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领英文化


河西走廊是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从匈奴抢过来的。河西走廊东边是中原,南边是祁连山,西边是西域,也就是新疆,北边是蒙古草原。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河西四郡,从东往西依次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祁连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m,山顶长年积雪,雪山融水浇灌了一个个绿洲。张掖附近有个焉支山,到了夏天水草非常优美,很适合牧马,据说焉支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牧马场。匈奴民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河西走廊非常富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录唐朝的河西走廊写到“富不过陇右”,意思是没有比河西走廊更富有的地方。

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点,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汉武帝攻河西走廊是为了隔绝羌胡,为了保河西走廊又通了西域。前面提到过,河西走廊的南边是祁连山,通过扁都口可以进入青藏高原,北边的山没那么高,山顶没有积雪,降水少,是蒙古草原。草原和高原都是游牧民族,一旦两家联手,会对中原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因为在中原很容易抢到吃的。骑兵对步兵有很大的优势,打你,你跑不掉。你想打他,你追不上。而且,中原产的马,远不如草原马。隔绝羌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乱世不说了,汉唐时期因为中原控制了河西走廊,没有因为羌胡联盟而亡国。南宋就吃了没有河西走廊的亏,羌胡联手,凉州会盟,高原接受蒙古的军事统治,蒙古接受高原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藏传佛教。看过神雕侠侣没?金轮法王就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历史上的原型叫巴斯巴,忽必烈让他掌管全国的宗教。由此可见,羌胡联盟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蒙古兵借道南下,先攻了大理,南宋腹背受敌,最终亡国。


4倍镜给我


河西走廊多重要?这么说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华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黄河流域。中心是在黄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陕西、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是中原的外围。而河西走廊是这个中心地带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狭长通道。

一、河西走廊决定了陕西成为中国古代时间最长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秦国本就处于中原的边缘,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时间长,秦国很可能会迁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都城必须位于管辖区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汉朝建立后,因为要稳定陕西,同时要对抗来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胁,暂时也没有考虑迁都。但是,汉朝占据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后,西面成为中国的主要外贸对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这个通道的起点上。陕西南面是秦岭、背面是黄土高原,利于防卫。加上陇南和关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迁都也就不可能了。

从秦朝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在关中平原。占据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很大程度决定了陕西的地位。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个前提,中国必须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决定古代丝绸之路通畅的关键。对中华影响巨大佛教等文化,从外面传入中国的兵器工艺、二胡等乐器、大蒜等食材,绝大多数都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去往中亚和欧洲。唐都长安能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关键就在于此。

三、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威胁多来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国的西北面发生战争,中原王朝必须先占据河西走廊。否则华夏的核心地区就完全暴露在敌人威胁之下,而且军队将无法进入新疆作战,即便进入也无法保障后勤。而当面对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战争时,中国也必有占据河西走廊,才能保障侧翼安全,同时截断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经济、物资联系。所以,霍去病突袭河西走廊成功后,汉武帝即住上重兵守卫,事实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联合共同包围、夹击匈奴的态势。为后来彻底打败匈奴起了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则西北方向尽失”!”失河西走廊”,中国北部、西北部边境就将永无宁日!

明代以后,随着海洋贸易的兴起,加上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丝绸之路逐渐荒废,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向东部、东南沿海转移。但是,随着高铁等高速陆路交通工具诞生和普及,加上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和中亚局势的变化,西部贸易的巨大商机又开始显现起来。这是个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预见,随着丝绸治理依托高铁的再次振兴。今后的河西走廊,将会日益重要、繁荣起来。

当然,现在的河西走廊,已经没有国防上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勇敢地开辟这条经济、文化通道的先驱们,以及为了华夏的长治久安在这里浴血奋战的祖先们。想想河西走廊的历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荣。有三个人是华夏后人绝不能忘记的:汉武帝刘彻、张骞、霍去病。


秋宜声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甘肃历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国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东起黄土高原的最西边乌鞘岭,西至号称“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南北在祁连山、阿尔金山与北边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间,东西长约900公里,宽几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这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甘肃走廊,又因为此走廊位于黄河以西,故又称河西走廊。

一、东、西之枢纽

河西走廊处于中原与新疆之间,是两地的重要连接地带。不管是西出凿空的张骞,还是西行求经的玄奘,还是数次亲征,击败噶尔丹的康熙帝,都曾在这条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脚印。

这条一边有山,一边有沙漠,河西走廊南边紧靠着的祁连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形成一个个珍贵的绿洲。河西走廊就是将串串绿洲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绝地的求生之路。

自汉代为始,河西走廊就成为农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时西夏占领此地,直接截断了东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关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机会。

二、蒙、藏之纽带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就可以发现,河西走廊是中国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的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度的地带。

因此这里也成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与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带。

历史上的中央王朝,经由这条狭长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羁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三、几大文明的交汇地

河西走廊的意义绝对不仅仅限于国内,它同样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来自印度的佛教、来自中亚的伊斯兰教、如果说儒家思想也是一种信仰的话,上述三大宗教连同来自汉民族的儒教,一起在这里交流融合。

就在这条河西走廊上,大汉的使者带着使节缓缓走过,大唐的商人伴着驼铃阵阵走过,清朝的军队也曾纠纠穿过。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河西走廊必将发挥出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历史宝藏


在如今中国行政版图上,你可以看到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行政区域---甘肃省,它位于中国西部,形状像一条玉如意,它的中间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1200公里,宽数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马鬃山。因为在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们称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西是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进入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黄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就曾这样分析过西域、河西与秦陇的地理政治联系,是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数千年来,西域的得失始终与河西走廊密切相关,如唐朝前期拥有河西走廊,并于西域设四镇,“太宗文皇帝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剖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然而唐中后期时,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导致“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

经济上河西走廊堪称路上马六甲海峡,从历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我国经济战略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通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骞之后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占领,是我国数千年领土扩张历史上第二次伟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后,广阔的西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的农耕战略纵横一下向外扩展数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是一条关系着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战略通道。它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和新疆边界以南,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1000多公里,宽度数公里至几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东端的乌鞘岭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的海洋季风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说,这里应该气候干旱、沙漠千里。但是,由于祁连山贮存了大约有三千多条冰川,储水量达到惊人的一千三百多亿立方(大约是三峡水库的三倍),滋润着这里的千里沃野,使这里很早就成为了古代少数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时期,河西地区就有少数民族居住的记载。到了西周时期,这里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数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灭西周,在骊山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东迁洛阳,可见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东迁的时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于相马,因为护送周室东迁有功,被封秦地,后来逐步发展成秦国。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挡住了西戎的进攻。

秦灭关东六国而一统天下,这段时间,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强大的匈奴不断蚕食月氏人的地盘,月氏人被迫西迁。秦王朝派蒙恬击败匈奴之后,深感匈奴凶狠,秦始皇让蒙恬就地修筑长城,防御匈奴进攻。

秦亡汉立,刘邦牛刀小试,攻打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幸亏陈平出奇策贿赂单于的老婆閼氏,刘邦方能脱险。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国,向南可以联络羌族各部,向东可攻取河套地区,直逼长安。要想赶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围以后,汉朝绝口不提打击匈奴的事,转而走和亲的路线,先把匈奴稳住再说。

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积攒了足够国力的汉武帝决定出出这口窝囊气。

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龙城,解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来了,他带回了西域诸国详细的资料,是汉武帝决定打通与西域的联系。

前121——12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发动河西、漠北、漠南之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西域都护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亚一代纳入中国版图,丝绸之路呼之欲出。

沿着祁连山脉,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汉武帝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两个重要关口,守卫河西走廊。


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昆仑山北侧,或者走天山南北两侧,向西可以到达位于地中海的罗马帝国。这是丝绸之路的两条线。

河西走廊的打通,汉王朝开启了路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还有一个作用,它就像一块楔子牢牢地钉在了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中间,使他们始终无法联合起来攻击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对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党项族在河西走廊不断强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国。

北宋建立以后,失去了位于张掖东南120公里处的世界上最大的养马场——山丹军马场(此处的创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即无良马,有无战略要地,辽国、金国的骑兵在华北平原上自由驰骋,北宋很快灭亡。

康王赵构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河西走廊逐渐衰落。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认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灭了西夏,夺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这块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和中亚地区,积攒力量后灭金,再灭南宋。

河西走廊——一个关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战略要地。


品读春秋001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兰州、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在黄河以西地区,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


地理角度上看,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东、东南、南三面环海,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长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来极其困难。东北寒凉,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东北和北方长期以来属彪悍的少数民族占领,人口定居点过于分散,不易供给。


从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王朝力量在东亚长期处于压倒性地位,无论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鲜和越南等国还处于传统宗藩体系内。


与之相对,中亚地区乃至更远的中东、欧洲地区与中国属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长补短。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从东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维持中原稳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其实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与青藏的势力,河西走廊是颇为脆弱的,而规模庞大的西域驻军规模直接受制于经由河西走廊的物资与货币供应。


从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连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纽带。


处于“华夏文明圈”的核心区域相比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复杂得多,呈现出多元丛生的文化状态。著名学者季羡林则把敦煌称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处。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因为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


这个安全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国家领土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国家未来发展。像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通过这里把新疆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关一带一路的分析文章,请移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长约1000千米,宽约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因位于黄河以西,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势平坦,绿洲农业发达,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河西走廊历史上是连接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曾是汉唐时代沟通西亚和欧洲的桥梁,古时候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现在“亚欧大陆桥”也从河西走廊穿过。兰新铁路、公路也是沟通我国东部地区和新疆的主干道。

汉武帝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寻找同盟力量,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奴右臂”,夺得河西走廊。派卫青率骑出雁门、代郡、云中等地,打败了匈奴的进攻,夺回了河套等失地,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为的就是把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使整个河西地区纳入西汉版图。



没有了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一方面可以使汉更好保护的保护政权和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保证了“丝绸之路”的安全。这也给以后建立西域都护府,包括唐朝的西安都护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西域的管辖和交流都发挥了河西走廊作为一条重要战略路线的作用,能否控制住河西走廊,也是一个政权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以见得,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许多商品和物品经过这条走廊走向了世界或传入我国,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现在“一带一路”重新凸显了河西走廊的作用,再一次促进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


门外老汉


河西走廊是古代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意义相当重要,我国历史上自秦开始到清末,几乎每个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条通道,时刻都没有放松过对河西走廊的警惕。


那么这条见证了中华大地两千年发展的狭长通道为什么对我国的历朝历代这么重要呢?

首先从军事意义上看,河西走廊连接了两个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一边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百姓,一边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人或者后来的蒙古人。

要知道,历史上的匈奴人与蒙古人军事实力曾非常强大,总是给我国历朝历代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蒙古人更是曾一统中原建立刻我国的一个统一王朝——元朝。

后来到了明朝时期,虽然一次一次被打败,但是蒙古人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中原大地的侵犯,但是,因为中原王朝死死的握住了河西走廊,蒙古人根本根本没有可能再一次入主中原,就像是一处悬崖一样,将蒙古人挡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其实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想要扩大自己的疆域,向着西方扩张,都必须要牢牢把握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

为什么说想要向西扩张就必须要拥有河西走廊呢?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保全军队和疆域的战略要地,一旦成功向西扩张的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失败的话,还可以占据河西走廊抵御外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也正是这一处狭长的通道,让西域的各个少数民族很是无奈,同时也让中原王朝对西域有了足够的威慑力与控制力。

但是,在失去了河西走廊之后呢?我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那会是什么一番景象呢?自然就是相当于我国的西北门户打开了门让人家侵略。


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国力强大的时候,就把河西走廊作为一处向西北地区扩张的跳板,而在国力比较弱的时代,河西走廊就作为抵御外敌的一种战略要地,死死的将外敌卡在了河西走廊的西边。河西走廊经过了两千年的历史延续之后,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繁荣和衰败。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河西走廊带个我国古代的经济意义,既然作为我国西北的门户,拥有了战略意义之外,自然不可能不具备经济意义。

其实正是这条通道保证了我国和西域各国甚至是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因为它的存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在历史上才会那么频繁,我国的产品向外销售才会那么畅通容易,同理国外的很多先进文化和技术也得以比较轻松的传入中国。

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丝绸之路,但其实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丝绸之路就是在河西走廊的基础上开辟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也和河西走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当年没有河西走廊的畅通稳固为基础的话,丝绸之路估计早就消失了。


夏目历史君


所谓河西,就是今天甘肃省武威、酒泉、张掖等地区,因处黄河河套以西,地长且狭,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紧邻汉之陇西、北地二郡,其西南侧是风光秀美的天然牧场祁连山脉,再过去河湟河谷就通到青藏高原了,汉朝时生活着古西羌人,既蛮荒又落后,中原王朝对其基本上不感兴趣。其东北侧则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再过去就是古称流沙地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了,那里气候恶劣荒无人烟,中原王朝对其也不敢兴趣,只有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泽(今甘肃省额济纳旗东)水草丰美,且独与漠北交界,嵌入北方少数民族腹地,军事地位极其重要。除祁连牧场与居延泽外,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就是西北出口的敦煌了,只要一过此地玉门关,就是梦中的西域。

以上是攻占河西地的积极进取因素,另外它还有消极防守因素:因为河西地形高于陇西,而陇西地形又高于关中,一旦游牧民族由此走廊涌进,透入关陇,则长安西北永无宁岁。

在汉代以前,河西地区生活着强大的月氏人,其鼎盛时有控弦之士十几万,匈奴等族都要送质子于月氏以示顺服。汉初的时候,匈奴后来居上,大败月氏,月氏王的头骨也成了匈奴单于的酒杯,月氏人无奈展开了悲壮的迁徙,远遁到中亚古国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击败当地的希腊后裔,建立起强大的农耕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贵霜帝国)。而匈奴占领河西后,便可以将富饶的西域与丝绸之路掌握在手中,对汉朝形成压制。后来还是神将霍去病出马,一举拿下河西走廊,从而切断了匈奴与其西羌盟友联系,并为最终的漠北大决战、以及日后逐渐收揽西域,彻底击灭匈奴扫清了障碍。

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中原王朝无法掌握河西,则重要的丝绸之路就无法保障,则中原王朝必然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必然强大,中原王朝的末日也就不久了。


千古名将英雄梦


在中国西部,有这样一条雄奇壮美的历史大道,它的一头是西域,一头是关中,从秦汉到明清,有无数肩负着使命的官员、军队、商人,在河西走廊这条古老的历史大道上前行。

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势力,一直在争夺河西走廊的控制权,2000多年的历史,让这条千里走廊,逐渐变成了纵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廊。这里是亚非欧三大文明交流之地,是绵延千里的古丝路。那么雄奇壮美的河西走廊,到底有多重要?

政治、军事重要性:国家战略通道

千百年来,河西走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通道。首先,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河西走廊是一个连接着四方的咽喉要道。早在秦汉之际,河西走廊就活跃着诸多游牧民族,他们是河西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就是在这个游牧族群的历史舞台上,农耕族群开始与游牧族群在争斗冲突中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河西与众不同的历史。

其次,河西的稳定就意味着中原地区的安全稳定。从古至今,中原通向西域的主要通道便是河西走廊,想要治理新疆,河西走廊的稳定并不可少,正因如此,这里才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年间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百年,直到汉武帝派兵攻打西域,将匈奴远驱境外,这才让西汉边疆不再饱受战争之苦。为何历朝历代都想控制河西走廊,其实就是因为河西是西北地区唯一连接中原、草原、绿洲、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中原王朝一旦丢失了这个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区将陷入游牧群体的战略包围之中。因此,就政治上而言,河西走廊是中国必不可少的西北边防要地。

经济重要性:国际贸易通道

一提到河西走廊,首先想到的就是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其实更是从古至今的国际贸易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丝路进一步扩展,从而形成了“万国来朝”的恢宏历史;公元13世纪,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欧洲人也开始无比向往他们从未探索过的东方,此后国际贸易通道彻底形成。

在这条古丝路走廊上,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中国薄如蝉翼的丝绸传入了西方,金银瓷器等豪奢物品也被罗马的王公贵族收藏在家中。西方的蔬菜、水果、谷物逐步传入中原,大宗的商品流通,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河西走廊的繁荣,并不是只有一处的繁荣,它拉动了整个西北沿线地区的商业发展,为西北塞外铸造了多颗丝路明珠。在这些城市中最耀眼的当属张掖,史书中曾记载:“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有着塞上江南和“甘州”之称的张掖,可谓是古代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明朝时期,由于此处商业发达,遂成为了西北最繁华的一处商品交易市场,各路商人汇聚于此,形成了茶马古道;清朝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建立商帮会馆,让张掖形成河西走廊的商业中心。当然在丝绸之路上闪闪发光的明珠重镇还有敦煌、酒泉、嘉峪关。这条实至名归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是它重要性的体现。

文化重要性:文化传承通道

世界有几大文明古国,唯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未断流,作为重要文化交流通道的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是一条中华文化传承的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发展交流的通道。公元220年到公元409年,从东汉至西晋,中原曾发生过将近200多年的分裂混乱,国家地区的割裂,也导致中华文化被分割开来,重要的儒学文化现在逐步散失。这时候有一批儒学大师来到了河西走廊,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洞穴,在这里讲学授课,河西文化吸收了中原和江南文化,并且在这里扎根繁荣。

儒家文化来到河西走廊,也开始了与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随着河西洞窟文化的崛起,敦煌石窟闪亮登场,这是儒学与佛教整合凝聚所形成的独特中华文明。随着佛教传入西域,它又开始沿着河西走廊在中原大地传播盛行,从敦煌莫高窟,到天水麦积山,再到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一座座的佛教石窟,都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见证。西方文化沿着河西走廊,与中华文化共同雕刻了这些璀璨宝珠,铸造了如此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历史重要性:民族交流通道

有一位外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他曾形容中国的丝绸之路是“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这条历史长廊直接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丝路能有如此大的魅力与作用,作为其黄金路段的河西走廊更是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河西走廊的南边是祁连山,北边有着了无人烟的沙漠,唯独河西走廊有绿洲分布期间,南来北往的商旅,南征北战的军队,大多都会选择河西作为自己的行进路线。因此各个族群的人在这条古老的通道上,开展贸易、交流文化、商谈政治,共同创造了河西沟通四方的历史。

这个连接四方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孕育着中华的游牧民族,虽然在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上的舞台主角大部分时间都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摩擦,其实间接地导致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最终,河西走廊张开臂膀以宽广的心怀,接纳了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多元文化和族群文化为特点的河西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让这条千年走廊成为了一条民族交流通道。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明而言,这条全长达到了1200千米,拥有2000多年浩荡历史的河西走廊,它的历史厚度与长度,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条道路。河西四郡的辉煌历史至今闪耀,汉长城的断壁残垣是河西走廊的永久记忆,敦煌石窟里面的佛经雕塑,是面向全世界的历史诱惑,不绝于途的军队商旅,更是在河西走廊留下重重辙痕。这条雄壮奇伟的历史长廊,值得你去了解它的历史,走过它的征程。


《古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河西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和特点》

《穿越历史与地理的河西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