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一鍋“攪團”背後的力量


賈平凹:一鍋“攪團”背後的力量

陝西飯“硬”,陝西文壇的作品也寫得“瓷實”。陳彥剛摘得茅盾文學獎,賈平凹的又一個長篇就又告罄。在中國文壇,“高產作家”名頭賈平凹是當仁不讓的,每兩年一部長篇的節奏,像種莊稼的農夫一樣一茬一茬種出文字的沃野千里。

陝報科教文部,是賈平凹的老朋友,更對他出版的節奏時刻關心。今天冬日一大早,西安城冬日裡難得的暖陽,打通賈平凹的電話,想一探他即將出版的作品。

大家知道賈老師平時吃素,更愛陝西的家常飯。所以為了這次採訪,專門為賈老師打上一大鍋攪團,配上三五素菜。

賈平凹:一鍋“攪團”背後的力量

“賈老,吃攪團。玉米麵是現磨的。”作為科教文部的掌門人張立的邀請總是實在。賈平凹似乎也心情大好,欣然接受了這攪團之約。

在陝西,一碗攪團帶給文化圈的內容,是出乎意料的。如果這碗攪團裡再有合適的辣子、漿水和小菜就更是了得。

一大碗“水圍城”,吃得賈老師額頭汗水津津。放下筷子,他悠然地抽起一袋煙,心急的記者問他新作。他卻說:“吃攪團,重要的是玉米麵。必須是現磨的才香。作品不急,咱們喝茶。”賈老師似乎有意賣關子。

賈平凹:一鍋“攪團”背後的力量

一壺清茶,三五好友,四時話題。賈平凹看著喝茶的書房偌大的書案突然來了興致。“人民大會堂邀請我寫一幅書法作品字,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今天就在這裡寫吧。”

一張丈二白宣鋪開,賈平凹沉吟片刻,欣然命筆“中國人民萬歲”“江山如此多嬌”。……連寫三幅,寫罷擦汗,顯得異常滿意。見書房內一幅巨幅秦嶺的畫卷並未提款,又提筆寫上:秋進秦嶺。

“今天不錯。我得回家睡會兒。”賈平凹捲起寫好的字,又看看了看手中的筆說:“這個筆不錯。我也帶走。”大家心領神會賈老師的習慣,趕忙卷好紙筆,看他飄然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