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嗎?

紅河道汽修張瑜珍


我是小影大夫。胃息肉是癌前病變嗎?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會惡變,只有小部分的腺瘤樣息肉是癌前病變,會惡變為胃癌。胃腸道的息肉,以結直腸息肉多見。為了防止息肉惡變為癌,胃腸鏡下發現的息肉都建議手術切除。

胃腸道息肉是什麼?

胃腸道息肉是胃腸道黏膜突出於腸腔的突起。息肉分為炎性息肉、腺瘤樣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等。只有腺瘤樣息肉會惡變,炎性息肉治療後可以消失不見。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是壞的,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惡變。我們做腸鏡發現了息肉,腸鏡下無法判斷息肉是什麼類型的,所以只有都切除,寧可錯殺不可放過。因為一旦息肉惡變,不及時處理,後果很嚴重。

惡變的息肉要經過多少時間?

有研究表明腺瘤樣息肉惡變大約要經過5-10年的時間。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即使過程很緩慢,也不能任由其發展,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現在處於哪個階段,哪個時期,有可能它下一年就惡變為胃癌,有可能一個月就開始長大了,這些都是無法預測和評估的。


胃息肉大多數沒有任何症狀,一般是做胃鏡體檢發現。發現的少數的胃息肉,可以直接胃鏡下切除,做病理。如果很多息肉,密密麻麻都是,要考慮家族性遺傳息肉的可能,惡變的可能性更高,要預防惡變,一般建議在息肉比較小的時候切除,小息肉切除的手術風險小,息肉越大,惡變可能要越大,切除後的風險也更大,比如出血,腸穿孔等等。

如果息肉很小,醫生不建議切除,那麼可以隨訪複查。息肉切了有可能會復發,可以一年後再次複查胃鏡。


小影大夫


胃息肉是胃癌的前兆?遇到這種息肉要當心

總是胃痛、胃脹、噁心,還常常感覺消化不良,去醫院一查胃鏡,竟然發現了胃息肉!

上網一查,有的說胃息肉沒事不用擔心,但有的卻說胃息肉下一步就會變成癌!

到底該不該除掉胃息肉?哪種胃息肉要引發高度警惕?胃息肉癌變的幾率究竟有多大?


這些人最容易長胃息肉

很多朋友發現胃息肉後,大都比較緊張。事實上,大家沒必要如此緊張,我們弄明白了胃息肉究竟是怎麼回事,怎麼長的,和胃癌的關係以後,就會更理性的面對它。

胃息肉的“出生歷史”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凸出於胃腔而形成的侷限性隆起性病變,通俗講,就是胃粘膜表面長出的一塊小肉疙瘩。正常人的胃粘膜表面是光潔平坦的,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更新脫落,非常有序。但是如果局部受到刺激或者損傷,身體修復的“工人”就會加速修復進而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胃的表面就形成了一個隆起。

體內的胃息肉一般從一顆到上百顆都有可能,而直徑則多數為幾毫米,有時直徑會大於1釐米,直徑數釐米的息肉很少見。目前普遍認為,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膽汁反流、吸菸、飲酒以及一些遺傳因素是導致胃息肉發生的原因,所以老年人和男性更應該關注自身是否長了胃息肉。


長了胃息肉會有哪些症狀呢

事實上,大多數的散發性胃息肉患者不會有特殊不適的症狀,只有當胃息肉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炎、膽汁反流等因素時,有些患者才會出現腹部不適、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等表現;另外就是當胃息肉“個大量多”時或者位於賁門、幽門位置時,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腹痛、腹瀉、吞嚥困難、腹脹、黑便等症狀。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究竟什麼樣的胃息肉會轉變成胃癌呢?

是否癌變:你要了解自己息肉的大小和類型!

胃息肉確實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但風險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論。具體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分類來看。一般而言,胃息肉直徑≥1釐米,癌變風險可能會增加,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而息肉的病理類型則需要根據病理結果來判斷,病理類型往往與癌變風險密切相關並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法,所以建議患者做完胃鏡後,一定要記得關注病理報告結果。


臨床中,胃息肉的病理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等,其中70%-90%的胃息肉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要高度關注


腺瘤性息肉約佔胃息肉的10%~25%,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較大(>2cm的廣基息肉)、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者惡變率更高,可以說是個潛在的“殺手”,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一些特殊的“照顧”(不注意生活方式等),終有一天會發展為胃癌。所以對於這個傢伙,決不能姑息養奸,一經發現,格殺勿論。


根據美國胃腸鏡協會(ASGE)發佈的第四版指南指出,腺瘤性息肉是已經明確的癌前病變,應該在內鏡下儘可能切除。內鏡下黏膜完全切除的複發率約為2.5%,因此腺瘤切除一年後需要內鏡複查,同時每3-5年隨訪一次。


胃底腺息肉:可能與長期口服質子泵抑制劑有關,基本不會癌變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腫,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有關,其癌變率不到1%。

直徑<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質子泵抑制劑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消失;直徑≥1cm,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增生性息肉:癌變風險較低,會帶來消化道症狀!‍


大部分胃息肉屬於這一種,通常與幽門螺桿菌、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症有關,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很低(大約0.4%~1.76%)。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完全消退,直徑≥1cm者癌變風險有所增加,多數國家的指南推薦直徑>0.5cm者要切除。


要提醒的是,儘管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如果比較大(>2cm),還是要切除為好。特殊型息肉比較少見,如果檢查出需要具體和醫生溝通確定方案。


檢查發現胃腸息肉不用慌張,我們需要等待病理結果回報後再去消化科,由專業的消化科醫生根據病理結果確認息肉的分型以及大小,然後再製定下一步的治療計劃。即使息肉最後建議切除,也不用過於擔心,目前基本都可以在內鏡下操作,創傷很小,但要注意複查。

最後,胃息肉的形成與遺傳、胃粘膜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當地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飲酒、高脂低纖維飲食)等有關,除了遺傳原因外,我們生活中要儘量遠離這些致病因素,減少對胃的長期刺激才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艾灸儀艾灸床


(2018年10月29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並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會癌變,但一些特殊類型的胃息肉被定義為癌前病變,是徹頭徹尾的胃癌前兆。

從病理類型上區分,可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瘤樣息肉或腺瘤、炎性纖維性息肉,不同病理類型有不同的癌變幾率。

一、增生性息肉

最為常見,通常是單獨一個息肉,直徑<2釐米。此類型息肉與萎縮性胃炎息息相關,絕大多數萎縮性胃炎患者合併有增生性息肉,癌變率約3.6%。

二、胃底腺息肉

發病率較增生性息肉稍低,以胃底部病變多見,多發生在慢性胃炎患者身上。胃底腺息肉和結腸息肉同時發生者佔多少,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此種息肉也會癌變,但因為病理類型少見,所以癌變幾率暫不可考究。

三、腺瘤樣息肉

多發生在胃竇部,一般也是單獨一個,直徑>2釐米,此種息肉才真真正正是胃癌前兆,名副其實的癌前病變,約21%以上的腺瘤樣息肉可發展為腺癌,息肉越大癌變的幾率就越高。

四、炎性纖維性息肉

此種情況最少見,與胃酸缺乏有一定關係,但好在不會惡變成胃癌,切除後也不會復發,算是息肉裡面的一位良民了。

如果經常出現腹痛、胃脹不適、噁心、厭食、消化不良、解黑便等症狀,應該做胃鏡檢查排除有沒有癌前病變。

早期發現的息肉,可以在內鏡下灼除,消滅癌症於萌芽中;而且能早期發現胃癌,也能大大提高胃癌術後的生存率。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在生活中,不少人體檢時會檢查出胃裡長有息肉。這個時候,這些人就會很緊張,擔心胃息肉會不會轉變為胃癌? 先不必過分擔心,先告訴您答案,胃息肉不一定會轉變為胃癌,首先我們來認識胃息肉:

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侷限性上皮隆起性的病變,向胃腔內突出隆起。有學者將胃息肉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此外胃息肉還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錯構瘤性息肉等類型。胃息肉發生於胃竇、胃體胃底、賁門、胃角等部位,以胃竇部最多。

胃息肉有哪些臨床表現?

胃息肉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大多數沒有症狀,出現症狀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腹脹等不適。息肉發生在幽門口容易出現幽門完全或不完全梗阻,發生腹脹、腹痛及噁心嘔吐,發生在賁門處可出現吞嚥困難,當息肉糜爛或表面形成潰瘍時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現。胃息肉併發炎症時可出現上腹部壓痛,出血時會有貧血表現,黑斑息肉病患者可出現四肢、口唇及周圍、頰部皮膚色素沉著。

引起胃息肉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哪些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發生?

胃息肉的發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考慮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質子泵抑制劑長期使用、膽汁反流、遺傳性等相關。有研究表明,經常性地食用過冷或過熱的食物會導致胃黏膜受到損害,可能會誘發胃息肉。另外,長期飲酒、愛吃燒烤、工作壓力大等都可能誘發胃息肉。下列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發生:家裡有直系親屬是胃息肉患者的人群;長期喝濃茶烈酒、愛吃燒烤的人群;長期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等藥的老人等。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嗎?

胃息肉長得都很小,不到一釐米,若大於一釐米,就要特別警惕了。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屬於良性病變,僅少數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長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適等,還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引發癌變。而腺瘤性息肉患者如果不注意科學飲食,不斷加重胃腸負擔,使息肉 不停地生長,最容易癌變和出現消化道出血,使健康受到威脅。不過只要提高警惕,完全可以預防胃息肉的發生,即使發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發生癌變。建議四十歲以上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胃鏡檢查,一旦出現噁心、黑便、腹痛、腹部不適時,及時進行內鏡檢查,及時發現胃息肉,並立即採取恰當措施,通過內鏡將息肉切除乾淨,可有效防止胃息肉癌變。


總之,胃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確實有具癌變的可能性。不過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健康意識的提高、電子胃鏡的廣泛應用使得胃息肉的檢出率及治癒率明顯提高,對預防胃癌的發生及胃癌的早期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藥師方健


胃息肉。

胃息肉,一種胃黏膜上皮的隆起樣病變,本身為良性。大致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的發病原因複雜。與環境、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等相關。

胃息肉:可以理解為局部細胞的增生。

胃癌。

胃癌,胃黏膜惡性病變。

胃癌的發病原因:遺傳、飲食結構、幽門螺桿菌等相關。

胃癌:可以理解為局部細胞重度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屬於癌前期病變。

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嗎?

胃息肉多為良性,但無論是腺瘤性息肉(癌變可能30-40%)或是增生性息肉(癌變可能4‰左右)都有癌變可能。

只能說,胃息肉可能變成癌,不能說胃息肉就是癌。

也不是說胃裡長了息肉就一定會得胃癌。

細胞的增生髮展成為異型增生,需要一個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將病變細胞切除。就能終止這個過程。

但息肉癌變與息肉的大小有直接關係。直徑越大,越容易癌變。

所以,胃息肉早發現、早治療十分重要。

建議: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胃息肉是胃黏膜侷限性良性隆起病變,一般分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腺體組成的,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可達30%~58.3%,但是隻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可以預防其癌變的。增生性息肉屬於腺體增生延長,癌變率只有0.4%。

胃息肉

胃息肉潛在的危害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可能癌變;二是如果不予以切除,息肉長大後可能引起胃出血。

胃息肉誘發因素與愛喝酒、吃肉,有胃癌家族史,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多數人的胃息肉患者無任何症狀,當合並胃炎等其他疾病時,一般表現為腹脹、腹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等,這些相似症狀也常造成胃癌的漏診、誤診。


治療選內鏡下切除是治療胃息肉的首選方法,常用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氬離子凝固法等。為了防止胃息肉癌變,患者應每年都通過內鏡定期隨訪,還可發現息肉復發,並給予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法,遠離胃癌。

息肉電切後

喜歡我,請關注我們,讓你更瞭解你的胃


中西醫魏大夫


腸息肉大多數是腺瘤發展而來,其癌變幾率較大。而胃息肉與腸息肉不同,腺瘤性胃息肉只佔很小一部分,多數胃息肉屬炎性胃息肉和增生性胃息肉,這兩種胃息肉的癌變幾率很低,僅0.4%。且腺瘤性息肉與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外觀表現有明顯區別,醫生在胃鏡下就可進行初步辨別,必要時可取樣進行病理檢查,所以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如果排除腺瘤性胃息肉的可能,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炎症性和增生性胃息肉也要根據息肉大小、數量,有針對性的干預。

1.如果胃息肉直徑較小,數量較少,則患者只需定期複查,第一次可半年複查一次,如息肉沒有增多、增大,則以後可每一年到兩年複查一次。

2.如果胃息肉直徑較小,但數量較多,則建議做下病理檢查,確定息肉類型,以後定期複查。

3.如果息肉過大,如直徑大於1釐米,則建議及早切除。李初俊指出,胃息肉過大很容易出現糜爛、出血,導致血液丟失,長期如此會導致患者貧血、營養不良等。同時,長期糜爛、出血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癌變幾率。


大洋網


今天給大家聊聊,胃息肉是胃癌前兆嗎?

胃息肉會癌變嗎,不少人做胃鏡檢查發現長有息肉,他們常產生這樣的疑惑:胃息肉這種病危害大不大?會不會發生癌變?

胃息肉分兩種,一種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腺體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可達10%—30%,被人們稱“癌前病變”;另一種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於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此外,還有與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變,如幼年性息肉變,無惡變傾向;瀰漫性息肉變,癌變率可達20%;還有遺傳性息肉變等。

早期胃癌多數病人無明顯症狀,少數人有噁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症狀。疼痛與體重減輕是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病人常有較為明確的上消化道症狀,如上腹不適、進食後飽脹。

隨著病情進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慾下降、乏力。根據腫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現。賁門胃底癌可有胸骨後疼痛和進行性吞嚥困難;幽門附近的胃癌有幽門梗阻表現;腫瘤破壞血管後可有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腹部持續疼痛常提示腫瘤擴展超出胃壁,如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腹水、黃疸、腹部包塊、直腸前凹捫及腫塊等。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表現。

一般情況下,胃息肉長的都很小,不到一釐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屬於良性病變,僅少數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長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適等症狀,還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也會癌變。腺瘤性息肉雖說容易引起癌變,但也可預防,如出現上腹不適、疼痛、噁心、食慾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狀時,及時做胃鏡檢查,採用電切術將息肉切掉。

如有相關的胃腸疾病問題,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或私信頭條號:閆強醫生 ,進行諮詢,看到後我會第一時間回覆,或撥打0371-65311720在線諮詢我


胃腸吳青主任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有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有時可能合併合併糜爛或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胃良性腫瘤,但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不過,胃息肉雖然是良性腫瘤,卻有一定的癌變可能,在胃息肉的不同分型中,腺瘤型或絨毛型息肉雖然佔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變率卻高達15%~40%。直徑大於2釐米者癌變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見,而癌變率僅為1%。若在內鏡檢查中發現腺瘤性、無蒂性或直徑超過2釐米、體積較大的胃息肉,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需嚴密觀察,定期進行復查,一旦有病變可疑時,應及時施行手術。


康愛在線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病變,大家對癌症都懷有恐懼心理,一有不舒服,生怕自己得癌症,尤其是某處長疙瘩,就認為是癌症,比如好多人查胃鏡顯示是胃息肉,就覺得自己沒治了,其實不是這樣的。胃息肉和癌症之間不能劃等號,兩者有很大差距。

胃息肉和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萎縮性胃炎等稱為癌前期病變或癌前期狀態。胃息肉的形成和很多因素有關,與飲食、情緒、遺傳、個人體質等有關。有些人的體質就是容易長腫瘤,尤其是女性,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同時患有甲狀腺結節、子宮肌瘤、腸息肉、乳腺增生等病變。


其臨床表現與普通胃炎無明顯差異,也可表現為胃疼、胃脹、燒心反酸等。胃息肉有單發的,有多發的,是通過檢查胃鏡發現的,息肉從2.5px到25px大小不等,息肉的性質有炎性的,有惡性的,要具體判斷是什麼類型,需要通過病理檢查來確定。

一般在胃鏡檢查若發現胃息肉,如果息肉不大,直接就在鏡下鉗除了,如果息肉直徑較大,需要完善相關檢查後再鉗除,防止發生出血過多等危險。在平時生活中不僅要服用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來治療,還要從飲食上注意,儘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對胃黏膜造成進一步刺激,加重病情。

患有胃息肉更重要的是定期複查胃鏡,尤其是對於有腫瘤家族史的患者,以期早期發現病變,進行對症治療。

本期答主:張曉玉,醫學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