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孝莊太后的靈柩在地上存放了37年未下葬,這是什麼原因呢?她的遺體又是怎麼不存才能長久不腐的呢?這個問題由丫丫來為大家解答:

孝莊皇太后

孝莊太后的一生可用傳奇二字來概括,在天命十年,12歲的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後誕下順治帝福臨,皇太極死後,為了保住福臨的皇位而與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鬥智鬥勇,甚至不惜下嫁多爾袞,後順治帝福臨死後,專心輔佐8歲等級的孫子玄燁,也就是康熙帝,可以說康熙能成為千古一帝,跟孝莊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孝莊太后對滿族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太后,為什麼會死後37年不下葬呢?

孝莊的遺言

其實導致孝莊死後37年未藏,跟她去世前跟康熙帝說的一段話有關係,“你爺爺皇太極去世多年,他的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跟他一起合葬了,但是如果在單獨為我修一座陵墓,有太過於勞民傷財,興師動眾了。因為我實在捨不得跟你父親還有你分開,就吧吧跟你父親葬在一起吧”。

孝莊貴為皇太后,對清朝甚至是古代帝王來說,“帝后合葬”是祖制,康熙不敢違背,但是他又不得不聽孝莊的話,於是康熙就一邊治國一邊思考,但是思考歸思考,康熙自己的祖母可不能直接放在宮裡,於是就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個專門存放孝莊太后的棺槨的“暫安奉殿”,就又開始了思考這個難題,這個難題康熙在位時沒有解決,知道雍正時期,忽然想開了,這個“暫安奉殿”其實就是個風水寶地啊,而且宜快不宜慢,於是就正式將孝莊皇太后藏於“暫安奉殿”,這才塵埃落定。

孝莊屍身37年不腐

大家都知道,古代不是現代,各種冷凍技術都還沒有,那麼孝莊屍身是怎麼保持37年而不腐不臭的呢?

原來這跟古代帝王皇后用的棺木的材料有關,古代帝后去世後,用的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產週期長,而且能夠散發出特殊氣味,既能夠防止各種蚊蟲的叮咬,又能防止各種細菌的滋生,而且會掩蓋屍身所散發出的臭味,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變形,抗腐蝕性也非常強,埋在地下可以保證千年不腐,所以讓屍身37年不腐不臭,一點問題都沒有。

由此可見,不要說37年未下葬,即使是370年不下葬,憑藉金絲楠木在,屍體也不會腐爛發臭,同時又可明白,封建帝王的生活是多麼的腐敗!


丫丫說史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如此便利,人們可以利用冰箱冰櫃保鮮,但是,一些皇親國戚依舊懂得冷對儲存物品有奇效,冰窖就在中國古代具有廣泛的應用,但它也只能保存一段時間。人的屍體則需要長時間處在極寒的環境下,才能保證屍體不會腐爛,所以在古代一般人死後都會盡快入土為安。

但是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女人,她的遺體竟然37年未下葬,她就是孝莊太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她的遺體是怎樣保存的?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女強人,除了武則天以外,很多人都視她為最強,她的一生波折而璀璨。除了自己一步一步走上皇后的寶座,還曾經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在孝莊太后的教育和培養之下,這兩位皇帝都成為當時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孝莊太后也深受當時平民百姓的愛戴。

對於她死後為什麼沒有直接葬在陵園,而是安置了整整37年,歷史上一直有很多傳言,有的傳言說孝莊太后生前與多爾袞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導致她無法與皇太極合葬,這也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謠言,還被許多影視劇當作正史拍了出來。

另外還有傳言說,康熙皇帝在孝莊太后死後不久就夢到太后囑託說,不要將她葬在陵園內,康熙雖然不解,但是有太后的託夢,康熙不敢不從,就一直沒有將孝莊太后安葬,但是這些都是民間傳言,都是一些敗官野史之類。

其中有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孝莊太后死後給康熙皇帝留下遺言,不想與丈夫在一起,而想與兒子和孫子合葬在一起,也不必為自己修建陵園,以免勞民傷財,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康熙對孝莊太后的遺願,依舊非常為難,想了37年,他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安葬孝莊。

所以孝莊太后的遺體就被暗放了整整37年,為了不讓孝莊太后的屍體腐爛,讓她保持完美的儀容,康熙先是派人對太后的屍體用酒擦拭消毒。將孝莊太后的屍體用最好的防腐布料進行了全面的纏繞,讓她的皮膚不接觸一點空氣。

另外,其實要想屍體不會腐爛,原理其實很簡單,中國古代的人也深知。因為地窖的低溫可以讓物品長時間保存,那麼孝莊太后的屍體也應該放置在溫度很低的地下室內。所以推測孝莊太后屍體安置地點應該在東陵的地下。

為了保持地下的低溫,康熙皇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安排專人對地下孝莊太后的安放地點進行了仔細的規劃和設計,將孝莊太后的遺體安放進去之後,又進行了仔細的密封和掩埋,為了避免閉上溼熱的空氣與地下孝莊太后的屍體有接觸。

為了讓太后的屍體保存得更好,康熙皇帝將祭拜的時間也格外選擇在寒冷的冬季。雖然每次祭拜的時候都要將孝莊太后的屍體從地下挖出來,但是為了減少傷害,康熙皇帝選擇了冬季最寒冷的時候,細菌和微生物都很少活躍,地上的溫度和地下的溫度也相差無幾。即使將屍體挖出來,對孝莊太后也傷害不大。另外孝莊太后的棺材也特別有講究。棺材通體使用的是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價格昂貴,稀缺,是許多皇親國戚非常喜愛的木材,孝莊太后也不例外。為了討她老人家開心,康熙皇帝用上好的金絲楠木打造了一款上好的棺材安放孝莊太后的屍體。另外金絲楠木的防腐效果也極好,不僅表面非常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蝕,同時安放在棺材內的屍體,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有孝莊太后遺體37年未下葬,還有很多皇親國戚的遺體一直安放在地下室,沒有安葬在陵園,他們遺體的保存方式也大概都是如此。


貓眼觀史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

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

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

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孝莊太后在清朝歷史中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因為她曾輔佐過兩位帝王,一位順治帝,另一位康熙帝。順治帝繼位時年僅6歲,而康熙帝則是8歲,都是幼年天子,也都是經過孝莊太后的培養。

孝莊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她的姑姑是皇太極的皇后孝端文皇后,順治帝福臨是她的兒子,也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6歲的順治帝繼位,孝莊太后成為“聖母皇太后”。公元1661年,24歲的順治帝駕崩,8歲的康熙繼位,而孝莊太后的稱號也再次改變為“太皇太后”。

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病逝。她在臨死前曾告訴過康熙帝,說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已安葬許久,不想打擾清太宗,而且她也很想念自己的兒子順治帝,所以想和順治帝葬的近一些。

康熙帝聽從了孝莊太后的遺願,並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她暫時安葬在了清東陵附近的暫安奉殿。公元1725年,也就是孝莊太后病逝的38年後,雍正帝在昌瑞山下為孝莊太后建陵園安葬於此,就是如今的昭西陵。

那麼有人會有疑問,孝莊皇后的遺體如何保存了38年,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當初孝莊太后被葬在暫安奉殿後,康熙就將這裡用土掩埋永閉殿門。我們都知道一般地宮中的氣溫特別低,就像冰窖一樣,而且孝莊太后的棺槨也不是一般的棺槨,能防腐,且不宣不燥,使用時間極長,還有一些其它的保護措施,所以孝莊太后的遺體能夠保存那麼長的時間。

當然,這也不代表孝莊太后遺體完好無損,只能說保存的比較好。


理科男讀歷史


孝莊太后是順治的母親,康熙的奶奶,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性,她生在蒙古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她是皇太極的妃子,當年皇太極去世,她和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母子二人一路坎坷的走過來,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容易。

孝莊太后活了75歲,可以說在那時候是比較高壽的人,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葬於瀋陽昭陵,按照清代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之前,還是死於皇帝之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是,孝莊皇太后死時曾經留下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奉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太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的爺爺清太祖皇太極已經去世很久,我不想驚擾他,我只想和你父親葬在一起,我不想離你們太遠。孝莊此言一出可難壞了來康熙,所以此事一直耽擱下來,一直耽誤了整整37年,那麼在這37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其實孝莊去世後。康熙就下令將他的遺體先暫時保存在棺木之中,這種棺木不是普通的棺木,是上好帶有薰香的木料,至於是不是金絲楠木就不知道了,這種木料可防蚊蟲叮咬,而且遺體還進行了一些細緻入微的處理。比如往遺體裡注射水銀來防腐,其實早在清朝,人們就已經學會了一些屍體防腐的技術,有的皇帝皇后去世後,不能馬上下葬,那就得先做防腐處理,比如慈禧太后死後一年才下葬,但是下葬的時候還是栩栩如生,這不得不感嘆清朝的防腐技術是多麼的精湛。



總結:孝莊太后,這位出生於蒙古的女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一生共培養了兩任皇帝,可謂是勞苦功高。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順治帝年僅六歲,如果這個女性沒有手段的話,她們孤兒寡母的是不會站穩腳跟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崩逝,可能說這個名字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她的諡號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她就是一代賢后孝莊太后。所以孝莊只是她的諡號,某些影視劇中出現“我孝莊”是完全錯誤的,並不是嚴謹的歷史劇。

孝莊把自己的一輩子都花在了培養與輔佐順治與康熙兩位皇帝上,順治皇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康熙登上皇位,但是朝臣都不服年幼的康熙,尤其是鰲拜與索尼,都有意將康熙廢除,如果沒有孝莊太后的幫助,康熙是不可能在14歲親政,所以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祖母也是禮遇有加。在孝莊太后病危之時,康熙皇帝日夜侍候湯藥,並且親自率領百官前往天壇祈求上天,折損自己的壽命來保自己祖母的平安,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

孝莊死後,原本這等尊貴的人一定是要風光大葬,但是孝莊太后的遺詔卻不讓康熙將其與皇太極合葬,孝莊的遺詔原文如下: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原來孝莊皇后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康熙也不敢違揹她的遺詔,於是孝莊太后的就停靈在了清東陵,而這一停就到了雍正三年(1725),一共37年。難道孝莊太后的遺體就不會腐爛嗎?

因為要存放棺槨,康熙皇帝命人建造了暫安奉殿,作為孝莊太后棺槨的存放處。而孝莊太后的棺槨也不是直接擺放在大殿中,而是在大殿的地下室中。地下室一年四季都是低溫可以防止腐敗細菌的滋生,並且地下室中還有大量的冰塊堆放,孝莊的遺體就像保存在一個大冰箱中,遺體就得到很好的保存。

封建王朝皇族的棺木大多用金絲楠木製作,這種木料也被稱為“帝王之木”,金絲楠木木料堅硬並且散發出特殊的香味可以防止蚊蟲,這就使得孝莊的遺體保存在相對密閉的環境當中,避免了屍體的腐敗。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大家補充。


七七談歷史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孝莊太后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一生輔佐了三位帝王,即丈夫皇太極、兒子順治、孫子康熙。在康熙早年繼位的時候,由四大輔政大臣輔佐,但真正掌控朝局的便是孝莊太后(康熙朝被尊為“太皇太后”,本文統稱為‘孝莊太后’)。可以說,康熙後來之所以能有那麼多的豐功偉績,跟孝莊太后的悉心培養是分不開的!

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去世,享年75歲。康熙二十七年4月19日,孝莊太后的棺槨被停放在了暫安奉殿中,直到雍正三年12月初10日(1726年1月12日)才正式入葬昭陵地宮!也就是說,孝莊太后的棺槨在暫安奉殿停放了37年之久!那麼這37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孝莊太后

關於孝莊太后棺槨的停放,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將她的棺槨簡單地停放在暫安奉殿的大殿上而已。當然了,由於在很多史書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相關的歷史檔案上面也找不到具體的解釋,所以這個問題一直都在困擾著人們。而也正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答案,所以才有此認為。

但其實並不是,有專家從《康熙起居注》和《清宮檔案》中的一些瑣碎簡單的記載中大致做了一下分析,其初步可以斷定:孝莊太后的梓宮並不是停放在大殿內的地面之上的,而是放在了地下。為何呢?理由如下;

孝莊太后——劇照

一、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入葬景陵地宮的,儘管她們的棺槨只停留了幾年,但是在京北沙河鞏華城殯宮停靈期間,根據《清實錄》中的記載,其棺槨都是停放在地下的,與葬入地宮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由此推斷,孝莊太后的棺槨自然也是停放在地下的!

二、在將孝莊太后的棺槨安放在暫安奉殿和後來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宮的相關文獻記載中,都出現了“封掩”等字樣,所以由此也可以簡單推斷出來,孝莊太后的棺槨是安放在地下的,並非在地上。

昭西陵

三、從時間上來看,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將孝莊太后停放在暫安奉殿的時候,封掩工作竟然持續了四天之久。所以如果僅僅是安放在大殿中的話,自然不會用這麼久的時間,所以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安放的地方是在地下,並且在安放好以後,還做了一系列的修砌、封掩等工作。

所以通過以上三個理由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孝莊太后的棺槨雖然停放了37年之久,但卻一直都是安放在地下,與葬入地宮無異,因此才能得以很好保存。等到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的時候才將其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宮之中!

但問題又來了,為何孝莊去世後,其遺體37年都不下葬呢?

孝莊太后——劇照

按理來說,孝莊作為皇太極的皇后,在死後應該是要與自己的夫君合葬才對,也就是葬入昭陵。但事實並非如此,孝莊的陵寢並不是昭陵,而是昭西陵。此外,昭西陵原本應該要修建在昭陵的旁邊,但結果卻修建在了1000多里外的遵化(清東陵)。

值得一提的是,清東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和5座妃園寢都在風水牆內,但唯獨孝莊太后的昭西陵修建在了風水牆外。而關於這些特殊的建制,有很多傳說。其中比較熱門有三條:

一是,因“太后下嫁”一事,致使孝莊無顏去見自己的夫君皇太極,所以遠葬於遵化;

二是,修建在風水牆外,以便給兒孫看守陵墓大門;

三是,沒有資格葬入皇家陵園,因為孝莊下嫁給多爾袞後,就成了睿親王的王妃,也就不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自然不能葬入皇陵。不過歷史最終也證明,沒有資格葬入皇陵一說是不成立的!

多爾袞和孝莊——劇照

在康熙朝的時候,清朝諸事繁雜,加上孝莊太后身上的很多爭議等原因,康熙始終找不到為祖母建造陵墓的名正言順的理由,所以才一直以來都沒有為她修建陵寢。

直到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康熙正式入葬景陵地宮之後,都察院左僉都御使陳允恭便向雍正提出給孝莊修建陵墓的建議,希望孝莊太后的棺槨能夠入土為安,這樣便可以:“上妥在天之靈,下安仁孝之心”。雍正帝隨即便採納了陳允恭的建議,立即選派人手去給孝莊太后建造陵墓。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正式將孝莊太后的陵寢改名為“昭西陵”,次年二月初三正式動土修建。值得一提的是,這昭西陵便是上文我們說到的安放孝莊太后棺槨的暫安奉殿改建的,很多建築都是現成的,所以工程進度非常之快,當年年底便正式完工了。

雍正——劇照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親自到昭西陵參加了告祭禮,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將孝莊太后的棺槨入葬昭西陵地宮。停靈37年之久的孝莊太后,現在也算是入土為安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朝皇陵秘史》、《清實錄》、《康熙起居注》;


方圓文史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公元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孝莊)駕鶴西去,時年七十五歲。並對康熙就下了“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的遺言。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太宗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多年,在動陵墓恐擾太宗清淨。但,再為我起一座陵園又太過於勞民傷財,而我又實在不忍心與你和你的父親分離,就把我與你和你的父親葬在一起吧!

可是她的這個遺囑卻是令當時的康熙帝很為難,畢竟這有些不合規矩,但康熙從小就是孝莊帶大的,且在孝莊的輔佐之下才成長為千古一帝,所以對孝莊的感情很深很深,為了實現孝莊遺願,他在清東陵附近建造了一處寢殿,將孝莊的靈柩暫時安放在,一直到了1725年昭西陵建成後,孝莊才被安下葬,只是將孝莊下葬的人不是康熙而是雍正,因為彼時的康熙大帝已經去世3年。



雖說我們無法解密這37年的時間裡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存完好的,但我們可以從打開的慈禧棺槨中找到一絲蛛絲馬跡

按照清朝的流程,第一步便是遺體的清潔工作,同時抹上大量的香料、穿上多層的壽衣,最後在嘴中塞入一顆寶珠,然後放入金絲楠木打造的內棺之中,蓋上蓋子後會在縫隙處用大量的石灰糯米進行密封,達到隔絕空氣的效果,接著便是套上外棺槨,如此一來孝莊的遺體處理工作便大致結束

了。


此外這一步屬於像素的猜測,因為孝莊的棺槨並未下葬,為了保存更好,負責看守的官員肯定會挖一個“地窖”用以存放,這個地窖不同於普通的地窖,應該稱之為“冰窖”,這樣才有可能保證孝莊遺體在37年不下葬而保存相對完好。

其實古人在很早之前便已掌握屍體長期保存的技術,只是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對此看官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像素說


一般古人常用的防腐處理辦法就是水銀灌注,可是孝莊太后死後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再有就是孝莊太后的棺槨沒有下葬,只是在修建的暫安奉殿(室內)放著,並沒有完全封死,所以密封條件欠佳(萬曆皇帝的陵寢就是很好的例子)。


據歷史資料記載,輔佐過順治,康熙兩位帝王的孝莊太后在公元1688去世,但真正入土為安的日子卻是在1725的雍正年間,中間整整相隔37年。其實這幾十年間孝莊太后的遺體自從被入殮以後,也沒有歷史資料記載棺槨被打開或重新入殮過,所以遺體最後是怎樣也不得而知。


孝莊太后去世的時候已經是75歲的高齡了,在孝莊太后臨死前曾對自己的身後事做過安排,給康熙留下懿旨說到;


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豀,則我心始無憾。


孝莊太后的遺言讓康熙皇帝左右為難,根據祖先的祖制,先帝生前的妃嬪死後是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葬在規定的墓園,孝莊太后作為皇太極的皇后,死後理應運回盛京和皇太極合葬,孝莊的遺囑明顯與祖制不和。


但康熙不想違背祖母的遺願,但又不能違反祖制,所以康熙皇帝左右為難,無奈之下康熙皇帝在清東陵的牆外面修了做暫安奉殿,為了讓孝莊太后不覺得孤單,康熙把孝莊太后生前居住過的慈寧宮原樣拆過去重建了一座寢殿,用於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棺槨,而且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康熙也沒有找到合理的埋葬地點。


直到康熙死亡幾年後,雍正皇帝繼位後,才匆匆的在孝莊暫時安放的地方為其修建昭西陵,和遠在盛京的皇太極昭陵同為一脈,遙相呼應。在昭西陵建成後,孝莊太后的梓宮才被放入地宮,由於孝莊太后死後所用的棺槨材質都是上好的金絲楠木,防水防腐效果特別好,再加上後期上漆塗色的的外在的防腐處理,所以孝莊太后的棺槨在停放了三十幾年後,依舊完好如初,只是孝莊太后的遺體有沒有變成白骨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