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清朝末世沉沦,惨遭列强蹂躏,船坚炮利皆不如世界列国,而能斡旋多年,苟延残喘,所恃者只有一个李鸿章,李鸿章力主洋务,雄心大才却步步维艰,受内外掣肘之害,致使北洋海军军费长期不足,武器战备陈旧落后,甲午一战北海海军全军覆灭,朝堂上下、在野士子百姓皆言李鸿章该杀,或许此时李鸿章才明白当年老师曾国藩急流勇退的无奈和苦涩。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李鸿章青年受恩师曾国藩教诲颇多,而在曾众弟子中,李鸿章出类拔萃也让其刮目相待,晚清名家、李鸿章的同窗吴汝纶,曾记录了曾国藩与李鸿章的三次激烈冲突,险些让曾李二人反目成仇,虽然李鸿章语言激烈,拂逆师尊,但吴汝纶却评价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中唯一能与之争议是非者,可见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吴汝纶记录的这三次冲突分别是:“祁门移军”之争、疏劾李元度事件、当面批评曾国藩性格儒缓。在外人看来,无论是作为上司还是师尊,李鸿章此举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让世人瞠目,但李鸿章却有此胆魄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按常规办事确属魄力十足。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一、“祁门移军”之争

公元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发生激战,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破,一时间牵动苏、浙告急,朝廷连下八道诏书催曾国藩率兵救援,曾国藩无奈只好将军营搬到了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祁门县,李鸿章得知后及时劝谏曾国藩:祁门四面环山,像一个锅底,如若扎营于此,必然将自己置于绝境,祸患无穷,然而曾国藩却死活不同意搬迁兵营,或许此时曾国藩想要学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另外此举也有政治原因,想让朝廷放心,表明自己坚决执行朝廷命令,但此举无异于要冒极大风险,李鸿章心急如焚,动员各部纷纷劝谏,曾国藩固执已见,被逼得急了便公开声称说 :“各位要是胆小怕事,都离开好了!”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然而不久之后,李鸿章竟然果真负气出走,虽然心中有火,但李鸿章还是多次写信请曾国藩赶紧搬迁,否则悔之晚矣,后来连胡林翼都极力劝曾国藩撤军,对李鸿章的建议颇为赏识,李鸿章还动员曾国荃从前线带信,言辞极为恳切,此信“情词恳恻,令人不忍卒读”,曾国藩听后大为感动,在日记中如是写道 :“读《出师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 ;读弟此信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友。”在太平军的攻击下,曾国藩最终下定决心,下令军营撤离祁县,并称赞李鸿章颇有远见。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二、疏劾李元度事件

然而在“祁门移军”之争之后不久,李鸿章与曾国藩又因为李元度事件大吵一架,二人关系又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李元度不仅是曾国藩的秘书而且还是曾国藩的恩人,湘军初建期间,屡屡挫败,李元度在曾国藩身边生死相随,后来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屡次被打破,曾国藩几番要投水自杀,都是李元度极力劝阻才没有酿成大祸,曾国藩对李元度极为信任,李元度不仅是湘军的元老,还是曾国藩私交甚好的老友,然而李元度擅长文笔却不擅长带兵打仗,曾国藩也明白李元度并不是将才,但还是因为私情举荐李元度为徽宁池太广道即皖南道道员,领兵驻防徽州(今安徽省歙县)。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徽州是皖南通往浙江、江西的要道,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是祁门大营的大门。太平军进攻此地时,李元度擅自出兵导致大败,湘军大本营危如累卵、岌岌可危,李元度逃生后私自离开让曾国藩十分愤怒,一气之下竟然要上疏弹劾李元度,曾国藩让李鸿章执笔写弹劾李元度的奏折,然而李鸿章却坚决不从命,认为此战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曾国藩,不能把板子全打在李元度身上,李元度生死追随曾国藩,曾国藩此举未免太绝情,然而曾国藩却坚决要大义灭亲,二人面红耳赤,一时僵持不下。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李鸿章十分气愤的说:“如果一定要弹劾,门生不敢起草。”曾国藩也上来了脾气,说:“我自己会写。”没想到李鸿章又继续狂怼老师曾国藩: “若是这样的话,门生亦将告辞,因为留在这里已经毫无意义,只能离恩师而去了。”曾国藩失去理智,怒吼李鸿章:脚长在你身上,你想走就走!如果说前次矛盾只是二人政见的不统一,那么这次二人就颇有些意气用事了,不久之后,李鸿章果然再次出走,二人冲突继续升级。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三、当面批评曾国藩性格儒缓

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六,曾国藩主动找到李鸿章,深情慰问,又经他人说和,李鸿章本来也内心有愧,于是又回到了曾国藩的幕府,曾国藩摒弃前嫌,对李鸿章更加礼遇,凡军国大事都与之商议,然而重返曾国藩幕府的李鸿章仍然本性不改,直率依旧,李鸿章对这位恩师虽然顶礼膜拜,内心十分佩服,但是对于曾国藩的缺点李鸿章从不避讳,重回幕府后,仅仅三个周后,李鸿章和曾国藩聊天时,曾国藩虚心问自己有何缺点,李鸿章竟然脱口而出说:“您处理事情比较迟缓,缺乏魄力,不果断。”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并未动怒,他在当夜的日记中写道:“与少荃久谈,至二更三点始散。论及余之短处,总是儒(懦)缓,与往年周弢甫所论略同。”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胸怀还是非常宽广的,不愧为晚清大儒。

李鸿章三次顶撞老师曾国藩,关键时刻让步让曾国藩感激涕零

李鸿章虽然与自己的恩师多有冲突,但是在攻打天京城时,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围困天京久矣,明明唾手可得,却围而不打,为的就是等到自己的恩师曾国藩赶到,合力取下这份天大的功劳,曾国藩与太平军斗了十几年,如果最终被李鸿章率先攻下天京城,恐怕要羞愧至死,也正因为此,曾国藩对李鸿章感激涕零,并引为终身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