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的黨羽遍佈朝野,為什麼最後沒有登上皇位?

宋安之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個成語用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八阿哥胤禩的身上應該是很貼切。八阿哥胤禩的“蕭何”就是他的那個黨羽遍及朝野的“八爺黨”。他的“八賢王”的賢名以及在朝廷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是“民意支持率”都是拜自己的那個“八爺黨”的勢力所賜。

但是,八阿哥胤禩也是因為太過依賴於自己的“賢名”和“八爺黨”的勢力,以致讓康熙心裡對胤禩開始懼怕、反感甚至是排斥、厭惡。而一旦康熙皇帝對八阿哥胤禩產生厭惡和排斥,那麼他的那個“賢名”也罷還是“八爺黨”的勢力也罷,在康熙面前就變的一文不值。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黨羽遍佈朝野的八阿哥胤禩是一個典型的“笑面虎”式的人物,表面上看八阿哥胤禩為人隨和,禮賢下士,儒雅大度,再加上出手大方廣結“善緣”,八阿哥胤禩在朝野有相當多的“粉絲”,其中最核心的鐵桿粉絲有三位皇子,也就是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還有十四阿哥胤禵。除此之外上書房大臣當中佟國維和馬齊都是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但實際上這位八阿哥胤禩卻是一個自私貪婪,陰險毒辣的厲害角色。

按照這樣的局面,八阿哥胤禩在朝野的“人氣”怕是要超過那個在太子之位上已經坐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胤礽了,甚至可以說,八阿哥胤禩應該就是太子之位的“後補人選”,一旦太子出事,接替者應該非八阿哥胤禩莫屬(順便提一句,史書上記載大阿哥胤褆也是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之一)。

但是,這個八阿哥胤禩似乎覺得自己的勢力在諸皇子當中已經無人能敵,同時自己的能力和賢名應該也是諸皇子中首屈一指的,所以八阿哥胤禩也是在諸皇子當中對“儲君之位”覬覦心最強烈的皇子。如何扳倒太子胤礽取而代之就是八阿哥胤禩的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在這樣一個極端的心態下,八阿哥胤禩就會因為“慾望過分強烈”而犯錯誤。

從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劇情發展來看,八阿哥胤禩這個擁有勢力強大的“八爺黨”和“素有賢名”高人氣指數的皇位(儲君之位)的最有力的爭奪者,最終沒有能夠登上皇位的根本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康熙,第二個是因為自己。但說到底還是八阿哥自己“利慾薰心”所致。

八阿哥胤禩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試圖和他的皇阿瑪“鬥智鬥勇”,也就是說八阿哥胤禩錯誤的把他的皇阿瑪康熙當成“太子胤礽的後臺”而作為自己的對手,這其實是一個最致命的錯誤,選擇太子為對手是奪嫡的需要,但是選擇康熙為對手就是自取其辱。

其實,康熙對八阿哥胤禩的能力和水平還是比較認可的,所以才會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朝政,電視劇當中的第一集,康熙四十六年的時候,這個八阿哥胤禩已經早已分管戶部的事務了。他和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還有三阿哥胤祉都是分管六部的重要角色,那個時候的四阿哥胤禛還只是一個貝勒身份的散佚大臣。

年輕八阿哥胤禩比四阿哥胤禛更受康熙的重視和重用。

但是康熙四十六年的這一年的一場水災,讓“國庫空虛”這個巨大的隱患暴露出來,康熙聽到這個情況,看著剛才還在“侃侃而談”一方面吹捧康熙是自古以來治理河患的千古一帝,給康熙灌迷魂湯說黃河水患都是刁民和地方官員為了騙取賑災銀子而誇大的,皇阿瑪不必自責,即使的確需要賑災,無非就是錢和糧兩件事:國庫撥銀子加上到災區周圍州縣籌糧。

而國庫空虛和災區周邊省份無糧可調的事實讓康熙著實丟了面子:把國家交給太子代自己屬理,太子就搞成這個樣子,而這個“侃侃而談”的八阿哥胤禩正是分管戶部的阿哥。這個臉打的是“啪啪作響”,康熙這個時候對八阿哥胤禩的好印象開始大打折扣。

而面對赴江南籌款賑災的的這個得罪人又風險極大的“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胤禩表達出來的自私的嘴臉讓康熙開始鄙視這個“眾口一詞”的稱讚的“賢德皇子”。

在這個問題上,八阿哥胤禩的想法和選擇和他的皇阿瑪康熙是離心離德的,也從一個角度暗示八阿哥胤禩儘管“勢力和名聲”都算得上皇子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康熙的眼裡,這個兒子也太看中自己的名聲,太愛惜自己的羽毛。

八阿哥胤禩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在他的皇阿瑪面前不斷的“秀肌肉”。表現自己的實力,勢力和人氣,他的這種看似強勢和聰明的各種行為,不斷的觸及康熙非常脆弱的部分,讓康熙對這個“心術不正,結黨營私”甚至是仗著自己的強大的遍及朝野的“八爺黨”的勢力,藉助首輔大臣佟國維的支持,試圖以壓倒性的優勢逼迫康熙交出“儲君之位”進而交出皇位(這是康熙的判斷和感受)。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八阿哥胤禩利用康熙委派他牽頭審理刑部重大冤案的機會,用打著康熙的旗號誘供的手段,在刑部侍郎肖國興那裡拿到了太子贏礽作為刑部“買賣人命”大案的幕後主使貪贓枉法的口供筆錄,八阿哥胤禩認為這個證據(把柄)足以扳倒太子胤礽。

但是康熙更在意的是八阿哥胤禩的“心術不正”,完全不顧康熙的感受,拿著太子的把柄“逼迫”康熙廢黜太子,所以,當康熙在圖理琛的嘴裡聽到了肖國興的“抱怨”之後,會惱羞成怒的連罵三聲“其心可誅!”

到了這個時候,再指望康熙還可以容忍八阿哥胤禩的強勢就已經是“一廂情願”了,康熙也已經開始把八阿哥胤禩當成了對手和嚴密防範的對象,康熙再做點什麼事說點什麼話,如果說能看出來對八阿哥有利的情況的話,那基本上就是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的一廂情願(比如在熱河行宮康熙讓八阿哥代表自己宴請蒙古王爺,拿著蒙古王爺進獻給太子的金如意當做打獵的賞賜等)。

而太子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的一系列“表演”,其實康熙一直是看在眼裡的,所以當康熙覺得這個老八胤禩越來越不像話的時候,為了奪得儲君之位搞得把戲越來越過分的時候,康熙出手了,並且是在八阿哥胤禩完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

在康熙召集大臣和皇子們庭前議事決定新太子人選的時候,八阿哥胤禩看到的局面就是他和佟國維的同盟已經形成,上書房統計整理的推舉新太子的奏摺當中,推舉他這個“八賢王”的奏摺遙遙領先佔絕對多數,按照康熙事先的承諾(完全按照推舉的結果確定新太子),八阿哥胤禩認為應該是“穩操勝券”才是。

但是,康熙卻是非常利索的通過隆科多對佟國維的揭發來罷免了佟國維,坐實了佟國維為了自己家族的私利,居中串聯保舉八阿哥胤禩的“結黨營私”的大罪,一方面造成這次的推舉太子因為受到了佟國維的操縱而失去公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坐實了八阿哥胤禩為了得到太子之位與佟國維結盟相互利用的“欺君”之罪,八阿哥胤禩的這一波操作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說到底,八阿哥胤禩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朝廷上下的口碑都是康熙的眾多兒子們的佼佼者(之一),他之所以最終沒有能夠在眾皇子的奪嫡之爭當中勝出,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位“八賢王”自恃實力強勁,而敢於公開與太子胤礽叫板,並進一步和康熙“明爭暗鬥”,最終是不可能得逞的。

在這一點上,四阿哥胤禛就是真的有智慧,他就知道一個真理:只有把康熙皇上當做自己的後臺,才有可能繼承皇位,說到底,誰來繼承大統,最終還是康熙說了算。所以四阿哥胤禛的原則就是“不惜得罪滿朝文武和王公貴族也要讓康熙滿意,絕不結黨,甘做孤臣”。

四阿哥胤禛成功了。


步武堂


老八看起來實力強,其實未必,認真分析的話,會發現四爺實力未必比他弱,甚至比他還強。

眾所周知,是老八推動了胤礽的廢除,其後舉薦新太子時,老八看似出盡風頭,其實則成為出頭鳥,這次他損失非常大。首先,佟國維的倒臺很大的削弱了老八的勢力。其次,他在康熙心中地位下降,很多老八一黨的人,可能會遠離他。其三,太子一黨的人肯定會感激四爺在舉薦新太子時保舉胤礽,後來胤礽再次被廢,這些人大部分都投靠了老四。太子可是做了38年的太子,其勢力之大可想而知,四爺收編了他的人馬,勢力自不會弱。

另外,老八在王爺中的死黨只有兩個飯桶一般的老九老十,兩個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老十四本和他關係好,但當了大將軍王后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已和他貌合神離,不能算他的人。而老四一黨的王爺中,老十三即便圈禁十年,一出來老部下都支持他,可知及能力威望。另外,很明顯老十七也是雍正的人,此人也非等閒之輩,只不多電視劇中沒有展開講。

最後,老八當不上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康熙不賞識他。康熙深知當時朝廷積弊很多,必須要有魄力的人才能夠消除這些積弊。但康熙認為老八太放縱屬下,又天天琢磨收買人心,他繼位的話,這些積弊不僅不能消除,還會越積越深,影響江山社稷。

所以,康熙看中的是老四,其實他在死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當了,當時所有的皇子都在皇宮,實則在圖裡琛的掌控下,而圖裡琛忠於康熙,必然聽四爺。另外,隆科多掌握了九門,也是老四的人。這樣的話,老四等於掌握了整個京城的防務,老八就更沒機會翻盤了。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孤舟釣江雪


老八的失敗,恰恰是這個“權傾朝野”導致的,與“孤臣”雍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代實行皇位世襲制,皇帝在世時,為了完成自己死後的權利順利交接,一般會有意識地對太子進行全方面的歷練,同時也會幫助太子培養一些個人勢力,並打壓一下其它冒頭的皇子,讓太子登基後能夠牢固掌握權力。

但這一方面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任何時候,太子還是其它皇子的勢力都不能超過現任皇帝。從春秋戰國到明朝,這一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主弱臣強帶來的是皇帝位置不穩,對朝廷內外掌控減弱,最終發生類似“玄武門兵變”或者“靖難之役”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

老八出身卑微,想要上位只能另闢蹊徑,他要做的有兩件事:一是把太子胤礽拉下馬,他才有機會;二是廣結朝臣,能過朝臣的勢力影響康熙,最終選擇讓他接班。

但康熙也有自己的原則,太子不稱職要廢黜,只能是康熙自己的主意,決不允許其它人使心眼,更不容許別的皇子通過經營或者運作,從而達到爭儲的目的,否則將造成很壞的影響。同時,太子被廢只是為了於國有利,太子的兄弟們不能因此起殺心,導致禍起蕭牆。

更為重要的是,康熙決不容許自己還在時,底下人通過結黨營私造成尾大不掉。所以康熙朝中期,先是索額圖和明珠兩黨被康熙狠狠整了一把。然後是太子胤礽被廢,最後在公推太子過程中,老八的勢力和野心暴露無疑,也被康熙否決。

最後只有那個號稱“孤臣”的老四,表面上得罪了所有朝臣,天天吃齋唸佛,一幅閒雲野鶴的樣子,實際上內裡也沒閒著,除了面上不時為國操心外,內裡還暗中結交十七王爺等人。


華哥雜談


老八胤禩人稱“八賢王”“八佛爺”,是康熙二十多個皇子中最具聲望的,為人精明練達,寬仁和藹,無論兄弟手足還是內外朝臣,甚至包括門客下人,只要有求於他,能幫忙的決不含糊,無論是要錢求官還是奪情免參,胤禩從不袖手旁觀,看人落水而不救。正因如此,胤禩不僅博得

“八賢王”的美譽,更是籠絡了一眾黨羽,遍佈於朝野內外,四九城中一旦發生任何風吹草動,整日裡足不出戶的胤禩總是能夠搶先一步,獲悉原委。因此,當第一次廢太子後,康熙詔告天下,讓百官舉薦新太子人選時,老八胤禩獨佔鰲頭,成為新太子最熱門的人選。

那麼,為何深受百官擁護的胤禩最終會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胤禩刻意模仿老爹康熙的行事風格,康熙以仁孝治天下,胤禩則以寬仁收賣人心,網羅眾多朝臣阿哥為他吶喊助威。但他卻忽略了康熙對阿哥們的基本要求:

文武官員不得結交阿哥。

前明因黨爭而亡國,康熙吸取教訓,三申五令不準官員結黨營私,加上此前索額圖一黨為保太子上位發動的篡位陰謀,讓年老體衰的康熙更加警覺。胤禩自以為濫施恩典,收賣人心的事做得天衣無縫,誰知康熙早已察覺到了。

辦差不力,遇事推諉

原本戶部是胤禩在負責,國庫出現2500萬兩銀子的鉅額虧空,雖說責任不全在他,但至少也是難辭其疚的。可當康熙下旨追比欠款時,胤禩馬上具折辭差,並假惺惺地推舉四阿哥胤禛承擔追比欠款的差事。說到底,還是因為這份差事得罪人多,牽涉面廣,而且成功率還不高。胤禩怕得罪人多,壞了他的聲譽,得不償失,因而辭差。

這是典型的只想撈好處,不想下力氣的主,康熙一代英明聖主,怎麼可能會將祖宗基業託付給這樣的皇子呢!

心胸狹窄,滿腹陰謀

八爺府裡,整日價都在研究陰謀詭計,不接追比欠款的差事是夥同老九、老十、老十四一起商議決定的,往康熙六十大壽的賀禮中放入死鷹也是在八爺府完成的。這夥“八爺黨”設計了眾多陰謀詭計,根本目的說到底就八個字“逼死康熙,自己上位”。

雖然年老體衰,但康熙並未喪失警惕性,對老八平日的所作所為早有警覺。於是乎在第一次廢太子後,故意佈下疑陣,令百官推舉新太子人選,先放出一劑猛藥“唯一體公議是舉,決無偏私”再下一味藥引子,針對道士張德明“八王大,八大王”的流言,康熙表示“江胡術士之言,也不可一概視為妖言,因為它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康熙故佈疑陣,引蛇出洞策略收效顯著,以佟國維為首,推舉老八當新太子的一眾官員受到打壓,老八更是被康熙一道諭旨,剝奪了成為儲君人選的資格:

八阿哥胤禩系辛者庫賤妃所出,且辦理政事殊少勞績,斷不可立為太子。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黨附胤禩,希圖奪嫡,厥罪難逭,著一體鎖拿宗人府勘後定罪!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老八至死都沒有明白他為何輸給了朝中人人都不看好的冷麵王胤禛,京城裡不是有歌謠唱道:雍親王,雍親王,刻薄寡恩賽閻王。為什麼皇阿瑪非要將江山社稷交到這種人的手中,難道真的是年老昏聵了嗎?

其實答案很明白,去江南賑災是胤禛,追比欠款是胤禛,顧全大局,不避嫌怨,替父分憂還是胤禛,那皇位自然也就是胤禛的嘛!這就叫做,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肯定就不得嘍!



歷史茶坊


缺少關鍵人物

人以類聚,雖然八爺黨羽遍及朝野,但無論是在軍隊、內閣、近侍都沒有掌握關鍵人物。八爺黨雖眾,但多以隨波逐流、投機心理為主,沒有鄔先生、田文鏡、年羹堯這樣忠心耿耿且能力爆表的人輔佐,張廷玉、隆科多等人也不站在他這邊。關鍵時刻沒有人特提供建設性意見,錯失幾次絕佳的機會。

野心明顯手段粗陋

無論是打獵還是死鷹事件,自我展示的太過,有抬槓的嫌疑。康熙身處權利頂層幾十年,本身也是強力人物,對這種伎倆豈能不知。康熙要的不是老好人,所以才有他對老四說的那句“朕就是要你做一個孤臣!”可以說九子奪嫡背後的康熙才是隱藏的大BOSS。

不掌握軍隊

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個道理無論古今皆通用。即便是老四登基後八爺黨仍然展開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逼宮,奈何被老十三率軍瓦解。有時候我可能會假設,以老十四在軍隊中的威望和資歷,未必不能掌控住軍隊,只是老八沒能用好老十四,結果鬧得雞飛蛋打。


懷舊大耳朵


應該說正史: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除了大阿哥外,最重要的就是皇八子胤禩了。胤禩的生母雖然地位很低,但他卻相貌不凡又很有才幹,十多歲時就隨御營效力,在拉關係籠絡人心方面很有一套。這一切被康熙帝看在眼裡,為了身邊不再出現第二個同胤礽那樣和自己爭人心的兒子,康熙對胤禩旁敲側擊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已,人皆稱之。胤禩自然明白父皇語重心長的告誡,但是,對於皇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卻沒有絲毫的減少,反而更加放肆地為奪取皇儲進行活動,甚至以皇儲的當然繼承者自居,當局勢沒用明朗,誰是下一任皇儲是那一位皇子還不知道,他就蠢到公開地問康熙:我如今應怎樣做,並欲言病不起,以試探康熙對他的看。胤禩的黨羽也四處遊說,為他爭取當皇太子出力。太子胤礽廢后一斷時間,康熙出人意外地命令朝臣商議再立太子,規定大臣們可於除大阿哥不立之外,推舉一人為皇太子。結果支持胤禩的馬齊,揆敘,阿靈阿等人暗中密議,在手中寫一個八字,四處活動,暗示諸大臣要推舉皇八子,於是朝臣眾口一訶,統統保舉胤禩為皇太子,這個行動暴露了胤禩結黨圖位的陰謀,引起康熙帝的很大不滿和猜忌,馬齊也被罷官。當胤礽第二次被廢后,胤禩又會籠絡人心,其黨羽聚而不散。康熙對胤禩收買人心,結黨營私的活動深惡痛絕,害怕他發動政變逼自己讓位,遂屢次藉故痛斥胤禩打擊其黨羽。並宣佈自己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茹叔敬


如果有一個詞叫“花樣作死”,那麼形容八阿哥胤禩最恰當不過。我們就來聊一聊八阿哥自作聰明,卻不斷自貶之路。當然我們說的是《雍正王朝》,正史的話請查史書。

開頭即高潮,八阿哥馬屁一流

《雍正王朝》開局十分緊張而精彩。面對水患,身為太子的胤礽只憋出一句“皇阿瑪,英明睿斷,自由主張”。八阿哥這時候自動請纓,先陳述一番黃河發大水跟皇上無關,只是天禍,讓康熙不應掛懷,緊接著說出了幾個空而泛的想法,附近府縣調糧,國庫支援。但是此時國庫空虛,府縣缺糧的實情八阿哥卻不說出來,可以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啊。

肖國興事件,誘審手段可恥

為了將太子逼下臺,八阿哥胤禩誘審因貪汙入大理寺的太子心腹肖國興,說只要舉報太子,就可以保命。肖國興果然將太子受賄案和盤托出。八阿哥連夜上奏,彈劾太子。奏疏被張廷玉背鍋燒燬,圖理琛在押送肖國興往寧古塔的過程中得知全部,告訴了康熙。康熙用了八個字“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八阿哥明面上升為廉親王,實際在康熙心中地位大降。

行獵事件到群臣保舉,八阿哥一降再降

行獵時間,蒙古群豪爭相推舉八阿哥捕獵不殺有賢心,金如意該給八阿哥。最後經過口頭訓練的弘曆一句“爺爺,是我大清第一巴圖魯”給攪黃。象徵儲君地位的金如意最後給了乳臭未乾的弘曆。八大山莊事件,八阿哥讓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筆記,調動軍隊謀反。事件水落石出以後,康熙雖然沒有明說,八阿哥也沒有受到懲罰,但是康熙心中自由主張。太子被廢和復立太子時候,群臣保舉廉親王八阿哥胤禩為太子,並且公然和康熙互懟。這個互懟之人便是佟國維,質疑康熙為什麼不立八阿哥。康熙自然心中有怒,我還沒退位,你的黨派就已經要這樣囂張了?


阿哥打架到死鷹事件,徹底失去機會

十阿哥和十三阿哥在朝堂前公然打架,十阿哥怒罵十三阿哥是太子一條狗。十四阿哥質疑康熙作為對八阿哥不公。康熙對八阿哥,十四阿哥這哥幾個都不太滿意。朋黨風氣嚴重影響到了兄弟情義。死鷹事件八阿哥胤禩借十四阿哥之手,在康熙大壽上將十四阿哥的禮物調換成死鷹,準備造成大亂,自己趁勢而上。但是他低估了康熙心性,事件來龍去脈康熙怎麼能夠不知道。康熙雖然病倒,八阿哥卻永遠遠離了儲君地位。


八阿哥在這一個過程中,雖然得到了群臣擁護,但是關鍵人物圖理琛,隆科多,張廷玉幾乎都是康熙的人,而且八阿哥自己花樣作死,怪不得誰。


紅雨說歷史


這個問題以前回答過。主要還是跟老八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有關。

其一:老八雖說勢力大,但其實只是手底下人多而已,真正有能力、有權利的沒有幾個,像任伯安等,除了撈錢沒別的本事,至於說在關鍵時刻能出個好主意的就更沒有了。老四就不用說了,雖說人少,像老十三,雖說沒掌握實權,但是在軍中有威望,有威信,能鎮得住那些帶兵的將軍們,田文鏡在雍正登基以前就已經是河南巡撫了,年羹堯是陝甘總督,整個大西北都貴他管,李衛當時好像還是個縣令,但都是有實權的人,至於出主意的人,鄔思道就夠了。

其二:從二人平常的表現也能看出來,老四雖然說貼面無私,人稱“冷麵王”,但是他能幹實事,關鍵時刻能替康熙分憂,不管能不能幹成,我先攔下來,在這方面最起碼給康熙的印象要好很多,在大事面前從不含糊。老八是每次有什麼事自己不幹,嘴上說的天花亂墜,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還暗中使絆,為了爭西北軍權,白白犧牲了六萬將士的性命。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老八的格局不怎麼樣。

他二人的所做所為其實康熙都知道,康熙心目中的後繼之君首先就是要有大局觀,心裡裝著大清江山和億萬黎民百姓,其次就是要繼承他的遺志,改革吏治。而要完成改革,就必須要有雷霆手段,老四就具有這樣的性格。再加上老四給康熙生了個好孫子,皇位傳給老四也就不奇怪了。


雪穎


八阿哥能不能登上皇位,主要取決於康熙,康熙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八阿哥呢,主要是四個印象導致八阿哥在康熙面前失寵,並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


第一個印象:出身低賤。這一條就由不得胤禩自己選擇了,生母良妃衛氏辛者庫出身,雖然後來被封為妃子,但是與皇后和貴妃之類的還是有很大差距。關鍵是每次胤禩不如康熙意的時候,康熙總是能夠聯繫到胤禩的出身問題,甚至有出身低賤者必行事卑劣之語,可見這一條給胤禩拉分不少,也給他的爭儲留下了陰影。


第二個印象:假仁假義。康熙是有名的以聖人之道治國,強調仁孝,後來的廟號清聖祖也與此有關係,八阿哥胤禩也可以算是處處學習康熙的仁,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廣結善緣,在王公貴族和朝臣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康熙曾一針見血的指出胤禩的仁不是真仁,而是為了收買人心,拉攏人意,一旦帶上有色眼鏡看人,那這個人的行為就變味了,所以康熙據此而看不上胤禩的許多作為。


第三個印象:結黨營私。自從太子和索額圖勾結意欲謀逆之後,康熙對拉幫結派和皇子結交大臣很是敏感,八阿哥在諸皇子中有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四子的支持,在朝臣中有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和王鴻緒等朝中重臣的擁護,可以說這個陣勢把康熙嚇著了,這比當年的太子集團還要兇猛的多啊,所以在太子被廢后集體舉薦八阿哥的時候,康熙就著手開始了對八爺黨的打擊。


第四個印象:私大於公。本來八阿哥就手握一把好牌的,諸皇子參與政務管理之後也顯露出了很高的才能。但是在黃河水災治理和追繳國庫欠款時沒有迎難而上,卻處處明哲保身,不願意得罪人而影響了自己的賢名,甚至在四阿哥胤禛辦差時還到處使絆子,這些康熙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尤其是最後審理刑部案件,急功近利的欲絆倒太子,都給康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康熙作為一代明君,對自己晚年倦政留下的攤子是十分清楚的,自己要留聖名,要行仁道,很多事情就沒辦法較真去做了。所以繼承者必須要有收拾爛攤子的勇氣和雷厲風行的鐵腕,隨著形勢發展,在康熙五十三年就基本斷絕了八阿哥胤禩當儲君的可能,胤禩也就在皇位的爭奪中基本出局了。


滄海話歷史


八阿哥是如何奪嫡失敗的

《雍正王朝》裡八阿哥胤禩風姿俊郎,極具才幹,八爺黨勢力滔天,追隨者眾,為什麼最後會奪嫡失敗,下場悽慘呢?這主要同他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有關,性格決定成敗,這句話在胤禩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愛新覺羅.胤禩,康熙第八子,母良妃衛氏,自幼由胤褆生母惠妃撫養,性聰慧,具才幹,為康熙做過許多宗室,陪侍的差事,深受康熙的喜愛,十七歲就被封貝勒,是眾皇子中最年輕的一位貝勒,並長期兼管戶部,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和喜愛。

胤禩此人,性格隨和開朗,喜歡結交朋友,辦事幹練果敢,在朝野上下口碑俱佳,有著八賢王的稱號,但他心思縝密,善用權謀,處處力求圓滿,行事略顯圓滑,又不免給人以心機重的印象。在其掌管戶部期間,沒能替康熙看好錢袋子,放任朝廷官員大肆從國庫中借款,使得國庫空虛,康熙四十六年黃河大水朝廷竟拿不出錢來抗洪賑災,令其形象受損,在指派四阿哥胤禛趕赴災區賑災,並取得初步成果後,康熙深感國庫空虛,諸事掣肘,決定選派一位阿哥來追繳國庫欠款,並特意在胤禛賑災還未回京時派下差事,並許諾眾皇子有能完成此事者加封郡王,其意就是希望胤禩能挺身而出,為朝廷出力,為君父分憂,攬下這件差事,不曾想胤禩卻嫌追討欠款出力不討好,拒絕辦此差事,並舉薦辦事未歸的胤禛追討欠款,同時為表其意之誠,自請放棄其兼管的戶部的差事,在朝廷需要時過多的計較個人得失,應該說胤禩此舉給康熙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

不久太子胤礽為還清國庫欠款收受賄賂,私換死囚,爆出了重大丑聞,康熙震怒,決定選派一位皇子來主導審理此案,由於此案必然涉及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禛在高人指點下託病不出,避開了此案,而胤禛不疑有他,接下了這個差事,並使用了誘供的方法,假冒康熙旨意騙取主要當事人肖國興的口供,並連夜進宮面呈康熙,應該說胤禩此舉極為不妥,誘供肖國興雖然可以快速拿到口供,審結案件,但這種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方法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警覺,拿到口供後不走正常程序連夜進宮,除了表明胤禩對審理結果的重視之外,更暴露了其過重的功利之心,給人以急不可耐的負面觀感,如此急著扳倒太子,如此急著表現自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聯想,會給人以非常不好的印象,也許這就是俗語說的聰明人辦傻事吧。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康熙下旨各級官員推舉新太子,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四處奔波,聯絡官員,意圖推舉胤禩成為新太子,十阿哥胤俄更是找來了一位江湖術士張德明為胤禩造勢,整個八爺黨完全暴露在眾人的視野下,卻不想此舉正中康熙下懷,康熙藉機罷黜了同八爺黨關係匪淺的宰相佟國維,當面直叱胤禩等人的圖謀不軌,直接就想鎖拿胤禩等一干人眾,最後雖然赦免了胤禩等人的煽亂朝綱的罪名,卻也等於宣告了八爺黨意圖上位的徹底失敗,實際上胤禩在推舉太子一事中雖然有過聯絡朝臣,串聯溝通的事實,但其在推舉太子的事件中會有那麼多的人舉薦他卻同他為人隨和,廣結善緣是分不開的,他在朝野上下的確是擁護者眾,說他是人心所向並無不可,他的八賢王的名號還真不是白叫的,而康熙之所以會準備處置胤禩也和八爺黨勢頭過盛,已影響到了朝局穩定有直接關係,就算胤禩是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康熙也絕不會容忍這個人如此強勢,功高震主,這是為臣者的大忌。


另外,胤禩之所以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選,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原因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對待新政的態度。康熙在位六十多年,英明睿智,威鎮寰宇,但在其晚年,御下過於寬仁,致使政務鬆弛,官員貪汙腐化嚴重,同時朝廷稅制不合理,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懸殊,朝廷的稅收逐年減少,對於這些弊端康熙是心知肚明,洞若觀火,怎奈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濟,再者朝中九子奪嫡,政令不暢,改革吏治,施行新政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康熙希望自己的繼承人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匡正自己的過失,刷新吏治,推行新政,實現自己富國強兵的夢想,所以他將要選定的繼承人必須能夠認識到現行體制的弊端,有意願有能力廢除舊制,推行新政,而胤禩這個人同朝中官員過從甚密,很難指望他能板下臉來整頓吏治,還有他的那個八爺黨,也不是為人君者該所為,在君王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豈有身為人君者會和朝臣結成一黨,厚此薄彼,以後怎麼會成為一代明君?在稅制改革上胤禩更不可能會是支持者,八爺黨本身就是現行體制的既得利益者,稅制改革就是動了他們的奶酪,哪裡可以指望胤禩能夠推行新政,吐出到嘴的肥肉?所以

從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的角度來考慮,胤禩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人選。

總的來看,胤禩之所以會奪嫡失敗,是同他的性格和行事風格分不開的,康熙在彌留之際對胤禩有著如下評判,胤禩此人,是處處學朕,卻又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理天下,他是以寬仁來收買人心,即便他的寬仁是真心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此言可謂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