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機構如何不“疫”使命

( 2020-02-02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融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地的愛心捐贈正通過多種渠道向湖北匯聚。1月27日,杭州市發佈《杭州市關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接收社會捐贈的公告》稱,每天的捐贈款物收入和支出情況在《杭州日報》第四版公示,並同步在杭州市紅十字會官方網站和杭州市紅十字會微信公眾號公佈,接受社會監督。

杭州紅會的做法受到廣大群眾的點贊。公益慈善機構,在救災救難中從未缺席,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信息公開透明,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湖北紅會因信息披露被動反應遲緩、應對失序而飽受質疑,不妨對照杭州紅會的做法,檢視自身,千萬不能抱著委屈心態,怪輿論“站著說話不腰疼”。

誠然,地方公益慈善機構人手緊張是常態,突然面對從全國各地運來的海量物資,要在短時間內做到盡善盡美,確實有難度。尤其那些疫情嚴重的城市,此前可能沒有經歷過重大考驗,此次疫情突如其來,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他們,目前壓力和工作負荷肯定是遠超全國同行。而且,紅會受捐物資具體如何分發,衛健委和防控指揮部有很大的話語權。

但我們要看到,口碑是長期表現的總和,問題也是在平時積累的。疫情只是一面鏡子,如果日常管理不夠規範,平時作風不夠紮實,拉到聚光燈下就經不起檢視,必然會在關鍵時候“現出原形”。

關於公益慈善機構的爭議與謠言,大多與其運作過程不透明有關。在抗擊疫情這種全民關注的重大事件中,民眾捐款捐物踴躍,當地的公益慈善機構更應主動公開信息。如果連官方網站的數據都一直是測試數據,如何讓公眾放心?須知,公益慈善機構組織規模、品牌,都不能為公信力背書。只要信息公開不夠,就很容易陷入被動。

學會主動與公眾溝通,是公益慈善機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修課。如果總是等到被網友“人肉”、媒體上門採訪,才像擠牙膏一樣透露些許信息,回應質疑,負面輿論場已經形成,再要扭轉自身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必然事倍功半。事實上,公益慈善機構不僅應該公開每一筆捐贈款和物資的接受和使用情況,還可以通報現在面臨的人手不足、與醫院協調不暢等實際難題,贏得公眾的理解。怕只怕,有些公益慈善機構早已習慣了傲慢。

杭州紅會受到讚譽也表明,媒體和公眾對公益慈善機構的監督絕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做得好也會給予讚許。實際上,大多數同胞都是包容和理智的,只要每一筆賬目都清晰可查,只要看到工作人員兢兢業業奔忙在抗疫一線,大家也能理解公益慈善機構的具體難處。

在今日中國,點滴善意已匯成慈善的洪流,在民間還蘊含了極大的社會動員潛力。比如,一名演藝明星的粉絲團體,也能72小時將捐贈物資送抵武漢醫院。這其中,必然有值得學習可取之處。如果公益慈善機構與地方防控指揮部門能更密切聯繫群眾、依靠群眾,也許有助於紓解物資積壓,解決人手不足難題。這也符合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求。

每一次挑戰,都是提升能力的機遇;每一份監督,都是促進工作改進的力量。汶川地震中,四川公益慈善機構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就得到了顯著提升。期待湖北紅會等公益慈善機構,總結目前工作中的不足,借鑑成熟經驗和先進的做法,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讓慈善事業真正成為打贏抗疫阻擊戰的一支生力軍。(本報評論員李坤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