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导语:

自古以来名士难求,而明主更难求,虽有千里之能,但如果遇不到好的伯乐,那一切都只会成为空谈,所有的才智也只会成为空付。话说三国乱世之中,谋臣可谓如那漫天星辰,但也有个高低之分,就似卧龙、司马、奉孝(郭嘉)等等,绝对是位于可堪称神谋之列。

所谓神谋定是可以计定胜败,甚至是计定天下。除此之外还不够,还得晓天下之大势,知天命有数。但他们几人之所以能扬名,还得归功于所遇之明主。而现在所谈的沮授,便是一个未遇明主的神谋之人。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一、献策有心,受策无心;虽是良策,只得空叹

沮授在年少时并不是很出名,如果非要说一说的话,我只想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他,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还是有那么点意思。他曾任过别驾、举过茂才、还当过两回县令,可以说他为官还是有些经验的,但可能他不太会看人亦或是太过忠诚,这也为他后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因果皆有定数吧。

他第一次真正的出仕,是投入韩馥的帐下。而韩馥这个人,怎么说呢,虽然也有些才干,但为人比较独断专行,所以他在韩馥的手下并不顺心。怀才不遇,对于一个有才智的人是很难受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辱没。

时袁绍准备攻打韩馥占有的冀州时,韩馥认为自己不能和袁绍对抗,于是准备直接让出冀州,而他则劝告自己的主公说,冀州虽是小地,但能披甲上阵的却有百万之众,而且粮草也足够一只军队支撑十年之久,为什么要拱手相让呢?

袁绍现在不过只有一只处在穷困之中的军队,就好像一只乳虎,要是你断了他的奶,他肯定会被饿死。但韩馥认为他是在怂恿自己以卵击石,不仅没有同意,还怪罪了他,他也只得深深的叹息一声,此事也便就此作罢。

在袁军兵不血刃的夺取冀州后,他来到了袁绍的账下。当了袁绍的从事,此时的袁绍也看得出他是个可以重用的谋士,于是便与他相谈。首先便说出了自己世代受汉家恩惠,时值天下大乱,皇室流离,表明了自己想要匡扶的志向。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他说将军不过二十就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不仅身怀正统之志,而且作战勇猛,不论是战力或是人心,皆是将军占优,不用过多久,立业建功不过信手拈来。只是仅仅几句话便把天下的局势以及袁绍接下来该如何打算说了个透彻,顺便还拍了几句马屁,这可让袁绍美的不得了。可能那时的沮授实在是没能看透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主。虽然就此得了一个将军之职,这是他成功的开始,但也是他苦难的开始。

多才之人大概天生命苦,这像一个魔咒,又好像是历史定下来的一条规则。每每回望历史,都会让人不禁心痛,能够如愿的太少太少。虽有天降大任于斯人这一说,但这也许只可以当一份心里的慰藉罢了,许许多多的惊世之才大抵就是这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似那泥牛入海,再也没有了踪迹。

二、眼观天下大势,心系主公家事;迎天子,反分立

那时的袁绍基本已经稳固了自己的地盘,并且拥兵众多,在北方可以说是势头正盛。而此时献帝刚好辗转流亡到了当时的河东地界,也属于自己主公的势力范围。于是他便建议自己的主公去迎接献帝,这样就可以挟天子,而后令诸侯,主公已经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了准备,但账下其他几人则认为这样会大大的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这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他是多么的敏锐与深谋远虑。

但奈何袁绍此人太过小心翼翼,所以这一步绝妙的棋在后来被曹孟德下了,而且仅仅只是时隔一年。由此可见他的眼光与心中的谋略是如此的惊人,虽然曹孟德的这个计策也是奉孝等人提出的,但他提出这一计策可是比他们早了整整一年啊。如果我们做一个横向对比的话就可明显的看出这有多可怕了。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也许,在那个时候,他的心里已经开始对主公有了一些不满了,毕竟这步棋在那个时候可谓高明的不能再高明,哪怕是到了后世,人们提起孟德都会说他的这一事迹,而如果那时袁绍采用了他的计策的话,可能后世说起的就不是孟德,而是他袁绍了。不论如何,真的也只能叹声可惜了。

一提起立嗣的话题,那说道就多了,不论是看古时哪个朝代或者是哪个帝王,立嗣的问题都是不可不说的。而那时沮授的主公也到了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嫡长子这是千古以来的传统,而他的主公则更喜爱自己的的第三子,而且更令人的不解的是他的主公居然准备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立。

他急忙向主公进言,说此法万万不可,此时分立必然导致彼时的大乱。而主公貌似不听劝,坚持不先决定立嗣,而是将几个儿子分据,以观察他们各自的才能,那时的他刚刚走出主公的府门,长叹一声,灾祸就要开始了。后来也的确如此,几个分立的子嗣为了争权夺势打的不可开交,也导致了其灭亡。

平心而论,这样的做法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才智的人都不会这么做,毕竟人性如此,人欲真的是个无穷无尽的东西。有了,还想要好的,有了好的,还想要更好的,而且那时还是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这样的欲望更是会被无穷的放大。而但欲望不再受到控制和约束,那么带来的只有灭亡,古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孟德会看不起袁绍的原因,虽拥兵十万之数,但不及孤一万精兵。

不会识人、知人、用人,这绝对是作为一位领袖不该有的,而他的主公全都有了。不仅如此,还要加上自大狂妄,独断专行。也是因为这件事,后来的孟德在立嗣的时候都是用此事引以为戒,最终选择了曹子桓。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三、主公愚昧筑大错,胜曹良计终成空;败局已定,虽死不降

兵强马壮的袁绍早就有了和孟德决一死战的打算,也为此准备了许久。在分立过去后不久,便携十万精兵准备与之大战,但这时沮授出来劝告主公,说提议不必如此,应该采用消耗战,而不是这样的正面对决。

一是因为主公虽然军数量众多,但精兵不多,作战能力与孟德相比是差一截的,又加之北方粮草充足而南方粮草不多,若是打消耗战的话那么优势无疑是巨大的。但主公居然以他阻挠出兵为由,痛斥了他一顿,且又听信谗言,认为他军权太大,本来带领三军的他只得与另外两人各分带一军。

自此,他与袁绍是真正的产生了隔阂。说句实话,像他这样的谋士,如果对于孟德来说,那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但他跟了袁绍这样一个人,只能说是个悲剧了。他所建议的打消耗战,绝对是最佳的妙计,因为这一计策当时也是孟德最担心的,但同时孟德也是绝对放心的,因为他深知袁绍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次次的进言,一次次的失败,可能在他心里,早已对主公信任不起来了。所以,索性就那样吧,毕竟每个人的耐心都是有个限度的,既然主公都不珍惜这么多年辛辛苦苦铸就的基业,那么自己又何必在乎呢?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他最后一次绝唱,大概便是在那场官渡之战了,这一战也可以算是三国的一个转折点。从他被分权,再到主公不听他的计策开始,仿佛就已经注定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有的时候,失败并不是一时的,而是许多的因素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把所有的成败输赢都压在这样一场博弈上,而且是完全没有留任何退路的博弈,而且还是在自己比对方强势的情况下。

怎么说呢?如果用现在人的话来说,这不就是有病吗?可就在笑谈之间,这场大战还是开始了。

可在战争开始后,他与主公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缓和,甚至大有愈演愈烈的架势,他所提出的重重意见或者是建议,袁绍就好像置若罔闻,根本就听不进去。哪怕是在战败前,他害怕曹军偷袭囤放粮草的乌巢,提议增派军队把守,可袁绍根本就不予理睬。果不其然,曹军偷袭成功,顿时全军溃不成军,大败逃窜,而袁绍仓皇而逃,就此没了后续。

他没来得及渡河北逃,但孟德在俘虏他以后对他相敬有加,且他与孟德曾经也有旧,但他誓死不降。孟德也叹息,要是早点可以得他相助,那么自己早已平定天下了。可能,他在最后还是想保留自己最后的一点气节吧,毕竟曾受惠于人,但可想他的心里是如何的悲痛,虽然自己曾百般提醒、阻止。但如今大错也铸成,一切都早已无法回头了,只剩那一声长长的空叹。

比肩郭嘉荀彧,奈何智迟,神谋之列当有此人

结语:

他的一生,大抵只能用壮志难酬来总结,不遇明主虽是一个主观原因,但他没有像奉孝、荀令卿那样择木而栖,没能早些看出袁绍并非真正的英雄豪杰,只不过是一个骄横的绿林好汉。

而人生大抵也就是这样,是有人可以圆满,但绝对不会是大多数人。你看那漫山遍野开的花,虽艳,但也凋零的快,而你看那山间的林木,虽素,但贵在长青。而沮授,大概便是开在乱世中的一朵花吧,虽然花开花谢自有定数,但他也至少绽放过了。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

2:《后汉书》——范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