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要手术吗?

韩贞禹


随着B超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在健康体检或门诊检查时,胆囊息肉时而被发现。35岁的张小姐在体检中发现了胆囊息肉,就诊后被告知,身体无不适症状的话,六个月复查一次就可以了。张小姐去网上查询,有网友建议尽早手术切除胆囊,以免发生癌变;还有网友说不需要手术。张小姐很是困惑。那么,胆囊息肉到底需要治疗吗?胆囊息肉会发展成胆囊癌吗?

什么是胆囊息肉?

人的胆囊像个小葫芦。薄薄的胆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叫浆膜,内层叫黏膜。胆囊息肉就是在胆囊黏膜上异常突起的一个小肉赘,它的根蒂可以粗而宽,也可能窄而长,使息肉像颗小葡萄那样挂在胆囊壁上。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不适或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区,少数可伴向右肩背放射性疼痛。患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在合并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

胆囊息肉会发展成胆囊癌吗?

胆囊息肉属于良性还是属于恶性,能否癌变,主要取决于息肉的病理类型。常见的息肉类型有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和腺瘤性息肉(腺瘤) 。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目前学者们有以下共识:前三种类型胆囊息肉应视为绝对良性病变,第四种腺瘤性息肉(腺瘤)则应看作是癌前病变。

胆囊息肉的高危人群

(1)饮食不规律、不爱吃早餐的人。

(2)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纤维素以及多渣食物的人。

(3)喜欢喝酒的人。

(4)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的人。(包括我在内的自媒体人深感不安啊!)

(5)长期熬夜、肥胖、运动量少的人。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农药与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因素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有关系。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胆囊息肉小于五毫米,且多发,又无症状,多属良性,可动态观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如无变化,则不需特殊处理。

(2)如B超复查息肉增大,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有恶化的可能,应手术摘除胆囊。

(3)胆囊息肉同时伴发胆囊结石者,易于恶变,无论有无症状,均应手术摘除胆囊。

(4)胆囊息肉大于一厘米的单发或多发息肉应考虑手术。

(5)息肉即使较小,但症状明显,应提高警惕,以施行手术为宜。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的出现?

(1)规律饮食,早餐要吃好。同时,应保持低胆固醇饮食,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在晚上,更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

(2)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4)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5)作息规律,不要熬夜。

总结:胆囊息肉的治疗,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胆囊息肉,果断手术治疗,予以切除。


药师方健


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只是描述性用词,并非确切诊断。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内壁长出的肿块,可能是良性的病变,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大部分的小息肉是采取定期随访追踪的处理方式;但如果息肉变大有恶性的风险时,就应考虑手术将胆囊取出,并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不论是多先进的机器,如B超、CT、核磁共振,都无法事先确定胆囊息肉是什么样的本质,手术才是诊断的唯一工具。

胆囊息肉是很常见的问题,大约有4%的人会有胆囊息肉的问题,以下做个简单介绍。

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是良性病变,如胆囊黏膜增生或是胆固醇堆积。这些良性病变通常是小的息肉。小部分胆囊息肉是恶性肿瘤(主要是胆囊癌),这些恶性息肉通常是尺寸较大的息肉。

胆囊息肉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在做B超时候被意外发现。少数会有临床上的症状,主要是像胆结石的症状及并发症,如胆绞痛(右上腹疼痛)、胆囊炎、阻塞性黄胆、胰腺炎。有些学者认为胆囊息肉也可能造成上腹部不适、恶心及呕吐,但目前仍没有共识。

胆囊息肉的最重要检查,也是首选的检查:腹部B超。B超对人无害,又便宜。

箭头所指就是胆囊息肉

箭头所指就是胆囊息肉

B超检查中最重要的依据是息肉大小。

1. 小于0.5公分的胆囊息肉:良性病变的机会较大

2. 0.5公分到1公分之间的胆囊息肉:可能是良性病变,但也可能是恶性肿瘤

3. 1公分到2公分之间的胆囊息肉:恶性肿瘤的机率约为50%

4. 大于2公分的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恶性的肿瘤

目前对诊断胆囊息肉的其他检查包括:

1. CT检查:敏感度比B超差,较小的息肉无法看到,因此对评估胆囊息肉的帮助较小。如果怀疑是胆囊癌时,CT检查能评估有无转移以及有无肝脏的侵犯,此时才有做CT的必要。

2. 胃镜B超:理论上胃镜B超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应该会比腹部B超好,但其缺点是属于侵入性检查,病人做起来毕竟难受,目前使用仍不普遍。

胆囊息肉的评估原则

要能明确的诊断胆囊息肉是良性或恶性的方法,只能依赖胆囊切除术,再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目前并没有其他检查工具能明确的判断胆囊息肉的良性或恶性。

然而胆囊切除术也是有潜在风险的手术,因此目前对胆囊息肉的评估原则是先进行B超检查,判断其恶性的风险,根据恶性风险高低决定处理方向:

1、恶性风险低的胆囊息肉:会建议采取定期随访的方式。

2.、恶性风险高的胆囊息肉: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达到诊断兼治疗的目的。

胆囊息肉病人的治疗,会有两种可能建议:

1、进行胆囊切除术。

2.、 定期随访。

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时机,以下情形应考虑胆囊切除术:

1、有症状或并发症的胆囊息肉:当胆囊息肉造成症状或并发症,如胆绞痛、(右上腹痛)胆囊炎或是胰腺炎。

2、恶性风险高的胆囊息肉:包括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直径逐渐增加的息肉、同时有胆结石及胆囊息肉的病人、同时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胆囊息肉的病人。

1公分到2公分之间的胆囊息肉:恶性肿瘤的机率约为50%。大于2公分的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恶性的肿瘤。

胆囊息肉的可能并发症

少数的胆囊息肉可能因为长大或脱落而造成胆道阻塞,这时就可能会造成胆绞痛,甚至并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是胰腺炎。

建议定期随访的人:以下的胆囊息肉,没有相关症状或并发症时,也应定期随访:

1、小于0.5公分的胆囊息肉:良性的机会较大,但仍需要定期进行超音波检查,建议每半年到每一年检查一次

2、0.5公分到1公分之间的胆囊息肉:可能是良性肿瘤,但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因此需要更积极的进行B超随访。如果有变大的迹像,就要考虑进一步手术切除胆囊。

还有一个问题,有的人在手术前,B超检查,会一直报告有胆囊息肉,为什么在手术后却会没有了呢?

这牵涉到一个B超的诊断问题。

B超怎么来判断息肉和结石呢?

结石的B超表现有:胆囊腔强回声、后 方伴会有声影、声像具体表现会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 而发生移动现象。

红箭头指向结石。

红箭头指向结石。

息肉的B超表现有: 胆囊壁有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无声影, 声像具体表现不会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 而发生移动现象。

部分结石,比如胆固醇结石,比较疏松的时候,可以没有声影。这个时候,恰好结石又粘附在胆囊壁上,当然不会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啦。这部分结石,会被B超下判断为息肉。

手术切除胆囊的时候,要抓胆囊,要把胆囊从1厘米直径的小孔取出来,在胆囊拉到皮肤这个洞口的时候,要先用夹子盲目在胆囊里钳夹出结石来,以便把胆囊从小孔里取出来。这个过程,完全可能把粘附在胆囊壁上的疏松结石扯下来的。有些人的胆囊息肉,在手术后的病理里,没有发现,完全有可能啊。


白衣山猫


暂时没有胆囊息肉癌变的相关报道,

所以不必担心。

大部分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民。

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65%以上。

这类息肉和结石一样,是由于胡吃海塞而导致的胆汁里胆固醇增多,

最后多到无法消化溶解,浓度过高,形成结晶。

胆囊息肉经常没啥症状,大多通过B超发现,

症状明显的是生长在胆总管的息肉,会引起胆绞痛

令人生不如死

这个最好动手术切除。


医露


胆囊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多数都是良性的,有一些会癌病。医生通过临床上的经验,总结出了下面几条标准,这几种情况下,胆囊息肉容易癌变,需要立即手术切除,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单发的胆囊息肉更危险

有的人去体检,发现胆囊里面好多息肉,因此很担心。其实这还好,胆囊息肉如果是单个,那么更可能是恶性的,根据医学统计,82%的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都是单发。

第二、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更危险

根据医生的统计,70%的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位于胆囊颈部的。因此,在胆囊颈部的息肉是比较危险的。、

(胆囊分为胆囊管、胆囊颈、胆囊体和胆囊底)

第三、体积大于1cm的胆囊息肉更危险

通常,良性的胆囊息肉一般不会超过1cm,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往往恶变可能性大,需要及时手术。

第四、患者年龄大于50岁,那么其胆囊息肉容易癌变

第五、如果胆囊息肉的蒂比较宽,生长迅速,那么就更容易是恶性的。


医生会根据上述情况,综合进行分析。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属于上述几种情况,那么就要进行手术切除。


人体探索者


检查中出现了“胆囊息肉”,它到底是咋回事呢?很多人都会有些疑虑的,小小的赘肉会不会是身体的定时炸弹,它会不会发展成胆囊癌呢。

胆囊息肉和胆囊癌有一定的关系的,如果胆囊息肉一直胆囊的粘膜,就会成为诊断较为困难、恶性程度极高以及预后极差的胆囊癌,它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

胆囊癌部分情况下是由于胆囊息肉引起的,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相关数据显示,囊肝结石也会引胆囊癌,相关数据显示,70%的胆囊癌患者与胆结石存在有关,但是胆囊结石到发生胆囊癌可长达10~15年。

如果出现了胆囊息肉并且息肉一直进展的话,则可能会发展成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如果发现超过25px以上的息肉并且年龄超过50岁,癌变的风险较大;如果超过25px并且逐渐增大到50px以上的息肉,则可以直接认为是恶性病变。另外,需要注意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症,它们的癌变几率还是较高的,所以发现了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切除并密切随访。

对于发现的良性胆囊息肉,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是单发并且年龄小于50岁,25px以内的息肉,需要定期随访,如果息肉逐渐增大,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息肉直径小于5mm,则需要3-5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息肉较小可以不进行手术切除,但是一定要进行复查,以免发生恶变。

预防癌症,其实可以从预防癌症的源头开始,防止胆囊息肉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胆固醇饮食;禁止酒精类饮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豆制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运动,都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美中嘉和肿瘤科普


准确来说,"胆囊息肉"这一称谓是不科学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样病变",此诊断只是一种形态学诊断,或称为影像学诊断。

根据病理类型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

1.肿瘤性息肉,胆囊粘膜及肌层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结构,此种为真性息肉。包括有腺瘤(癌前病变)、腺癌。其它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等。由此可见,此种息肉本身可能就是癌或癌前病变。

2.非肿瘤息肉,包括很多种,如胆固醇息肉,炎症息肉等。

那么,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需要手术呢,从上面的分类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属于第一类就手术,属于第二类就不用手术了呗。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超声、CT、核磁等)无法搞清楚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穿刺检查阳性率不高,且容易出现胆漏、出血等并发症。

那么,在临床上,我们怎么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需不需要手术呢?国内外外科先贤们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影像学特点更倾向于1类病变的患者即建议进行手术,这些包括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有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直径大于1厘米的单发息肉样病变;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无蒂、基底宽的息肉样病变;息肉样病变逐渐增大;息肉样病变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还包括息肉样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到胆囊排空功能的患者,以及增强CT扫描可见到息肉样病变明显强化的患者。以上这些都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既然是单纯根据影像学特点进行的归类,就会存在"漏网之鱼"和"被冤枉的息肉样病变",为了防止前者,所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都应该定期进行复查,为的正是将"漏网之鱼"减到最少;对于"被冤枉的息肉样病变",也就是切除完之后病理类型为第2类也不在少数,这就要求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在手术之前一定到正规医院可信赖的医生对其手术进行严格把关。


普外科李医生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或胆固醇沉着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果有症状,或某些情况下为了预防恶变时,应考虑胆囊切除。

对于同时存在胆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绞痛或胰腺炎的胆囊息肉患者,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对于不符合这些分类的患者,治疗推荐取决于息肉的大小。

具体参考下图



蛋红派Plus


肝胆胰刘宇斌医生:

首先,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其中90%的胆囊息肉是由于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形成的,这种情况下不会癌变,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等来实现疾病的逆转和得到一个良好的转归。

另外,有8%是炎症性息肉,此类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无需特别治疗。

最后就是会恶变的瘤性息肉,约占2%,这类型的息肉比较危险,一般需要进行治疗。

更多权威肝胆胰医学科普,欢迎关注肝胆胰刘宇斌医生。如有需要,可于每周二周五9点至12点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总院门诊楼三楼)肝胆外科诊室进行挂号咨询。


肝胆胰刘宇斌医生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在中国有近6%的发病率,也就是说16个人中就有一个胆囊息肉,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是体检或者因病做其他检查时无意发现的。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指的是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假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胆囊息肉其实是一种影像描述,泛指胆囊内生长出来的息肉样的病变。胆囊息肉首选B超检查,但B超判断息肉性质有时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可以行增强CT、超声内镜及胆囊造影等作为补充检查。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假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息肉占所有胆囊息肉的65%以上。胆固醇息肉和结石一样,是长期胡吃海喝导致胆汁里胆固醇增多,最后多到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只不过结石是“自由”的结晶,而胆固醇性息肉是被禁锢在胆囊壁上的结晶。其次,炎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粘膜受到炎症的刺激成的息肉。这两类息肉都是良性的,一般不会恶变。而胆囊真性息肉往往是因为胆囊粘膜上形成的腺瘤引起的,有一定演变率形成胆囊腺癌。其中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有3%~6%的几率癌变,而胆囊腺瘤虽然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癌变率在30%左右。单发息肉恶变几率高于多发息肉,小而多的息肉反而不用担心。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如果B超报告提示胆囊息肉小于1.0cm的话,其恶变的几率非常低,不必太担心。但是当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cm时,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大于2.0cm时,几乎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恶性肿瘤。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几乎是无症状的,良性息肉可以长期存在,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不需行手术干预,而且也没有任何药物消除胆囊息肉。对于没有任何高危因素且息肉较小,直径小于9mm者,定期做B超随访复查即可,一般建议6个月做一次B超。而如下胆囊息肉发现后尽可能的采取手术治疗。

1.单发息肉直径≥1cm,由于有25%的发生恶变可能,尽可能采取手术治疗。

2.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邻近于胆囊管开口,由于可能影响胆汁排泄,尽可能手术治疗。

3.息肉直径<1cm,但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且反复疼痛发作的人。

4.息肉直径介于6~9mm,但有以下任一项恶变高危因素,均建议手术治疗:年龄>50岁者;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月);出现局灶性胆囊壁增厚,厚度>4mm者。


胡洋


本文主要解答以下问题,作为初步了解胆囊息肉的科普常识,科学地应对这种疾病:

1、胆囊息肉是什么

2、胆囊息肉表现是什么

3、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4、得了胆囊息肉会怎么样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位于右上腹部,像一个梨形的囊袋悬挂在肝脏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储藏由肝


脏分泌的胆汁,在人体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道去帮助消化吸收食物。

胆囊息肉是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它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表现是什么

大部分患者一般症状轻微, 甚至无症状,仅在偶然的B 超检查时发现胆囊内有病变。

少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一般不重,多可耐受;可伴有腹痛, 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 伴有向右肩背放射, 无发热和黄疸。

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在炎症感染时有急性发作的表现,腹痛较明显。

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

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

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得了胆囊息肉会怎么样

得了胆囊息肉的患者,除了担心临床症状引起的不适之外,还会担心它可能会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会不会发生恶变?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而息肉型早期胆囊癌较少见,下面主要介绍良性息肉。

良性胆囊息肉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

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95%以上的息肉属于这种类型。它是胆囊壁上的巨噬细胞吞食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后聚积而形成的,经常多个同时存在;

其次是炎症性息肉,是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腺瘤性息肉,少见,仅占全部息肉的0.5%,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肿瘤性病变,虽然属良性肿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有演变成为癌肿的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当面对偶尔影像学发现的胆囊息肉时,并不只是患者迷惑,对于放射科医生和建议病人做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医师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治疗,都是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欧洲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ESGAR)、欧洲内镜外科协会和其他介入技术(EAES)、国际消化外科学会-欧盟(EFISDS)和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共同发布了胆囊息肉处理指南,作为医务人员共同遵守的诊治守则。也可作为大众健康保健的科普常识。

下面这个胆囊息肉处置流程图清晰地描述了推荐指南概要:


但最终的治疗方案还是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由医患双方共同商量做出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