行朝賀禮,繼皇帝位,是為雍正帝,以次年為雍正元年。至此,煩擾了康熙政局近二十餘年的爭儲之事方告一段落。對於胤禩而言,他一生最為不幸的時刻也由此開始。

第二:以偽善為名收買人心

在康熙彌留之際,把雍正招到病榻前交代後事,康熙對各位皇子一一作了評價,其中對胤禩是:“我以寬仁治人,而皇八子胤禩以仁收買人心。他處處學朕,而學的不像,我對屬下已經放縱過度,如果胤禩接替朕的位置,他必將禍亂朝綱,危機我大清基業。”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災,揭開了大清帝國國庫虧空的傷疤,堂堂清王朝,竟然拿不出足夠的銀兩去賑濟這場天災。這種時候,只有胤禛站出來要為自己的老父親分憂,而八阿哥卻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是苦差事,吃力不討好,辦不成了在父皇面前不好看。

此後,康熙命追繳大臣欠國庫的銀兩又是胤禛站了出來,胤禛雷厲風行,雖然有魯莽,但忠君愛國之心康熙也很感動啊,胤禩只是作壁上觀。你要是皇帝,你覺得一個不負責任的兒子能做好皇帝?康熙是一個睿智的皇帝,他不會看不清楚這幾個兒子的能力如何?

太子無道被廢,老八勾結大臣無所不用其極,十三和十四阿哥有軍事才能但政治能力不行,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沒決心改革的新皇帝,清朝能不能再活過50年都是問題。所以四阿哥胤禛是康熙最好的選擇。

到康熙五十三年又發生了一件對八阿哥而言有著至關深遠影響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徹底斷絕了他奪取太子之位的可能。這年發生了“斃鷹事件”。胤禩送給康熙的獵鷹竟然死在了籠子裡,康熙震怒,從此胤禩徹底失去了爭儲的可能(此事可能是老四和老十四所為)。


沈建華


八阿哥胤禩,17歲就被封為貝勒,這在當時能夠封爵的皇子中是最年輕的,可見少年時代的胤禩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可是為何在此之後,康熙帝越來越疏遠他,甚至責罰他呢?
(胤禩劇照)

胤禩的小聰明讓他的最多隻能做個王爺,成不了氣候,因為他不懂得審時度勢,不懂得收斂。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胤禩自幼非常聰明,從小就養成親切隨和的處世態度,體貼靈活,跟兄弟們的關係也非常好。康熙交給他做的事情每次都能處理的很好,在大臣中也頗有好感,私下裡也都稱胤禩為八賢王。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最終也導致了康熙對他的印象一落千丈。

康熙四十七年,皇十八子病逝,太子胤礽對於兄弟的死絲毫不在意,康熙十分氣憤最終廢了太子並指派胤禩為內務府總管,全權負責處理太子之事。當然康熙只是想小小懲罰下胤礽,可誰知胤禩一改往日寬和的心性,對廢太子可以說是下了狠手,違背了康熙敲打下胤礽的初衷,這點小聰明都被康熙不動聲色的看在眼裡。
(康熙劇照)

同時這個時候大哥胤褆見自己太子位無望後,向康熙進言:有相士說胤禩一臉富貴像。康熙不信鬼神之說,相術之言,於是對胤禩有了防範之心。同時康熙也在跟群臣商討立太子的時候,朝中大臣也都覺得胤禩可以擔當太子之位,畢竟他的成績擺在那,於是聯名保舉胤禩為太子。可惜他們忘記了康熙非常寵愛廢太子胤礽,最後胤礽復立,胤禩又被記上一筆。因為康熙帝覺得胤禩雖然有大才,但是朝堂之上都在推選他,帝王的威信有種被挑釁的威脅!

康熙通過廢立太子的事情上,覺得胤禩有結朋黨,對太子之位有想法,於是狠狠打壓他,革去他的貝勒爵位,雖後恢復爵位,但在康熙心裡他不再是溫文爾雅的兒子了。

斃鷹事件,徹底絕了胤禩太子位念想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巡視熱河,但恰逢胤禩生母去世三週年,他便沒有去跟康熙請安。照理說,康熙帝那個時候也已經進入了老年時代,對於胤禩的行為也是十分欣賞才對。可是他託太監送給康熙帝兩隻老鷹。康熙帝打開一看,老鷹奄奄一息,頓時火冒三丈,覺得胤禩是詛咒自己就像這老鷹一樣快死了,畢竟老年人都忌諱個死,這是一種不祥的徵兆。

帝王都想長命百歲,都要統治千秋萬載,就如秦始皇,唐太宗一樣,雖然最後都逃不脫病逝。就此之後,康熙與胤禩徹底決裂,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斃鷹事件。

這次事件後,胤禩徹底退出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漩渦中,也證明了他是一個失敗者,關鍵是丟了康熙的寵愛跟看重。

胤禩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但是他低估了康熙帝的智慧。從歷史上的八爺黨,再到八賢王,他做的太突出,或許胤禩是想通過這些方式想告訴康熙自己的才能。但是他卻忘記了,雖然贏得了百官的心,但康熙帝是一個非常反對結黨營私的帝王,胤禩一次次的再挑戰康熙帝的紅線,最終的結局只能是收到康熙的冷落。

試想下,如果胤禩懂得低調,懂得潔身自好,韜光養晦,或許康熙帝彌留之際將帝位傳給他也未嘗可知。


歷史每日說


題目裡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八賢王沒能得到康熙皇帝垂青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結黨營私,二是遇事不能擔當。

不過這是《雍正王朝》裡的說法,這部劇本身就是一部雍正男主的劇,所謂的“大千歲黨”、“太子黨”、“八爺黨”等都是反派,是男主的對頭,最後的結局也只有“輸”一個字了。


拋開電視劇,單從正史來說:老八胤禩是公認的康熙諸子中最有能力,那為什麼最後卻無緣帝位呢?難道真的因為他老媽出身不好?

有人說胤禩之所以無法繼承帝位,那是因為他的母親、良妃衛氏出身辛者庫,也就是滿族人的奴才一類,身份微賤,完全不能和出身高貴的胤礽等人相比,康熙也罵過胤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

可實際上良妃在康熙心中沒這麼不堪,她畢竟是清朝第一個由辛者庫身份而獲得妃位的人,是康熙五妃之一(惠妃納喇氏、宜妃郭絡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良妃衛氏),能成為首位由辛者庫晉升為後宮嬪妃,康熙自然是寵愛衛氏的。

至於那句“辛者庫賤婦所生”,是出自於《清聖祖實錄》,實錄是從明朝開始,由繼位帝王對前面一位帝王功績的總結和回憶錄,也就是說:《清聖祖實錄》是雍正朝寫的。更直白一點就是:這句話是雍正朝才有的,很有可能就是雍正打擊政敵胤禩而胡編出來的,其真實性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康熙朝出身辛者庫的后妃也不止良妃一人,雍正自己也有幾位出身辛者庫的后妃,他孫子嘉慶的母親也是辛者庫出身的令妃魏佳氏(即魏瓔珞),嘉慶的第一任皇后同樣是出身辛者庫的喜塔臘氏,可見清朝對辛者庫出身的后妃並沒有什麼歧視,和其他后妃是同等看待的。

既然出身不是問題,那胤禩又是為什麼不受康熙排除在繼位人選呢?其實康熙已經給出答案了

早年康熙是很疼愛胤禩的,他那“八賢王”的美名就是在這時候建立起來的,康熙開始對胤禩感到顧忌乃至於厭惡的時間點,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

當年九月,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康熙將胤禩破格提拔為內務府總管,給予了絕對的信任,可太子被廢導致儲君之位空閒,大阿哥胤禔開始露出奪嫡的野心,也因此被康熙所討厭。而胤禔在奪嫡已成泡影后,因為和胤禩關係不錯,向康熙推薦了胤禩,還說相士張明德說胤禩是大富大貴之相。

胤禩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康熙本來就忌憚胤禔,現在他又拉來了一個胤禩。不管胤禩有沒有這個心思,反正他在康熙心中已經是成為了一個值得懷疑的對象了,所以康熙廢了太子後,順帶把胤禩的內務府總管職位、貝勒爵位也廢了。康熙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就是因為胤禩結黨營私和胤禔給他飛來的鍋。

而且康熙對胤禩的老婆也有怨言,說胤禩“素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普通人怕老婆不是一件壞事,可皇帝怕老婆就不行了,像晉朝司馬衷怕賈南風而導致外戚弄權,明朝萬曆皇帝怕鄭貴妃而導致十幾年沒生兒子,這些都是有害於國家發展的。

讒言誤國,妒婦亂家,對皇帝來說,家即是國,家亂國也就亂了。胤禩老婆郭絡羅氏是個妒婦,甚至因為妒忌導致了胤禩在該開枝散葉的年紀還沒有兒子,極大的影響了後代事業。如果康熙真的把帝位給了胤禩,他那嫉妒行惡的老婆,無疑會成為第二個賈南風或者鄭貴妃,而胤禩又“制”不住她,清朝可能就此陷入外戚干政的時代了。

康熙晚年雖然怠政,但他不昏庸,他要選後繼者是要從各方面來看的,而不是隻看這一個人的品性。比如為了不讓太子陷入權臣挾制的局面而毅然決然地除掉自己的兩位大舅子:索額圖和託合齊。又比如康熙晚年下旨讓年幼的皇孫們入宮學習,就是為了考究他們的素質,從他們身上看其父親的能力,眾所周知,最後康熙看中了皇孫弘曆。

所以胤禩雖然有大才,無大錯,可他用美名而收買人心,過於溺愛自己的老婆,對康熙和未來的大清帝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這才被康熙排除在儲君的人選之中了。即使在他背後有百官擁護,有親王宗室支持,可做皇帝不是做好人,胤禩的好人緣、不惹事,卻恰恰是做皇帝最大的弱點。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 八賢王,名賢實不賢!
  • 八賢王的美稱,是滿清貴族這些人給老八的。因為老八為人隨和,推崇八旗平等,平時最喜歡和這些貴族們交往,有什麼好事也想著他們,有什麼事情也能給他們擔著。
  • 這些八旗貴族正是跟蛀蟲一般毒害著國家,花著國家的錢,欺壓漢人,貪汙腐敗,搞得民不聊生。
  • 這樣的人,給點顏色就敢開染房,康熙爺一直奉行的是滿漢一家的治國政策,他不是昏君,不聾不啞,要是器重了八賢王,那國家不就徹底完了,他辛辛苦苦創造的康熙盛世也會被毀掉的。
  • 再有,在太子被廢時,一向賢良溫和的八賢王卻主張要治太子於死地,一點都沒有兄弟之情。他還搞小團體,聯合老九老十孤立針對老四,做為他們的父親,康熙皇帝怎麼能不寒心。


向陽花開7290


說起八賢王,首先要搞清楚賢的意義。實質上,到了清朝,賢的意義已經和漢唐宋時期不同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清兩朝會出現所謂道學家的原因,所謂道學家,淺顯的意思就是說那些只尚空談,並無實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所謂賢人的代名詞。康熙作為執政六十年之久的精明帝王,不可能不知道當時整個社會的這種風氣,在這個賢就是不幹實事的代名詞的背景下,老八掛了一個賢名,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其次是王,清朝不同於以往任何朝代,並不是皇帝的子弟天然就能封王,很多貝勒貝子混的其實還不如朝裡一些權臣吃香。有個貝勒貝子的身份,實質上也就是方便他們吃喝玩樂而已,對於胸無大志者來說,這自然是上品生活,但對於追求權力的人來說,無異於要了命。只有真正得皇帝信賴,讓你掌握實權,才會逐步考慮封王。而老八在並無名位的情況下,喊出賢王的稱號,這種自封為王的行為已經犯了大忌,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不成熟的表現。這樣的人如何能夠委以重任?所以說,老八的落選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御馮者


愛新覺羅胤禩,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享年45歲。胤禩“樂善好施”,人稱“八賢王”。因生母良妃衛氏原系辛者庫罪籍,因此並非子憑母貴,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納蘭氏處撫養。低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資聰穎,德才兼備,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據聞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

素有八賢王美名的八爺為什麼沒能得到康熙的垂青?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結黨營私

胤禩早年備受康熙喜愛,十七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禎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正因如此,在他的樂善好施和廣受讚譽背後潛伏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結黨。而此時的胤禩似乎忘記了康熙的這一大忌,這就為以後的奪嫡失敗埋下了伏筆。

胤禩善結人心,善於佈局,而且對於奪嫡也有自己的想法。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胤礽被幽禁在鹹安宮,並廢了他的太子之位。諸多對儲君之位有所覬覦的各黨開始活躍,尤以八爺黨最甚。當時康熙問朝中百官,誰來當這個儲君,內外重臣皆擁立八阿哥,這引起了康熙的極度不滿。康熙生平最痛恨結黨營私,並且當時他尚算壯年,看著朝中百官及八爺黨的勢力豈能不擔憂自己的皇位,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裡。他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禩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禩,藉此打擊“八爺黨”。

在此之後的數年中,康熙數次打壓八阿哥胤禩及擁護他的內外大臣。但即便如此,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可見他仍是大臣中聲譽最高的皇子。胤禩一直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逝世。胤禛於太和殿行朝賀禮,繼皇帝位,是為雍正帝,以次年為雍正元年。至此,煩擾了康熙政局近二十餘年的爭儲之事方告一段落。對於胤禩而言,他一生最為不幸的時刻也由此開始。

第二:以偽善為名收買人心

在康熙彌留之際,把雍正招到病榻前交代後事,康熙對各位皇子一一作了評價,其中對胤禩是:“我以寬仁治人,而皇八子胤禩以仁收買人心。他處處學朕,而學的不像,我對屬下已經放縱過度,如果胤禩接替朕的位置,他必將禍亂朝綱,危機我大清基業。”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災,揭開了大清帝國國庫虧空的傷疤,堂堂清王朝,竟然拿不出足夠的銀兩去賑濟這場天災。這種時候,只有胤禛站出來要為自己的老父親分憂,而八阿哥卻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是苦差事,吃力不討好,辦不成了在父皇面前不好看。

此後,康熙命追繳大臣欠國庫的銀兩又是胤禛站了出來,胤禛雷厲風行,雖然有魯莽,但忠君愛國之心康熙也很感動啊,胤禩只是作壁上觀。你要是皇帝,你覺得一個不負責任的兒子能做好皇帝?康熙是一個睿智的皇帝,他不會看不清楚這幾個兒子的能力如何?

太子無道被廢,老八勾結大臣無所不用其極,十三和十四阿哥有軍事才能但政治能力不行,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沒決心改革的新皇帝,清朝能不能再活過50年都是問題。所以四阿哥胤禛是康熙最好的選擇。

到康熙五十三年又發生了一件對八阿哥而言有著至關深遠影響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徹底斷絕了他奪取太子之位的可能。這年發生了“斃鷹事件”。胤禩送給康熙的獵鷹竟然死在了籠子裡,康熙震怒,從此胤禩徹底失去了爭儲的可能(此事可能是老四和老十四所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洞察官


我是七哥

一個人賢能不賢能,與能不能當上皇上,沒有必然聯繫。

遠的有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近的有咸豐皇帝的弟弟奕訢,都是以賢能、才幹聞名於世,可不還是照樣得不到皇位嗎?

古代皇子成功繼承,無非看重兩樣東西:皇子的權謀,與上天的眷顧。簡而言之,一句話,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皇八子胤禩,自小聰明。

長大之後,待人隨和;

深懂人情世故,不光與諸位皇子關係良好,還與宗室親貴、滿朝大臣關係良好。

做事很有才幹。幫助裕親王福全管理廣善庫,被裕親王誇讚“不誤矜誇,聰明能幹”;即使後來取得帝位的雍正,也對胤禩的才幹表示讚許,“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胤禩 劇照)

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皇子,在眾人看來,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帝王之才。

這不光是群臣的真心讚美,也是胤禩內心深處的想法。

本來作為一位卓越的皇子,有這樣的想法,也沒什麼大錯。但他的這種想法,表露在他父親康熙皇帝面前的時候,胤禩就大錯特錯了。

康熙皇帝,是什麼人呢?

一代明君?一代仁君?這些是他在政治上、國事上的豐功偉績。

在治理國家上,康熙可以做到明斷是非,做到開放進取,吸納一些西方的進步科學思想;體恤百姓,多次南巡,接見普通百姓,最終把清朝帶入一個盛世。

(康熙劇照)

但在骨子裡,康熙仍然是一個帝王,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帝王。

所以,但凡有皇子威脅到他的皇帝威權的時候,甚至只是讓他感覺不安的時候,這位皇子都斷難逃過悲慘的下場。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胤礽被大阿哥等幾位皇子告狀。對此,康熙深信,胤礽一定做了這些違法之事,便斥責了皇太子一番。而實際上,大阿哥等人狀告的一些事情,完全不符合事實。

隨後,胤礽因為內心恐懼,做了一些令人生疑的事情:偷偷窺探康熙的營帳。這一舉動,又讓康熙更加不安。

康熙為防太子謀逆,便第一次廢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皇二子胤礽,為康熙監國三十多年,多有政績。就因為康熙的一點內心不安,最後被廢黜了。

(胤礽劇照)

而究其原因,則是康熙對太子權力的忌憚,認為太子當政多年,多有羽翼,如今又越位阻礙皇權,“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從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康熙對皇權的高度敏感性:只要有皇子觸碰到康熙的皇權,那麼這位皇子的命運就結束了。

對這一點,皇四子胤禛看的十分透徹,因而他韜光養晦,表面上不爭皇位,反而博得了康熙的好感。

(胤禛劇照)

但皇八子胤禩,就比較率性而為了。在朝野內外群臣的一片擁護中,胤禩向太子之外,一路高歌猛進。

很快,胤禩的勢力就暴露出來了。

首先,康熙四十七年11月14日,康熙讓眾大臣自行選擇一位皇子,作為未來儲君。其實,在康熙心中,皇太子之位非胤礽莫屬。

但與會大臣一致推選八賢王胤禩為皇太子。這令康熙十分意外,忽然間覺察到,胤禩一派的勢力太過龐大,似乎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自此,對胤禩格外提防,不滿之情也應運而生。

不管胤禩是有意拉攏這些朝臣,還是大臣們心嚮往之,總之,這一次群臣推舉,把胤禩與康熙之間的關係,拉到了低點——

康熙作為一朝君王,是絕不會允許有胤禩這樣威望極高的皇子存在的。權力的威脅,讓父子之情漸漸變淡,胤禩的太子之路,變得晦暗不明。

這也是胤禩在爭儲上的錯誤,一路高歌猛進,太過招搖,總會讓人猜忌,尤其是讓逐漸年老的康熙,心感不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11月26日,康熙外出巡視,胤禩因為祭拜母親,無法前去請安。於是,胤禩便讓太監前去說明原因,順帶捎了一個老鷹給康熙。

但令人意外的是,太監帶回來的老鷹,到了康熙面前,就成了奄奄一息的老鷹。

康熙十分惱怒,認為胤禩是在譏諷自己年老氣衰,就跟這還有一口氣的老鷹一樣。盛怒之下,康熙揚言,要斬斷自己與胤禩的父子之情。

帝王家的父子之情,就這樣說斷就斷了。面對父親康熙的絕情,胤禩知道自己再無可能當上太子了,從此便淡出了競爭,隨後更是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痛苦餘生。

這就是胤禩的天命。

胤禩為人賢能,被群臣的舉薦,卻意外被康熙猜忌;又遭遇至今仍然眾說紛紜的斃鷹事件,最終無緣帝位。

就胤禩本人而言,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事在人為,他憑藉自己卓越的才能,與眾皇子角逐帝位,贏得眾人的信賴與稱讚,可惜生不逢時:

父親康熙帝猜忌心太重,有意冷落威望甚高、實力較強的胤禩,最終胤禩只能在失意中了卻殘生。

本文發佈於歲七夸父,2019年10月9日。

我是七哥,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一則精彩、有味道的史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