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教會為什麼陷入了大分裂?

上一講我通過阿奎那的故事告訴你,一幫別有用心的理論家們利用神學家阿奎那的學說,來講亞里士多德的故事,抬高世俗政權,兇狠打擊教會,簡直有傾覆教權的危險。

但是教會畢竟是諾亞方舟,要讓它沉沒哪有那麼容易,除非它自作孽!這一講,我就帶你看看教會是怎麼樣自毀長城的,而且,正是因為教會出了大問題,才演化出了後來的現代西方列國爭霸。

教會到底出了什麼大問題?它分裂了!我帶你看看這是怎麼回事,重點在於教會大分裂對西方文明基本走向的影響。

教會的異化

在教會分裂前,教會達到了它政治上的巔峰。在前面我跟你提到過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他的手上,建成了教皇君主制,他本人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他甚至可以隨意廢立世俗政權的皇帝。很厲害吧,但是教會衰落的種子也在他這裡完全埋好了。

我先帶你看看他有多成功,然後再跟你講為什麼他的成功是為教會的墮落挖了一個大坑。

英諾森三世年輕有為,37歲登上教皇聖座,和之前的大多數教皇一樣,他是格里高利七世強化教權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傑出的法學家。回想一下我跟你提過的,教會就是靠立法權和司法權的強化,才實現中央集權的。因此,作為領導者的教皇,大多數都是教會法學家。

英諾森三世的權力有多大呢?他在位期間,公然干涉神聖羅馬皇帝的選舉,把自己中意的候選人推上了皇帝寶座;又強迫英國的約翰王接受他指派的人,也就是蘭頓就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這裡多說一句,蘭頓到任之後,直接導演了男爵逼宮的好戲,著名的《大憲章》就是這次逼宮的結果,關於這段歷史,我會在下一個單元具體給你講。

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的西方,阿拉貢、西西里、匈牙利都成了教皇的封建領地。教會簡直是風光無限啊!

繼任的教皇們繼續推進英諾森三世的路線,甚至不惜動用十字軍去對付世俗政權。這樣一來,教會在教皇君主制的框架下,越來越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它的軟硬實力結合讓它成為西方第一強國,尚未成長起來的法國、英國、西班牙,還有它的老對手神聖羅馬帝國,都不是它的對手。

但可悲的是,它在權力爭奪的道路上走得越成功,就離自己的崩潰越近。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有這麼三個原因:

第一個,最根本的,一個組織必須遵循自己的原則和目的,背離了自己的原則和目的所取得的成功,實際上就是異化。

教會的原則和目的是什麼?是團結基督徒,遵守上帝的誡命,主持禮儀,提升道德,看護好基督徒的靈魂。教會軍事力量不在自己手中,是上帝安排好了給國王掌管的。手伸得太長,撈過界了,開始掌握軍事力量,很爽很痛快,權力就成了毒品,越吸越上癮,無法自拔。

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權力,但權力本身不是目的,如果為權力而權力,就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初衷,變成被權力控制的怪物。想想教會,曾經擁有崇高的理想,還有神學這種高級的學問加持,結果還是在權力的角逐當中迷失了。這個時候,你再看英諾森三世的風光無限,是不是覺得脊背發涼?

第二個原因,最切實的,展開權力的爭奪就必然走上世俗化的道路,因為權力始終無法脫離最俗的兵和錢這兩個事情。

教皇有宗教權力,有組織有策略,在競爭強度不高的時候,可以壓制住有兵的皇帝。但競爭在突飛猛進地升級,沒有兵,心裡不慌嗎?要有兵,就得有錢去養兵。所以,儘管權力是多種元素構成的,但不可能擺脫物質性的兵和錢。

世俗政權裡的皇帝和國王,他們想盡辦法去籌兵籌錢,任何人都覺得天經地義,即便你不喜歡,也知道那是他們天生就要乾的事情。可教皇、教會呢?天生就不該幹這個事情,硬要去幹,就意味著教會自己在推動世俗化,是在自殺。當信徒們看見教皇在爭權奪利,不惜為此徵兵徵稅,他們還會把他當作聖潔的使徒嗎?這樣的教皇跟自己原來鄙視的那些為了世俗利益蠅營狗苟的皇帝國王們有什麼區別?

這裡的邏輯是:教皇參與權力爭奪,因為避不開權力最基本的物質屬性,就會主動地推動世俗化,結果導致信仰的破產。而教會最大的權力,憑藉人們的信仰得到的權威,自然也就瓦解了。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教會異化的硬邏輯,越成功就越是在摧毀自己的立身之本。

第三個原因,最危險的,權力鬥爭越激烈,對鬥爭者的要求就越高,一旦教皇稍有不慎,根基已經動搖的教會很容易毀於一旦。

想想看,高強度的權力鬥爭,不僅要心狠手辣、當機立斷,也要心懷理想、胸懷寬廣。為什麼?只有手腕沒有理想,那就是剛才講的把權力當作毒品來吸的怪物;只有理想沒有手腕,就是東郭先生,只會被狼吃掉。這時你會發現,權力鬥爭對人的考驗極高,就是因為手腕和理想這兩種素質,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兼容。

英諾森三世的繼任者們把他開創的教皇君主制越推越高,他們的手越伸越長,和世俗政權的衝突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教皇們就越需要有大智慧、大氣魄。但人總是有極限的,人的素質不可能跟著飛漲的形勢一路飆升,一旦形勢的嚴峻,超出了人的能力範圍,崩潰就在眼前。

教會是如何分裂的

到這裡我就可以跟你講教會大分裂的具體指什麼了,也就是誰捅破了窗戶紙,把教會從巔峰推下了萬丈深淵。

這個人是法國國王美男子菲利普。1303年,他的黨徒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城市阿維尼翁,囚禁了獨斷專行、剛愎自用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教皇在這裡受盡折磨,儘管後來被解救,但很快就死去了。

自此之後,教廷就留在阿維尼翁,完全被法國國王控制,一直到1378年才結束。法國國王對教廷的控制到了什麼程度呢?這70多年裡,大部分的紅衣主教和所有的教皇都是法國人。歷史上把教會這段慘痛的歷史稱為“阿維尼翁之囚”。

在這70多年裡,雖然教廷完成了國家財政制度的建設,但在西方人心目中,教廷和教皇的威信已經蕩然無存。但這只是教會跌落萬丈深淵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教會大分裂。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把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但他第二年就去世了,於 是,一堆法國裔的紅衣主教被圍困在羅馬城,選出了新教皇,但他們很快就和新教皇翻臉了,跑回阿維尼翁說,之前選的不算,又選了一個新的教皇。

結果,羅馬一個教皇,阿維尼翁一個教皇,各自帶著一堆紅衣主教,都說自己是真正的教皇、真正的教廷、真正的紅衣主教團,都說對方是冒牌貨。法國和它的同盟國顯然支持阿維尼翁的教皇,其他國家支持羅馬的教皇。

就這樣,兩個派系並立了30多年,基督教世界終於忍無可忍,在法國國王、神聖羅馬皇帝的支持下,主教和紅衣主教們1409年在比薩開會,想要結束這個滑稽的局面。結果搞出了一個更滑稽的局面:大會的方案是兩個舊教皇同時退位,在會上選一個新教皇,新教皇倒是選出來了,兩個舊教皇又不退位了,結果這下有了三個教皇,相持不下。

這種局面延續到了1417年,終於三皇歸一。曾經神聖威嚴的教廷,居然淪落成鬧劇不斷上演的大舞臺,真是可悲啊。

這還沒完,還有第三步。教會大分裂是結束了,但教會作死的路還沒走完。作為結束教會分裂後選出的第一位教皇,馬丁五世,他還是走英諾森三世開出的老路,繼續縱橫捭闔,而且更加心狠手辣,軍隊、稅收、宮殿這些政治硬殼,都成了教廷赤裸裸追求的目標,強取豪奪、橫徵暴斂、卑鄙下流的事情都來了。教皇聖座自然也成了各路梟雄爭奪的大肥肉。

這個時候,你就能理解路德和馬基雅維利為什麼在這個時間出現了,他們把教皇看成了騎在整個西方頭上的吸血鬼,一個用宗教改革的辦法,一個用力挺國家的辦法,目的都是徹底摧毀教會。

後果很明顯,教會自尋死路。回想一下上一講,我跟你提過但丁他們對付教會的辦法,他們在理論上把教會和國家分開,強調國家才擁有強制力、教會須服從國家。

面對這樣一套政治理論的攻擊,教會沒有束手待斃,而是反過來要追求強制力,居然強勢地把自己變成了世俗國家。結果是西方多了一個爭權奪利的世俗強國,卻失去了勸人向善、引領道德、看管靈魂的諾亞方舟。

教會坍塌的後果

教會的坍塌意味著中世紀教權與政權並存的二元結構也隨之坍塌。這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第一個後果是,精神生活因為教會的失職導致嚴重虧空。可以預見,一旦有新的宗教運動引導人們追求純潔的精神生活,人們將會幾近狂熱地擁抱它。宗教改革看來不可避免。沿著這個邏輯,你可以把宗教改革看成從外部對宗教權威的重塑,從內部對精神生活虧空的彌補。這個大問題,我以後跟你細談。

教會坍塌的第二個後果是,世俗政權因為失去了教會的外部制約,變得一家獨大。可以預見,沒有外部制約,內部制約還不成熟,世俗政權的權力將會飛速膨脹,直到人民忍無可忍,奮起革命。

第三個嚴重後果,教會重整,政權坐大,西方的權力格局進入一個動盪期。究竟是教會能夠迴歸,從而二元結構重新迴歸,還是教會從此一蹶不振、政權形成一元格局,還需要通過觀察更多的因素才能判斷。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教會因為追求權力而走上了邪路,違背自己的目的、瓦解自己的根本、把自己放在最危險的地方,結果導致加速墮落,經過阿維尼翁之囚和大分裂,教會最終變成了吸血鬼,徹底失去精神團體的本質,墮落成一個爭權奪利的國家。

教會的坍塌意味著中世紀二元結構的坍塌。教權、政權、大格局都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講我帶你看看什麼樣的新形勢在中世紀末期出現,把西方從中世紀推進到現代。

期待你的到來,下一講再見!——李筠《西方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