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吃的?

勇哥看世界58396773


小时候出门游玩,去了一个叫“十里”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距离城市有十里路的地方。中午已过,而我却又渴又饿又困,徒步往家里好赶。

艳阳高照,汗流浃背,已经到了身体的极限,可是到不了城里,就要饿晕了的感觉……终于到了城里。突然眼前一亮,路边一个卖酥馍的小推车,橱窗里面刚烙出来的酥馍香气扑鼻。赶紧摸了一下裤兜,里面竟然刚好五角钱!

大叔给了我一个白糖酥馍,我捧在手里还热乎乎的。一口下去,酥软香甜;两口下去,神清气爽;三口下去,浑身来劲儿;四口……没了😓

迄今为止,任何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都不可比。


情与德


我是属于嘴比较刁的吃货,所以说很多东西不会轻易的去尝试,很多不太了解我的朋友会觉得我不太好交往,比如说一起出去吃饭的话,我一般都吃的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坐在那里看他们吃,最近参加一次亲朋好友的婚礼,我发现这么冷的天居然是在室外做的,而所有人也都坐在外面,虽然酒席上的菜肴还是比较好的,不说山珍海味把,最起码大鱼大肉什么都有,但是要不就端上来就是温温的,要不就是冰凉的,我真的是下不了筷子,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珍馐美味一般我都没有吃过,我一般比较喜欢吃的,都是些大众类的食品,吃的最贵的一种食材就是云南那边一种叫做鸡纵菌的菌类,第一次吃这个也实在下不去口,但是我的习惯一般是先尝口汤,这汤真的喝的非常美味,第一次喝两小碗的汤,后来同事告诉我说这个鸡纵菌很贵的,那么我就觉得应该是我吃过最贵的食物了吧,既然吃的都是大众类的食品,那我也说说我觉得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吧。

我觉得最好吃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做的,首先是卤肉饭,卤肉的口感厚重,甜咸适口,米饭吸收了肉,汤汁香浓四溢,而且吃的时候不会感觉很油腻,有种肥而不腻的感觉,虽然看上去很油,卤蛋是煮熟的,剥壳的时候用牙签戳进去但留下很多的小洞,所以说在卤肉的汤汁中不用太久的炖煮,也能非常的入味,我一般都是一碗卤肉饭,搭配两个卤蛋,家人也都很喜欢吃我做的卤肉饭。

还有一道菜是用红烧的做法做的,那就是花生炖猪尾,这也是我自己做的,虽然红烧肉也是我的最爱,但是猪尾巴还是比五花肉的口感要好得多,猪尾巴经过去腥后煮炖至软烂,然后按照红烧的方法来蒸煮,口感咸甜,花生米软糯,关键是猪尾入口虽软软的但还是非常的有嚼劲,我特别喜欢吃这道菜,所以说红烧菜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花生炖猪尾。

还有就是这一瓶富含外婆味道的香菇猪肉辣椒,其实我喜欢吃的原因和口味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是这碗酱和记忆有关,是我最近几年通过回忆模仿外婆制作出来的猪肉香菇酱而复制的,但是我一直感觉都没有我外婆做的好吃,只能说无限接近,鲜甜咸香带着丝丝的辣味,他是用老干妈作为底味的,但是做出来的酱,我觉得比老干妈要好吃,肉丁不是那么的硬,香菇也很柔软,拌饭拌面都是蛮好的,所以这碗辣酱也是我最喜欢吃的。

最后烤鸡腿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今年的夏天这份奥尔良烤鸡腿土豆,我吃了整整一个夏天,最热的那一个月进厨房真的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所以我就做些简单的菜肴,搭配一些凉菜,烤箱就成了我家的最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吃鸡腿,还要记住下面的土豆片。

以上这几种东西都是我觉得最好吃的食品,我一直相信,只有自己动手做的才是最好吃的,也可能是因为我有洁癖吧,食材必须经过自己处理的才算干净,去饭店吃看不见摸不着总觉得是不太卫生,你觉得你吃过哪些最好吃的东西?说出来一起讨论一下吧。


一食之间


谢谢。

说到吃,我又想吹一下我的“三无”。

1989年,跟首长陪国防部长到福州雕刻总厂,厂里把镇厂之宝、整个福州唯一的一块鹅蛋大小的田黄拿出来,让大家摸了摸。从此,天下无石。😃

1985年,随首长去武夷山,星村公社书记从一个里外三层的油纸包里,拿出四两母树大红袍,用玻璃杯每杯一小撮泡了3杯给我们喝,他自已舍不得喝。从此,天下无茶。😀

1975年,师新闻干事朱其善带我们几个通讯员到黄歧苔菉村,住渔民家,吃地瓜米。有一天他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去买了一条约5斤的黄瓜鱼(现在市场价得一万多),入锅加水,上面加一层豆辦酱煮好请我们吃。那鲜美之味……从此,天下无鱼。😂



用户5522873490


作为一个专业的吃货,有幸走过全国各地,吃过各种小吃,口味各异,难以取舍。但是所有的美食都是一段记忆,当这个美食被注入了爱,它应该就是最好吃的吧。

我最爱吃的是妈妈的豆腐花卷,老婆的水饺,和女儿最爱的的醪糟汤圆。



妈妈的豆腐花卷。

妈妈不吃肉,所以我们家从小到大,包的水饺,大包,花卷都是素馅的。小时候觉得别人家包的大肉包子好好吃啊。长大后,离开了妈妈,除了过年回家就再也吃不到这种包子花卷啦。于是妈妈做的素馅儿的花卷便成了我一年中魂牵梦绕的美食。

妈妈的豆腐花卷做起来也很简单。将面用擀面杖擀成很大的一张面皮,在上面撒上豆腐调制好的馅,然后卷起来,切成段上锅蒸就可以啦。

虽然妈妈做的花卷可能还不如街头小吃店做出来的美味,但是只要吃到它,我就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还会有人抚着我的脑袋嫌弃我的各种不是。哪怕两鬓已经有了白发,我还依然是个孩子。

我爱妈妈做的豆腐花卷,朴素的馅料如同妈妈朴素的爱。


老婆做的水饺。

我们毕业后即相逢,相逢即相识,相识便成伉俪。她了解我的身体各个方面,包括我的胃。她知道我爱吃韭菜肉的饺子,每次都是包两种馅儿的。无论什么馅都少不了我的韭菜水饺。

我爱老婆做的水饺,那是体贴的味道,不敢不爱。

同样也是女儿最爱的醪糟汤圆。

那是很早之前我们一起去成都重庆旅游时吃的,在锦里。成都的小吃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女儿却独爱这个涝糟汤圆。这种略带酒味儿,还有一些酸腐感觉的小吃,是真真正正俘虏了女儿的胃。以后每次到其他地方旅游。若遇到汤圆一定要买来尝尝,比如前几天去南京,就吃过赤豆汤圆。

我爱涝糟汤圆,这酸酸甜甜中有着女儿的欢乐。

全文手打,喜欢的话赏个赞吧。裁神每天还会更新外卖美食视频哦。


裁神爱生活


要说吃过最好吃又终身难忘的美食是什么,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我难以忘怀的美食一一粑泥鳅。

2o15年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兄弟自驾游去四川成都游玩,到成都时已晚上9点钟了,各个都饿的不行,经几方打听去了一家较有档次的饭店,里面装饰古色古香,中式风格,很有韵味。我们一坐下服务员就拿着菜单才点菜。因为第一次来这家店对菜口味不熟悉,就让服务员给配了一些拿手菜。

不一会儿上桌的第一道是油闷对虾,味道鲜美,加上有点饿,大家狼吞虎咽吃的津津有味。第二道菜便是粑泥鳅,只是一大盒像干锅似的,上面漫着一层油,红椒,花椒组成的色彩很易有食欲,泥鳅是纯统的农村土泥鳅,我忍不住抢先夹了一块放入口中,啊,入口即化,鲜嫩无比而且清香四溢,回味无穷,我不得不承认,走南闯北,这是我最难忘的一道美食!

回到自己的农庄,立即吩咐厨房做粑泥鳅,可惜由于材料原因(四川的环境气候生长的辡椒,花椒等调料与我们当地的有出入),始终无法达到成都的口味,总感觉稍逊一筹。





大学生村官创业餐厅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九九一年春去武汉开全国展销会,休会期间和系统几位老领导从武昌坐轮渡去九江庐山游玩,下船时大概是晚上八九点左右,在九江码头附近找了一家饭店,店面不大,叫什么记不清了,点了几个小菜,其中店家推荐了一道他家的招牌菜,“轰炸东京”还记得当时那场面,那个震撼,当时刚毕业参加工作,月薪一百多点,标准穷人一枚,见识少,改革开放也是刚刚开始,物质生活条件还不象现在这样丰富,特别是东北更是匮乏。根本就没吃过几顿像样的大餐。更别说是什么湘鄂川粤菜了。厨师👩‍🍳一手端着一盘配好的锅巴肉片一手持大勺,将锅巴肉片放在餐桌中央,提醒我们靠后坐小心烫着,将大勺中的汤汁淋到锅巴上,滋滋叭叭一阵炸响,香味随之四溢,配菜本就五颜六色加之夜晚灯光照射煞是好看,咬一口,酥脆香滑酸甜可口回味无穷。当时觉得好吃极了,特意向厨师仔细讨教了做法,知道了这是川菜,是抗战时期重庆最受欢迎的一道美食。回来后曾尝试做过几次,总是做不出记忆中那种味道,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各种地方菜系逐渐在东北兴起,这些年去过n家川菜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一家能吃出来当年的那种味道,是当年那家小店本身就做的不太正宗?还是第一次的记忆不可磨灭?就像初恋,说不清道不明就是难忘?现在叫“锅巴肉片”,个人觉得还是“轰炸东京”更给力……





塞北闲人大羊


我吃过最好吃的美食是烧乌鱼,是我们哥俩自己做的。

这都是五十好几年的事了。那时不象现在有通济堰,水库作保障,垻上都是干田。那时四野都是冬水田,只种一季水稻,就象杜甫描述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那样。我和同一座房子的堂哥用自己编的虾耙去捞鱼,哥捞我就捡来朝笆篓里装,每次都有收获。捞得多就分做两份,捞得不多就凑在一起养着,等够吃了就随便给哪家。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粮食不够吃,经常吃不饱,哥俩都很馋。记得那时我们常把捞回来的鱼烧着吃,尤其是逮到的乌鱼,是我们的最爱。二三两的,四五两的乌鱼,我们用新鲜的菜叶把它裹上几层,再用浸湿的稻草缠上几圈,放在煮饭后柴灶的灶堂里用雅火煨着烧,估摸着时候把它掏出来,剥去烧焦的菜叶,拍去鱼身上的柴灰,就着一点盐巴,那香味真的不摆了。用我地的方言来形容,那就是好吃得连舌头都要吞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种香味还在鼻腔中萦绕,一触及到那段往事,就象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地回放,在眼前晃悠。我们也曾故伎重演,但再也吃不出那样的味道,闻不到那种喷发的清香;无论是现在吃海参还是燕窝,都无法与当年吃烧乌鱼的香味比拟。这究竟是我们老了,味觉和嗅觉都反应迟钝了呢,还是现在的物质丰富了,把味觉和嗅觉都惯坏了呢?




炒鸡蛋,是过去农村人炒一点点菜用的那种小铁勺在锅台的锅洞里炒的,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美味。

不记得是我几岁的生日了。那是夏天,那时候的夏天不像现在这么燥热。那天晌午,母亲正在做着晌午饭的准备工作,父亲挺神秘地把我叫进厨房,母亲从锅洞里抽出来黑黝黝的炒菜勺,里面居然有半勺金黄灿烂的炒鸡蛋,喷香喷香的,这可是给一大家子人吃饭的大锅里都难得一见的好东西啊。父亲拿过一个搪瓷碗,小心翼翼地递到母亲跟前接住,等母亲把炒鸡蛋倒进碗里的时候,父亲眯缝着眼睛递给我:“俺娃今天生日,给你吃一顿好的。”我赶紧端过来,拿着筷子很吃了一大口,那个香啊…………抬起头时,看见父亲竟凑到我跟前憨憨的傻傻地笑着,母亲一边说“小心烫嘴”一边忙手里的事情。

十几年后,作为村里唯一一个考学跳出农门的我,第一次从学校回到家里时,父亲坐在村口看见我时,又是那样傻傻的憨憨地笑着…………

一辈子,再也没有吃到比那次炒鸡蛋香的饭菜了…………


剑胆琴心0718


美味无法形容!也太多了!但是我从小到大吃过次数最多的而且一点不厌烦的菜就是小鱼酱!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小鱼酱是什么菜?可能有些人都没有听说过!只有北方人可能会有体会。

我是东北人小时候河里鱼太多了!鱼的品种也好多,我最喜欢妈妈做的小鱼酱!里面有船丁鱼,麦穗鱼,还有一些小虾米,!下面分享一下美味。

大约二三斤小鱼小虾,用清水洗干净,不用去内脏,因为鱼太小了!而且肚子里干净,河水也干净,可以放心!

准备农家大酱一斤,干辣椒五个切碎,葱姜,大蒜五瓣拍碎,香菜段,

首先锅里放底油,再放入大酱一斤,十三香少许,把大酱炒熟,放入热水,然后放入小鱼,干辣椒,葱姜,注意水淹没小鱼即可!小火炖十分钟。

十分钟后收汁,放入味精蒜末香菜段出锅!

美味的小鱼酱就完成了!配上一碗大米饭那真是美味至极!下饭菜开吃吧!



阳光勝男


对于一个常年离乡在外的人呢来说,最好吃的,最怀念的,当然就是家乡的味道。

我是一名定居在山东的福建人,我觉得最好吃的东西,是我的家乡,福建莆田一道的特色小吃--海蛎饼。


关于海蛎饼,民间传说在清初福州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



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海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海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海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海蛎饼以沿海所产的新鲜,味道鲜美的海蛎(一些地方叫生蚝,生蚝较之个头稍大),为主要原料,加上瘦肉.地瓜淀粉.芋泥.少量豆腐.蒜苗,调味料等等,准备的过程有些繁琐(各地做法不同)。



将这些材料按照比例逐步搅拌均,加入调料,调好味道后,放置一旁腌制一会儿。接着就可以拿出炸海蛎饼的花柄勺,锅里加油,油温七八成热,就可以用勺子把搅拌好的“面糊”状的海蛎面糊舀到花柄上,薄薄的铺一层,然后放上一块肉和两三个海,最后再盖上层“面糊”就可以下锅油炸,等到海蛎饼差不多呈现金黄色,就可以用筷子夹出来,海蛎饼就算是完成了。



吃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口味蘸些醋,味道就更完美了。一些老字号做的比较好吃的店,都是口口相传,要是在饭点,买的人很多,就得排队等候。



在外地还真吃不到的这个味,所以每年春节回家的时候都会去街口那家老店,排上长长的队,也一定要吃上这口代表着浓浓乡愁的海蛎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