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將徐達為何兩次放走元順帝?

一壺老酒敬人生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徐達進行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拿下了通州。此時的徐達距離元順帝所在的元大都已經非常近了,但徐達就是遲遲不發兵攻擊,而是在通州呆了7天,什麼也沒幹。

元順帝也不是傻子,他見敵人不進攻,趕緊就先溜了。等元順帝走了之後,徐達才佔領了元大都,這是第一次放走。

後來元順帝逃到元上都(內蒙古境內),徐達很快就追上來,並把元上都團團包圍了。但徐達依然是不進攻,圍而不打,而且命令手下讓出一條路,元順帝就這樣再次死裡逃生,這是第二次放走。

從整件事情來看,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朱元璋讓他這樣乾的。

面對朱元璋這種領導,就是給徐達10個膽子,他也不敢做出這樣的事情。那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首先,元朝統治中原將近百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元順帝才是正統的皇帝。

如果徐達貿然殺死了元順帝,朱元璋就會背上不忠的罪名,日後他想做皇帝,也沒人支持了。

只有放走元順帝,朱元璋才能堂而皇之的告訴民眾們,是元朝拋棄了你們,明朝取代元朝是名正言順的。

其次,如果徐達不小心殺死了元順帝,就會揹負上弒君的罪名。

這會給其他人帶來一個不好的榜樣,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注重君臣之道的,他不允許自己的手下這樣幹,以免日後出現同樣的事情。

退1萬步說,如果徐達活捉了元順帝,把他帶回南京,這也會讓朱元璋十分尷尬。面對這位前朝皇帝,殺也不是,留也不是,難不成還要讓朱元璋擁戴元順帝嗎?所以放走它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放走元順帝,可以避免一個強大的竟爭對手出現。

元順帝本身昏庸無能,如果殺了他,蒙古部落就會選舉出一名精明強幹的統治者出來,這樣會給朱元璋帶來更多的麻煩,還不如讓他繼續當皇帝。

後來,常遇春對徐達的放水行為感到十分生氣,參了徐達一本,朱元章聽到後,不僅沒有責備徐達,反而還獎賞他,這足以證明整件事情是朱元璋安排的。


逍遙侃歷史


徐達,是中國明朝的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他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元末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8年攻入北京,元朝滅亡,朱元璋稱帝,開啟大明王朝。之後便勢如破竹,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徐達一生驍勇有謀,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到明朝開國皇帝,其中的心酸也許只有自己知道,稱帝后的他,和大部分皇帝一樣,為了朱家的千秋萬代,開啟了屠殺功臣模式。他先後製造了“藍玉案”“胡惟庸案”斬殺共計三萬餘人,朝野內外人心惶惶,身為明朝開國的頭號功臣,一代名將徐達此刻也成了朱元璋考慮剷除的對象。

朱元璋能稱帝,徐達功不可沒,再加上兩個是好朋友,所以朱元璋遲遲未對徐達動手,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讓他能夠下去手。這時,便有人上奏說,徐達在攻打元大都時,曾兩次故意放走了元順帝,有通敵叛國的嫌疑。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朱元璋看到這份奏摺後,不僅沒有怪罪徐達,反而下令嘉獎了徐達,這是為何呢?

原來在北伐前,朱元璋對於攻打元大都有著周密的計劃,先取山東,再入河南,最後直達元大都。徐達率軍一路進攻,很快便打到了通州,便駐紮在通州,眼看距離元大都只有一步之遙,如果這個時候,徐達下令攻入元大都,元順帝插翅難飛。然而徐達卻什麼也沒有做,而是在通州呆了七天。

這時呆在元大都城中的元順帝得到消息,於是趁此機會,便帶著太子和嬪妃逃到了上都,將元大都留給了明軍。等他們逃走後,徐達才發兵攻打元大都,殺死了元朝廷的監國淮王,名正言順的佔領了大都。

徐達並未停留,佔領大都後,一路北上直取元上都,將元上都團團圍住,這次元順帝該插翅難飛了吧?然而元順帝再一次的順利逃脫了,因為徐達故意放了他,在包圍圈中特意留了一個口子。

連續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惹怒了常遇春,於是上書稟告朱元璋,不過朱元璋卻沒有怪罪徐達,因為放走元順帝,是他授意徐達這麼做的,是為他統一天下正名的需要。

如果元順帝沒有被放走,而是被抓住的話,如何處理,便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殺了元順帝,天下人會認為朱元璋不仁不義,如果不殺,留下則更麻煩,與其這麼為難,還不如放他回草原自生自滅。

此後,朱元璋最終沒有對徐達下手,徐達病逝後,朱元璋悲痛萬分,並下令罷朝三天,將徐達位列功臣第一位。


月夜羽夕


真相:不存在“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


1367年11月,徐達率領25萬大軍北伐,他的副元帥常遇春提出了直接進攻元大都的打法,朱元璋和參謀軍師們都反對,認為這樣的戰術太過於輕敵了,畢竟前幾次北伐都是失敗的。徐達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戰略。第一步,迂迴山東、河南、陝西,殲滅這些地方的元軍。第二步,待元軍精銳力量被殲滅後,再向河北以及大都進軍。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後,逐步掃蕩北方各地。

通過這種分歧的爭論,可以看出:常遇春與徐達之間是存在問題的。這些情況,朱元璋是知情的。


第一次 在大都,元順帝出人意料逃跑,不存在故意放跑


徐達嚴格執行著“三步走”策略,一步步穩紮穩打,先剪除元大都的羽翼,也就是大都周邊的城池。先佔領周邊再取中間,使大都處在明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元朝統治集團並沒有把權力分配協調好,皇族之間相互傾軋,權力爭奪戰很激烈,內訌不斷。元兵雖多,卻已不聽元順帝的指揮,根本無法組織勤王。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元順帝無心戀戰,在明軍攻城前一天棄城而逃。

這樣的變化是徐達所料不及的,這裡,根本不存在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的問題。


第二次:在上都,徐達曾試圖抓住元順帝,追擊者走錯了路

元順帝的逃跑路線是先向西北出居庸關,之後偏離皇帝平時前往上都的路線,向西一直繞到中都,然後再折向東北方去上都。而明軍情報沒有做好,向東北出古北口,一開始方向就搞錯了,初八日追到興州回軍,路上倒是截獲了一大批迴回商人的牲口。

追擊部隊回到北平之後向徐達報告,徐達大怒,令傅友德換路追襲,但元順帝已經跑遠了,而明軍也必須先應付背後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不能繼續遠征塞外了。所以,徐達也是想要抓住元順帝,只不過是追擊部隊跑錯路了,導致沒抓住元順帝。


然後,副元帥常遇春上書朱元璋,告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顯然有挾私報復之嫌,朱元璋對於他手下的將軍都十分信任,尤其是徐達,在多次作戰中徐達都能得到朱元璋的全力支持,徐達也一次次的為朱元璋打出優秀的戰績,因此,朱元璋不相信常遇春的舉報,也許,換一個人舉報,朱元璋會考慮一下。


菊蘭廡主人


元末,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元順帝(孛兒斤·妥懽帖木兒)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朝中奸妄縱橫,綱紀敗壞,各地天災不斷,人禍不絕,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路反元義軍如滔天巨浪,勢不可擋。苦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各路豪傑中脫穎而出,最後一統天下!

公元1368年的七月,朱元章手下大將徐達的北伐大軍經河北通州,一路直取大都。然而,令人弔詭的是,徐達偏偏在通州就停下了。這一停就是七天,順帝利用這七天成功北逃。

第一次可能是僥倖,可沒過多久,如此好的運氣,又再一次發生在順帝身上,沒過多久徐達繼續帶兵北上,很快就到了元上都,並將上都圍的水洩不通。正準備發起總攻時,徐達卻命令部隊打開一個通道,元順帝再次成功逃離。

一次是僥倖,不可能次次都是僥倖吧?這次很明顯是徐達是故意放水,而元順帝作為前朝皇帝,徐達這樣的做法在很多人眼裡無疑是通敵賣國。

於是很快就有人將這件事密報了朱元璋。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接到密報後,非但沒有懲罰徐達,反而還嘉獎徐達。

其實大家仔細一想,對於放走元帝這等大事,徐達再大的膽子也是不敢自作主張的,很顯然徐達放走元帝應該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的。

那問題來了,朱元璋為何要放走元順帝?

因為元朝雖是異族政權,但奪取中原時並沒有過多的濫殺,經過上百年的統治,“正統”己經深入人心。所以說元帝被捉,如何處置將是個大問題。如果弄不好的話,會被世人認為朱元璋是因為造反才上位的,明朝的合法性會遭人質疑的。

還有一層原因,元朝雖然北遷了,但實力猶存。北元內部能人還是很多的,如果貿然殺了順帝不僅不會造成北元內部群龍無首,很可能會造成一個新的團結局面的產生。如果這樣的話,對於明朝這個新興的政權是極其不利的。

還有第三個原因,朱元璋從情感方面來講,是不願意殺順帝的。元順帝並非什麼大奸大惡之徒,只是生不逢時,無力改變現狀而已。這樣的末代皇帝,最是引人同情。從諸多史料證明,朱元璋對元朝還是有感情的。

綜上所述,與其說是徐達要放走元順帝,還不如說是徐達奉朱元璋之命放元順帝一條生路的!


劍風撩歷史


1368年7月,徐達率25萬北伐軍勢如破竹抵達河北通州,逼近元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手足無措,京城人心惶惶。徐達卻下令在通州逗留7日,待元順帝半夜打開健德門北逃後,才率部攻取大都,繼續追擊。

徐達部很快包圍了元上都,元順帝已成甕中捉鱉。發動總攻時,徐達卻令部下網開一面,故意讓元順帝再次逃脫。

徐達兩縱元順帝都未遭朱元璋猜忌,足證兩縱元順帝之舉是奉朱元璋密令而為。

對朱元璋來說,元順帝是塊燙手山芋,惟有縱其脫逃方為上策。因為朱元璋為元民,故如殺了元順帝,則為亂臣賊子弒君,更無法證明自己是“順天承運皇帝”。所以元順帝駕崩後,朱元璋尊其為“順皇帝”;如活捉元順帝,朱元璋又難辭“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惡名。故經再三權衡,方有元順帝兩次脫逃。

綜上所述,徐達兩次放跑元順帝的原因,是忠實執行朱元璋授意。


2許雲輝


個人想法,是忠君愛國的表現吧,畢竟元順帝以前也曾是徐達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