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只是个笨蛋


端着机枪扫射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产电影或电视剧里,而且我相信是真实的,每当我看到电影或电视剧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热泪盈眶,因为我们国家的军人力量大到气死牛而且不怕牺牲,在真实战场上用如此威武的战术动作足够震慑敌方,扬我国威和军威,让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军队闻风丧胆丢盔卸甲惶惶不可终日;而且,咱们的军人生命力顽强,挨了一颗子弹跟没事儿人似的,擦擦汗继续干;就算浑身被打成筛子,也会用洪荒之力高喊一声“为了胜利!同志们冲啊!”,然后才与世长辞,苍天为之动容,大海为之咆哮,山川河流回荡着英雄的名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说到这里,我已感动地泣不成声;有了这样犹如神兵天将的军队,民族复兴的那天指日可待!

相反,国外的军队打仗那就是个笑话,我记得在HBO的电视剧《血战太平洋》里,一个教官教新兵打机枪,他说在战场上不可能站着射击,因为后坐力太大,枪管会无法控制地射向天空;顶多只能单腿跪地射击,并且其中一只手不能直接接触枪管,因为会非常烫,很快就把手烤焦了,必须用特制的钩子钩住枪管,然后机枪手拎着钩子的把手才能端着机枪射击;还说机枪在射击一段时间后必须换枪管,不然枪管会变形融化;看到这里我差点儿笑出声来,美国兵死活都不承认他们既怕死又怕疼,打个机枪还那么多瞎讲究;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美国大兵只是肚子上挨了一枪,那哭爹喊娘的样子,连我都为他感到寒碜,这样怕死的人怎么会出现在军队里?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有过分的,外国哨兵值班,人躲在战壕里怕挨子弹不敢露脑袋,拿根线牵着机枪扳机,隔一会儿射几发子弹,证明他没睡觉,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机枪兵在过去的战争中是容易被狙击手关照的火力点,狙击手第一要务就是击毙强火力点,然后才是击毙军官;所以,当时战场上机枪手的伤亡率是很高的,一般机枪手射击一阵子后,必须转移阵地,要不然迫击炮弹就砸下来了;一般一个排会至少有一挺机枪,担任机枪手的大兵有压制敌方火力和掩护战友的重任,同时他也是战士中最危险的岗位,为机枪手致敬!


凡尼老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但打不到敌人一根毛,迅速被敌人秒杀,原因如下:


第一,轻机枪不是冲锋枪。

轻机枪发射的是步枪弹,冲锋枪发射手枪弹,轻机枪连续射击时候的后坐力非常强,必须顶住肩部射击,不然根本就控制不住。

其实,就算是传统步枪,单发射击时仍然有强劲的后坐力。

如果射击姿势不对,就很容易造成肩部淤青、挫伤。

采用端着机枪方式射击,根本控制不住枪,等于乱打。

如果这也能打中敌人,这个敌人也太背了。

类似于信仰射击!

第二,轻机枪的重量太大。

步枪的步枪只有三四公斤,而轻机枪一般都在10公斤以上,也就是20斤。

端着一挺这么重的枪,就算不射击,时间一久动作也会变形。


美国的BAR轻机枪,本来是作为自动步枪设计的。结果设计完了以后,发现装弹后重量高达10公斤。

这么重的枪如果举着随便设计,只能由大个子壮汉使用,普通士兵受不了。

最终,就给BAR安装了两脚架,成为轻机枪。


萨沙


这种镜头在国产影视剧中最常见,特别是抗战剧中特别多,机枪手或主公端着一挺克ZB-26轻机枪或缴获的日军歪把子轻机枪,突突突地射个不停,非常奇怪的是手中的轻机枪都有打不光的子弹,很少或根本就不用换弹匣。

作为军迷非常纳闷,捷克ZB-26轻机枪采用20发弹匣供弹,连续射击时,几秒内就能打光子弹;日军歪把子轻机枪采用弹斗供弹,一次性压进6只5发桥夹的子弹,也有30发的容弹量而已。

所以拜托国内影视剧编导,在拍摄战斗场面时,烦请拍摄轻机枪换弹匣、步枪压子弹的镜头,步枪似乎也有打不完的子弹,其实,步枪弹仓只有5发子弹,能打几下。

现实中,轻机枪是步兵班的支援火力,枪重都有10公斤以上,大都采用20/30发弹匣供弹,由于射速非常高,所以需要专职配一名副手,既提供射手满弹匣,又给空弹匣不停地压弹,在射手挂彩或挂了时,能立马顶上去,以保持轻机枪火力的持续性,所以二战时的轻机枪,一般都是两人火力组合。

但轻机枪阵位布置,包如何射击,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像影视剧中射手端起机枪站姿射击,现实当中,是不可思议的,那是自杀行为,其实,只有隐蔽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杀敌。

轻机枪是连发武器,射击时后坐力比较大,为了射击时射手能更好地操控机枪,所以轻机枪都配有两脚架,因此平常射手都是卧姿射击的,在战壕内,有足够的深度才能立姿射击。

影视剧中,傻乎乎地挺起胸膛,貌似有大无畏不怕死的精神,端个轻机枪突突突地射个不停,纯碎是编导为了视觉效果的再创造,有悖真实的战斗场景。

因为轻机枪手都是对方火力打击的重点对象,一般打完一个弹匣,甚至还未打完弹匣,就要转移地方了,否则对方的掷弹筒、迫击炮早就炸过来了,焉有活路可遁。

其实,抗战时期,国共军队都物资匮乏,子弹对当兵的来说非常宝贵,故事片《董存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董存瑞配有一把三八式步枪,但连部只发给他5发子弹,见别的战士子弹袋都鼓鼓的,就认为发给他的子弹少了,原来战友们子弹袋内都塞满了杂草树叶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董存瑞在一次战斗中,一下子就打光了弹仓内的5发子弹,就没有子弹配发了,想要子弹可以,战场上去缴获日本鬼子的。

正因为子弹匮乏,所以抗战时,无论国共士兵,对子弹都非常很爱惜,不到一定距离,不会乱开枪,精确瞄准才射击,所以影视剧中,端起轻机枪扫个不停的现象,严重脱离战场真实情况,那来那么多子弹供起浪费。


国平军史


某些影视剧中为了吸人眼球,调动观众腺上激素,经学出现我军英雄端着机枪扫射,敌人整片整片倒下的镜头。

但在现实中是很扯淡的。

首先咱承认,轻机枪是可以端起来的,特别是在国内战争剧中经常出现的ZB26捷克式机枪,如

这是新版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端着捷克式轻机枪扫射鬼子飞机的镜头。

他们俩端起机枪是没问题的,但要是在实战中他们这样打飞机就有问题了。因为它的散热装置就在枪管下,一开枪,子弹的火药燃烧的残余就从散热装置上散发出来,枪管很容易发红发烫,你用左手这么个端着,不到半分钟非被灼烧成“红烧猪手”不可。另外,这么样端着机枪扫射,捷克式的后坐力很大,枪口抖动也很厉害。如果是对空打飞机还好,要是端着它来扫射面前的敌人,可能你不但打不着,反而还误伤了自己周围的战友。

机枪的对空射击要找一个斜坡,将支架打开,架在斜坡上打。如果没有斜坡,就要找一个人来撑着支架了。例如

如果你要对着前方射击,正确的方法:

端着机枪向前方扫射的正确方法是把手放在支架上,如

当然,轻机枪上有个握把,你提着它来射击也行,如

这都是正确的用法。另外,机枪的射速很高,而捷克式的标准弹匣是20发子弹,打扣着扳机五六秒钟就打光了。影视剧里的弧形弹匣是解放后我们兵工厂将它改装后才有的。当时是为了让它能适应苏式冲锋枪的子弹。朝鲜也将它做过类似的改装。像下面这两张剧照上国民党军士兵端着弧形弹匣的捷克式射击绝对是穿越了,而且使用方法也不对。





这样端着来打就错误了,会把手烫熟的。

最后来个动图,让大家过过瘾。


血染战旗红


如果在过去的战争年间(以二战为主),一名机枪手突然从火力点或者掩体中跳出来,端起自己手中的那挺轻机枪,面对正在进攻的敌人进行站立位射击,那一般情况下的存活时间要以秒为单位计算,最大不会超过5秒钟,超过5秒钟就算是内裤穿在外头的Superman了。

首先,二战时期的主流轻机枪大多数都是20-30发弹匣供弹,比如倭寇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就是30发供弹,捷克ZB-26系列的机枪一般有两种供弹规格,20发弹匣或者30发弹匣。无论20发还是30发,轻机枪的自动射速一般在300-600发/分钟之间,简单计算就知道,全自动射击模式下,打完弹匣内全部子弹也不过是5秒钟的事情。

5秒钟之后就要换弹匣了,而影视作品中,别说5秒钟,就是5分钟还见着这样的人物端着机枪“突突突突”的射击。

其次,轻机枪的后坐力要比冲锋枪,步枪要大得多,通常都是再用卧姿射击或者带支架射击,纯粹的站立位射击,而且又是自动式射击,精度已经没有了,打不打中,全靠运气了。

第三点,站立位射击对于射手而言失去了掩体防护,目标太大,敌方很容易用步枪进行射杀。

所以,这种站立位轻机枪射击方式纯属过度渲染的影视艺术手法,适当用一下无伤大雅,经常用就有问题了。

但是实战中依然会有奇迹出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出现的约翰-巴斯隆军士,在48小时内凭借两挺机枪和两名伤员,抗住了3000名日军的进攻,战斗结束之后荣获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成为美军二战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这两枚勋章的战士。

日后美国将其为原型,拍摄了《太平洋战争》这部影视作品,下面就是剧照。

不过在实战中,巴斯隆使用的水冷式机枪,抱起这种大家伙进行站立位射击,真是需要非凡勇气的。

奇迹终究是奇迹,因为不容易重复。巴斯隆在后面的硫磺岛战役中中弹牺牲。

下面这张图才是巴斯隆本人照片。

所以,站立位射击,危险极大,效果未必最佳,不是牛逼的猛士,就不要这样干了。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

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说白了,这是想死的做法。机枪是步兵连以下使用的主要的自动武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配合步兵在各种条件下进行战斗,用密集的火力支援步兵。同其它步兵武器一样,机枪也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先是重机枪,而后出现了轻机枪及轻重两用机枪。目前,机枪已形成了包括轻、重机枪、通用机枪、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大口径机枪等多品种的机枪系列。

在电视中可以看到很多士兵要没是直接站起来抱着扫射或者把枪往阵地上一架就是开始突突突的扫射这些都是艺术夸张而已,如果在真实战场上,如果士兵这样做,他要没是闲自己活得时间长了。就算侥幸没有被敌人打时,战斗结束后,也会领导和战友们给骂死。

其实机枪扫射,不同步枪或其他枪对目标精确瞄准射击,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火力压制或提供火力支援。如果是站起来盲目扫射的话,机枪那么大射速,打出去的子弹基本上都是浪费。子弹在战场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没了子弹的机枪就是根烧火棍。还有就是机枪是不能够连续射击,因为子弹出膛时跟枪膛之间会有巨大的摩擦力,长时间射击枪管温度过高,很可能造出炸膛伤到自己。



老兵说军事


电影中的士兵端着机枪扫射只是为了电影中的视觉效果,为了显示战斗的激烈程度,如果现实中这样做,我只能告诉你:迎接你的不是对方的集火打击,就是对方狙击手的点名清除,最终结果就是死在战场上,根本存活不下来,所以说现实中端着机枪扫射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战场上首先要做是怎么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活下来,你都活不下来就别谈完成任务了,在一场战斗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有突击的、掩护的、火力压制的等等,机枪手就是负责火力压制的,不求射杀更多的敌人,但是机枪要做的就是给队友提供长足的火力掩护和压制敌方火力,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好自己;从目标体积大小来说,趴在地上的目标肯定要比站起来的目标小,更难被击中,间接的保护了自己又能够提供火力压制;

另一个就是后座力,普通步枪在单发时后座力较小,一般人都能控制,如果是打起连发来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控制的了,更别说机枪了,机枪的体积、射程、弹夹、子弹数量都要比步枪大,而且如果是打起连发来,趴在地上靠着前支架提供稳定性,有的战士都不一定能够握的稳,那就更别说站姿射击打连发了,真要那么做机枪的后坐力早把人顶飞了,还有就是更容易伤到自己,也许你才一个弹夹没有打完,就被机枪的后座力将身上的骨头震断或者震裂了,所以说在现实中不太可能站姿手握机枪射击;

我们通常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经常看到战士训练射击,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战士是站姿射击的,不管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都是卧姿射击,这个可以在战士训练中看到,而且我在部队服役时,在打靶场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拿着机枪站姿射击的;

当然现在的一些战争片中经常会看到演员端着机枪扫射敌人的场面,这些都是假的,你站着输出持续火力,那在战场上就是找死的行为,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敌方一般战斗人员没有干掉你,敌方狙击手绝对不会放任有这么一个持续火力输出的机枪手在战场上肆无忌惮的火力掩护的,一般连队当中狙击手除了击毙敌方指挥官、狙击手这一类人外,再有就是机枪手,这也是重点打击的目标;我记得有美军曾经有一个视频流出来放在网上,是两名美军前胸贴后站在一起试射M249机枪,没打几发两人都被强大的后座力顶的向后退了,根本就把持不住,所以我认为在实战中不可能一个人端着机枪扫射敌军,这脱离了现实,也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一里沙影视


图为《兵临城下》剧照

影视作品有影视作品的需要,艺术性在某些时候需要压过现实色彩,因为往往现实中所会发生的情况并不足以打动人心,给影视作品带来足够的艺术效果。比如说西方国家曾联合拍摄过一部宣传苏联红军的电影《兵临城下》,但是却将政委一职拍成了法国督战队,大大抹黑了苏联红军;许多二战电影里在拍摄枪械射击时都喜欢用近距离镜头,仿佛双方离的很近,实际上一般来说交战双方的距离都会保持在百米级以上。

图中的九二式机枪实际上根本端不起来

许多军事电影或者电视剧里,还有如题目所说的“士兵端着机枪乱扫”。这种情况在真实的战争中出现的概率非常之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影视作品里,如果无视机枪的定位、设计和枪支射击时枪管的热度,让“士兵端着机枪乱扫”,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战争的惨烈和士兵的勇猛的。

图为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正如上文所言,“士兵端着机枪乱扫”的镜头,实际上是在忽略了许多现实因素的情况下,为了让观众们能够获得视觉享受而特别设计出来的一种场面。这一类情形向前追溯,著名的如《终结者》中施瓦辛格用M134、《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使用M1A1,甚至是许多美国黑白电影中出现的“芝加哥打字机”,都能够在出现射击镜头时给予观众极高的观影体验。

图中的使用方法只会烫伤手,打伤友军

但是,有一点需要了解:M134机枪是一种特殊的机枪,采用手提姿势进行射击;而M1A1和“芝加哥打字机”都是汤普逊冲锋枪的分支,并非是机关枪。这三款武器与现如今中国荧屏上最常出现的歪把子、捷克式、九二式有着极大的的区别。机关枪的重量一般在10公斤以上,后坐力极大,按照使用冲锋枪的方法来使用机关枪,士兵必须个个如施瓦辛格或者史泰龙那般才行。

艺术需求当不得真

而M134机枪作为一款继承了著名的加特林机枪精髓的速射机枪,最初并非是由人来使用,而是配备给直升机使用,在《终结者》后随着施瓦辛格作为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而进入大众视野,一般来说并不会像冲锋枪那样由士兵们端着来进行射击。可以说,目前许多“士兵端着机枪乱扫”的镜头,实际上是受到了外国大片的影响,并没有详加考证,就根据制作人员们的主观臆断和艺术需求而被创作出来的。

冲锋枪才应当是“乱扫”镜头时应当出现的武器

此外,机枪的特性实际上根本不允许士兵们像使用冲锋枪那样使用机枪。机枪实际上是用于提供火力掩护和压制的武器,相对突击步枪和冲锋枪来说属于辅助类的枪支。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端着机枪乱扫”的镜头,实际上应当由冲锋枪或者突击步枪来代替机枪。只不过由于时代限制,许多镜头只能够使用“看上去好像功能差不多”的机枪来充数。


区域拒止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嫌命太长了。

机枪在战场上本身就是拉仇恨的,持续的射击,火力支援,火力压制,这是机枪的主要作用。端着机枪扫射,这就是作死一般的存在了。

机枪作为支援火力,在本方的阵地中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你这么重要,那么敌人的火力肯定优先照顾你了。抗战片里的端着机枪扫射,本来人家就想方设法打你呢,你倒好,站起来了,那就是一个活靶子,几秒钟的时间内,就会被挂掉。



再看机枪的后坐力,机枪的后坐不是一般的大,机枪的后坐力比步枪冲锋枪都大,而且又是全自动射击,前两发子弹能打中,后面的子弹全都飞到天上去了。精准度根本就达不到要求,没了精准度,也就失去了支援的作用。

正是由于其后坐力大,机枪才加上了两脚架,架在地上射击,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后坐力对于射击精度的影响。而重机枪加上三脚架的原因,也是由于这个后坐力的问题,因为后坐力更大,需要更重更稳的支架才可以。



不过,机枪也可以端起来射击,那个时候通常是对精度没太大要求的时候,比如清楼的时候,近距离火力压制,对精度要求不高。通常两军交战的时候,机枪手会事先找好合适的地方架设机枪,为部队提供支援,而不是冲上去,把机枪当冲锋枪用。


军武文斋


上面这个是美国海军陆战的《机枪和机枪射击》教材,需要这份资料的可以关注远鉴索要。


题主问的在实战中会怎么样,高赞的答案已经说的很多了。

尤其对比了中外影视中的差别,但是影视终归是影视,无论中外,为了艺术效果,再逼真的画面也和真实的战争场面有区别的,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实战中机枪究竟是怎么使用。

机枪分为轻机枪(教材上把全自动步枪也归于轻机枪)、中型机枪和重机枪。

以大家熟悉的美军现役机枪M249为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具体参数:

我们主要看弹药基数和射速这一块,可以看到,一个弹药基数是600发/班,由机枪手和副机枪手共同携带。


而在射速这里,分为三种:

短点射:每次3-5发弹,每次点射之间间隔4-5秒,平均每分钟85发,不需要更换枪管;

长点射:每次6-8发弹,每次点射之间间隔2-3秒,平均每分钟200发,每两分钟要更换枪管;

连射:850发每分钟,每分钟都需要更换枪管。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基数的弹药,要不了一分钟子弹就没了。


所以在战场上基本采用的方式都是点射,而题主问的抱着乱扫,长时间后会产生大量热量,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也可能导致子弹过热和爆炸,从而可能导致弹药损坏或导致枪支循环动作并持续发射直到弹药耗尽或被卡住(称为Cooking off,与走火不同,后者在释放扳机后机针仍无法脱离)。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则需要冷却系统。早期的机枪通常是水冷的;虽然非常有效,但水也增加了相当大额外的重量。而后来从采用风冷的机枪通常配备可快速更换的枪管(通常由副机枪手人员携带)和被动式散热片,或者在某些设计中采用强制风冷,例如Lewis Gun所采用的那种。

同时,冶金技术的进步以及在枪管中使用特殊的复合材料,可以在燃烧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和散发热量。但是射速越高,还是必须更经常更换枪管并使其冷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