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敦煌石窟建筑(建筑画)文化价值表现

石窟寺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阿富汗、新疆至敦煌,后又传入中原,出现麦积、炳灵、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敦煌石窟寺起初也是仿印度石窟开凿的,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现存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如敦煌文化因应多种类型的文化影响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风格一样,敦煌石窟寺建筑及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同样标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328窟 (盛唐)

一.敦煌石窟寺建筑文化价值表现。了解敦煌石窟寺的建筑形式形成过程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掌握敦煌石窟寺建筑在中国佛寺建筑发展历程中的具体表现和文化价值。

1.丰富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的形式
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木结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建筑依据于地基群体性的展开,而不是向空中升展,而敦煌石窟的佛寺建筑在这点上却有所不同,因其是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由于印度不同中国,气候炎热,每年雨季时间较长,几乎天天下雨,佛教徒外出化缘,传经讲道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便选择了依山傍水的胜地,在从山中开凿大型石窟,成为修行坐禅、讲经说教的处所。佛教从西域印度传来,自然受印度佛窟的影响,所以早期石窟一般都以印度阿旃陀等石窟为蓝本模仿建造。敦煌是从内地步向沙漠,西出阳关和玉门关的最后一个市镇,也是由西域“丝绸之路”来往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城市,中国内地第一个佛教石窟寺——敦煌石窟,便由此开始开凿起来。于是,作为石窟形式的佛寺便有很多不同于内地佛寺建筑的特点,丰富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的形式。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塑像

2.促进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佛寺建筑文化的交融
外来佛教建筑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敦煌石窟寺佛寺的产生。由印度而来的敦煌石窟寺,具有了外来建筑特色,由于是石制建筑,也就不象居住生活建筑的群体形式,而直接受制于山体的要求,往往是单体开凿。木构建筑的要求在这里并不适用,仅要求提供空间,并不讲究布局、装饰、色彩。但因受我国传统建筑庭院式布局的影响,佛寺活动需要以宫殿、衙署、宅第等建筑形式为主体,衍生出纵深组合式院落整体布局。这标识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佛寺建筑在中国佛教建筑文化中并行不悖地存在,在内容上统一,形式上互补,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新的主题。敦煌石窟寺建筑形式从内、外两个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佛寺建筑两种类型的融合。同时,我们也从窟内四壁所绘壁画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完整的组群式方式出现宫室宅第型建筑类型。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329窟 (初唐)青金石磨制而成

〈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文化价值表现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建筑资料丰富而珍贵。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为主要题材的画面中都少不了对建筑的描绘,所有这些建筑都是融合在各个生动的画面场景之中,类型丰富,有佛寺、城垣、住宅、宫殿、塔、阙、监狱、坟墓、穹庐、帷帐、舞台、草庵、客栈、酒店、屠房、桥梁等形式,几乎囊括了封建社会中所有建筑类型,建筑细部作法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精彩表现,不但为中国古建筑史增添了形象而真实的画面,也同时为研究敦煌石窟建筑画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敦煌石窟建筑画是敦煌民间建筑汲取中华建筑文化营养之后在艺术上的形象表现和升华。作为资料它可以弥补建筑史的空缺,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画面形象,传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体验、模拟、想象与艺术传达,通过对敦煌建筑文化的繁盛和美轮美奂的佛国境界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敦煌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风尚。

2.见证传统建筑壁画的民族化和精致化的进程
敦煌石窟建筑画是在汲取汉画和魏晋墓葬壁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风格演变历经变迁,由先秦时代延至北朝阶段的稚嫩而不失活泼,发展到隋代的严整布局,再到盛唐大幅经变画的高峰和程式化,明显地表现出一条逐渐民族化和精致化的上升曲线。它还将传统建筑的“群体美”原则推上了一个高峰,在群体的格局中寻求个体的变化,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壁画的经典和代表。
3.妥善处理世俗与宗教主题的反差
敦煌石窟建筑画中佛国净土世界所居建筑环境不是一般的中原汉化佛寺建筑,而是用大量的宫殿建筑(有的颇似于道教的气氛)来表示佛的庄严和繁华似锦的西方极乐世界,这说明敦煌建筑画把握住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艺术家们不仅善于汲取外来营养、融合创新,而且精于处理画面上不同风格类型,做到推陈出新,虽“移花接木”,但不显突兀和不和谐,反而愈加衬托出佛国的升平气象,令人心向往,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妥善地处理了世俗与宗教主题之间的反差问题。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

二、敦煌石窟建筑(建筑画)文化价值成因
敦煌石窟建筑艺术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佛寺建筑和壁画艺术的技巧,在构图、装饰效果、透视、形色取舍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高度,并为这一自设的空间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其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传统“宗庙为先”意识的主导

“寺” “庙”之称得意于中国早期建筑既有文化理念,这一切都首先应归之于中国 “宗庙为先”的建筑理论。源于原始宗教祭祀礼仪而来的伦理观念奠定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设坛以祭天地,立庙以祭祖宗,立宗祠以强化家族等意识成为了一种必需,由此 ,祭祀祖先、至圣先师和山川神灵的庙神建筑就应运而生。在天、地,神、人四者之中,人最为重要,于是,祭先祖的庙祭与祭天地神的坛祭并列为重大的国家大祭,从而形成具有统一定制的“前庙后寝”式格局这种礼制性建筑。在敦煌壁画中大量经变画中所绘的寺庙建筑主要以组合式式民用建筑群为表现对象和主题。鉴于“寺”“庙”源于中国传统的礼仪性建筑和民用建筑这一特点,可以说明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化的旅程中,“宗庙为先”意识的主导作用重大。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壁画

〈二〉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糅合
佛教建筑巧妙地使其举行佛事活动的寺院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宫殿和住宅建筑同构”,在内在心性上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糅合其中, 以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风水”,佛寺同样重视堪舆之术,它将天、人、地、佛融为一体而渗透了风水的奥秘,于山水形胜的绝佳之处驻足参佛,有“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山勇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之说。在追求吉利神气的同时,无形中顺遂了自然美的环境理论。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壁画

〈三〉宗教佛法“梵呗”和“风佚”的教化

敦煌石窟是一部“佛法与建筑的史书”,溶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于一体,将两种不同的艺术特征在佛教建筑进行奇妙的组合。谢林称之为 “如同凝滞的音乐”,除了这种本有的音乐性因素之外,敦煌石窟建筑更从两个方面强化了音乐效应,一是“梵音入耳”的佛法象征意义,二是以乐舞艺术供养佛祖的内在主题,强调“风佚”铃声的感悟与感召等。这样内在的音乐旋律与乐舞主题“梵呗”唱赞之声和外在的“风佚”铃声融合在一体,演奏出一曲悦耳和谐的建筑交响乐,始终不渝地对众生弟子进行着“天国升平,人心向往”的心理喻示。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四〉传统世俗观念和社会历史根源的植入
在佛寺的布局和殿堂的结构方面,基本采取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方法和中轴线式方位秩序。梁思成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根源的,与“舍官署为寺”和“舍宅为寺”关联。另外,中国佛教建筑布局中“世俗建筑院落”的特点,也不难从敦煌壁画中推测,宫殿、庙堂和寺观用色上都浓郁而不失主题突出,与民用建筑和文人建筑的“质朴、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出一定等级的区别和独有的韵味,色彩与环境融洽,建筑与材质和谐,艳而不俗。

敦煌石窟建筑和壁画中的建筑(建筑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壁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宗庙为先”意识是主导中国佛寺建筑的主旋律,同时,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广泛运用,佛法的教化、传统世俗观念和社会历史根源的融入促使敦煌石窟佛寺建筑文化的产生,直接反映在敦煌石窟建筑本体和建筑壁画之中,中华文化“礼乐文明”在敦煌石窟建筑艺术中得到了最为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敦煌石窟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建筑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研究敦煌石窟建筑及建筑画的文化价值对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 常书鸿.新疆石窟艺术[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2] 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9

[3] 沈福熙.人与建筑[M].学林出版社,1989
[4] [德]谢林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