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 : 伦理道德与社会治乱兴衰

人是动物,更是群居性动物,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所以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任何打破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平衡的社会,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以,任何成功的社会,既要尊重人类基本的“自然性”,也要规范人类的“社会性”。伦理关系就是人类社会性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一直以塑造国人的伦理道德为主要着眼点,以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以实现振兴家国为己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为稳定社会秩序,儒家学派,尤其是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分别提出了符合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诚然,在今天看来,他们提出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有缺陷的,但却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但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所以,在当代,伦理关系与价值观念正面临着新的震荡和考验。

历史杂谈 : 伦理道德与社会治乱兴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