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郭沫若“黃帝陵”題字的書法水準?

驚龍軒


郭沫若以其才情為大家所知,其書法藝術自成一家,比起世上流行的什麼王體,顏體,柳體似乎顯得另類,但確有自已的書法風格,寫王體,顏體,柳體再有功力也只能說寫得好,不能成家。郭沫若的什麼王體,顏體,柳體其字可以亂真,但提字,書法始終自行其法,就是有自已的風格,其書法也許不如王,顏,柳諸位,但已形成了獨立的書法。″黃帝陵″書法自有自已的書風,也有各家之長,總體上大氣磅礴。其實郭沫若之為人為事,其才情經歷自有歷史記載。從民國至新朝,從國內至海外都有回應。從郭沫若的一生建樹很多,最是在金文,歷史,考古,戲曲,文學藝術上卓爾不凡,有中國笫一才子之稱。正因如此,所以無論毛先生,周先生都要借重他的才氣,但也在打圧之中,郭沫若何嘗不知,郭也要顧及家人朋友,所以只能違心地寫文說話,但從不投井下石。毀郭的人說得最多的就其人品如何,其實郭沫若就罵了魯迅和蔣介石,寫了甲申三百年祭,得罪了一幫人。但有無人能舉證郭沫若用其學術尊崇,用其權力權勢整人害人?相反卻提㩗了不少年青才俊。郭沫若的著作和行為都有歷史記載和出版,比起所謂的權勢人物高下立判。


月亮知我心66174486


康生一句“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好”,讓人往往以為郭沫若的字很差,其實並非如此。

康生的話有很多自誇的成分,從舊社會走出來的文化人,自小接受毛筆訓練,他們的書法當然不會差到哪兒去。郭沫若也是如此。

“黃帝陵”三個字,與他題寫的“中國銀行”風格又有所不同,“中國銀行”更輕鬆,“黃帝陵”則融入了一些碑學筆法,顯得更為厚重,這與黃帝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非常契合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下面大家欣賞同為文化先鋒的魯迅先生的書法作品。


千年蘭亭


作為我國20世紀傑出的“碑學”書法代表,郭沫若雖然沒有入圍10大書法家,根本原因是,同樣以碑學書法聞名的康有為(1858年——1927年)先生有幸入選,鑑於每種書體只選取一人的原則,因此,郭沫若被排除在外。但“現代文學六大家”的評選並沒有遺忘他。

毫不誇張地說,郭沫若是上世紀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牌匾王”,經他之手題寫的牌匾數不勝數,從質量來看,都屬於上乘,直到現在,這些牌匾依然懸掛在這些著名場所,供人瞻仰,並深受大眾喜愛。

從故宮博物院、中國書店、慶雲堂、榮寶齋、中國銀行,再到內聯升、和尚紀念碑、太湖佳絕處、華佗紀念館、武侯祠、瀋陽故宮,等等,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勝場所或百年老店。

當然,1958年5月由郭沫若題寫,於1963年鐫刻在石碑上並矗立於黃帝陵大門前祭亭中央的“黃帝陵”三個大字,同樣是郭沫若先生的一大代表作。

從整體來看,“黃帝陵”這三個字用筆老辣,大氣磅礴,搖曳生姿,既有魏碑書體的凝重、渾厚和嚴謹,又有行楷書體的灑脫、靈動和奔放,把郭沫若的碑學功底和詩人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他一貫的“郭體”書寫風格。

在書法素養上,郭沫若是善於融會貫通和博採眾長的智者,他首先從唐楷裡(主要為顏體和柳體)吸收營養,打好書法的根基,然後又逆流而上,一步步追尋書法的根源。

在追逐到漢隸和魏碑時,他停下來,以極大熱情開始對這些書體進行拆解和消化,最終打通了通往書法廟堂之氣的大門,因此,他給自己的書法糅合出樸拙、厚重、莊嚴的特徵。

但他並沒有停留在這一書法美學裡止步不前,他的探索精神讓他發現了打散和融合的樂趣。他打散了漢隸魏碑的靜,融合了行書和草書的動,把靜態書法跟動態書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動中有靜,開合有度,剛柔並濟的書寫形態,最終完成了對“郭體”的塑造,成為一代典範。

他的許多題字,就是對“郭體”的完美詮釋。

實際上,當年題寫“黃帝陵”三字時,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作為炎黃子孫最重要的一個遺存,黃帝陵超過了5000年曆史,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歷朝歷代都有文豪和名流給此處題過字。到近代,黃帝陵使用的是蔣中正的題字。新中國成立後,萬象更新,當然要使用能展現新中國風貌的題字。

1958年春季,黃陵縣人民委員會託人找到毛主席,請求毛主席為黃帝陵題字,然而,毛主席因為在抗戰時期曾為黃帝陵撰寫過《祭黃帝陵文》一文,又由於郭沫若此時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文豪,書法盛名十分響亮,因此,毛主席就拒絕了這個請求,處於讓賢的考慮,就推薦郭沫若來寫。


鴻鵠迎罡


郭沫若整幅的書法有藝術水平,有文人氣息,但是少字作品水平更高,是創作型選手吧!比如中國銀行,比如這個黃帝陵。


氣韻生動,有出處有創新,碑意十足,神采奕奕。其中黃字相對力道不足,神采較差。帝陵很出彩,帝的一豎尤為出彩,收筆也瀟灑。水平是有的。

康生曾說過其腳指頭夾棍都比郭沫若寫的好,有些太自信了。

嚴格來說康生的大草不一定寫得過郭沫若,而章草是比郭沫若寫的好。康生的這幅草書筆尖都沒提起來,倒像是木棍寫的。朋友們什麼意見呢?


揚州睿強文化


郭沫若是現當代為數不多的書法大家之一。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他的為人連同書法都被人所詬病。

歷史上,每一種書法風格,都會有後來者創造出與之相對的新風格,又有後來者加以中和,變成與前二者兼容的另一種風格。如初唐的褚遂良,中唐的歐陽詢,晚唐的柳公權。學習前人而不蹈前人格轍,是藝術變化的原則和規律。

徐渭學米芾,郭沫若學徐渭,郭沫若的書法是米芾和徐渭風格的中和。

書法的取法方向是學成與否的關鍵。在人人都知道二王,都知道趙孟頫,都書宗魏晉,如過江之鯽,擁擠不堪的書學賽道上,沒幾個人知道徐謂是誰。但學者就是學者,有著與世俗不同的眼光。在書學上,郭沫若學徐渭,成功的實觀彎道超車。

比較這三個人的作品,就能看懂郭沫若。

(米芾《紫金研帖》)

(徐渭《詠月詩軸》)

(郭沫若《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堂》)

(郭沫若“黃帝陵”題署)

米芾的斬截剛斷,狠實勁利,沉著痛快,徐渭的蒼勁奔放,逸氣縱橫,點畫奇異,郭沫若取二者之中,筆意爽朗,筆勢勁挺,氣骨雄強,點畫變化多姿,耐人尋味。尤以大字題匾榜書,更是獨步一時,至今能與其齊肩並肘者鮮見。

‘’黃帝陵‘’三字,無一直筆而沒有枝蔓軟緩之態,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反顯得協調,字勢挺拔昂揚,氣場強大。為郭沫若大字榜書的代表作之一。

近年來一種指斥郭沫若為人的風潮泛起,連同書藝,一同貶斥。評價其書法大可不必與人品相聯繫,就事論事比較公允。

人們吃果子,果子夠好吃就行了,追究種果子的人,人品如何,其實沒啥意義。

井底之見,歡迎批評兼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黃帝陵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就不用多說了,裡面陳列著太多歷來重要人物的題字。從民國以來,孫中山和蔣中正均有題字作品保留下來。蔣中正題寫的“黃帝陵”手跡得以保存,殊為難得。重寫題寫“黃帝陵”是因為陳嘉庚先生1955年寫給毛主席的一封建議保護黃帝陵的信,引起了主席和總理的高度重視。毛主席委託郭沫若手書“黃帝陵”三個大字寄黃陵縣政府刻碑,即現在祭亭內的石碑。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堪為文化界泰斗級人物,於文學、戲劇、考古、歷史等諸方面都有相當造詣。相對來說,書法並非郭沫若先生所長,用功也不深,但是其行草書法仍很有個人風格,灑脫飄逸,頗有些功力。基於郭沫若先生當時在文化界的影響力,主席委託他重新題寫“黃帝陵”應該也是經過了慎重思考的。

客觀地說,郭沫若先生雖然也擅長寫行草書法,但是題字作品與主席大氣磅礴、瀟灑俊逸的草書無法相提並論。他的一些經典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銀行”等,都不是擅長的行草字體,而是採用行楷書寫。我們看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同樣是採用行楷書寫,用筆靈動,結體緊緻,很有法度。看得出來,郭沫若先生對題寫這幾個字頗為看重,下筆自然也思慮再三,頗為考究。大概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這幾個字略顯拘謹,少了些力度和氣勢。

黃帝陵在1956年進行了建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本來黃陵縣政府上呈報告,希望由毛澤東主席為黃帝陵墓冢祭祀亭內換碑題詞。不知何故,主席雖然親自書寫了祭文,題寫“黃帝陵”三個字卻交由郭沫若先生完成了。是因為蔣中正曾題寫了“黃帝陵”,主席不屑與其相提並論嗎?我們不得而知。

不管是蔣中正端莊沉穩的魏碑書風也好,還是郭沫若先生靈動俊朗的行楷書法也罷,這麼重要的地方,沒有機會看到瀟灑大氣的“毛體”題字,終歸是一種遺憾。


驚龍軒


作為一個書法外行,對書法藝術的細節無法過多評點,但看了很多書法作品,以及對藝術史有所瞭解,還是可以從觀者的角度評其一二。

不僅“黃帝陵”,郭沫若還留下了“故宮博物院”,“中國銀行”,“中國書店”等題匾,在現今中國存在的題字中,確屬第一等。字的力度與勁道,都讓這些牌匾名號增輝。



而看郭沫若的長書法作品,也都是有力道之美,可能與他深諳甲骨學,對漢語文化有深厚理解有關。

為何郭沫若的書法,包括他的文學藝術造詣,在如今被“貶低”到如此境地,與近些年對郭沫若的評價有很大關係。

“因人廢書”,一刀切式的評論,這是我們社會習慣的二元思維方式,非此即彼,好就好到家,壞就一無是處。對郭沫若其人及其藝術的評價就是這種二元思維。

郭沫若的生活作風,特別是後期的媚骨,確實存在。但近現代史,特別是當代史的檔案資料很多還無法查看,對郭沫若的瞭解也只是片面,他的細節還無法看到,何況人性的複雜性。


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複雜的問題,藝術價值高低與創作者人品人格有多大關係,大多數情況下,其人品性如何會影響到創作的藝術品的品性,但品性又是很複雜的事情,除了極少數品性高潔之外,大部分人的品性也都是各種因素摻和而成。

具體到郭沫若,他的書法作品在現當代名家裡屬於一流,他的品性確有媚骨。


老李有刀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陝西省陵縣,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其陵寢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意義非常。

黃帝陵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題字,其中就包括蔣 中正的題字。

現在的題字是是由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題寫的,1963年修復黃帝陵的祭亭是,將郭沫若的題字刻在了石碑上,樹立於黃帝陵前。如下圖:

書法最終還是一個關乎文化的事情,對於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很難通過幾個字來判斷,要綜合作者的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技法水平來評價。

郭沫若的整體書法的水平我覺得還是很高的,這三個字相對於他的其它的書法作品明顯對了幾分的厚重感,少了飄逸的感覺。

書法家所書寫的內容會對他的字體風格有一定的影響的,同樣一個人寫李白的詩和寫杜甫的詩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書法被稱為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請諸位先看看郭沫若給黃帝陵題字的圖片,這樣我的回答大家也好理解一些。首先請看這個黃字,橫畫抗肩,是這個字的主筆。因此上面的草頭,下面的田字與再下面的兩點,都是順著這一橫的斜勢走,整個字左收右放,渾然一體,符合楷書黃字結體佈局,可以說一點毛病都沒有。帝是個三層相疊的結構,上面的立字,中間的禿寶蓋,下面的巾,三層的重心在一條中垂線上,沒一點問題,尤其是巾字的一豎,粗壯有力,類似顏體的屋漏痕,肚子向右微腆,很有味道。陵字,左耳朵與右邊的部首搭配的好妥帖,體現了避讓與含容。特別是下面的一捺,看似不合常規寫法,但是經過筆者特別處理,造勢亦很到位。在筆法上,這三個字體現了郭沫若書法的一貫風格,縱橫捭闔,不守巢臼,看似禿筆,但是看起來卻有味道。帝上面的點,右下角的捺都是根據字的需要臨時變化,但是又都在結構的法度之中。黃帝兩字的其他筆畫也都具有汪洋恣肆,隨意為之的風格。郭字既有法度,又破法度。有法度是說他體現了楷書中漢字的結字原則,貫徹得相當到位。破法度是他在用筆上隨意揮灑,粗細使轉,起筆落筆都是自己的風格,根本不受限制。今人寫字也講破體,講創新,可是卻一概無視漢字的結體要求,心中無法,筆下更是隨心所欲。字整體佈局根本就是狗屎一堆,不敢睹目。至於用筆則差的更遠,根本就不能用標準去衡量。在他們看來寫字壓根就沒有法則限制,境由心造,任我所為。因此在他們所謂的創造找不到法度的影子,古人幾千年創造的漢字規矩在他們的筆下已經蕩然無存。這些人一貫貶低楷書,推崇行草書,可是請認真看看郭沫若的行草書,再看看自己那狗爬字,就知道各家到底有幾斤幾兩了。



東望長安1


書法最終還是一個關乎文化的事情,對於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很難通過幾個字來判斷,要綜合作者的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技法水平來評價。郭沫若的整體書法的水平我覺得還是很高的,這三個字相對於他的其它的書法作品明顯對了幾分的厚重感,少了飄逸的感覺。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陝西省陵縣,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其陵寢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意義非常。黃帝陵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題字,現在的題字是是由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題寫的,1963年修復黃帝陵的祭亭是,將郭沫若的題字刻在了石碑上,樹立於黃帝陵前。我們看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同樣是採用行楷書寫,用筆靈動,結體緊緻,很有法度。看得出來,郭沫若先生對題寫這幾個字頗為看重,下筆自然也思慮再三,頗為考究。關於郭沫若的書法,當然懂行的人都是一致好評,田蘊章老師在他的講座裡也專門談到了郭沫若其人和他的書法,當然也是讚揚他的書法水平以及對他的各方面成就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郭沫若的整體書法的水平我覺得還是很高的,這三個字相對於他的其它的書法作品明顯多了幾分的厚重感,少了飄逸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