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

用户3140478914


对于远离盐区的穷人来说,吃盐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在特殊时期,盐的价格更是贵到离谱,这导致老百姓往往需要通过各种特殊渠道来获得食盐。

在古代,由于盐是在农耕经济里唯一无法通过自产方式获得的商品,所以官方直接垄断了盐的贸易,这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因此当官方缺钱的时候就会抬高盐税盐价,比如在康熙末年,为了给西北军队筹集军饷,康熙就曾下令提高盐价十成,一年收盐税高达700万两,还一次收了三年,总共收了两千多万两的盐税,这使得当时的盐成了天价,也曾出现了江南老百姓吃不起盐的问题。

据已知的文献资料显示穷人有种获得盐的方法,这个方法很无奈,那就是煮土。我们都知道动物也得吃盐,比如鸡要刨土,猪要拱泥,这就是动物在觅食食盐。当时的穷人老百姓由于无法买到盐,就只能学着动物去寻觅盐。他们不得不跟在野猪的后面,看野猪到哪去拱泥就跟着去挖野泥,然后再把这些挖到的野泥泡水煮,不断的搅拌这些泥土让土壤里的盐溶解到水里,再让这些泥土沉淀下去就着泥水喝下肚里去,这是当时穷人获得食盐的途径之一。


优己


别说太远,就说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几乎都被日寇占领,造成两湖贵州等不产盐地区民众吃盐异常困难,经常是一石稻谷才能换一斤盐,山区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众根本难知盐味。

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到现在还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唠窜。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酸坛子,什么菜都往里面塞。虽然说的是人们酷爱酸味,其实是有非常无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坛子后,只要第一次加足了盐,放入蔬菜,植物发酵,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硝酸盐,酸坛子也会越来越酸,越来越咸,这样即使没钱买盐,只要去挖酸坛子,放点酸水,菜就有了咸味,下饭就不是问题。

这样长期食用酸坛子酸味,也造成了无法想象的恶果。由于长期得不到海盐中碘的补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时候,街上挂着个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远房亲戚,山区的,经常来我家,大脖子几乎吊到了胸前,软软的,不过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岁。到七十年代后,随着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见不到大脖子了。

现在去少数民族乡下,那里的人还保持着在酸坛子里腌鸡腌鸭腌肉腌鱼习惯,来客时必拿出来招待一番,很受欢迎。不过我是无法对它产生感情,除了咸,还是咸,想到那段辛酸的历史,根本品不出别的味来。



云卷飞山


首先,盐肯定能买得起,只不过吃多吃少的问题。

人不可能不吃盐,不吃盐根本走不动路,尤其是古代,农夫一天劳动量巨大,发汗也多,不吃盐根本干不了活。

有人说,草原民族就不吃盐,这是因为游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在处理肉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加工,而是和着血和动物乳汁烹调,这里面含有的盐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额外吃盐。但是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必须在饮食里添加盐分。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盐,只不过控制盐的销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的原始人就学会用陶器煮盐泉水的,以提取食盐的技术;在中国山西省运城市,也发掘出同一时代的古代盐场,表明中国制盐业的开端。

因为盐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么专卖食盐,要么授权私人经营,反正一直保持垄断。这样一来,朝廷不仅增收,而且控制了经济命脉,岂不美哉?但垄断一定会造成市场不满,历史上就爆发过很多关于食盐的冲突。

意大利统一前,威尼斯就跟热那亚为了盐干仗。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就是过高的盐税,运动过程中成功废除了盐税,可拿破仑当了皇帝后,宣布重新征盐税,理由是支付对外战争的经费,直到1945年,法国才再次废除盐税。

综上所述,穷人肯定要吃盐,如果买不起官盐,就买黑市上的私盐,反正肯定要吃。历史上很多巨枭都是干私盐出身的,比如黄巢。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古代有一个办法是腌咸鱼吃。

这种盐一般叫做“渔盐”。由于海鱼本就是咸的,所以掺杂私盐是没人能发现的。

在古代的市场上,干海味产品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南宋咸淳年间的临安城的市场上有海货商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其中的产品有:

  • 郎君鲞、石首鲞、鳗条弯鲞、带鲞、短鲞、黄鱼鲞、鲠鱼鲞、老鸦鱼鲞、海里羊。


如果想要腌渍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盐。

这种盐一般都需要有盐引的官方“渔盐”。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规定渔船要“赴局买盐淹浥鱼鲞”。

但由于海鱼本身就是咸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机取巧,试图用私盐去腌渍鱼类,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针对这种现象,元朝时期曾有法律规定:

  • 凡用私盐腌浥鱼虾鲞鲒竹笋货卖或博易诸物,比同私盐法科断,正犯人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镣役二年。

也就是说,不能用私盐腌渍鱼类。

不管你是自己吃,还是出去卖,都不能用私盐腌渍。

但是,这种事是很难查出来的——人家吃的是海鱼,又不是河鱼。


HuiNanHistory


吃盐是人体生理需要,没有东西能够代替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真的会发生买不起盐的情况,我查好久资料,总结臆测一下古人的三种应对方法:


第一种可能:生活区域附近找野盐

1、古代最重要的食盐就是来源于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区域的话,海水淤积在滩涂会形成自燃晾晒的盐,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自己煮海水获得粗盐。

2、野生动物也需要大量盐分,因而在野生动物集中区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盐或者卤水的地方。

第二种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钾盐

植物生长离不开微量元素,就像现在我们种地也需要使用钾肥。网上有人具体实验过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草木灰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冷却后会得到钾盐晶体,进一步实验发现所得晶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硫酸钾。在没有条件时,钾盐也是可以顶一段时间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小时候听奶奶讲,战争时期,盐不好买,也贵!所以农村就用土办法自己取盐!去过鄂北的人都会发现那边的农村有很多露天的土厕所,就是地上挖坑四周用石头围起来的那种!具体是把里面的大粪清理干净,厕所用过一段时间后坑四周的会起一层壳,像白色泥土一样的物质。就是把这层壳铲下来,用水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煮沸,过滤后就是盐水,晾干后就会有少量的盐了!具体的没有考证,有专业的人士可以帮忙解答一下!


青城四叟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把一种植物烧成灰,以这种灰来代替盐。这种植物是什么?能真正代替盐吗?我们先来说说盐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长的露兜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本能需要盐成分,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盐对人体的重要性的?

盐的化学式是氯化钠(NaCl),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盐里面的钠离子能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水分,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我们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本能地发觉盐对人体生长的重要性,动物亦然。在远古时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饮泉的传说记载,其实都是对盐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国最早对盐有记载的书籍是《山海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盐贩之泽,就是运城盐池,运城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懂得制造盐了。


(古代制盐:井火煮盐)

古人如何制造盐,在今天看来便宜得不得了盐,为何古代穷人买不起?

根据工艺不同,中国古代的盐来源主要是四种:海盐、湖盐、井盐、岩盐。唐宋之前,海盐的制造比较原始,直接刮海边的咸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宋代之后,才有了晒盐技术的出现。

在古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盐难得,但它又是身体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对盐的控制非常严格,同时为了增加税收,就出台了强硬的盐税,可视作是封建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剥削。我们在电视剧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员贪污盐税会被处死,或者某人走私盐而入狱,就是因为当时的盐实在是暴利,能增加统治者的财富。

在古代,遇到战乱或者自然灾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剧减,一下子变成穷人,当朝对盐的控制又严,他们买不起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贩卖私盐:重罪)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他们会吃什么?

在我国南方,据当地一些县志的记载,在古代战乱时,或者自然灾害严重时,很多平民百姓买不起盐,甚至没有盐产品流入,他们会吃一种植物烧成的灰。这种植物叫露兜树,在南方各省分布较广,现在广东、海南一带的老百姓还用它的叶子来包粽子。

(露兜树的叶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树有几个品种,可基本相似,它的叶子烧成灰之后,有咸味,其实它的成分不是盐。但是,人的身体习惯了盐,习惯了咸味,就需要食物当中有咸味的出现,于是穷人只能用这种不卫生不营养的方法来代替盐。这种方法肯定对人体有伤害,不可常吃。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我们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许在古时,是极其的奢侈。也通过这些历史借鉴,我们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来之不易。


我就是竹韵


“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这个问题看来时间不短了,恰好翻到,并且自己以前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特地翻出来回答一下,供参考。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发现除了说贩私盐、偷着煮盐之外等途径之外,还有一种制盐方式仅有少数回答者提到了,而这种方式则是古代的穷人的制盐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个世纪中我们国家正经历苦难的时期,不敢说全国的穷人们都是这么制盐的,至少华北大平原一带都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祖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听过一个词叫“淋小盐”吗?曾经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这种制盐方法叫做“淋小盐”,得到的盐叫做“小盐”。下面就开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们家炒菜用的盐可谓是种类繁多,极为讲究,用的这些雪白的盐是精盐,还有各类如“加碘盐”之类的特制盐。如果家里有比较喜欢腌咸菜的主妇,有时候可能专门去买那种盐粒比较大、颜色较深的大盐。这些盐或者是井盐、或者是海盐、或者是池盐,价格也比较便宜,大家似乎感觉没有在用盐上做过多大难、花过多少钱吧?当然,那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现代,或者更准确说在解放前,农村的父老乡亲们吃盐可没这么方便。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技术以及资源转化技术低下,食盐产量极低,盐在古代算是战略资源,国家控制并且课以重税,各朝各代盐业管理都是大事,有专门的衙门去管,打击私人经营,所以民间大多数百姓盐都吃不起,特别是在动乱、战乱的时候更是这样。但是人不能不吃盐,不吃盐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就会没体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吃不起盐怎么办?老百姓们就自己土法上马“淋小盐”,为什么叫小盐,应该是跟官办的那些海盐井盐的对应起来吧,那个叫大盐,这个就是小盐了。

备料

淋小盐之前首先选原料。原料就是含盐份较多的土,据了解,在我们馆陶县的西半部分、曲周县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来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盐的原料。没有盐碱土的地方,大家会在老房、茅房、土墙的墙根搜刮掉下来的碱土。把这些搜集好的原料堆积在集中的淋小盐的场地备用。

建池

然后就是建盐池了,盐池为一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池子,或砸实、或者用胶池建池,防止盐水渗漏。池子建好后,把盐土放到池中踏实后,注入清水,清水浸过盐土层后顺专门的导水沟导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盐水或者称为卤水。盐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盐份淋完后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它里边富含硝酸钾,可当做肥料施入农田。

晒煮

盐水取出后或者倒入专门另建的晒盐池晒制成盐。或者用大铁锅,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晒盐需要时间较长,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费用。煮盐则得盐较快。盐水经晒制或者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在晒盐池或者铁锅底部就会有白色晶体出现,这就是小盐。等盐层基本上稳定后,就把盐层上方的深色液体盛出,把小盐刮出来后经过反复冲洗、细布过滤后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盐了。盛出的深色也体也是个宝,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坨状冰纹晶体是硝酸钾,可用于火药制作。再剩下的液体就是以前点豆腐用的“卤水”了。

看到上边的文字,你是不是会为先辈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产生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为他们所处的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所心痛,更为他们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和将来,所以朋友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大运河时空


人和动物是不可能不吃盐的,除了味觉上的享受需要之外,身体机能的需要是人和动物离不开盐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盐的学名叫做氯化钠,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成分,一般来说,人体是不会自己产生这种成分的,需要通过外界的摄入来补足。

如果人长时间无法从外界获取盐分的话,那么人就会大概出现浑身乏力、食欲减退,甚至还有恶心想吐、看不清东西、反应变弱、心跳加速等等严重的状况出现。



人和动物不同,人有脑子、有技术,所以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盐,然后加入食物中食用。

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如果动物想要获取盐分,一般食草动物是从草料和土壤石头中获取的,食肉动物则从食草动物的身体或者一些石头土壤上获取,获取方式极为的原始。

要说人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从大自然中提取盐分的,我们现如今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如果要说古人是从什么地方获取盐分并以什么技术提炼的,我们倒是可以了解一二。

古代获取盐的途径和炼盐方法

首先,古代人们获取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就是海水、湖水以及井水。

海水中蕴含着大量的盐分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必多说。

而湖水和井水之所以能提取出盐,主要跟一些地方湖水和井水的特殊有关。

虽然内地大多数的湖水和地下水都是由淡水构成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的湖水和地下水是由盐分极大的咸水组成的,由于这些井水、湖水盐分的巨大,古人一般会选择将其炼制成盐。

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古代人提取盐是通过太阳晾晒的方式获取的,但这种方法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主流。


在古代,人们用得最多的炼盐方法其实是煎煮法,为了炼制盐,他们会事先架好锅、准备足够的柴火,然后直接通过煎煮的方式蒸发咸水中的水蒸气获取到盐。

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从宋朝年间开始,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在海边开发盐田、把海水引入盐田中晾晒蒸发获取盐的方法。

但是由于那个时候技术不足,晾晒制盐所产生的杂质、所需的时间以及效率太低,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是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制盐的。

这种方法是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技术的越发成熟,才逐渐在全国各地的海盐炼制地普及了开来,并最终成为主流。


古代的盐之所以那么贵的原因

按照常理来说,世界上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古代应该是卖得很便宜的,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影响,古代盐的价格却变得异常昂贵。

最开始让盐变得昂贵的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管仲在掌管了齐国的大权之后,他采用了种种的方式来提高了国家收入。

其中既包括了官妓制度,也包括了将盐等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垄断买卖的手段,正是从他那个时候开始,盐首次变得昂贵起来。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这种情况只局限于齐国境内。

在其他诸国境内以及后来秦国统一了各国、刘邦取代了秦国之后的时代里,这种情况其实并没有推广开来。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打仗所需要花费的钱财实在太多了,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们国家古代再度推广起了盐买卖的垄断制度,通过垄断盐买卖获取大量的财政税收。

在汉武帝之后的时期,由于历代皇帝们发现盐这种取之不尽、人们又离不开的物品对财政帮助实在太过于巨大的原因,所以他们就一直没有废除这种制度,导致盐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中一直保持在了居高不下的价格上。

在很多时期,皇帝们为了防止没有经过许可的商人私自贩卖盐,他们就制定下了严厉的律法。

在那时候,私自销售到一定程度的盐,是可以直接判处死刑的,在这方面的严厉程度上,管控强度不亚于现如今的毒品。

买不起盐的应对方法

正是在古代朝廷的垄断以及这种种严厉的惩罚规定下,使得古代盐的价格一度非常高,导致了很多平头小百姓们做菜的时候只能尽量地少用盐来节省开支花费。

有些贫困点的家庭,有时候甚至是吃不起盐的。

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是居住在海边的人,虽然法律规定了私人不能买卖盐,但是如果他们偷偷用海水炼制一些盐、自己食用,却还是可以的。



在内地地区,一些百姓们也可以在咸水湖中用差不多的方法获取盐,至于井水由于大多数被官府掌控、百姓们难以接近的原因,所以百姓们一般无法私自采盐。

而如果是一些根本无法接近制盐原料的人,他们就只能通过一些灰色途径来获取盐了。

虽说古代私人贩卖盐的惩罚力度很高,但正如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惧刑罚贩卖毒品一样,为了利益,古代还会是出现一些私人贩卖盐之人的。

为了能让自己从灰色途径获得而来的盐卖得出去,这些人一般会大大降低盐的销售价格,这时候,穷一点的百姓们就可以买得起盐了。

而如果是特别穷或者没有灰色途径购买盐的百姓,那么我觉得这些百姓们只能如同动物一样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从一些石头或者植物之类的物品上提取出盐分了。

虽说这种方式有点落后,但毕竟太穷的话,谁还能在乎什么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尊严?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孤客生


盐,曾一度被西方国家称为“白色金子”,在中国夏朝时期更是十分珍贵的“贡品”。可以说,当时不仅是穷人,多数人都吃不上盐。

然而,盐却是身体机能运行的必要元素,长期不食或份量不足,不但会引起身体浮肿,而且还会导致身体疲软、头晕无力。

难道在哪个阶段的人们都是身体浮肿或疲软无力吗?显然不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处于原始社会形态,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主要食物来源于猎获野生动物,而野生动物血液中就含有一定的盐份。

那么,盐是如何出现的?

相传,在夏朝太康年间,临淄有一个渔民出海归来,正好看到一只凤凰落在了海滩,鸣叫两声后,便翅膀一扇瞬间消失无踪。渔民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道理,随找来一把铁铲在凤凰曾经站立的地方进行挖掘,很快挖出了一块灰白色的晶状物体,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何物,但他深信这是一个宝物。

于是,他满怀信心带着这块晶状物体,准备将“宝物”献给太康帝。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认识这是什么宝贝,但是太康帝及朝中大臣应该会认识。谁知,当太康帝接过渔民的“宝贝”后,眉头一下拧了起来,大怒道:“来人,将这个骗子拉出去斩了。”莫名其妙中的渔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大殿卫士拉出去砍了头。

这时,厨师前来进献饭食,太康帝看到美味心下一喜,随将渔民进献的“宝贝”赏赐给了厨师。虽然心知这不是什么宝贝,但是王上所赐他也不敢扔啊,只好将“宝贝”装在一个竹篮内,挂在了灶具上方,以示荣耀。次日,厨师正在烧菜,突然头顶上的竹篮内掉下一小块晶状物体,入汤及化。厨师心下大惊,正想将锅内的肉食倒掉从新再做。谁知王上却派身边侍臣来催,为此他只好硬着头皮,任由侍臣将肉食端走。

片刻功夫,侍臣前来告知厨师,王上诏见。厨师心怀忐忑见到了太康帝,他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辩解,太康帝已是心情大悦,夸赞他今天做的肉食味道特别鲜美。

厨师回到厨房后,稍微思索便回过味来,应该和那一块晶状“宝贝”有关。他又急忙试做一锅肉食,并放入了一小点晶状物体,品尝一口确实特别美味。厨师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将情况如实上报给了太康帝,太康帝这下才知冤枉了渔民。接着,太康帝根据礼部官员的接待记录,大肆奖赏了渔民的家人,并命当地官员专门在海边找寻这类晶状物体。

《尚书•禹贡》记载:厥贡盐希。

不久,这类被称为盐的晶状物体便成了朝廷贡品,专供帝王宫中使用。

后来,盐的产量越来越高,由帝王宫中逐步扩展到了各诸侯贵族。那时的百姓,可都还过着“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原始生活,根本不知“咸味”一词。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其产量已发展到可供各国百姓都能使用的程度,齐国也变的国富兵强,并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另据《吕氏春秋》记载,吕不韦祖上就是靠贩卖私盐起家的。

同时,也有古迹记载有:“宿沙作煮盐”。意思是炎帝时期,诸侯宿沙氏第一个研究出了海水煮制海盐的方法。此外,据《史记》记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开发出了井盐。

《狄仁杰·邟沟覆船案》记载:盐本不贵,但是如果一旦被人恶意垄断,而每家每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根据中国盐的发展历史,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历朝历代,盐都处于“官营”状态。因为,盐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因此只有官府统一管理,才能保证百姓都能吃得起盐,也能避免百姓因此作乱,更能保证朝廷的税收。

《尚书•说命》记载:苦作和羹,尔惟盐梅。

据史料记载,唐朝、宋朝时期,一斗盐的价格相当于一斗米价格的100倍。但是,盐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调料,用量并不大,如果与粮食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就连东汉的王莽也称盐为“食肴之将”。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汉书》记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由此可见,春秋齐国、汉朝时期的鱼盐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龙头霸主,更何况后来的历代王朝,盐业的制作技术及发展规模,已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穷苦百姓吃不起盐的现象应该极为少见。

更为关键的是,盐的成本非常低廉,而税收代价同样极其低廉,不用派人每家每户去收,百姓就会主动将盐税上缴到当地官府盐商。所以,只有保障了百姓的用盐,也就保障了朝廷大项税额收入的稳定。也因此足以证明,题主的问题是一个伪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