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理」恰卡村:一个静谧的藏族村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庄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魅力。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的恰卡村就是一座四季群山环绕,碧水长流的古老村庄,它坐落于台子乡的西部,据县城10公里,东与新合村接壤,西与五峰镇纳家村隔山而立,南邻阿寺记村,北邻格隆村,村里人口不到一千,却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村庄里建筑风格鲜明,风景秀丽,民族团结。行走在这座静谧的小村庄里,时时都能闻到一股祥和、古朴的味道。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个静谧的藏族村庄

悠悠古寺 福佑四方

这是一个富有藏族特色的村庄,一看恰卡村的村大门,便能意会。干道两旁,两根由石块垒砌而成的方形石柱直立而上,中间横跨了一块蓝色的石质牌匾,“恰卡村”三个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旁边都是藏式图案的装饰。据村委戴云书记介绍,恰卡村是一个集藏族、土族、汉族三个民族共居的村庄,因其藏族居民占比过半,也被视为互助县唯一的藏族村庄。

众人皆知,藏族人民历来都有着虔诚的信仰,村里的“嘛呢吭”是藏族村民们每日必去念经诵佛的地方。沿着恰卡村村干道行至村子的西边,路旁一座小山上便浮现出一座小型寺院,这就是“嘛呢吭”。戴书记说,因为它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所以藏族同胞们就习惯用藏语来称呼它,含有着阳光和美好的寓意。这座寺院虽然不对外,但每天都能看到村里的信徒们前来烧香祈福的身影。

由于山路泥泞险滑,记者只能站在山下观望,寺院已经脱去了古老的外衣,但仍旧保留着藏式的建筑风格。朱红色的外墙墙头排排青砖整齐排列着,厚厚的两扇大门涂以丹漆,其门框经木工精雕细琢后,再分层彩绘出精细的图案。门外,一座六角亭在风中赫赫而立,几棵强劲的松柏好似守护院落的侍卫,几片经幡在微风中翻转。

此时,雪停了,原本经堂大殿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金碧辉煌,加上皑皑白雪及上空盘旋的袅袅梵音和几缕香烟,使整座寺院增添了一份庄严和神圣。驻足山下静静地望着这片净地,望着这片被古寺福佑着的美丽村庄,心中随即刻下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色。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个静谧的藏族村庄

古老水磨 造福百姓

冬日里,一场雪的到来掩盖了平日的喧嚣,使整个恰卡村多了一份宁静。雪花簌簌地落下,把村干道路铺盖得严严实实,一路驱车前行,几乎见不到村民们出行的身影,可能是借由这份严寒给农忙的自己放了个假吧。村口是一片树林,虽然这个季节看不到绿意盎然,却看到了棵棵树木坚强的一面,任凭沉甸甸的积雪压弯枯树的枝头,仍旧默不作声,似乎在为来年春季的蓬勃生长蓄势待发。

穿过树林,一座小桥横跨眼前,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河面大约两米多宽,天气寒冷,河边结了厚厚的冰层,但却丝毫不影响流水欢悦地奔腾着,好似不知疲倦且不惧严寒,撞上积石哗哗作响,荡起的朵朵水花,在原地转个圈儿又赶忙奔赴远方……

小桥右侧大约三百米处,一座古老的水磨坊高高地座落在小河上,水磨坊的整个外框架都由松木搭建而成,房檐下一根根松木紧密排列,形成“人”字形房顶,为“坐”在坊内的水磨遮风挡雨。

水磨是由磨盘、磨轴、水轮和引水道等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从此,水磨便成为河湟百姓加工粮食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据戴书记介绍,从他的父辈们记事起这座水磨就已经建立在这里。旧时,村民们打了粮食就扛来这里磨面,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还无污染。如今,机械化的磨面机替代了传统的水磨,但很多老村民还是习惯使用这座水磨为家里的牛羊牲畜磨食材,因此,它的遗留至今仍举足轻重。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歌谣中如此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见人们对水磨的熟悉和依赖。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个静谧的藏族村庄

优势产业 致富千家

行走在村庄里,在一片宽阔的场地上,远远地看到木棍支起的一根根绳子上挂满了一串又一串“玉挂”,洁白如玉,晶莹剔透。走近一看,原来是晾晒的根根细丝粉条,戴书记说:“这是村民们自制的马铃薯粉条,是以马铃薯为原料,经磨浆沉淀加工后,制成的丝条状的特色传统食品,而晾晒是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粉条,想必都是大家喜欢吃的食物,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此外,粉条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条本身的柔润嫩滑,更加爽口宜人。烹饪过后的粉条口感爽滑极富弹性,配合蔬菜、肉类等可以做成可口的美食。

真没想到,一个人口稀少、鲜为人知的村落里,竟然还隐藏着如此传统的手工艺。

「河湟地理」恰卡村:一个静谧的藏族村庄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恰卡村在台子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村群众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扶贫脱贫工作,其中,马铃薯的种植和出产便是一项重要的脱贫产业。村民们依靠恰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大量种植马铃薯,大力发展马铃薯农副产业,并且渐见成效。如今,说起互助县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粉条位居前列,甚至在省内外也小有名气。

此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必定离不开勤劳的村民以及各个环节帮扶链的延伸,恰卡村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帮扶、技能培训等各项措施,使村民们熟练掌握了各项种植技能,推行试种各类品种马铃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让马铃薯成品和农副产品走出家门,满足省内外市场的供需,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也力争迈向精神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