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嗎?

蔣華浪


從西藏的佛教史來看,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都是本尊指示以後去迎娶的。如史書中雲:觀世音菩薩化現的松贊干布在佛像前虔誠祈禱以後,本尊佛像從胸間放射出兩道光明,如飛箭般分別指向東方的漢地和西方的尼泊爾,並且從虛空中發出聲音說:“大王,你應當迎娶忿怒母以及度母的化身。”

松贊干布王受到殊勝加持以後,在智慧境界中現量看見了“忿怒母”的化身赤尊公主,年方二八,青春貌美,口出香氣,猶如沉香。又看到漢地中原的長安城中,示現出“救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年屆十六,容顏絕妙,具備美德,口出香氣,猶如蓮花般芬芳。

在迎娶赤尊公主時,書中說到:在同一個時空境界之中,由於心地證量的差別,使不同境界的人見到了各種差異之相:殊勝的修證者所見到的境相,是聖觀自在菩薩與忿怒母兩者的相會,在遍及虛空的光明交映之中,到達西藏而安住;中士——尼泊爾的王臣民眾等所見到的境相,是赤尊公主坐著寶輦去到西藏;而下士——西藏的庶民百姓所見到的境相,則是西藏大臣等統率著百名騎士,捧著吠琉璃鎧甲等禮品,前去尼泊爾迎娶赤尊公主。

其中在講到松贊干布和赤尊公主及文成公主的圓寂方面,也是從不同人的所見作了描述。有佛教中的描述,以及與漢地各種史料記載中相一致的描述,一般人會認為自相矛盾。但是,這裡只要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如一塊長相奇異的上等寶石,在識寶人眼中,會顯現出價值連城的念頭,看到寶石也是愛不釋手;在一個不認識寶石價值,但是造詣很高的藝術家眼中,會認為此奇石很有價值,但是不會產生價值連城的想法;而一個既不識寶,又沒有藝術細胞的普通人,則覺得就是一塊長相奇怪的石頭罷了,還不如一塊平整的石頭有價值。在雲南保山的龍陵縣,在外地人還沒有發現並且開始大量購買黃龍玉之前,很多當地的人都將上好的黃龍玉原石拿去下石腳,這是我親自看到的事情。

所以,現在有很多談論吐蕃西藏曆史的人,僅僅是站在平凡人觀現世量的角度,做出這樣那樣的評價,都是有失公允的。


心智之道


答:和親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時候真的會搞出大事的。

舉個例子。

武則天篡唐代周那會兒,有些飄了,以為自己真的是天降聖人,而武家的種全是尊貴的龍孫鳳種,完全沉醉在個人的世界裡了。

突厥首領默啜是個粗人,並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換成了武周王朝,看見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還傻乎乎地出兵趕跑了契丹人。

武則天樂呵呵地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並將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賞還突厥,並加賜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具三千件、鐵四萬斤。

默啜的汗位其實也是從侄兒那兒篡位而來的,算是個暴發戶,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於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麼武周皇室。

但是,武則天明顯會錯意了,她以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龍孫鳳種”,高高興興地讓武承嗣的兒子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為妃。

默啜看見來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罵:“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帶去的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趕緊給他解釋這裡面的來龍去脈。

這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經給老妖婆武則天篡奪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幫李唐,而是幫武周,渾身發抖,命人將武延秀丟下了大獄,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

他怒火中燒地說:“我突厥積代以來,只降附李家,今聞李家天子種未總盡,惟有兩兒在,我今將兵助立!”

隨後,便發兵襲擊靜難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平狄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清夷軍(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又進攻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

搞得武則天手忙腳亂,最後,不得不聽從狄仁傑等賢臣所勸,答應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所以說,和親之說,表面好聽,說是咱們兩家結為親戚了,以後親如一家了。

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買不來和平,主要還是講實力。

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曾經說:“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漢唐兩朝的和親活動很多,許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慘,有的被轉嫁三四次,有的被當成豬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時候牙爪還不夠利,羽翼還沒有豐,明知是假公主,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當它的獠牙已張,羽翼已滿,野心已現,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沒商量。

舉幾個例。

西漢武帝時代,武帝為了盡力打擊匈奴,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下嫁給烏孫國王昆莫,目的是拉攏昆莫和自己一起夾擊匈奴。

那年,細君公主年方十六歲,昆莫七十多歲,活脫脫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漢武帝之願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這個糟老頭很懂得抓住商機,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並封之為“左夫人”。

這麼一來,細君公主只好屈居為“右夫人”。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昆莫年邁體衰,掛了。

細君公主被轉嫁給他的孫子軍須靡。

劉細君不堪其辱,向長安呼救。

漢武帝無可奈何,大手一揮:“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劉細君只好在屈辱中“轉嫁”給了軍須靡,三年後在軍須靡的蹂躪和折磨中死去。

漢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孫女劉解憂補嫁給軍須靡。

軍須靡也是個短命鬼,不久,也掛了。

劉解憂即轉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

劉細君、劉解憂雖說不是漢武帝親閨女,但她們身上好歹也流著劉氏王室的血液,卻命賤如狗。

歷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後事夫呼韓邪單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難當,最後崩潰,選擇了服毒自盡,時年三十三歲。

唐朝的和親數是西漢對外和親的兩倍!

而且,唐太宗許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親生女兒新興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側室、小老婆。

而且,和親並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進貢給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強勁的入侵勢頭。最終,繼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黃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讓給吐蕃,讓吐蕃取得戰略地理上的優勢。

唐玄宗時期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密集期,這期間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靜樂公主、東光公主等等先後送給了契丹人與奚人,但契丹人與奚人經常把這些和親公主像宰豬羊一樣宰殺了。

這裡,說說裡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長寧公主的女兒,被唐玄宗送給奚族首領李延寵。

宜芳公主經內蒙古輾轉到達了奚族與李延寵完婚,新婚蜜月期還沒有過完,李延寵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為了表明決心,他把宜芳公主從婚房拉出,像殺豬羊一樣,割頸放血,血祭軍旗,以壯聲威。

此時,宜芳公主只有十七歲。

所以說,和親實在是屈辱、丟臉,又不討好。


覃仕勇說史


最著名的和親公主,應該是漢朝的王昭君了。王昭君不僅不是公主,甚至不是宗室,只是一個小小的宮女。但是為了和親,給她封了個公主的名號,就稀裡糊塗嫁過去了,在少數民族還受到了比較高的待遇。

事實上,很多和親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比如唐朝最著名的文成公主,是一個宗室王爺的女兒,臨行被封為公主;金城公主也是如此。

當然,也不是沒有真公主。比較多的是清朝,因為皇室是女真族(後來的滿族),興起於東北。女真族人口少,用兵中多虧蒙古族的支持。所以女真與蒙古多有聯姻,像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族,皇帝的女兒也有不少嫁給了蒙古王公。這些是真公主了。

而少數民族,與中原禮法不同,其實也不太在意是不是真公主,有嫁妝就行了。反正,他們在意的是財富。


棲鴻看紅樓


據史書上記載,唐朝一共有15位和親公主,其中只有3位是大唐皇帝的親生兒女,分別是唐肅宗的女兒寧國公主、唐德宗的女兒鹹安公主和唐憲宗的女兒太和公主。剩餘12位和親公主,都只是宗室之女,包括大家熟知的文成公主,都是“冒牌”公主。

從這層意義上說,唐朝的和親公主,絕大多數其實都是“冒牌”公主。對此,很多人肯定會很好奇,大唐皇帝這樣做,難道不怕被認發現嗎?到時這些與大唐和親的國家追究起來,大唐皇帝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提這樣一個問題,顯然是沒有真正弄明白和親的真正目的。

其實呢,所謂的和親,不過是割地賠款的一塊遮羞布而已,它真正的價值,不在於這個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兒,而是這個美女所帶過去的嫁妝,以及藉此和唐王朝建立某種關係。



當時,對於大唐周邊的遊牧民族來說,由於他們本身的經濟和物資都比較缺乏,所以需要時不時的掠奪下中原王朝,但問題是,當時的大唐王朝可不是軟柿子,你跑到大唐境內來掠奪,搞不好反而會被唐軍狠狠揍一頓,這明顯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

在這種背景下,遊牧民族的首領們就希望大唐政府能夠主動拿點錢和糧食來支援下自己,但問題是,大唐政府憑什麼要主動給他們錢和糧食?更何況,這種事情要是傳出去,大唐皇帝豈不是太沒面子,因為這不是妥妥的喪權辱國麼?不知道的還以為大唐皇帝怕他們!

這個時候,有一個遊牧民族首領便告訴大唐皇帝,總而言之,我不要你的錢和糧食,我只想與你和親,認你當爹(岳父),以後好好侍奉你!對此,大唐皇帝那是牛逼到天上,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總而言之,你想認為當爹,我可不想認你當女婿呢!

這個遊牧民族首腦一看,大唐皇帝竟然這樣牛逼,於是她立馬就率領20萬大軍攻打大唐帝。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大唐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但這場戰爭卻也讓大唐政府不堪重負,因為它所消耗的軍費太龐大,並且邊境的大量百姓,也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實在得不償失。於是,大唐皇帝只好同意和親。



其實呢,這個遊牧民族首腦,在與中原王朝博弈時,非常有策略。如果他直接說想讓大唐帝國交錢交糧,肯定是很難有結果的。因為,大唐不可能接受這種條件,最後可能就會把雙方都拖入到無窮無盡的戰爭中,最後弄得大家都沒有好結果。

但是,這個遊牧民族首腦說,我想給大唐皇帝當女婿,通常就會有結果。因為,這等於給大主唐帝國留夠了面子。一切是顯然的,只要這個遊牧民族首腦發動幾輪進攻,無論是輸是贏,只要他表現出一副死纏濫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國就會屈服的。

因為,把幾十萬大軍常備於邊疆,與遊牧民族曠日持久的的游擊戰,其花費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願意承擔的。在這種背景下,大唐王朝就會願意和遊牧民族達成和親政策,然後送一個美女給遊牧民族首領。

至於這個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皇帝公開承認她是公主就行。因為,只要大唐皇帝承認她是公主,那就必須按照公主的標準來出嫁,這樣就必須陪送一大筆嫁妝過去,這個嫁妝自然就包括遊牧民族所需要的錢糧物資。



當然,對於大唐皇帝來說,這樣說出去也比較好聽,因為這些嫁妝,那是大唐皇帝心疼女兒、女婿,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而已,這比單純的送錢送糧要有面子太多。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的目的,無外乎就是錢財,現在他們通過和親,不管這個嫁過來的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兒,只要她能夠帶來大量的錢糧物資,讓自己和大唐皇帝建立翁婿關係,方便以後更好的要錢要糧,就已經算是圓滿達成自己的目的,其他的又何必再管呢?

相反,如果他們非要這個美女必須是大唐皇帝的女兒,結果惹得某個愛女心切的大唐皇帝死活不同意,最後雙方搞不好就只能用戰爭來解決問題,那最後也就意味著少數民族可能會喪失一筆,可以固定收到的保護費,這明顯得不償失嘛。

我相信,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一個政權的首領,絕不會幹出這樣蠢的事情。除非大唐政府完全軟弱可欺,那他們才可以這樣放肆的提要求,要求必須是大唐皇帝的女兒。其他情況下,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兒,實在太不重要。

因為,皇帝女兒能給他們帶過來的東西,這些冒牌公主也能帶過來,同時大唐皇帝的女兒,也不見得比這些冒牌公主漂亮和賢惠!既然如此,又何必較這個真呢!有句話說的好,難得糊塗!


我是趙帥鍋


不僅僅是唐朝,歷朝歷代的和親也多是“冒牌”的,相對來說,唐朝還是挺講究的,至少他們還是嫁過去幾個真公主的,比如唐肅宗就曾經把他的次女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還有唐德宗的女兒鹹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也都是如假包換的公主。

哪像大漢朝,用宗室女代替公主也就算了,還曾經用過宮女代替,結果,不但對面的匈奴沒啥意見不說,這位宮女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公主”,她就是王昭君。

“冒牌”公主的養成

為什麼在中原王朝習慣於將“冒牌”公主嫁給“番邦”呢?這個頭兒還要追朔到大漢朝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

當時,他率三十二萬大軍打算去揍匈奴,結果卻因為輕敵冒進,反被冒頓單于給教育了。回來之後,建信侯劉敬就給劉邦建議和親,劉敬最初的意見是把劉邦的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嫁過去,匈奴看大漢朝的面子肯定要把魯元立為閼氏,那她生的兒子未來也就是匈奴的單于,這樣匈奴的單于不就成為大漢朝的外孫了麼?

可是,當劉邦把這個意見跟呂后一說,當時就把呂后惹火了,她怎麼可能捨得她的女兒入火坑,又是罵又是哭,總之就三個字——不好使。最後沒辦法,劉邦只能以宗室女代替。

從此以後,用宗室女頂替公主和親便形成了風氣。

“番邦”人那麼傻,發現不了?

這麼想可就太小瞧這些“番邦”了,無論是漢朝的和親對象匈奴、烏孫,還是唐朝的和親對象吐蕃、回紇等等,哪個都不是白給的。他們之所以還是樂此不疲地想要跟中原王朝和親,自然是有所圖的,不過圖的重點並不是“和親公主”,而是公主帶過來的嫁妝。

這有點類似於一個窮小子娶了富豪的女兒,彩禮就是象徵性的,嫁妝可是豐厚得很。皇帝嫁“女兒”,那個嫁妝自然是不能少的。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些嫁妝雖然看起來也挺不錯的,但至少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對於資源匱乏的“番邦”來說,這些嫁妝可就顯得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遊牧民族,更是他們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重要補充。

這些遊牧民族,資源充足的時候,自然可以自己發展,可當他們趕上了荒年、或者資源用差不多了,就需要出來搶了。可是搶的哪裡有通過娶“公主”送過來的安逸呢?真正愛好打仗的民族還是極少的。

此外,和親的時候,“嫁妝”裡面往往也會帶過來一些有用的人和書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時候就帶過去很多食物、飲料的做法,以及各種工技、醫學等書籍和設備等,這些也都是吐蕃所需要的。

另外,“和親”往往也伴隨著“互市”的開放和發展,這種邊境貿易也都是這些和親對象所需要的。


可見,“和親”對於這些“番邦異族”來說,那個公主更像是一個代表特殊身份,讓他們獲取這些利益的載體而已。至於她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他們是並不在意的,重要的是“好處”。


水一白聊歷史


唐朝的和親公主確實很多都是宗室之女,並不是皇帝親生的金枝玉葉的公主,然而這在當時卻不害怕被發現,即使很多和親的君主發現,也不會在意,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不願意為了真假公主而引起兩國紛爭

當時的唐朝國力強盛,很多番邦都是為了和大唐和親,來促進兩國的友好,這樣才能利於長遠發展,一般哪怕和親的不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皇帝宗親的女兒,和皇家有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視。

比如當時的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之女,然而大唐卻是把她記在了長孫皇后名下,把她當成了嫡公主來對待,這樣一來,宗室女有封號,有地位,因此和親的部落最好選擇“見好就收”,求娶的是公主,大唐就給了一位公主,不管怎麼說,這樁婚事是定下來了,也就相當於和大唐結下了親,何必那麼較真真假,難道要因為真假公主再起紛爭嗎?

第二:冒牌的公主儀態並不輸給真公主

雖然很多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然而冒牌公主大多也是皇室宗親,並不是找了個宮女來代替,大多是金枝玉葉、金尊玉貴,儀態萬千,形象氣質和真公主並無區別。這下“面子”和“裡子”都有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三:真假公主在嫁妝方面並沒有區別

不論真公主還是宗室之女,作為公主的身份去和親,都會帶上一筆豐厚的陪嫁,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這些按照公主規格在嫁妝中必備的不用說,還有天文曆法、詩文經史,幾百箱農事、醫藥、科技、軍事、建築等有用的書籍,還會有各類糧食和果木種子等,以及相應的技術工匠,還有一些宮廷樂隊等,這都是很多偏遠部落沒有的,而且緊缺的,公主給他們帶去了這麼好的資源,真假公主的嫁妝都一樣,既然如此何必糾結真假呢?

第四:純屬為了和親,其他不在乎

當時很多想和大唐和親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和大唐成為親戚,至於娶得是不是真公主,醜或者美、並不重要,只要大唐認同這門親事,就可以和大唐永世友好,大唐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就會源源不斷的輸送,這才是硬道理,其他不在乎。

綜上所述,即使唐朝和親的公主很多是“冒牌”的,然而當時大唐國力強盛,而且本來“冒牌”的公主地位和真公主無差別,因此和親的部落首領,大都選擇欣然接受,畢竟能有機會和大唐聯姻,做朋友、做親戚,好處是數不盡的,何必那麼較真呢?


小聰歷史客棧


公主我是嫁過去了,是不是親生的你們就不要計較了!

(文成公主劇照)

嚴格來說,唐朝的和親公主並非“冒牌”的。只不過19位公主中,大多數都是“宗室女”,還有外姓女被封為公主的。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和親公主並非當朝皇帝的親生女兒。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這裡就不多解釋了。

實際上,唐朝的和親,並非是在國力較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處於優勢或者均勢的狀態下才和親的。

也就是說,就算嫁出去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號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對方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咱們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親公主,李世民時期有6位,唐玄宗時期有8位;剩下中宗、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每個時期1位。

這意味著什麼?最強大的初唐和盛唐時期,才是和親最頻繁的時期。而這一段時間,唐朝在對外關係中一直是主動地位,佔據優勢的。不管是吐蕃、契丹,還是回紇,唐王朝都是有選擇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關鍵的是,雖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們嫁過去之後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國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開始衰落,也開始和回紇和親,略微有些無奈。但是雙方依然是平等狀態,互有嫁娶,算是一種維持雙方穩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紇也對迎娶的公主沒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肅宗的寧國公主,回紇可汗派人來求婚才嫁過去的。在這之前,寧國公主已經嫁過兩次人了……嫁給回紇可汗這是第三次(前兩任丈夫都是婚後不久去世,回紇可汗婚後沒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說和吐蕃的和親,那是在打贏了之後,而且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和親的。松贊干布剛開始還嘴硬,不承認唐朝的老大地位,結果被唐軍一頓亂錘,打得連連認罪稱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把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過去之後,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資料都有記載。

所以說,唐朝的和親公主,是帶著尊貴的地位,背後有強大國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裡,對方都不會虧待,不敢虧待(靜樂公主被殺,是因為安祿山多次殺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當然,這種和親政策畢竟還是略顯殘忍的,只能說相比較而言,唐朝的和親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七追風


提出和親的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他們只在乎一樣東西,那就是這個和親,到底有沒有中央王朝的正式認證!倘若存在這個認證,並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和冊封,那麼公主是真是假早已經無所謂,和親的公主只不過是一個橋樑,他們更在乎的是中原王朝對自己的認可!



說白了,只要中原王朝允許這次和親,在承認這次姻緣的基礎上,外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可以藉此“攀上親戚”,也間接承認了自己的地位,至於來的新娘是真是假早已經無所謂,反正中央王朝白紙黑字認定這是真的,這個東西比什麼都重要!

在歷史上,真正把皇室宗親的女子嫁到外地去和親的例子其實寥寥無幾,更多的則是找一些旁門左枝,在以中央王朝的名義冊封認可其地位,再外派出去和親,既解決了和親問題滿足了外圍少數民族政權的面子,又避免皇室成員孤身遠嫁,這種做法也算得上是兩全其美,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女主角王昭君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宮女,跟皇室宗親八竿子打不著,但經過漢元帝的冊封,不但自己身價倍增也讓這一次和親得到了漢朝皇室的認可,當漢元帝以政府層面推行了這次和親,那呼韓邪單于早已經不在乎了王昭君的真實身份,自己成為大漢王朝的女婿才是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在古代歷來的和親活動中,也不存在當事新娘故意隱瞞身份,明明是普通人嫁到外地非要說自己是皇室宗親,事實上出嫁以後,他們完全可以明目張膽的說出自己早年的身份地位,由於已經經過了中央王朝的冊封,他們早年的地位再卑賤也早已成為過去式,經過冊封地位和尊號才是他們的現有身份,或者再說的粗俗一點,這些少數民族的首領在沒參與和親之前,在中原王朝的眼裡不過是個蠻夷頭子,現如今經過這樣的婚姻也成為了被中原王朝認可的政權首領,大家都經過了中原王朝的認可抬高了身份,那還糾結過去幹什麼?


遼寧資深球迷


答案:當然不怕被發現了,因為當時與唐朝進行和親的幾個國家都知道這些公主全是假公主。而唐朝公主和親更多的是一個面子問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尊嚴問題,這是其他國家最為在意的。

事件分析

我們先看一則有趣的談話,這則談話出現在唐朝歷史當中,只不過我們用更加詼諧有趣的口吻來看一看。

匈奴使者在向唐朝進貢的時候,進貢完成之後賴著不走,而且就這麼直勾勾的盯著唐朝的大臣。

唐朝大臣一來二去也被盯毛了,就一直問你盯著我幹什麼,我又沒有惹過你。

匈奴使者嚥了一口氣說道,聽說你們最近和土蕃聯姻了,並且把自己的公主嫁給了土蕃,我們也希望能夠聯姻,為什麼你們不能夠把公主嫁給我們呢?

漢朝大臣自然知道這件事情不是他能夠決策的,於是便推脫下去說到這件事情我肯定會報給皇帝,然後來看一下皇帝的意見,但是這種事情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

緊隨其後匈奴使者繼續說道,我們知道你們嫁給土蕃的唐朝公主其實就是個冒牌貨,但是我們不介意,我們不但不介意還會好好的對待她,為什麼要個名分就這麼難,你們是不是瞧不起我們匈奴呀?

這件事情匈奴糾結了唐朝很長一段時間,並且一直在索要公主與自己聯姻。

最終唐朝不勝其煩,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他,並且從眾多的冒牌公主當中隨便挑選了一個與匈奴就直接聯姻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能夠看得出來,無論是匈奴也好還是吐蕃也罷,對於嫁過來的女子是不是唐朝公主,其實心裡面都跟明鏡似的。

可即便如此也全都是看破不說破,還能做個好朋友。

而從匈奴和唐朝大臣對話來看,匈奴似乎更加不介意這個女子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在意的只是個名分,在意的只是個尊重。

這也能夠看得出來大唐盛世的時候影響力有多麼大,而這些東方也好,西方也罷,南方也好,北方也罷的一些少數民族或者小的國家更希望的是通過與大唐聯姻來獲得唐帝國的尊重。

而更有趣的是,這些所謂的冒牌公主,在下嫁到這些國家的時候,身份地位瞬間提高了好幾個檔次,甚至上到朝宮下到百姓都異常的尊重她們。

因為這個時候,這些公主不單單是大唐嫁過來的公主,更代表著大唐對自己的一種認可,萬萬不可怠慢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和親”一般是指漢族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之間的一種政治聯姻,從漢朝開始逐漸發展,成了各朝各代通用的政治方法,其根源來自於“聯姻制度”!

到了唐朝,“和親”成為了唐朝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主用的政治手段,整個唐朝三百年,有和親公主多達二十多人。

然而這些“和親”公主多是“冒牌貨”,難道就不怕發現嗎?

首先,應該可以肯定,這些“和親公主”會被發現不全是皇帝親生的女兒,然而大唐王朝是不怕被發現的!

1.“和親公主”也是公主――雖然沒有公主之實,但是有公主之名!

唐朝的“和親公主”多是宗室之女,畢竟皇帝也不會把女兒送到荒無人煙、半文明狀態的少數民族吧。而且,在古代,女兒一旦出嫁,相當於一生就要在夫家渡過,想想都很可怕!

所以說,絕大多數的“和親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而是臨時找來頂替的宗室之女,比如說非常出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如此。

但是,雖然說這些公主和皇帝不見得有什麼親密的血緣關係,但是都是經過皇帝親自冊封和承認的“義女”,所以說是公主也毫無違和感!

2.“和親”只是一種政治外交手段!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和親”並不是為了滿足公主或者部落首領的個人幸福,兩個人也不是奔著傳宗接代或者幸福婚姻而去的。

兩個人的結合代表了兩種勢力,是一種政治外交手段。要麼是唐朝一方為了止戰,不得已派出公主進行和親,要不就是部落首領為了依附唐朝或者找個過硬的大靠山求著與大唐進行和親。

3.“和親”公主無所謂真假,只要達到政治目的即可!

不難想象,那些單于和首領肯定知道這些公主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同樣的,他們娶這些公主也不是為了延續有多麼優良血統的後代,而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一是緩和和唐朝的關係,畢竟娶了一位公主,怎麼說也是有關係了。以後發生爭執都好講話了,再也不用動不動就刀戎相見了。

二是確定宗蕃關係,

好接受唐朝的援助。有些部落就希望和唐王朝扯上關係,強大的王朝每年用一些特產就可以換取不少的收益。

所以說,“和親”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並不重要,只要是唐朝皇家承認的公主就可以達成其政治目的!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