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教会为什么陷入了大分裂?

上一讲我通过阿奎那的故事告诉你,一帮别有用心的理论家们利用神学家阿奎那的学说,来讲亚里士多德的故事,抬高世俗政权,凶狠打击教会,简直有倾覆教权的危险。

但是教会毕竟是诺亚方舟,要让它沉没哪有那么容易,除非它自作孽!这一讲,我就带你看看教会是怎么样自毁长城的,而且,正是因为教会出了大问题,才演化出了后来的现代西方列国争霸。

教会到底出了什么大问题?它分裂了!我带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重点在于教会大分裂对西方文明基本走向的影响。

教会的异化

在教会分裂前,教会达到了它政治上的巅峰。在前面我跟你提到过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他的手上,建成了教皇君主制,他本人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他甚至可以随意废立世俗政权的皇帝。很厉害吧,但是教会衰落的种子也在他这里完全埋好了。

我先带你看看他有多成功,然后再跟你讲为什么他的成功是为教会的堕落挖了一个大坑。

英诺森三世年轻有为,37岁登上教皇圣座,和之前的大多数教皇一样,他是格里高利七世强化教权的忠实支持者,也是杰出的法学家。回想一下我跟你提过的,教会就是靠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强化,才实现中央集权的。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教皇,大多数都是教会法学家。

英诺森三世的权力有多大呢?他在位期间,公然干涉神圣罗马皇帝的选举,把自己中意的候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又强迫英国的约翰王接受他指派的人,也就是兰顿就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这里多说一句,兰顿到任之后,直接导演了男爵逼宫的好戏,著名的《大宪章》就是这次逼宫的结果,关于这段历史,我会在下一个单元具体给你讲。

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的西方,阿拉贡、西西里、匈牙利都成了教皇的封建领地。教会简直是风光无限啊!

继任的教皇们继续推进英诺森三世的路线,甚至不惜动用十字军去对付世俗政权。这样一来,教会在教皇君主制的框架下,越来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它的软硬实力结合让它成为西方第一强国,尚未成长起来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还有它的老对手神圣罗马帝国,都不是它的对手。

但可悲的是,它在权力争夺的道路上走得越成功,就离自己的崩溃越近。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个,最根本的,一个组织必须遵循自己的原则和目的,背离了自己的原则和目的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异化。

教会的原则和目的是什么?是团结基督徒,遵守上帝的诫命,主持礼仪,提升道德,看护好基督徒的灵魂。教会军事力量不在自己手中,是上帝安排好了给国王掌管的。手伸得太长,捞过界了,开始掌握军事力量,很爽很痛快,权力就成了毒品,越吸越上瘾,无法自拔。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权力,但权力本身不是目的,如果为权力而权力,就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初衷,变成被权力控制的怪物。想想教会,曾经拥有崇高的理想,还有神学这种高级的学问加持,结果还是在权力的角逐当中迷失了。这个时候,你再看英诺森三世的风光无限,是不是觉得脊背发凉?

第二个原因,最切实的,展开权力的争夺就必然走上世俗化的道路,因为权力始终无法脱离最俗的兵和钱这两个事情。

教皇有宗教权力,有组织有策略,在竞争强度不高的时候,可以压制住有兵的皇帝。但竞争在突飞猛进地升级,没有兵,心里不慌吗?要有兵,就得有钱去养兵。所以,尽管权力是多种元素构成的,但不可能摆脱物质性的兵和钱。

世俗政权里的皇帝和国王,他们想尽办法去筹兵筹钱,任何人都觉得天经地义,即便你不喜欢,也知道那是他们天生就要干的事情。可教皇、教会呢?天生就不该干这个事情,硬要去干,就意味着教会自己在推动世俗化,是在自杀。当信徒们看见教皇在争权夺利,不惜为此征兵征税,他们还会把他当作圣洁的使徒吗?这样的教皇跟自己原来鄙视的那些为了世俗利益蝇营狗苟的皇帝国王们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逻辑是:教皇参与权力争夺,因为避不开权力最基本的物质属性,就会主动地推动世俗化,结果导致信仰的破产。而教会最大的权力,凭借人们的信仰得到的权威,自然也就瓦解了。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教会异化的硬逻辑,越成功就越是在摧毁自己的立身之本。

第三个原因,最危险的,权力斗争越激烈,对斗争者的要求就越高,一旦教皇稍有不慎,根基已经动摇的教会很容易毁于一旦。

想想看,高强度的权力斗争,不仅要心狠手辣、当机立断,也要心怀理想、胸怀宽广。为什么?只有手腕没有理想,那就是刚才讲的把权力当作毒品来吸的怪物;只有理想没有手腕,就是东郭先生,只会被狼吃掉。这时你会发现,权力斗争对人的考验极高,就是因为手腕和理想这两种素质,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兼容。

英诺森三世的继任者们把他开创的教皇君主制越推越高,他们的手越伸越长,和世俗政权的冲突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教皇们就越需要有大智慧、大气魄。但人总是有极限的,人的素质不可能跟着飞涨的形势一路飙升,一旦形势的严峻,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崩溃就在眼前。

教会是如何分裂的

到这里我就可以跟你讲教会大分裂的具体指什么了,也就是谁捅破了窗户纸,把教会从巅峰推下了万丈深渊。

这个人是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普。1303年,他的党徒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城市阿维尼翁,囚禁了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教皇在这里受尽折磨,尽管后来被解救,但很快就死去了。

自此之后,教廷就留在阿维尼翁,完全被法国国王控制,一直到1378年才结束。法国国王对教廷的控制到了什么程度呢?这70多年里,大部分的红衣主教和所有的教皇都是法国人。历史上把教会这段惨痛的历史称为“阿维尼翁之囚”。

在这70多年里,虽然教廷完成了国家财政制度的建设,但在西方人心目中,教廷和教皇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但这只是教会跌落万丈深渊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教会大分裂。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把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但他第二年就去世了,于 是,一堆法国裔的红衣主教被围困在罗马城,选出了新教皇,但他们很快就和新教皇翻脸了,跑回阿维尼翁说,之前选的不算,又选了一个新的教皇。

结果,罗马一个教皇,阿维尼翁一个教皇,各自带着一堆红衣主教,都说自己是真正的教皇、真正的教廷、真正的红衣主教团,都说对方是冒牌货。法国和它的同盟国显然支持阿维尼翁的教皇,其他国家支持罗马的教皇。

就这样,两个派系并立了30多年,基督教世界终于忍无可忍,在法国国王、神圣罗马皇帝的支持下,主教和红衣主教们1409年在比萨开会,想要结束这个滑稽的局面。结果搞出了一个更滑稽的局面:大会的方案是两个旧教皇同时退位,在会上选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倒是选出来了,两个旧教皇又不退位了,结果这下有了三个教皇,相持不下。

这种局面延续到了1417年,终于三皇归一。曾经神圣威严的教廷,居然沦落成闹剧不断上演的大舞台,真是可悲啊。

这还没完,还有第三步。教会大分裂是结束了,但教会作死的路还没走完。作为结束教会分裂后选出的第一位教皇,马丁五世,他还是走英诺森三世开出的老路,继续纵横捭阖,而且更加心狠手辣,军队、税收、宫殿这些政治硬壳,都成了教廷赤裸裸追求的目标,强取豪夺、横征暴敛、卑鄙下流的事情都来了。教皇圣座自然也成了各路枭雄争夺的大肥肉。

这个时候,你就能理解路德和马基雅维利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出现了,他们把教皇看成了骑在整个西方头上的吸血鬼,一个用宗教改革的办法,一个用力挺国家的办法,目的都是彻底摧毁教会。

后果很明显,教会自寻死路。回想一下上一讲,我跟你提过但丁他们对付教会的办法,他们在理论上把教会和国家分开,强调国家才拥有强制力、教会须服从国家。

面对这样一套政治理论的攻击,教会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反过来要追求强制力,居然强势地把自己变成了世俗国家。结果是西方多了一个争权夺利的世俗强国,却失去了劝人向善、引领道德、看管灵魂的诺亚方舟。

教会坍塌的后果

教会的坍塌意味着中世纪教权与政权并存的二元结构也随之坍塌。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精神生活因为教会的失职导致严重亏空。可以预见,一旦有新的宗教运动引导人们追求纯洁的精神生活,人们将会几近狂热地拥抱它。宗教改革看来不可避免。沿着这个逻辑,你可以把宗教改革看成从外部对宗教权威的重塑,从内部对精神生活亏空的弥补。这个大问题,我以后跟你细谈。

教会坍塌的第二个后果是,世俗政权因为失去了教会的外部制约,变得一家独大。可以预见,没有外部制约,内部制约还不成熟,世俗政权的权力将会飞速膨胀,直到人民忍无可忍,奋起革命。

第三个严重后果,教会重整,政权坐大,西方的权力格局进入一个动荡期。究竟是教会能够回归,从而二元结构重新回归,还是教会从此一蹶不振、政权形成一元格局,还需要通过观察更多的因素才能判断。

本讲小结

好,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教会因为追求权力而走上了邪路,违背自己的目的、瓦解自己的根本、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地方,结果导致加速堕落,经过阿维尼翁之囚和大分裂,教会最终变成了吸血鬼,彻底失去精神团体的本质,堕落成一个争权夺利的国家。

教会的坍塌意味着中世纪二元结构的坍塌。教权、政权、大格局都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讲我带你看看什么样的新形势在中世纪末期出现,把西方从中世纪推进到现代。

期待你的到来,下一讲再见!——李筠《西方史纲五十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