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白肉、回锅肉、大蒜肚条,历史学家餐桌上的老成都

今天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东北口音的女人,一直在聊买花、种花的事情。一位说,双休日的时候,才去了花市买花,就是高架桥下的那个花市。另一位说着,她家的花养在阳台上,阳台已经摆不下了。他们交流着,哪种花开得好,花期长,哪种花虽然美,但一年只开几天。又说着,哪些花在花店里很漂亮,但买回家来,就很难养活。一位在说,她的有一棵君子兰总是不发芽,拔起来看,根已经枯萎。另一位说,她的君子兰经过了一个月,终于发了一厘米的小芽……她们一边交流经验一边抱怨,在我听来,那抱怨也是甜蜜的抱怨。

她们是新移民,但至少已经一两年了,至少已经久到让她们,养成了在冬天也去买花的习惯。她们去的那个花市,也是成都市民常去的花市。她们种的花,虽是普普通通,但也是成都市民,也会种的花。

我想起如果是她们在北方冬天,会去买花种到阳台上吗?


凉粉、白肉、回锅肉、大蒜肚条,历史学家餐桌上的老成都


成都人会在冬天买花,会在每个季节买花,也会赶在春节前去买花。就像我听她们说道,这几天要抓紧时间去,虽然那边经常堵车,但春节怕就不好买了。

我从她俩的谈话中明白,她们已经按成都人的方式,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们的生活已经有了成都的味道。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跟王笛聊天。我们聊起了成都的味道。

那天我们是约在一个餐馆。那家餐馆有着很典型的成都味道。王笛点的菜也是经典的成都菜式:麻婆豆腐、蒜泥白肉、旋子凉粉、回锅肉、大蒜肚条、红油鸡块……


凉粉、白肉、回锅肉、大蒜肚条,历史学家餐桌上的老成都


看着他点的菜,我笑了起来。我太理解了,作为一个有着典型的成都胃口的人,每次回来,心心念念的必然是这些菜。以前我住在外地,回到成都,这些也是必点的菜。

我们边吃饭边聊天,我跟他说,下次回来带他去一个地方喝茶,那里的茶馆也像成都以前的老茶馆,露天、竹椅和小桌子,还有着仿佛多年以前的氛围。

我们聊着成都的味道,也是因为,2019年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叫《消失的古城》。他的序言就在讨论:成都还有味道吗?


凉粉、白肉、回锅肉、大蒜肚条,历史学家餐桌上的老成都


他的这本书里,讲述的都是老成都的味道。老成都的味道是什么呢,是老成都的城市面貌,是方言、饮食,也是市民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我们相约时餐桌上的凉粉、白肉,是晒太阳时喝的坝坝茶。

谈起这些变迁,久居此地的人们总是不免怀旧怅然。我们感到,成都味道,正正淡去。

特别对于王笛这样一位研究成都的历史学家来说,这种感受,更是突出。

他的这本《消失的古城》,副题就是“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里面所叙及的很多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都文化与风尚的一步步演变。很多熟悉的,亲切的内容,让我们恍然大悟,或者了然于心。比如成都女人跟别处不同的性格,时尚,独立,泼辣,原来是由来已久。

成都近几年,新移民猛增,我经常想,他们会改变成都文化吗,或者会融入成都生活?就像今天我在公交车上,听到那两位东北口音的女人,谈到她们逛花市买花。她们已经成为新成都生活的一部分,但有一些老成都的传统,她们可能并不会知道。比如,成都人入冬,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大束腊梅,插在花瓶里,插上大半个月,直至春节临近。

我在王笛的书里,看到一幅插图,令人菀尔。那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幅画,成都女人坐在黄包车上,手里举着一大枝梅花。

这场景,延续了一百年,现在正渐渐消失。


凉粉、白肉、回锅肉、大蒜肚条,历史学家餐桌上的老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